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皇帝早晚一次用膳,程序有多复杂?

清朝皇帝早晚一次用膳,程序有多复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674 更新时间:2024/2/13 12:20:05

在古代皇帝与公贵族在吃饭上还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在吃饭上有很多的讲究,他们身份高贵,吃得自然也与平常老百姓大有不同,那他们究竟是如何吃饭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皇帝吃饭的头等大事:要安全

我们常常所说的一句话: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有时候我们误吃了一些不干净、不卫生的食物,就会导致我们生病,甚至是食物中毒。皇帝有自己的御膳房,也有自己的食品采办。御膳房自然是不敢对给皇帝吃一些不干净的食物,那要是查出来,诛灭九族都不为过。皇帝要保证食品的安全,主要不是怕食材不新鲜,皇帝要小心的是防止食物里有人下毒。

因为皇帝在封建王朝中是一个帝国的领袖,皇帝的决策就十分重要。但是皇帝的决策并不都是有利于所有人的,很多人会因为皇帝的一个决策受到极大的损失,很多人就想要借机报复。以达到自己控制王朝的目的,还有的就是单纯的泄私愤。

皇帝作为古代“最高危”的职业,要时时警惕有人对他“下毒手”。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对于皇帝的吃饭有很多都是处于最重要的安全考虑,所做的一系列的安排。

负责给皇帝提供食物的地方叫御膳房,御膳房由皇帝的直属内务府直接领导。御膳房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几个管理事务大臣严格把控各个环节,这些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大臣,一般的大臣绝对到不了这样的位置上。

另外出于安全的考虑,每个灶炉上有一个人配菜、一个人负责掌勺。一个人负责打杂,这三个人都必须是固定的,这三个人必须互相监督,每一个工作过程都必须留下笔贴,都需要有记录在案。

在炒菜、盛菜、送菜的时候,都有御膳房的总管在一旁监督,每道菜都要记录在一个册子上,这个册子叫

《膳底档薄册》,清楚的记录着每道菜都有哪三个人制作完成,都用了什么原料、如何制作的,都一一记录详细而清楚。

光是这样还不够,每道菜都必须分为两份,

一道菜呈上去给皇帝吃,另一道菜留做备份。用来查验,一旦菜出现问题,就可以马上找到相应的负责人。

就是这样的周密,皇室还是觉得不够,需要再加上一层保护措施。

中国古代人很智慧地发现毒药会让银制品变黑,于是就有了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用银器试毒的场面。其实银器在现在并不能试出是否有毒,原因是现在的毒药种类很多,技术变了,所以现在的毒药并不能被银器试出来。

古代为什么可以呢?因为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大多数只能提取出砒霜作为毒药用来害人或者作为他用,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也不能使银器氧化,使银器氧化的是硫这种物质。

由于古代提取、提纯能力有限,砒霜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所以银针与砒霜中的硫发生了化学反应成为硫化银,变黑,这就是古代能够通过银器辨别食物中是否有毒药的原理。

宫廷为了更好地防止有人在皇帝的饭菜中下毒,很多皇帝所使用的器具都是直接用银子来制作的,现在我们知道银离子还有杀菌的作用,这对于皇帝的身体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保健作用。

即便是这样皇帝在吃饭之前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关卡”,那就是有人“试菜”,这件事由专门的太监负责,这个太监叫侍膳太监,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尝菜,这件事还有官方名称就叫“尝膳”,在太监吃完,验证过无毒之后,皇帝才开始吃饭。

更加过分的是为了保证无毒,皇帝吃每一道菜都不能超过三口,侍膳的太监看皇帝哪一道菜吃过了三口就主动把那道菜端下去,所以皇帝有时候也很无奈,也要克制自己的喜好,普通百姓吃自己喜欢的菜都可以多吃几口,但是皇帝不行。

复杂的吃饭程序

清朝皇帝吃饭跟如今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有所不同,一般是“早晚各一次”。中国传统民间在清朝也都为一日两餐,主要在宋朝后,中国内陆经济发展较快,所以人每天可以吃三顿。

但是清朝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由于纬度的原因,黑龙江地区白天时间较少,晚上时间较多,所以满族的传统一般都是吃两顿饭。

早上是6到8点钟,也就是早餐,到了下午2点到4点吃晚膳。

虽然清朝的统治者来到了中原,也一直没有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

皇帝吃饭有着繁琐的步骤,一般总体分为三个大的步骤,分别是

传膳、进膳、用膳

三个步骤。在给皇帝做完饭后,首先就是“传膳”,把皇帝的饭传到皇帝身边。

传膳主要由御前侍卫掌管,在传膳之前,必须由皇帝过目当天所作的菜单,古代把这个叫做“膳单”,“膳单”上不只有菜的名字,还有每个菜所用的器具、在什么桌子上吃,都在膳单上写的清清楚楚,皇帝会在膳单上画勾,不想吃就勾掉。

相比传膳进膳也很复杂,都是有着严格的次序,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菜品如何摆放全都有着一定的规矩,不能乱。到最后的时候就是用膳了。

用膳前面就是“尝膳”,专门有太监尝菜是否有毒。在确定没有毒后皇帝终于可以开始吃饭了。这里还要注意,为了防止有人下毒,每个菜不能吃超过三口,可见皇帝吃饭很是繁琐。

皇帝到底吃的是什么

皇帝吃饭自然与百姓不同,皇帝吃饭有着自己的规制,这意味着封建王朝等级的划分,皇帝作为这个国家最高等级的人,自然吃饭的菜数也要最高。每一个等级都有他可以吃多少菜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这种等级观念在清朝的时候还有遗存。

清朝早期皇帝每顿饭都要有120道主菜

,这都不算饭后的点心与水果。但是120道菜显然太多了,势必会造成浪费,康熙王朝后期,因为长期征战,国库亏空严重,

康熙把每顿饭减到了64道菜。这种情况一直就持续到了咸丰年间。

在咸丰年间,国家开始快速地走向下坡路,咸丰皇帝又把每顿饭的菜品减到了32道,后期慈安太后还是觉得32道菜太多,就又减了一次变成了24道菜。但是到了慈禧执政,慈禧又把每顿饭恢复成了上百道菜,她的挥霍无度,带动了下边官员更大力的贪腐,最后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脚步。

关于清朝的宫廷菜品最有名的就是“满汉全席”了,在康熙年间,为了加快社会的进步与融合,康熙皇帝身体力行,不仅仅放宽了汉人的入仕条件,放弃对汉人实行严厉的字狱,康熙还在山东曲阜祭拜孔子,表示对汉文化的尊重。

在康熙祭拜孔子之时,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康熙,顺应康熙促进满汉融合的想法,创造性地研制了满汉大餐来供应康熙在山东的饮食。这顿饭深得康熙的喜欢,后期康熙的饮食基本就选择的这种方式进行。

满汉大餐最开始是以鲁菜为基础,再加上淮扬菜与满洲菜,拼凑成为满汉大餐,最后得到康熙的青睐。皇宫的御膳房经过对满汉大餐的改良与发展,研制出了“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一共有108道菜品,南北菜各54道,这些菜品集结了中国各个地方的各种菜品,极大的发展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结语

如今的中国饮食文化如此繁盛、复杂、多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皇帝对吃有着很大的执念。中国人对于吃有着很高的追求,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适合于地方口味的食品,中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饮食文化在中国得以繁盛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中国清代的皇帝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促进有着很大的贡献,在清朝的时候,中国人开始流行吃今天的火锅,在清朝的时候,中国人逐渐改为用圆桌吃饭。中国现在的饮食文化有很多都是清朝遗留到现在的,包括很多美食,都是清朝留下的,包括现在的“驴打滚”、“铁锅炖”,都是清朝留下的美食做法。

清朝的皇帝虽然在吃饭上有很多麻烦,但是一个人能吃如此多的美食,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幸福的事了。

标签: 古代清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开国皇帝刘秀功勋卓著,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秀,汉朝,风云人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秦朝政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第一位皇帝,至1912年清朝宣布灭亡,溥仪成了最后一个末代皇帝,共历时2132年,一共出现了皇帝493位。但是其中真正能够称之为雄主的一般都是各朝的开国皇帝,比如说刘邦,朱元璋等等都是靠着自己的勇气和谋略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开创者。这些开国

  • 盘点历史上五位可怜的太子,他们的遭遇令人同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影视剧《鹤唳华亭》中,罗晋饰演一位得不到父亲关爱、整天被亲兄陷害的太子萧定权。很多人都觉得这位太子的遭遇值得同情,但历史上比他可怜的太子大有人在。并且他们既不像他有舅舅、老师保护,也不像他自己情商超高,最终结局凄凉不堪。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景帝太子刘荣汉景帝最宠爱

  • 宋仁宗身为皇帝,他说话为什么没人听?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仁宗,宋朝,风云人物

    皇帝说话一言九鼎,谁敢不从,脑袋就有可能不保。封建社会万人之上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除了朝政被后宫或者文官集团把持的个别案例,皇帝的威严是永远不敢侵犯的。但我国历史上就曾有一位明君,他说话没人听从,想给心爱的妃子加点俸禄都没人理,但他却丝毫不生气,这个皇帝就是宋代少有的仁德明君,宋仁宗。在宋朝奇

  • 皇太极最喜欢的人是谁?大玉儿还是海兰珠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皇太极,清朝,风云人物

    在清朝影视剧中,皇太极和他的两个妃子,三人之间似乎是三角恋的关系,有着情感纠葛,但这只是艺术创作,真实的历史上,他们都算是风云人物,儿女情爱只是他们生活中的调味品而已,他们更加看重的还是江山权势。但皇太极确实是有这两个妃子的,两者相比,总有一个较为喜欢的,那么皇太极是更加喜爱大玉儿,还是另一个呢?除

  • 李存孝是什么下场?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存孝,唐朝,风云人物

    李存孝是唐末第一猛将,有句话说,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说的就是李存孝,李存孝和项羽一样,天生神力,勇猛无比,在战场上,更是战无不胜,所向无敌。那么,李存孝到底有多厉害呢?他能否比得上项羽呢?李存孝(858-894年),代州飞狐(今山西省灵丘县)人,原名安静思,他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猛将,也是李克用的

  • 为什么周武王在灭商两年后就去世了?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姬发,即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他建立周朝后,并没有像《封神演义》中给人的那种印象,开启了贤明的治国之旅,而是仅仅两年后便忧郁而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建立周朝后,不稳固的根基是周武王最大的仇点。周武王姬发继承了其父辈的

  • 刘邦当初为什么要废掉嫡长子 刘邦有什么目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汉朝,刘邦,风云人物

    对刘邦废嫡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当初想要废掉嫡长子,刘邦为什么想要废掉这个嫡长子?原因出在什么地方?利益集团的博弈,需要综合更多的角度,从更加纯利益的角度出发。刘邦想废掉嫡长子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刘如意更聪明,不是刘如意的妈妈更有魅力,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皇帝和

  • 汉朝时期崔烈的三公之位是怎么来的?对他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公元167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由于恒帝刘志无子继位,皇后窦妙和父亲大将军窦武等人最终选择了年仅11岁的刘宏继任皇帝之位。 崔烈(?~192年),字威考,冀州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大臣,幽州名士。崔氏乃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祖父崔骃,父亲崔盘,从弟崔寔在幽州都有名望,崔烈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

  • 北宋外戚李用和简介:宋仁宗曾书“忠孝李璋”匾赐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用和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用和 (988~1050年),字审礼,杭州人,宋真宗李宸妃之弟。生平年少时家贫,寄居开封,以做纸钱谋

  • 汉献帝作为一个聪明人 汉献帝为什么一直会被权臣控制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献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汉献帝是聪明的人吗,为什么一直被权臣控制而不能自立?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的末代皇帝,他从登基的那一天开始就被权臣所控制,不是扶持他上位的董卓,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其实汉献帝也曾打算夺回来大权,只不过以失败告终了。一直到曹丕掌权的时候,他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