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昌龄的仕途之路如何?他的边塞诗为什么那么有名?

王昌龄的仕途之路如何?他的边塞诗为什么那么有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02 更新时间:2024/1/15 13:00:01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的故事吧。

王昌龄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也说是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王昌龄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在当时也是声名显赫,可是一生却命途坎坷。

他出生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家境贫寒,曾一度住在嵩山学道。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来到了西北边疆。塞外的大漠雪山,将士的浴血奋战,化作了诗人笔下一首首的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时较早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他对塞外风光和边关战场进行了细致描绘,也能够捕捉到将士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从军行》表现了战士守卫边疆的满腔豪情,境界开阔,格调昂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被李攀龙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久征未归的将士们的同情,也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于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的他颇不甘心,就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再次高中。科场虽然得意,仕途却依然不能得志,连登两科的他,只是被任命为汜水县尉。

个性高傲的王昌龄不能适应官场生活,《旧唐书》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不护细行就是不拘小节,王昌龄不愿意迎合上司的旨意,更不能对施政上的偏失视若不见。他对时政常常有所批评,更难免发点牢骚,既不能讨得当权者的喜欢,也被同僚所疑忌。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不知为了什么事,他被贬到了岭南。幸好,第二年就遇赦,得以北还。在路上,他认识了李白,写了《巴陵送李十二》一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所以后人称他为“王江宁”。

区区一个县丞,当然也不是王昌龄的心思所在。屡遭打击的他更加的孤独惆怅,也更加的疏狂和放浪形骸,整日里借酒浇愁。在江宁任上,一呆就是八年。

这一年,朋友辛渐来看望他,住了一段时间后,要告辞回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设宴送别,席间,谈起洛阳的诗友,王昌龄感慨万千,化为了那首传诵至今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江的寒雨,孤独的楚山,不正像诗人的处境吗?“一片冰心在玉壶”,在人生困境中,王昌龄没有丢掉那像冰雪一样的高尚节操,他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

可是,诽谤中伤还是接踵而至。《唐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大约在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所以后世也称他为“王龙标”。

在唐朝,这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听到这个消息,好朋友李白十分震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在这蛮荒之地一呆又是许多年。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也就是唐肃宗至德元年(这年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他准备辗转绕路回老家,途经亳州时,不幸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大半个中国一片混乱,大约是嫉贤妒能吧,闾丘晓残忍地杀害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唐才子传》里说:“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王昌龄就这样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当然,杀人者也不会有好下场。第二年,时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奉命平乱,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之围,命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

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闾丘晓无言以对。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称他的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说他的诗“绪密而思清”,所以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他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后人认为只有李白可以和他相媲美,所以称他为“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标签: 王昌龄唐代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丈夫是大清皇帝,自己骄傲自大失去成为皇后的资格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皇太极,清朝,风云人物

    其实这个叫做乌喇那拉氏的女人,虽然是皇太极娶的第二任老婆,但好歹她当时也是大福晋的身份。如此一来,随着皇太极当上清朝的第一任皇帝,她是最有可能当上第一任皇后的,怎么让哲哲后来居上了呢?其实这与她当初行为自大,犯了错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之前,皇太极所娶的大福晋钮祜禄氏是大福晋,她本人则是侧福晋。由于

  • 李治不是宠妹狂魔吗?衡山公主到底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衡山公主,唐朝,风云人物

    衡山公主8岁时就被太宗封地,9岁时,因魏征病重,太宗将其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征即将离世之际,太宗不断派宫中御医前往魏征府上,赏赐药物膳品无数,皇帝还亲自前去探望。他在床前满含热泪地问魏征,还有什么未尽的心愿?魏征说,不敢谋私,只忧国亡。太宗为尽量挽留魏征生命,当场将跟随前来的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家,但这桩

  • 太平公主是怎么死的?她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平公主,唐朝,风云人物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究竟是怎样死的呢?太平公主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受到了父母和哥哥们的宠爱,她也被称为了“拥有天下的公主”,根据推断,她应该是李治和武则天的最后一个孩子,在她五六岁的时候经常在外婆家住着,她随行的一名宫女被表兄贺兰敏强奸了,这让武则天非常生气,之前贺兰敏就强奸过未来的太子妃,最终武

  • 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为什么不跟李隆基一起走?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亨,风云人物

    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为什么不跟李隆基一起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太子李亨是在李隆基老糊涂的状态下担任太子的,李隆基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使得藩镇势力越做越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再加上军府制没落后必然导致募兵制崛起,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在朝廷昏聩下,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有李禄山、王禄山。

  • 汉武帝为什么打仗会越来越穷?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汉朝,风云人物

    汉武帝刘彻一生都在攻打匈奴,结果不但打光了父亲和祖父两代人的积蓄,就连本朝也是人口锐减,百信因为战争生活贫困不堪,按理说古代皇帝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钱财都是他家的,全天下的子民都是为他服务的,可是为什么最后打的没钱了,越大反而越穷了呢?首先兵法上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赵充国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充国,西汉,风云人物

    “百闻不如一见”这词就是赵充国说的,当时汉宣帝问他该如何应对战事,他称自己要实地考察过后才能回答。赵充国,字翁孙,西汉著名将军,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最初赵充国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士,不过他善谋略,又有战功和机遇,多次击退匈奴,说他令匈奴闻风丧胆也不为过。第一次出风头,是赵充国作为假司马跟随贰师将军李广

  • 曹丕需要借钱维持生活?曹丕上位之后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曹丕,风云人物

    初平元年,曹老板追击董卓,反到被其部将徐荣一波反推,老板马都打没了,这时我曹洪说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把马献给了老板,真是感动得老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还是我找到了渡船,两人才得以离开战场。此后,我又随曹老板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兗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

  • 南朝宋著名将领萧承之,他是如何用空城计力退北魏大军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萧承之,南北朝,风云人物

    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建立者,也是一代明君,他的父亲名为萧承之。“皇考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萧承之是刘宋的大将,颇有能力,年少就曾有远大的抱负,萧道成的成就跟他父亲有莫大的关系。公元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决定北伐,这时的刘宋帝国早已大不如前。十几年前,刘裕北伐时就发生了长安内乱,王镇恶

  • 马皇后死后,为什么后宫皇后的位子一直空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马皇后,明朝,风云人物

    要问朱元璋这辈子最爱的女人是谁,那这个女人一定是马皇后。要问朱元璋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女人是谁,那这个女人也一定是马皇后。当马皇后离世的时候,朱元璋作为一个男人,竟然悲伤的流下了眼泪。作为一个皇帝,为什么朱元璋不爱后宫的女人,而去爱一个早已年老的女人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马皇后出生在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

  • 明朝历史著名的抗倭名将,揭秘俞大猷的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俞大猷,明朝,风云人物

    俞大猷是中国明朝历史上极为出名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诗人。俞大猷出生于公元1503年,去世于公元1579年,福建泉州人,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虽然俞大猷身上背负了那么多的符号,但俞大猷最值得人称赞的还是他在抗倭方面的贡献。俞大猷一生都在与倭寇作战,保护了沿海人民的安全,战功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