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著名人物阎立本:一位被画画耽误的政治人才

唐朝著名人物阎立本:一位被画画耽误的政治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02 更新时间:2024/1/16 22:13:07

有一位画家,大家总喜欢把他和吴道子作比较,他是历代画家中职务最高的,位居宰相。画画太优秀也有烦恼。世人都觉得他是靠一支画笔才能位居宰相。

But,事实也不能否认?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他是被画画误会的政治能臣

他能慧眼识珠,名臣狄仁杰还是被他发现提拔的

只是画画实在太优秀了,蒙蔽了大家发现他其他的才能

在一次被帝王召去绘制他和百官湖岸边嬉戏的画卷时,。在那些平日里官阶在自己之下的同僚面前,他也只能趴在地上作画,感觉备受侮辱。回家会便立下后代不得画画的家规,他就是阎立本。“丹青神化”阎立本。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阎立本现今保存完好的一幅作品,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步辇图》。

画面大家肯定很熟悉,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有,画作内容讲的是吐蕃(西藏)赞普(即帝王)松赞干布派使节向大唐求亲,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

其实这幅画如果深挖可是有许多故事的,阎立本虽都传言是靠画的好当上宰相,但从古至今画得好的人一堆,凭啥他就可以这么成功?

如果你仔细看这幅画,你会发现阎立本能被提拔是必须的,因为他能画出皇帝心里所想。不光只是求亲这一事件的纪录,阎相绝对的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妙人儿。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次求亲的背景,你以为历史上的求亲都是你情我愿,情意浓浓的么?Too young too天真!这其实是吐蕃第三次向大唐求亲。第一次,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太宗李世民提出和亲要求,失败而回。第二次,公元638年,他又派使者携带大量奇珍异宝入唐求婚。同时为了向唐朝施压,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但是很快就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他的这次求亲自然也就没有成功。想娶我女儿还带兵打我,这不有病么?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出使者向唐朝求亲。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派了吐蕃的大相(即宰相)禄东赞到长安先向太宗李世民谢罪,再提出通婚的请求。看吧,皇帝还是看重面子吧~

这一次太宗终于答应了,促成了举世闻名的“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也是非常知礼,以子婿之礼(岳父女婿)接收了大唐的和亲及封赏。甚至为了讨好文成公主,特地为她建造宫殿,这就是著名的“布达拉宫”由来。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扮演的李必

看着松赞干布花了老多钱,但是绝对不亏,文成公主可是技术入股,她的到来大大促进了西藏农业、文化的发展。此后吐蕃国力日渐强盛,唐蕃之间也是不间断的各种争斗,直至安史之乱开端,吐蕃直接控制了河西走廊,切断了丝绸之路达百年之久。当时的宰相李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小狐狸李必原型)只能结盟周边的回纥、南诏、大食诸国共同对抗吐蕃才能保得平衡,这就是后话了。

如果唐太宗知道是这结果,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娶了我的女儿,学了我的技术,最后还要来抢我的地!

安史之乱后的版图

回到画作的本身,我们来细品一下,都说这画,仅仅只是深厚的功底吗?那还真小看阎立本了,这幅画有两个常人不太看得出来的地方但是值得深思的细节之处:

第一——排场小

先看微表情的唐太宗,坐在辇上,嘴微微上扬,气定神闲,霸气侧漏,有一种帝王般的自信,说白了不就是“居高临下”。再看下周边环境,哪个皇帝和亲这样的大事不在大殿上解决,如此随意的任由宫女抬在步辇上觐见。

第二——微表情

唐太宗的左侧站着三个人,分别是典礼官负责引荐,吐蕃大相兼外交大使禄东赞,翻译。但是每个人的面部表情都尤为精彩。典礼官代表大唐,当然是气宇轩昂。吐蕃大使看上去面黄肌瘦,眉眼中却隐隐有种不安,似乎要见到天子了特别紧张。而且从服饰上可见,他还是精心打扮过的,布满小动物的民族服饰,这是比较庄重的场合才穿的了,而唐太宗却十分随意。而最后的翻译官表情解读也是十分精彩,一脸苦闷,这不就好像接到了领导不待见的活的你!生怕一个不小心说错了什么。

苦闷的翻译官、忐忑的大使、礼赞官

唐朝可是世界头号强国,在唐太宗眼里,这吐蕃就是一蛮荒之地。所以,在这幅画里,无一不体现了唐太宗对这桩和亲的嫌弃。而阎立本恰恰摸透了太宗的心。搞不了你,咱还不能画幅千古名画记下你们的穷酸样儿,挫挫蛮夷的锐气。

可见阎立本是个能读懂帝王的人,无奈绘画真的太优秀了,要知道阎家父子在艺术方面都是颇具建树,三人都比较擅长建筑、绘画,据说大明宫也是他们设计的,直到阎立本从工部尚书擢升为右相到达权力顶峰,但还是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的诗句嘲讽只会画画的阎立本,这还不是太宗老让人家画画,哪有什么时间专注于政事。

标签: 阎立本唐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牛继马后是什么意思?牛金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牛金,三国,风云人物

    历史上,每逢风云变幻,总会出现很多预言、谶语、图谶,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后汉三国时期,有两则最有名谶语,分别是“三马食槽”和“牛继马后”,这两则谶语的“受害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那谶语还是变成了现实。“三马食槽”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就不再啰嗦,马腾马休马铁父子三人当了司马家族的“替

  • 王昌龄的仕途之路如何?他的边塞诗为什么那么有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昌龄,唐代,风云人物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的故事吧。王昌龄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也说是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王昌龄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在当时也是声名显

  • 丈夫是大清皇帝,自己骄傲自大失去成为皇后的资格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皇太极,清朝,风云人物

    其实这个叫做乌喇那拉氏的女人,虽然是皇太极娶的第二任老婆,但好歹她当时也是大福晋的身份。如此一来,随着皇太极当上清朝的第一任皇帝,她是最有可能当上第一任皇后的,怎么让哲哲后来居上了呢?其实这与她当初行为自大,犯了错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之前,皇太极所娶的大福晋钮祜禄氏是大福晋,她本人则是侧福晋。由于

  • 李治不是宠妹狂魔吗?衡山公主到底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衡山公主,唐朝,风云人物

    衡山公主8岁时就被太宗封地,9岁时,因魏征病重,太宗将其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征即将离世之际,太宗不断派宫中御医前往魏征府上,赏赐药物膳品无数,皇帝还亲自前去探望。他在床前满含热泪地问魏征,还有什么未尽的心愿?魏征说,不敢谋私,只忧国亡。太宗为尽量挽留魏征生命,当场将跟随前来的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家,但这桩

  • 太平公主是怎么死的?她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平公主,唐朝,风云人物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究竟是怎样死的呢?太平公主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受到了父母和哥哥们的宠爱,她也被称为了“拥有天下的公主”,根据推断,她应该是李治和武则天的最后一个孩子,在她五六岁的时候经常在外婆家住着,她随行的一名宫女被表兄贺兰敏强奸了,这让武则天非常生气,之前贺兰敏就强奸过未来的太子妃,最终武

  • 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为什么不跟李隆基一起走?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亨,风云人物

    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为什么不跟李隆基一起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太子李亨是在李隆基老糊涂的状态下担任太子的,李隆基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使得藩镇势力越做越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再加上军府制没落后必然导致募兵制崛起,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在朝廷昏聩下,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有李禄山、王禄山。

  • 汉武帝为什么打仗会越来越穷?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汉朝,风云人物

    汉武帝刘彻一生都在攻打匈奴,结果不但打光了父亲和祖父两代人的积蓄,就连本朝也是人口锐减,百信因为战争生活贫困不堪,按理说古代皇帝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钱财都是他家的,全天下的子民都是为他服务的,可是为什么最后打的没钱了,越大反而越穷了呢?首先兵法上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赵充国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充国,西汉,风云人物

    “百闻不如一见”这词就是赵充国说的,当时汉宣帝问他该如何应对战事,他称自己要实地考察过后才能回答。赵充国,字翁孙,西汉著名将军,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最初赵充国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士,不过他善谋略,又有战功和机遇,多次击退匈奴,说他令匈奴闻风丧胆也不为过。第一次出风头,是赵充国作为假司马跟随贰师将军李广

  • 曹丕需要借钱维持生活?曹丕上位之后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曹丕,风云人物

    初平元年,曹老板追击董卓,反到被其部将徐荣一波反推,老板马都打没了,这时我曹洪说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把马献给了老板,真是感动得老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还是我找到了渡船,两人才得以离开战场。此后,我又随曹老板南征北战,劳苦功高,‘太祖征徐州,张邈举兗州叛迎吕布。时大饥荒,洪将兵

  • 南朝宋著名将领萧承之,他是如何用空城计力退北魏大军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萧承之,南北朝,风云人物

    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建立者,也是一代明君,他的父亲名为萧承之。“皇考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萧承之是刘宋的大将,颇有能力,年少就曾有远大的抱负,萧道成的成就跟他父亲有莫大的关系。公元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决定北伐,这时的刘宋帝国早已大不如前。十几年前,刘裕北伐时就发生了长安内乱,王镇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