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会暴毙而亡?

大明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会暴毙而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18 更新时间:2023/12/6 23:29:21

众所周知,朱元璋从最底层民众到成为皇帝,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手下猛将很多,我们知道的就有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等等。在他众多的猛将中,常遇春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位了。

常遇春,无论是个人综合实力,还在数万敌营之中如入无人之境,都是数一数二的。

常遇春的出身跟朱元璋相比,好不了多少,父母都是农民,不过常遇春却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这种体貌让他有了从军的可能性,也让他在军中所向无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我们综观常遇春的一生,从太平之战自告奋勇,到北出沙漠,所向无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是真正的第一先锋。他的一生无任何败绩,可以说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了。

不过这个名将最后的结局有点尴尬,甚至可以说是不明所以,那就是常遇春是暴毙而亡,以至于连朱元璋自己都不相信。据说常遇春的死讯传到南京后,朱元璋“大震悼”,以诗悼之:“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反正是震惊不已,不相信,给了常遇春极高的礼遇。常遇春的灵柩运回的时候,朱元璋亲自出城祭奠,不仅追封他为开平王,还以天子之尊为常遇春送葬。将其居于首位以祀之。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是多么的信任。

问题是,常遇春为何暴毙而亡?史书的记载是,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暴毙而亡。更关键的是史书对常遇春的死却无任何记载,仅寥寥数语“暴疾卒,年仅四十”。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那么,常遇春到底是如何暴毙而亡的呢?后人对此有了猜测。

有人说是常遇春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杀了。这个有一定的道理,朱元璋猜忌心很重,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基本都被他干掉了。常遇春功劳这么大,军中威望又高,绝对是个刺头。

不过这种猜测有些站不住脚,时间上就不对。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当时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局面还很不稳定,其他势力虎视眈眈,除了北方有蒙元,还有很多割据势力没有被击败。

东边的张士诚,西边的李思齐明玉珍,东南的方国珍等等,如此形势,正是用人之际,朱元璋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自毁长城,自断臂膀来损耗自身的战斗力。而且常遇春是猛将,以一敌百。要不然朱元璋听到常遇春暴毙而亡的消息,也不会那么震惊,正因为在朱元璋心中,常遇春还能冲锋陷阵,为其打江山。

所以说,常遇春绝对不是朱元璋害死的,不可能因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排除功高震主,有人认为是天理循环,因果报应,因为常遇春杀戮太重,不过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第三个说法是感染瘟疫,不幸身亡。这个说法很不靠谱,瘟疫是一种传染性很高的病,不可能只有他一个感染。

所以,可信的说法是积劳成疾,得病而亡。那么,常遇春到底是什么病?“卸甲风”。听上去跟诡异,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简单来说就是脑卒中。

现代的说法,“卸甲风”就是军人在长时间穿甲战斗之后,由于沉重的铠甲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出,身体得不到降温。加之战斗过程中肾上腺激素飙升,心跳急剧加快,致使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血管膨胀。

同时,战斗过程消耗大量氧气,而大量流汗也加剧了体内微量元素的流失。这样很容易造成体内缺氧。

常遇春每次都是战斗完就脱去盔甲,结果在缺氧的情况下,汗津津的身体遇上了草原上的强劲冷风,汗液的大量蒸发会导致体温急剧下降,身体突然受冷因此血管收缩,他的心脏无法及时调节血液流动,结果供氧不足导致人体肺的负担加重,更让他的血管出现了血栓,乃至于罹患中风。

这就是常遇春暴毙而亡的真相。这个说法可信度很高,常遇春的确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当时常遇春行军到柳河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虽然当时是7月,但昼夜温差大。

于是常遇春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很容易引发“中风”之疾,再加上长年累月的征战沙场,积劳成疾,身体达到了极限。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常遇春这种情况是没办法医治的。最终加患上了“卸甲风”暴毙而亡。

实际上,古代战争中,军人往往要穿着沉重的盔甲作战。在盛夏时节,金属容易传导热量,导致盔甲变成烤炉本身,让穿着它的人生不如死。

所以,常遇春给我们的示是,现在大量运动后,切莫贪图凉快,马上吹冷风,不然下场极可能跟常遇春一样。

标签: 常遇春明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赵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赵氏铺平了由家入国的政治道路!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赵鞅,风云人物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六卿,即“六卿专权”。赵鞅以卿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率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颁布晋国法典……这一切兆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赵鞅(?—前475年),又名志父,谥号简,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里多称之赵简子、赵简主。实际上他并不姓赵,而是姓嬴。原来远古时期,姓氏一

  • 嘉庆皇帝的下场有多惨 被刺时身边一百多人只有六个人出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嘉庆,风云人物

    在清朝众多皇帝中,看似岌岌无名的嘉庆,却因为数次被刺杀称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同时也暴露出当时的一个问题:不提官员,就是侍卫大多数都是尸位素餐。嘉庆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实习期后,在处理政事方面也算是颇有经验,乾隆死后,他开始正儿八经的决定国家大事,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努力治理国家时,竟然会蹦出不少

  • 人殉制度是爱何时被恢复的?朱元璋为何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明朝,风云人物

    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生历经无数坎坷,才终于得到天下,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人殉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君主死后,殉葬者有的被直接活埋,有的在被杀后埋葬,有的则是自杀后才被埋入陵墓中。古代君王虽高高在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很多皇帝的江山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

  • 武松的武功怎么样?能赢他的只有四个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松,宋朝,风云人物

    落入梁山之后,一百单八将虽说不是高手如云,却也有很多佼佼者,诸如马军、步军首席高手卢俊义,那么彼时排位14的天上星,武力值又有多高呢?检验武松的武力值,最好的切入点即是孔家庄孔明、孔亮二兄弟,此二人师承宋江,本事一般无二。武松跟孔亮是直接交过手的,过程颇具喜感。“武行者抢入去,接住那汉手,那大汉却待

  •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什么样的?是神探但是他也不只只是个神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狄仁杰,唐朝,风云人物

    相信大家对狄仁杰一点都不陌生,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经常会看见狄仁杰的身影,在大家的印象里面他是一个神探,他是东方的福尔摩斯。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详细的了解一下他,狄仁杰是630年出生一直到700年,活了70年其实是不错的,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和很多大人物的童年一样,一点都不简单,狄仁杰在儿童时期

  • 帝王削藩有多困难?汉景帝是如何抗住藩王动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汉景帝,风云人物

    汉朝建立后,刘邦迫于形势,实施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方式,分封了很多异姓功臣。后来,这些异姓功臣造反,刘邦一个个剪灭了他们。然后和他的大臣们约定,此后分封,只能封姓刘的为王。异姓王不准封。刘邦以为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天下就太平了。没想到,他这种分封同姓王的方式,同样给子孙后代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让后代皇帝

  • “五子良将”最终结局如何?只有一人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古代,三国,风云人物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群雄割据,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在天下大乱中,赤壁之战后,奠定了三国雏形,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三国中的第一人曹操当时敢“挟天子以令天下”,征讨四方,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和外族侵犯,统一中国北方,在后世留下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枭雄”,“拨乱反正者”

  • 郑庄公为什么被称为“奸雄小霸”?郑庄公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春秋战国,郑庄公,风云人物

    郑庄公,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位君主,出生时由于难产被起名为“寤生”,不被其母所喜。郑寤生即位后,他的母亲武姜为小儿子段请求封地,先是要求了地势险要的制地,郑庄公没有答应,后来又威逼庄公将京邑分给段,寤生只好答应,朝臣虽然几次进谏,郑庄公都以是母亲之命不可违背的理由,还是将京邑分给了段。在历史上,段被称为

  • 揭秘历史上的那些太上皇,他们晚年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古代,唐朝,风云人物

    1、死后追尊的太上皇这种太上皇有两个,一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即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另一个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父亲李敬。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当人质,被商人吕不韦看中,吕不韦倾力相助,帮助子楚回到秦国,并顺利成为秦王。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自称皇帝,追封子楚为太上皇。李敬,又名李乾,据《新唐书》

  • 如果袁绍不发动官渡之战,他能拖垮曹操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袁绍,三国,官渡之战,风云人物

    官渡之战是两大雄主争夺北方掌控权的重要一战,此战决定了谁能够成为雄霸一方。战斗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而占尽良机的袁绍却失败了,并且还将自己手下有才能的人全部诛杀,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有本事的,只知道自己争斗,所以在袁绍兵败退回冀州,不久病死。曹操逐个击破他的儿子,最终将北方统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