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著名学者胡瑗简介: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

北宋著名学者胡瑗简介: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01 更新时间:2023/12/24 5:36:16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胡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生平

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一说现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的一户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即后来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景祐元年),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时值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他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到任后,他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庆历元年),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

1044年(庆历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1050年(皇祐2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105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主讲教授),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

1056年(嘉祐元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曾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书生赶考途中捡到包袱,后来竟成了封疆大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高翀,明朝,风云人物

    高翀者,江西峡江人,后入湖广安陆籍,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举人。科举制度,考中举人便可做官,享受较大的特权,俨然成为人上人,然而,高翀中举后,并没有因举人身份变得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他还是和往常一样,平易待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关于这点,从一件拾金不昧的事情中,便体现得淋漓尽致。话说有一年,高

  •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间有多长?不立太子是什么考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太祖赵匡胤,宋朝,风云人物

    赵匡胤(927-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皇帝立太子乃是关乎权利交接的大事,然而赵匡胤自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以来,共在位十六年,令人奇怪的是他竟然一直没有立太子,这又是为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惯例而已,自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

  • 朱常洛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后世如何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人物

    朱常洛,即明光宗、泰昌帝,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在位仅一个月,又被称为“一月天子”。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生母是孝靖皇后王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常洛在万历十年出生,从小不得父爱。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经历了国本之争、梃击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万历四十八年(1620

  • 王政君:克夫的她后来亲手毁了大汉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政君,汉朝,风云人物

    王政君,西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同时也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后。然而就是这位寿命最长的皇后,亲手毁掉了大汉的江山。王政君是阳平侯王禁次女,据说王政君的母亲在怀她的时候,曾经梦到月亮到了自己的怀里。王政君长大后,不能说貌美如花,但也是五官清秀。等她到了及笄之年,她的父亲就把她许配给人家,可是没等到她过门

  • 历史上诸葛亮手中总是握着一把羽扇,是做什么用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三国,风云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诸葛亮不论是出入庭院还是带兵打仗,手里都会拿着一把羽扇,那么这把扇子有何讲究和来历吗?坊间关于羽扇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师傅水镜先生送的。师傅给了诸葛亮两样宝贝,羽扇和八卦衣。 师傅也有交代,每遇烦心棘手之事

  •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云,三国,风云人物

    《三国演义》妖化了诸葛亮的智,而夸张了赵云的勇。妖化诸葛亮的智谋就不用多说了,七星坛借东风,八卦阵困曹兵,草船借箭等等,这些都是演义。而赵云的勇也明显夸张了,最明显的就是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杀伤曹操五十多员大将,这也明显是杜撰。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两个词概括就是文武双全,忠肝义

  • 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时,宋朝,风云人物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文学家名字叫程颐,当地的人都管他叫做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陈浩都是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得意门生,他的学说一直都是以诚这个字作为基础的,由于程颐在当时有非常高的名望,所以很多人都去投奔他学习,后来一些人在学问上有很大成就的时候,他们大多都是程颐的弟子。杨时第一次去见程颐的时候只聊了

  • 雍正想杀邬思道为什么却留下李卫并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卫,清朝,风云人物

    雍正即位后,第一件事就要回潜邸,表面上是看望邬思道,实际上是寻机杀之。只是邬思道以情感之,表示绝不背叛雍正,还让雍正派人看住他。让雍正念了旧情,才放邬思道一马。但李卫,一个小叫化子出身的,和邬思道的差点相计可以千万里计,但雍正从来就没有动过杀李卫的念头。不但没想杀,反而一步步重用,最后做到级别非常高

  • 孙权攻打荆州最后斩杀关羽 刘备为什么没有及时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人物

    对刘备不救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偷袭荆州,擒斩关羽,刘备为什么不及时救援?占领益州之后,必须占领益州的门户汉中,益州战略上才能比较安全。而在刘备进攻益州的时候,曹操也在进攻关中,接着就进攻了汉中的张鲁。刘备占领益州的时候,曹操也占领了汉中。所以,占领益州之后,汉中

  • 恭亲王比咸丰皇帝还要强悍 咸丰为何不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风云人物

    对道光和咸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道光皇帝为何要传位给咸丰,而不是强悍的鬼子六恭亲王?道光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皇帝之一,鸦片战争失败后他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可以说这是无数人对他诟病之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可以说他在位期间是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