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名将来瑱:大将军来曜之子,最后怎么死的?

唐朝名将来瑱:大将军来曜之子,最后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11 更新时间:2024/1/14 6:18:34

安禄山叛乱的时候,南线战场上有三个非常著名的将领,这三个人在当时取得的功绩大致相当。

一个是在雍丘、睢阳苦战的张巡;

一个是在南阳、襄阳苦战的鲁炅;

一个是在颖川、南阳苦战的来瑱。

史书说起张巡的功绩时,都说如果没有张巡,叛军就会深入江南;说起鲁炅和来瑱的功绩时,其实也是这样的。

张巡之所以之比鲁炅和来瑱的名气大,主要是因为他在大唐帝国收复长安和洛阳时就死了。

如果张巡多活几年,后来会是什么结局,没有人会知道。

最初,来瑱的表现也称得上忠心可表天地,后来呢?面对皇帝的调令,他竟然想方设法的拒绝。

最初,李光弼的表现也称得上忠心可表天地,后来呢?面对帝国都城沦陷,面对皇帝陷入危难之际,李光弼竟然按兵不动。

最初,仆固怀恩的表现也称得上忠心可表天地,后来呢?比李光弼走得更远,因为他公然扯旗造反了。

如果张巡撑过那个坎,几乎也可以混成一方节度使,后来呢?他还会乖乖服从皇帝的调动吗?实在是难说得很。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说,昏君一个劲儿任由太监胡折腾,手握兵权的节度使都是受不了委屈的主,谁也会想方设法进行反抗的。

不管皇帝是否出于制衡的原因,但一位军方大佬拥有军权之后,他那深入骨髓的忠君思想恐怕也会逐渐淡漠。

史思明之乱平定前夕,中央政府调动来瑱时,来瑱就开始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

来瑱的态度非常简单,我非常乐意接受中央政府的调动,只是下面的将士纷纷表示襄阳不可一日没有来大帅。看到襄阳的将士大呼小叫,皇帝终于不敢调动来瑱了。

明年,诏瑱还,瑱安襄、汉,士亦宜其政,因讽众留己,而外示行;至邓,复诏归镇。

后来,李光弼率军南下,迫于李光弼所造成的军事压力,来瑱决定到中央政府报道。

光弼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刘展后,逗留于扬府,尚衡、殷仲卿相攻于兖、郓,来瑱旅拒于襄阳,及光弼轻骑至徐州,史朝义退走,田神功遽归河南,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其威名,相继赴阙。

李光弼南下后,来瑱其实也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激进,那就是继续赖在自己军区不走,并且随时准备武力对抗中央政府;总而言之,我的地盘我作主。后来的河北藩镇,对中央政府大都是这种态度。

中策中庸,那就是亲自到中央政府报道,但是在离开自己军区前,让自己的亲信们牢牢控制着相关军队。

总而言之,我到中央政府后,皇帝好说好商量,啥也好说,如果皇帝敢对我动粗,你们看着办吧!

下策保守,那就是赶紧无条件的到中央政府报道,尽可能表现出自己驯服的一面。皇帝一看你彻底服软,也许会放你一马。

哪种选择好呢?

上策看起来不错,其实是毒死人不偿命的毒药。

且不说来瑱能否扛住李光弼的军事压力,就算能扛住这一轮压力,面对中央政府压倒性的实力,来瑱能扛几轮呢?

下策看起来很危险,其实也没有多危险。

说一千道一万,来瑱手握重兵,虽然一再和中央政府玩心眼,但是在关键时候,他还是到中央政府报道了。

如果皇帝借机把他杀了,以后手握重兵的大佬,只要和中央政府有点过节,谁还敢轻易到中央政府报道呢?

但是人们在上中下三策徘徊时,通常总会选择中策。因为从乐观的角度看,中策可以吸取上下两策的优点,淡化上下两策的弊端。

但是,中策也会吸取上中两策的缺点,更会淡化上下两策的优点。

来瑱到中央政府报道时选择了中策,这种选择却很快让他进退失据了。

来瑱虽然让自己的亲信控制着襄阳,但由于他本人已到了中央政府,皇帝想怎么收拾他,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

来瑱依据中策做出这种布置,本身就让皇帝感觉他没有真正臣服于自己,留下来有可能是个祸害。所以,皇帝难免会想着除掉他。

当然了,因为来瑱的亲信控制着襄阳,皇帝在动来瑱时,心里肯定充满了犹豫。所以当来瑱到中央政府报道后,皇帝对他一直很优待。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即将结束,皇帝难免会调整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来瑱的前途就有点不妙了。于是,经过一番运作之后,皇帝逼杀了来瑱。

当然了,皇帝的反面行为,通常都会有奸臣背锅。皇帝杀来瑱的锅,就由大太监程元振背了。

初,来瑱在襄阳,程元振有所请托,不从;及为相,元振谮瑱言涉不顺。王仲升在贼中,以屈服得全,贼平得归,与元振善,奏瑱与贼合谋,致仲升陷贼。壬寅,瑱坐削官爵,流播州,赐死于路。

来瑱之死,标志着中央政府削藩的步子开始越走越急了。

总地来说,来瑱虽然有军阀的倾向,但是也仅仅是有倾向。在一个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时代,来瑱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必死之罪。

但是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帝国,如果这都是必死之罪,来瑱亲自到中央政府报道都无法赎回,充满危机感的大佬肯定多的是。

更重要的是,当时被皇帝逼死的军方大佬并不只有一个襄阳节度使来瑱,同华节度使面对皇帝的威逼,更是吓得当时就自杀了。

同华节度使李怀让为程元振所谮,恐惧,自杀。

当然了,类似的锅皇帝不能背,所以官方说到这些事时,都是大太监程元振惹的祸。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军区有意无意的实现了某种默契,于是皇帝对各大军区的调动突然失灵。

由是藩镇皆切齿于元振。

照这样发展下去,各大军区的主管恐怕都会充满危机感:皇帝既然可以这样轻松地弄死襄阳节度使和同华节度使,其它节度使一样可能随时被杀。

而最先出现的问题,就是来瑱从前坐镇的襄阳马上失控,来瑱的亲信梁崇义打出了要为来瑱讨说法的旗号,并且得到众多人的响应。

面对梁崇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皇帝只能接受梁崇成为襄阳节度使的事实。

真是一波还不及,一波又来侵袭,此时安史之乱还未完全结束。

初,长安人梁崇义以羽林射生从来瑱镇襄阳,累迁右兵马使。……崇义寻杀昭及南阳,以其状闻,上不能讨。三月甲三,以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后。崇义奏改葬瑱,为之立祠,不居瑱听事及正堂。

当然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事实上,当时所有的军区都处于失控的边缘。

而在此时,吐蕃突然大举入侵,这一折腾,大唐皇帝当时就只能跑路了。

因为仆固怀恩为代表的朔方军,现在已走上了邪路,估计也是不能指望;而且仆固怀恩驻扎在山西,一副要夺取山西的样子,山西的驻军估计也不能指望。

坐镇中原的李光弼,现在也是一副害怕被奸臣干掉的样子;襄阳的梁崇一副为来瑱鸣不平的样子,估计都不能指望。

这些人都不能指望,河北那种地方的军事力量,就更不能指望了。

处于这种境地,皇帝想了又想,终于发现,如果在长安城与吐蕃军队作战,就有可能成为俘虏。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再一次莫名沦陷。

上一次,面对安禄山的入侵,潼关失守后,长安城也是没有经过任何战斗就沦陷了。

这一次,面对吐蕃人的进攻,长安依然没有经过任何战斗,也迅速沦陷了。

面对皇帝的神奇操作,很多人都认为:这实在是傻得不可理喻。但皇帝如果真的死守帝国都城,会是什么结果呢?

看到皇帝出逃,又需要军方大佬们站队了。

在此时此刻,你是要向皇帝表忠心呢?还是趁机对皇帝落井下石呢?或是在旁边看皇帝的笑话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

这就好像股市正在剧烈波动,有人说它会大涨,有人说它会大跌,你现在有大笔钱在股市,你应该怎么做呢?

李光弼认为局势不明朗,所以拿着钱一直在观望;仆固怀恩认为股市会跌,所以开始抛出手中的股票;郭子仪认为股市会大涨,所以卖房卖地拿钱买股票。

结果呢?李光弼、仆固怀恩赔得爬上天台的心都有了;而郭子仪却是一下子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全国首富。

标签: 来瑱唐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和珅死前说出了贪污原因,他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和珅,乾隆,清朝,风云人物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和珅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和珅作为清朝的大臣,贪污这么多的钱,让很多人不理解,明明花不完,为什么还要继续贪污,贪污的话,自己不但良心上不安,整天过的应该也是提心吊胆。一箱一箱的金银财宝,让嘉庆皇帝十分生气,也十分不理解,

  • 王弼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明朝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弼,明朝,风云人物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有句话叫:猛将常在阵上死,善泳终会江中亡。元末明初,猛将如云,诸如花云、丁普郎、徐达、朱文正等辈,个个都武艺超群,武勇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的是,这些“战神”级的人物,有的英勇就义,有的被开国皇帝诛杀,得到善终者寥寥无几

  • 宋朝著名宰相寇准:促成澶渊之盟,最后客死雷州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寇准,北宋,风云人物

    寇准在电视剧中一直都是一个清廉的官员,同时在宋朝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最后居然能够急流勇退,得到一个很好的结局。但是这些都是编剧的美好期望,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的结局并不是很好。可以说是相当的糟糕。寇准在少年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成名很早,但是并没有停止学习,成为仲永。而是不断的进取,最后成了宋朝的宰相,但

  • 玄烨为什么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他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玄烨,清朝,风云人物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康熙帝,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是他的父亲顺治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努尔哈赤,第二位皇帝就是皇太极,不过这两位皇帝都没有完成满清入主中原的夙愿。皇太极死后,满清陷入了皇位的争夺当中,皇太极的长子

  • 良妃与德妃同为包衣女子出身,一个生下雍正的敌人,一个生下一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良妃,清朝,风云人物

    清朝的女子们想要进宫去伺候皇帝,一个就是出身好一点的,通过妃嫔的选秀进宫,另外一种就是可以成为一个皇宫里面专门用来伺候皇室的宫女,只要能够和皇帝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指不定哪天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呢。不过清朝初期的皇帝们都是需要用蒙古的势力来稳固自己,所以身边也就不会有什么类似于宫女们出身的妃子,等到了康

  • 为什么说曹髦的死毫无意义?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髦,三国,风云人物

    公元260年5月初六的夜里,魏帝曹髦因为他的权力与威势长期受到司马家的压迫与而感到愤恨,他深知司马昭有篡位之心,只是碍于名分与颜面这才一直将他充当傀儡。在这样的情况下,热血上涌的年轻帝王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等人入宫协商,他希望与这些大臣们一同去讨伐司马昭。或许曹髦认为他自己毕竟是魏国名义上的皇

  •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权臣当众殴打,被骂不回口的窝囊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元善见,南北朝,风云人物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王元亶之子。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即位,东魏武定九年(551年)禅位给权臣高洋。《魏书》记载:元善见,仪表堂堂,温文尔雅,素有大志,时人赞誉他有孝文帝元宏的风范。文武兼备,喜好吟诗作赋的同时,还精于骑射,箭无虚发,每射必中,力气很大,能夹着石狮子翻越城墙。元善

  • 汉武帝器重的霍去病,为什么年仅23岁就暴毙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霍去病,西汉,风云人物

    据史料记载,霍去病在远征匈奴,并且大获全胜之后,回到汉朝后不久就突然暴毙,年仅23岁,着实让人感到意外,也让汉武帝十分扼腕叹息,那么深受汉武帝器重的霍去病,为何年仅23岁暴毙?其中必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公元前140年出生,舅舅也是著名名将卫青,因为出身颇为

  • 陈霸先是怎么靠一千只鸭子来扭转战局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陈霸先,南北朝,风云人物

    客观地说,陈霸先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他生活的年代,世家豪门横行,但他却能以一介寒门子弟,从最基础的村官做起,一步步做到库管、将军、太守乃至皇帝的高位,令后世无数出身低微的人看到希望。在这位雄主身上,也发生过一些令人惊奇的故事,比如他曾以一千只鸭激励将士,成功退敌。陈霸先出身贫穷苦寒之家,年

  • 田承嗣是怎么一步一步当上军阀的?心狠手辣才能混的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田承嗣,唐朝,风云人物

    唐代著名藩镇势力魏博田氏家族的崛起始于田季安的祖父田承嗣。田氏家族本出自东北边境的平州卢龙,并世代都在卢龙军中担任军官,为长安天子拱卫着东北防线。卢龙形势险要,以山如龙形而得名,为中原的东北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由于靠近边境,这里的百姓,“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历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