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48 更新时间:2024/1/14 2:36:18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北魏孝帝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

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北魏孝文帝“迁都”决议投票时,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是举手赞成,太子元恂居然公然和自己的老爹“叫板”,那么,这是为?对此事的解释中,传统观点认为:太子没有理解迁都和汉化的伟大意义,所以,公开表示反对,甚至,最后升级为“叛乱”这种激烈的形式。

其实,真实的原因,还要从二者之间的矛盾中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前,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老爹积极推行迁都,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政治斗争中,最难调和的就是“路线斗争”,牵涉着无数人的自身利益,所以,它也决定着政治的大方

元恂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向皇权的挑战,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撬自家老爹的“墙角”。那么,他为何还会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北魏的上层阶层中,反对“迁都”和“汉化”的意见,依旧是主流声音。

当时政权的主要力量,并不在皇族成员的手中,皇族以外的鲜卑贵族把持着朝政。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扰自己“被汉化”的命运,甚至,更希望这种情况被逆转。这些反对力量,大致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阻挠:

第一种是温和的方式,通过讲道理的方法,想通过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来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则是激进的方式,公然表示反对,甚至,使用暴力方式。

孝文帝对待这种“反抗”,当然,也就表现出两种方式:

他也会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他的决策是英明的,不会危及国家的利益。至于那些公开反对者,他也毫不留情,“以暴制暴”。所以,这种情况下,反对一方的力量必然会抱成团,向国君展示出他们的“反对声势”有多么浩大。

太子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说服了。

那么,最终谁会胜出呢?

其实,在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做的只是维护自身的利益,每个人对结果的判断都不一样。按照理而言,儿子应该和父亲同心,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点更为一致,只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让这个选择有点“困难”了。

反对的一方,当然不会放过太子这么重要的人物,会有各种声音围绕在他身边。比如说:你的父皇执意迁都、汉化,这是一条没有结果的决定。当然,你如果愿意和你父亲站在一边,下一任的国君自然是你。只是这个举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等等。

最终,太子选择站在了他父亲的对立面,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夺权”。当时形势很明显,如果,反对的声音占主流,他老爹最好的下场就是提前下台,下场差一点没准还会死于非命。如果,支持的声音为主流,太子则是必死无疑。

只是,这个时候唯有孝文帝最清楚力量会向哪边倾斜。

当时,汉民族借着自己人口数量的优势,让汉文化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影响力的面积越来越大。虽然,北魏帝国是以鲜卑民族为中心建造,但是,文化的渗透是“无形”的,就算是上层社会的鲜卑族,也不免被汉文化所“同化”。

但是,迁都代表着整个汉民族全体利益。与此同时,孝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必然会对其他鲜卑贵族的权力进行“限制”,所以,迁都也代表了皇族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的去除皇族以外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迁都作为一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结果,太子被废,那些挑起叛乱的鲜卑贵族被成功镇压。

迁都成功的事实证明,在当时,如果反对的力量真如那些人想的那么强大,那么,有太子的加盟,有穆、陆两大豪门代表人物的加盟,“反迁都叛乱”就不会这样被消灭了,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军事上的“较量”了。

当时的孝文帝,只是想“收一收”这些鲜卑贵族的“权力”,并不是想从根本上拿掉他们的权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法律层面保障“门第制度”就看的很是清楚。于是,一般的鲜卑贵族们,在经历过这种失败后,也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了。

只是,在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多年,这个一度鼎盛的帝国坍塌了。后世对其功过是非有不少评述,“改革”思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和族情,否则,只会坏了自己的根本。

标签: 孝文帝北魏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墉的外号为什么叫“三千岁”?刘墉是乾隆的干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刘墉,风云人物

    刘墉的外号为什么叫“三千岁”?刘墉是乾隆的干兄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说到刘墉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在历史上非常的著名,非常的出名,很厉害的,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关注的,话说刘墉有一个外号叫三千岁,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三千岁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刘墉又为何要被称为是三千岁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

  • 大臣睡觉把腿压在刘秀肚子上,他是怎么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秀,汉朝,风云人物

    所谓隐士,就是那些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不攀附权贵、不阿谀奉承的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往往隐于深山之中,虽有旷世之才,却不愿意发挥出来。偶而遇到明主,例如诸葛亮,才会出山,但是大部分都会最后老于山林之中。对于这些隐士,历代君王态度不同,有的礼贤下士,有的置之不理,而有的则是动辄杀之。汉光武帝刘秀就属于其中

  • 唐中宗李显之女李裹儿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裹儿,风云人物

    李裹儿(685年-710年7月21日),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她先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

  • 韩遂一个真正的乱世中枭雄,尽管结局不尽人意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遂,汉朝,风云人物

    韩遂应该是我国古代那个战乱的年代里面,很为有名的一个人物了。在公元一百八十多年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个他们的朝廷里面一个将领带着他自己的将士们在他所在的领地里面,准备占地自己称王了,并且又带着将士们去攻占了周围的一些小领地,同时还抓了好几个臣子强迫他们归顺于他,其中就有韩遂。但是很快的,朝廷里面就

  • 姜维北伐真的大部分都是胜利的吗 蜀汉灭亡的命运为何不能扭转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维,蜀汉,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姜维北伐和蜀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姜维北伐大部分时间都是胜利,北伐为什么改变不了蜀汉的结局?三国时期,蜀汉是最弱小的国家,然而他却长期以弱势兵力压着曹魏打,创造了一个奇迹。诸葛亮五次北伐,使得曹魏提心吊胆,之后姜维更是十一次北伐,给曹魏增添诸多麻烦,看起来似

  • 朱元璋杀了李善长一家70余口,为什么会放过李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善长,明朝,风云人物

    中国古代刑罚极重,除了各种惨无人道的肉刑,还有株连的刑罚,从连坐、夷三族到灭九族,到明成祖朱棣的“诛十族”,更是发展到了顶峰。但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想过一个问题,假如皇帝的女儿嫁给了某人,而他的家族又犯了株连之罪,那作为皇帝的女婿会不会被处死,皇帝的外孙外孙女会不会被牵连?今天看完李善长一家的故事你就知

  • 赵襄子的一生有什么传奇故事?是如何带领赵氏成为一方诸侯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襄子,战国,风云人物

    赵毋恤,又作无恤,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赵襄子即位后,正值晋国多事之秋,晋国剩下的六卿之一的中行氏、范氏因为与赵氏小宗邯郸赵合谋内乱被灭,晋国六卿只剩下四家,在这场内乱中赵氏可谓元气大伤,而作为晋国执政的荀跞则趁机做大智氏,甚至在智伯瑶为执政后,着重打压仅剩的赵

  • 朱温是后梁的开国皇帝 为何他会被世人所唾弃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温,唐朝,风云人物

    朱温可以被后人所唾弃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开国皇帝一般都是很受人尊敬的。他们必定有着卓越的才干,或者有着优秀的品德,才能获得大家拥护,打败别人,建立一个国家。但是,作为后梁开国皇帝的朱温,世人对他却并没有什么好感。朱温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当时的

  • 姜维是什么下场?他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姜维,三国,风云人物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传说中诸葛亮的徒弟,继承武侯遗志,坚持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甚至打出来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可见姜维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许遵卜卦说了什么话?后来果然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许遵,南北朝,风云人物

    古代曾经出现过不少有名的相士,秦汉年间的鸣雌侯许负,预言义子汉文帝会当皇帝,周亚夫、邓通两个富贵公侯会饿死,最后统统言中。三国时期的相士管辂,预言当时权势正隆的何晏、邓飏迟早落得横死的下场,没多久这两人就被杀而亡。唐朝的相士袁天罡见到小时候的武则天就惊呼:“若为女子,当有天子之相。”,后来“掩袖工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