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官之战”后,秦穆公为什么放弃了东进逐鹿中原?

王官之战”后,秦穆公为什么放弃了东进逐鹿中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362 更新时间:2023/12/21 7:43:42

《左传》中有关秦晋“王官之战”的记载如下: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

在笔者看来,这一次秦国是铁了心要出兵攻击晋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战是由秦穆公亲自挂帅出征的。并且他们刚刚渡河,就焚舟宣誓,表明了此战不胜不归的坚决态度。也正因秦军的士气高昂,所以他们接连拿下了王官与郊地。

面对秦国如此强烈的求生意志,晋国却选择暂时性地避其锋芒——他们并没有出兵迎战。犹记得前一年晋国赵衰还称赞秦国孟明视“秦师又至,将必辟之”,这次秦国军队来势汹汹,于是晋国军队果不其然没有出战。

秦军顺势渡河至崤山,将三年前大败于此的秦国将士们掩埋安葬。然而,已经距今三年之久的尸体,为何还能封尸埋葬?笔者认为,《左传》作者此描写的用意,可能只是想要凸显出当年秦晋“崤之战”尸横遍野的惨烈情况罢了。

秦穆公在“封殽尸”之后,就返回了。他已经决定将自己的心力,完全放在西方土地的开拓上,意欲从此称霸西戎。

《左传》借君子之口给予秦穆公和两位秦国大夫评价,先称赞秦穆公用人全面而且专一,再称赞孟明视努力不懈、知耻而后勇还能勤于思考,最后称赞公孙支能识人知人,还能推举人才。由此可见,《左传》对此三人的评价颇高。

孟明视是秦国重臣百里奚的儿子。奇怪的是,太史公在《史记·秦本纪》的“蹇叔哭师”中,把秦穆公的访谈对象,从原本的蹇叔多增加了一位百里奚。笔者认为,其实此时百里奚应该已经不在人世,或者至少不是与秦穆公对话的人之一。原因有四点:

一、《孟子》记载晋国灭国时百里奚已经七十高龄,那么到“蹇叔哭师”时,百里奚如果在世,那他也已经将近百岁。

二、“蹇叔哭师”的对象是孟明视,倘若百里奚在旁,怎么会由蹇叔独自面对着他的儿子孟明视哭泣呢?更何况百里奚竟然一句话也没有说,这是很不合常理的。

三、“崤之战”后,秦国大败,秦穆公自言自语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也没有见到百里奚的身影。

四、晋国先轸阐述攻击秦国的理由时说:“秦违蹇叔”,也未见百里奚之名。

由这四点,就可以推论出,“蹇叔哭师”中与秦穆公对话的人,其实只有蹇叔一人,百里奚并没有参与其中。

回到《左传》的评价中来。百里奚是由公孙支推荐的,而孟明视又是百里奚的儿子,以此逻辑推断,有公孙支才有百里奚父子,因此对于秦国来说,公孙支可以说是秦穆公身边最重要的人物,他不仅被秦穆公尊为师,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关头,他均能正确地分析形势,给秦穆公相对稳妥的建议。

《史记·秦本纪》与《左传》比较时,就可以发现二者在记叙“王官之战”时,有一些不同之处。根据《史记·秦本纪》中的记叙,太史公写晋军的反应,不只是“不出”,而是“不敢出”。太史公把此次秦穆公亲率出征描绘得更加勇猛。另外,当“封殽尸”的时候,太史公还强调秦穆公为此大哭了三日,他笔下的秦穆公显得更加情深义重。

由于“王官之战”是这几年秦、晋两国战争中,唯一一场由秦穆公领兵出战的战争,也是秦国为数不多能够取胜的战争。所以,《左传》在这场战争后加入了赞扬秦穆公的文字,而《史记·秦本纪》则是给秦穆公加上了丰富的情绪描写。由此可见,两者都同时有歌颂秦穆公的意味。

《左传》之后云:“秋,晋侯伐秦,围、新城,以报王官之役。”前一年,秦穆公亲征伐晋时,晋国虽然如赵衰所言避秦不出,但这并不代表晋国不会在战场上讨回颜面。于是,此时由晋襄公讨伐秦国,达到报复“王官之战”的目的。

秦穆公与晋襄公这二人,在五年之中连续作战五次。征伐始于“崤之战”,终于“报复王官之战”。这一系列的战争,让曾经从晋献公晋文公之间所建立的“秦晋之好”关系彻底破裂了。秦、晋两国从此互相牵制,致使南方的楚国趁此机会坐大,进而造成了以后晋、楚两国的争霸。

“王官之战”后,秦穆公彻底地放弃了东进逐鹿中原的想法。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在西戎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另外一片天地。

“王官之战”两年后,秦穆公与晋襄公双双过世。虽然此时秦、晋两国的恶战告一段落,但两国的小型征伐方兴未艾。他们依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试探,在春秋时期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胜利之道。

标签: 秦穆公春秋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同治皇帝刚死,慈禧为什么会说出垂帘听政的这种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清朝,风云人物

    慈禧太后一生只有一个亲生儿子,那就是同治皇帝,而慈禧日后之所以能位及皇太后也正是因为生了这个儿子的缘故,但是当儿子死后,当妈的慈禧第一句话不是悲痛的话语,而是说了一句让大臣们都觉得尴尬的话。那么她说了什么呢,这件事还是得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那天说起,这天清晨紫禁城笼罩着一股寒气,又一位大清的君主驾

  • 信安王李祎是个怎么样的人?真的恃才傲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李祎,风云人物

    信安王李祎是个怎么样的人?真的恃才傲物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男主张小敬说起自己所佩的短刀之时,提到了一位信安王。这位信安王虽然只活在剧中人的台词里,但其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形象还是让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然而,历史上真正的李祎却并非如此。01、高贵出身,

  • 张乐行:太平天国沃王,最后全家被凌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乐行,清朝,风云人物

    太平天国沃王,最后全家被凌迟,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张乐行,安徽亳州人,大地主家庭出身,算是一方土豪,典型的“富户”,从不为温饱问题而苦恼。那么,如此之人,怎会起来“造反”呢?其一、清王朝腐朽没落,统治残暴,张乐行受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一同揭竿而起。其二、张乐行一家主要是靠“贩盐”、“开赌局

  • 文武双全的完美皇帝,刘秀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秀,汉朝,风云人物

    刘秀原本就是文人出身,虽然他的县长父亲死得早,家道中落,从县太爷公子变成了农民,但可不要瞧不起刘秀。刘秀他们家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名望的。虽然父亲死了,但还有一个举孝廉的叔父啊。“平帝时举孝廉,为萧令。光武兄弟少孤, 良抚循甚笃”——《后汉书·刘良传》而且人家刘秀有才得很,上过太学,去过洛阳,南阳郡十大

  • 固伦公主的生平怎么样?乾隆最疼爱的公主,幸福的一生让人欣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固伦公主,清朝,风云人物

    在清朝的皇帝之中,要说哪位皇帝最多情,那肯定有乾隆的一份。在他的后宫当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绝色女子。而这些妃子最想做的就是为乾隆生下龙子。所以乾隆的子嗣非常多,一共有近20位皇子,10多位公主。其中有一位公主就深得乾隆的喜爱。乾隆不仅把她养在宫中61年,更是在她生辰之际,亲自赏赐了5249个护身

  • 萧何为什么会被刘邦猜忌被杀?关键时刻,他用了这一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萧何,汉朝,风云人物

    萧何被刘邦猜忌,险些被杀,关键时刻,他用了这一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但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出了问题,“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最后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萧何因此成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

  • 吴王是怎么在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王,春秋,风云人物

    春秋中期,在长江下游的梅里(今江苏苏州一带),有一个叫寿梦的人,他不甘心当楚国的臣民,时常思虑如何将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他充分利用当地湖汉较多、气候温和的气候条件,组织百姓有效发展农、牧淮业。还组织了当地的武装力量。在公元前585年,寿梦趁着楚国同其他大国争霸的间隙,正式立国称王,建国号为吴,立为吴王

  • 清朝唯一一个没有被宠幸过的皇后 一生独守空房57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孝惠章皇后,风云人物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之中,皇帝一直都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对于民间男子来说,做梦都想体验一下皇帝的滋味。而对于女子来说,梦寐以求的当然就是称为皇后,母仪天下。可根据史料记载,即便称为皇后,同样还是会遭遇不幸。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女子便是这样,比较特别的是,她是清王朝唯一一位一生没有让皇帝宠幸过得皇后,由于

  • 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宣太后执掌秦国,开疆扩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宣太后,秦国,风云人物

    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时期,《史记·秦纪》:“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事物纪原·帝王后妃部·太后》),以后历代皆然。由此,对于太后这一称呼,始于宣太后。当然,严格来说的话,宣太后是王太后,至于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后,则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了。作为

  • 秦厉共公:大秦帝国的起源,再启征战,晋国三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厉共公,战国,风云人物

    大秦帝国从弹丸之地到一统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以郡县制统治全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同轨,影响深远。上回讲到秦惠公和秦悼公期间,大国之间相对安宁,战国迎来思想百家争鸣的一幕,涌现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秦国亦得以休养生息二十多年,秦悼公在位期间还下令筑都城雍。但是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