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姬归汉:才女蔡文姬与曹操有着怎样的关系

文姬归汉:才女蔡文姬与曹操有着怎样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95 更新时间:2024/1/9 9:37:51

蔡文姬蔡邕的女儿,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为文姬。蔡邕一代才子,学识渊博,精通天文数术、诗文辞赋、书法音律,他的各项成就都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水平,不仅绝冠当时,而且流风所及,益被后世。蔡文姬耳濡目染,受其熏陶和调教,也同样“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一天夜里,蔡邕在黑暗中弹琴,一不小心,琴弦被拨断了。隔壁的蔡文姬轻轻说了一句:“第二弦断了。”“猜的,肯定是猜的!”蔡邕不相信蔡文姬有这样高超的鉴别能力,又故意拨断了第四根弦。蔡文姬语调不变,依旧平静地说:“第四弦断了。”蔡邕这才知道女儿对琴音已有了很深的造诣。

蔡文姬十六岁那年,远嫁河东卫家,丈夫卫仲道是个出色的士子,婚姻生活还算不错,可不到两年,卫仲道便因病早逝。蔡文姬没生育,遭到了卫家嫌弃,指责她“克夫”。蔡文姬由此黯然回家。然而家庭并未能给她提供应有的庇护,不久,蔡邕被司徒王允下在狱中,折磨而死。蔡文姬一个孤弱女子,无依无靠,顿时变成了一条无根的浮萍,生活没有了着落。关中地区又出现了李唷⒐汜的混战,离乱纷纷。蔡文姬只得跟随着难民到处逃亡。混乱中,羌胡番兵又趁火打劫,掳掠百姓,他们“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朔漠,凯旋而归。

很不幸,蔡文姬成为了被掳掠的众多妇女中的一员,被强行带到了南匈奴。遥想当年,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王昭君出塞和亲,已经是崇荣备极,风流妍尽,却也沿途哭泣,一步一回头,凄凉无限。现在的蔡文姬,被番兵用大索捆在马后,迎着无尽的朔风与黄沙,忍受着数不清的凌辱和虐待,当真生不如死,其悲惨的境况不言而喻。这一年她才二十三岁。

不幸中的大幸是,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把她当成最佳战利品进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这样,她才不致于沦落于风尘之中。左贤王很爱她,和她一起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既然这样,就算了吧,劫后余生,能苟存性命于乱世,又遇上了爱恋自己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的身份、地位都还不错,那就认命吧。谁说不是呢?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在这一点上说,蔡文姬的际遇比很多被拐妇女强多了。

可是,对蔡文姬来说,南匈奴不但是异乡,还是异邦,它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和中原太不相同了,虽然她也学会了吹奏“胡笳”,也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却始终不能适应。

每当风起,每当雪落,蔡文姬都不可遏止怀念着自己的父母之邦。对月映雪,她吹奏起胡笳,呜呜的笳声传遍了千万个帐篷,无数的南匈奴人早上醒来,一摸脸颊,湿湿的,全是泪。蔡文姬自己的忧闷痛苦却丝毫没有减少。春天来临了,北地仍然旧冰天雪地,狂风怒吼。蔡文姬就一个人伫立在风雪之中,遥望南方,思念故土。遇上了有客人从南方来,她就会迎上去打探听故乡的消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诗虽然是宋朝人写的,但对蔡文姬来说,心情是一样的。

故乡啊故乡,我梦中的故乡,虽我已不能再拥有你,但关于你的一切,仍是我记忆的全部,魂牵梦萦,至死不渝。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苦楚苦苦地缠住蔡文姬,一缠就是十二年。这十二年时间里,中原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扫平北方群雄,中原处于恢复和发展中。曹操是蔡邕很要好的朋友,某个午后,他突然想起了曾经的老友,想到老友没有儿子,仅有的一个女儿又不知下落,就很有些过意不去,很想为老友做些什么。通过向南来北往的行商打听,知道了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就决定要把蔡文姬迎回。他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向左贤王赎人。

左贤王当然舍不得蔡文姬走,但又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同意蔡文姬归汉,但蔡文姬所生的两个儿子却必须按匈奴风俗留下。要回中原了,蔡文姬悲喜交集,进退两难。多年来,蔡文姬一直活在痛苦的中,现在,终于可以结束这种被发左衽、食肉、喝酪浆的生活了,要走的前夜,蔡文姬又肝肠寸断,万分不舍。俗话说,一夜夫妻百夜恩,何况是对自己恩爱有加的这样一个男人。看着难离难别的左贤王,蔡文姬的心软了,一个留字几乎就要夺口而出,摧肝裂肺,泪如雨下。

而膝下两个未成年儿子的啼哭,更让蔡文姬的心在那一刻四分五裂、支离破碎。那一夜,蔡文姬抱着两个儿子在左贤王的跟前哭了,倦了,累了,睡了,醒了,又哭了……第二天,终于要程了,在汉使的一再催促下,蔡文姬在恍惚中登上了车子,随着车子缓缓启动,生人作死别,想着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此生再也不能见到自己的骨肉,她悲从中来,奏响了一曲天地为之动容的《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标签: 蔡文姬

更多文章

  • 张飞与曹操其实是亲戚 抢亲所产生的奇特姻亲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飞,曹操

    张飞的老婆是夏侯姑娘,萝莉级别的,是敌对阵营里夏侯渊的侄女,也可能是曹操的堂侄女。公元200年,是一个很热闹的年份,历史安排了很多精彩的段子在这一年密集上演。最热闹的当然是官渡之战,这个段子发生在十月,袁绍老大变老二,曹操老二变老大;最精彩的段子在四月,临时在曹操手下打工的关云长,上演了一段荡气回肠

  • 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为何不如曹操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曹操

    要论“官二代”,曹操和刘备的儿子是标准的“官二代”。刘备的亲儿子有三个,大儿子刘禅,二儿子刘永,三儿子刘理,都不怎么成器。最有名的当属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投降曹魏,被曹操的后人所俘,葬送了父亲一手打造的蜀汉江山,“乐不思蜀”地甘做囚徒。曹操的女人比较多,所以儿子生下一大堆,据说有二十五位。捡骨干的

  • 鬼才郭嘉怎么死的?一代枭雄曹操为何三哭郭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郭嘉

    郭嘉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三哭郭嘉呢?郭嘉是曹操远征乌丸回来的时候病死的,当时郭嘉在易城。《三国志郭嘉传》的记载是: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可见当时曹操已经从柳城班师回来,但是郭嘉的病情实在太重,曹操还没到易城,郭嘉就病逝了,享年38岁。所以才有太祖问疾者交错的说

  • 三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年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表,贾诩,孔融,曹操,张昭,荀攸,刘备,荀,曹仁,张辽,郭嘉,鲁肃,李典,周瑜,杨修,马超,吕蒙,庞统,司马懿,刘协,诸葛亮,孙权,陆逊,曹丕,马谡,曹植,邓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是三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曹操北征乌恒,消灭了袁氏残余,基本统一了北方,继而酝酿南征,赤壁大战在即。下面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提供一些重要的三国人物在这一年的年龄。按年龄排序:刘表66岁,贾诩61岁,孔融55岁,曹操53岁,张昭52岁,荀攸51岁,刘备47岁,荀4

  • 庞统为什么无形中成了曹操杀害马腾的帮凶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庞统

    刘备喜得凤雏庞统,拜其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的情况被曹操得知以后,曹操马上召开会议,研究南征事宜。然而曹操却担心自己南征以后,后方空虚,西凉马腾会乘虚而入,便设计诱马腾入许都而杀之。(《三国演义》第57回)。马腾,字寿成,汉末西凉太守,征西将军,刘备麾下五虎上将之一马

  • 刘禅有后代吗,刘禅的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投降,儿子,臣服,刘禅

    刘禅,刘备的儿子,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君。刘禅有七个儿子,但是最后全部都死掉了。他七个儿子分别是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恂和刘璩。下面让我们分别来看看他们的具体介绍吧。刘璿,蜀汉昭烈帝刘备的长孙,刘禅的长子。延熙元年,刘璿被立为太子,当时的刘璿十五岁。刘璿喜欢骑马射箭,但是出入没有什么节制,刘璿

  • 三国时期被曹操文字狱杀死的六位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杀人,文字狱,猜忌,曹操

    曹操有一句遗臭万年的格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让人负自己,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先下手除去,但是做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不能没理由的乱杀人,于是便有了曹操用文字狱杀人的故事。据《曹瞒传》,曹操杀人之前,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眼泪乃反悔之兆,事到临头只会更

  • 被误读千年的“白痴皇帝”司马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贾南风,白痴皇帝,司马衷

    《晋书·惠帝纪》记载了晋惠帝司马衷的两则笑话。其一,司马衷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便问左右:“它们鸣叫是为公,还是为私?”随从答:“公家地盘上的为公,私人地盘上的为私。”司马衷对这种解释深信不疑。其二,国家发生了大范围的荒乱,百姓无粮可吃,乡里饿死无数,司马衷感到纳闷,“他们怎么不吃肉呢?”不少人根据这

  • 晋朝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衷,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小名詈,生于太平元年(256)。是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父亲贾贾充为司马昭杀死魏帝曹髦,篡夺帝位立了汗马功劳,受到宠信,执掌大权。被水为晋王太子,乃至当上晋帝,都是贾充在司马昭面前竭力推崇密不可分。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其中长子司马轨和次子司马衷均为杨皇后所生,长子早已夭折。由于封建

  • “八王之乱”八王的结局?西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八王之乱,朝政,杨骏,宗室,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

    晋武帝建立后,汲取了曹魏因皇族太弱而失国的教训,大封宗室为王。然而,他万没料到,问题又走向了另一极端。握有重兵的同姓王野心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公元290年惠帝即位后,太后的父亲杨骏独揽朝政大权,施展权术,排除异己。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不甘心让杨骏独掌大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