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横扫匈奴的名将蒙恬:宫廷斗争的陪葬品

横扫匈奴的名将蒙恬:宫廷斗争的陪葬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043 更新时间:2023/12/28 17:34:38

秦朝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那么历史上的蒙恬将军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吗?仅仅是一介武夫吗?

一、出身官宦世家

蒙恬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虽然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为秦国高官,都是秦国将军,都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氏家族的功勋在当时秦国很少有家族可以与之相比。也正是这样显赫的家世和武将世家为蒙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恬祖父蒙骜早在秦昭公时就官至上卿,并且多次拜为将军带兵出征他国。公元前248年攻打韩国,占领成皋、荥阳等地,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再次攻打韩国,这次一下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攻打与秦国同祖的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结果蒙骜战败。不过,公元前242年蒙骜利用信陵君去世的时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报了上次战败之仇。

蒙恬父亲蒙武的功勋虽然没有其祖父蒙骜那么高,但是也是比较高的。比如在秦昭公22年,蒙武率军攻打齐国(田氏齐国),占领齐国9座城池。公元前223年蒙武和大将王翦一起攻打楚国,结果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了楚国,而率军抵抗秦军的楚国大将项燕被杀,项燕就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项梁的父亲。

二、蒙恬的功勋

司马迁的《史记》为蒙恬作了列传,而没有为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专门作传,但是蒙恬的战功在一定程度上说应该不如、比不上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特别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蒙恬一登上历史舞台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败战。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不听大将王翦的建议,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被项燕反击,伐楚全面失败。此战中的蒙恬看见李信兵败,便果断迅速撤兵,减少了秦军损失,不过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蒙恬还是很会用兵的。当然这个仇他的父亲蒙武帮他报了。

蒙恬正式走进人们视野,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考虑到蒙恬的家世,就派他跟随大将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齐国,结果俘虏齐王建,灭掉齐国。蒙恬得益于在次灭齐的战功,被秦始皇拜为内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部地区面临少数民族匈奴的威胁,这就为蒙恬永留青史提供了机会。不过说来也有意思,秦始皇派遣蒙恬出击匈奴,直接原因不是因为匈奴侵扰秦朝,而是在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在向秦始皇献的一本图书中说到“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能是秦始皇太相信迷信,另外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统治也没什么信心,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不负秦始皇所托,顺利的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河套一带),击败匈奴。为此蒙恬戍边抗击匈奴长达十多年。为了保卫中原地区免遭匈奴的掠夺,蒙恬采取诸多措施防御。其一,以黄河天险为要塞屏障,沿黄河修建44座城池,驻兵防守。其二,众人皆知的是,蒙恬根据山险地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一巨大工程虽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但同是引起亡秦农民大起义的因素之一,这一点秦始皇和蒙恬是没想到的。为了方便秦始皇外出旅游,蒙恬奉命修建了一条自咸阳到九原长达一千多里的大驰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一方面有利于秦朝向北方增兵,巩固北方统治,实际上也是防御匈奴的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与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蒙恬正是依靠抗击匈奴的功勋流芳百世,入选《史记》列传,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结果。

蒙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做出重大贡献,相传我们今天书写书法用的毛笔就是蒙恬用兔毛与竹管做材料创造的,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不过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三、深受秦始皇信任

秦始皇是一位宁可自己累死也不相信大臣的皇帝,那么秦始皇与蒙恬的关系怎么样呢?应该说蒙恬是个特例,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有以下证据可以证明。

首先,秦始皇让蒙恬带30万大军居上郡抗击匈奴达十多年,而蒙恬弟弟蒙毅(就是电影《神话》中成龙扮演的角色)受到秦始皇亲近,“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史记·蒙恬列传》)兄弟俩一个在外带30万大军驻扎在一地达十多年,一个在朝内做参谋。如果不是深受秦始皇的信任,那么这是一件让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以“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列传》)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叛乱的。

其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坑杀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公子扶苏表示反对,并且多次向秦始皇上谏,惹怒秦始皇。而愤怒的秦始皇对于这位将来皇位继承人扶苏的惩罚措施却是让扶苏去上郡给蒙恬当监军。一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不信任。我认为这正是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秦始皇让扶苏监军蒙恬不是让扶苏监视、监督蒙恬,而实际上是让蒙恬培养扶苏,锻炼扶苏,让扶苏建功立业,增加政治资本,消除秦始皇自认为那些不利于统治言论的负面作用,以便更好的继承皇位。

最后,秦始皇在病重期间,“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李斯列传》)这实际上是秦始皇托孤,是让蒙恬辅佐扶苏治理国家,充分表现了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

秦始皇为什么如此信任蒙恬?我认为有四点原因:一是蒙氏家族的蒙骜和蒙武两位将军都很忠诚;二是蒙恬虽然功勋很高,但是不骄纵;三是蒙恬和蒙毅兄弟俩对秦始皇非常忠诚、忠信,为秦始皇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四是蒙恬本人除了有战功外,还很有谋略和能力。

四、有谋远的蒙恬

蒙恬虽然出身武将世家,但他并非像多数武将那样仅仅是一介武夫,蒙恬是一位非常有谋略、才能和智慧的武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对手赵高和李斯对他的评价中看出。赵高在拉拢李斯扶植胡亥夺权时对李斯说,李斯的才能、功劳、谋远、民意支持率和受扶苏的信任度都不如蒙恬,这也得到李斯本人的承认。

其次,胡亥夺权后,以秦始皇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时,从扶苏和蒙恬两人对于诏书的反应也可以看出。当扶苏接到赐死诏书时,就哭着要自杀,而蒙恬却劝阻扶苏不要自杀,并对赐死诏书的真伪性表示怀疑,提出要重新核实真伪后再自杀。但是扶苏未听劝阻而自杀,蒙恬则拒绝自杀。如果说蒙恬没有智慧的话,是不决不会想到皇帝诏书是假的,而且蒙恬的怀疑并非胡猜,而是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他认为,“陛下(秦始皇)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史记·李斯列传》)事实上,蒙恬早就知道秦始皇的心思,要让扶苏继承皇位。

那么蒙恬的智慧和谋远是不是天生的呢?显然不是。蒙恬的智慧和谋远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后天培养的。蒙恬由于其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蒙恬学的也很好。一是因为蒙恬曾经“书狱典文学”,二是蒙恬死前与胡亥使者的对话很有水平,能够多次引经据典。这些足以证明蒙恬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这么一位有智慧的忠臣也有悲哀遗憾的一面,没能像扶苏一样反对秦始皇的暴政,未能体恤到民间的疾苦。

五、悲惨的结局

蒙恬乃至整个蒙氏家族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胡亥夺位后,斩杀蒙毅,蒙恬被迫吃毒药自杀,其家族则被灭门,成为胡亥夺权的陪葬品、牺牲品。为什么这么一位有大智慧,又拥有重兵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结局?

首先,蒙恬悲惨结局是赵高报复的结果。扶植胡亥上台的宦官赵高曾经被蒙毅判处死刑,差点就被蒙毅斩了,这件事一直让赵高怀恨在心,寻找报复机会。其一,赵高与李斯、胡亥夺权的原因之一就是赵高“怨蒙毅法治之而不己也。”(《史记·蒙恬列传》)其二,赵高拉拢李斯帮助胡亥夺权的游说词就是把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说李斯不如蒙恬。其三,在扶苏自杀后,胡亥本打算释放已被囚在阳周的蒙恬,但是遭到赵高的强烈反对,赵高是“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蒙恬列传》)

其次,蒙恬之死是胡亥巩固帝位的结果。虽然蒙恬一门三代忠良,对大秦王朝忠心耿耿,不会反叛秦朝。但是二世胡亥是阴谋夺权继位,是夺了与蒙恬关系亲近的扶苏的帝位,并谋害了扶苏,且把蒙恬囚禁在阳周以图杀害。胡亥是非常害怕活着的蒙恬,万一释放了蒙恬,而深受民众支持的蒙恬则率领他的30万大军为扶苏报仇的话,就严重威胁了胡亥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说,蒙恬的悲剧是封建统治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皇帝不会留着一位手握重兵且与自己有矛盾的将领活着。蒙恬只能叹息一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一代戍边名将就这样吃药西去。

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一个人独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不断的重复上演着。因为在封建王朝里,专制统治着是无情的冷血动物,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力和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和欲望,是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一切代价,任何忠臣良将的生命都是无关紧要的。蒙恬的悲剧并非蒙恬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毕竟那是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

标签: 蒙恬名将秦始皇赵高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千古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历史,中国历史,秦朝,千古一帝,儒学

    对于秦始皇的一生,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有说他是统一中国,开创中华民族的千古一帝。也有说他焚书坑儒,鱼肉百姓是千古暴君。孰是孰非,各有观点,但毛主席说的三句话,我们或许能得出答案。摘自《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21日:(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2)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

  • 白起是常胜将军,为何改用屡战屡败的王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龁,秦昭襄王,白起

    起几乎是百战百胜的将军,而王龁在率领秦国军队打仗的时候,却经常打败仗。可是,秦昭襄王在派秦军打仗的时候,却总是派王龁。常常是王龁打不赢了,才换上白起。秦昭襄王为何有这样奇怪的安排呢?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安排白起带兵呢?说王龁经常打败仗,其实并没有冤枉他。公元前262年,当时白起率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一个地

  • 秦始皇之母赵姬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始皇,赵姬,吕不韦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国首位完成统一大业的霸主秦始皇,其人生并不像战场上那般所向披靡,心中终有难言之痛,以致其因宫帷之乱将母后赵姬囚于雍城,并明示与母亲断绝关系,永不再见。虽说秦始皇最终因大臣劝诫,将赵姬释放使其终得善终。可是儿子心中该有多恨,才会对母亲做出如此举动?那被秦始皇痛恨一生的母亲赵姬

  • 秦始皇“指鹿为马”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高,秦始皇,张仪,蒙恬

    秦始皇苛捐杂税,实行暴政,让百姓闻风丧胆,食不果腹,饿殍遍野,才会风气反抗,推翻暴秦,其实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属于赵高的,关于赵高,广为人知的当属于他“指鹿为马”的故事!赵高之路为马,用来震慑群臣,也成位后来奸臣以及逆反臣子的象征,其实关于赵高的真实身份,人们议论纷纷,但

  • 秦始皇死前遗诏是让谁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赵高,胡亥,李斯

    秦始皇遗诏中关于皇位继承人的表述非常关键,然而除此之外他就没有说别的吗?从一些史料中得知,秦始皇驾崩并立下遗诏的情形是这样的: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游天下的始皇帝在芝罘乘船射杀了大鱼以后,沿海西行,踏上了归返咸阳的回程。车驾一行抵达平原津,始皇帝突然染病。卜卦的结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紧急派遣

  • 曾和英布齐名的大将蒲将军 为何一战成名后就消失不见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楚汉争霸,韩信,英布,项羽,蒲将军,刘邦,项羽

    在楚汉争霸的历史上,刘邦和项羽这两大阵营中,都涌现出了无数名将,而且不少名将还在楚汉两方轮流游走,比如韩信和英布,原来都是项羽的手下,最终却全都投靠了刘邦,成为了大汉的开国功臣,两人的区别不过是韩信一直不受项羽重用,而英布原本就是项羽“左膀右臂”一样的人物。而在这些名将之中,

  • “超世之杰”:曹操非凡而复杂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刘备,孙权,赤壁之战,夏侯惇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像曹操这样具有多重特征,既有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伟大,也有作为其对立面的奸诈、阴险,甚至卑鄙。如果你提出一个问题:“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去做一个测试,问一个研究中国历史或文学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去问一个学习中国历史或文学专业的大学生

  • 比“三姓家奴”吕布更“强大”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公孙瓒,陶谦,曹操,吕布,刘表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提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而吕布的部下却说他“反复难养”(同上书·裴注引《魏书》),前者说他有信义,后

  • 关羽如何不靠武功实现从武将到“武圣”的蜕变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关羽,张飞,刘备,桃园结义,三国志

    中国古代名将成千上万,关羽作为一个兵败身死的武将最后却被尊为“武圣”,靠的不是“武功”,而是“文治”,是其自身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从武将、忠臣、义士、财神到“关圣帝君&rdquo

  • 乱世悲歌:才女蔡文姬最终成曹操炫耀花瓶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蔡文姬,蔡邕,董卓,曹操

    三国时代本是男性驰骋疆场的舞台,女人只有沦为配角。乱世之中,看重的又是金戈铁马,征战杀伐。那些盛世中文采精华的本领,到这里只能算是雕虫小技。所以,三国中那些著名的文人,比如孔融、杨修之类,若不肯乖乖地给有枪杆子的当奴才,就难免杀身之祸。至于曹操父子,那属于武人弄文,又另当别论了。孟庆江绘《胡笳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