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勾践灭吴后,范蠡和西施最后去哪里了?

勾践灭吴后,范蠡和西施最后去哪里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231 更新时间:2023/12/23 4:43:13

范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根据《史记》的记载,范蠡辞官后,便带着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转而至齐。为免被人追踪,范蠡改换姓名,自称鸱夷子皮。他耕于海畔,苦心戮力,父子治产,不久便富可敌国。人闻其贤而以之为相,范蠡觉久受尊名乃不祥之事,遂归还相印,分散家财,带着贵重物品,行至陶,定居于该地,自谓陶朱公。父子耕畜,买卖经营,再次富甲一方。让人遗憾的是,在史记上并没有西施下落的记载。

但是在另一本史书《吴越春秋》上,记载了范蠡西施在与越灭吴之后的故事。范蠡不顾越王的挽留,飘然而去,并且是“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是带着西施这个大美女一起归隐江湖的。

从那之后,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记录了范蠡的事迹和传说,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经商致富和得道成仙。在魏晋时期的一些笔记小说中,甚至记载了西施也和范蠡一起成仙了。比如《穷怪志》中就有刘导遇到成仙后的西施的故事。

抛开西施不说,从正史的记载来看,范蠡在灭吴之后,带着家人隐居经商,应该是真实的。那么他是如何经商发家,又如何变成财神的呢?

一、范蠡如何以商致富

春秋时期,各国经常爆发战争,而且各个国家的政策也不一样,但是各国为了壮大自身,大多采取了农商并举的政策。这就给了范蠡从事商品贸易的机会。

春秋时期,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商业市场,这种市场是周朝“前朝后市”的延续,日中为市,日西而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手工业也在向市场蔓延,城市商品生产和交易也扩大了,城市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有了商业集中地的性质。正是商业与城市的发展,为范蠡的商业行为提供了条件。

有了市场,就有了供求关系。市场“求”大于“供”

价格就贵,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就贱。而操控市场平衡的那只无形的手,就是价值规律。而范蠡是最先发现这个规律的人,并且他把握了这个规律。

早在辞官前,他在越国任大夫的时候,就对越国的经济政策提出了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问题。他主张谷产品多而贱时,官府要收购存放;谷产品少而贵时,官府要从库里拿出来平价售出。只有使丰年和灾年的物价持平,保持市场稳定,才能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范蠡掌握了市场规律,才为他经商致富打下了基础。

范蠡的经商之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善于把握时机。

春秋末期,新兴的商人阶层登上历史舞台。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和把握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范蠡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越国时他就向勾践建议过“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就是说知道要打仗,就要搞好战备;知道货物什么时候用得上,才算懂得货物的价值。只有把“时”和“用”的关系搞清楚,才算懂得了商业的真谛,明白了货物的供需和行情。所以经商,一定要把握好商机,也就是“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他在《商训》中强调“买卖随时,挨延则机宜失。”他不断的强调市场时机是第一位的,商机稍纵即逝,不能等,也不能背着来。但是商机出现了,也不要放过,“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把握市场规律。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意思是大旱季节,河里没有水,用不上船,所以这时船的价格会很便宜,就应该囤起来,等河水充沛的季节再出卖,一定会有好收入。这是一种利用差价赚钱的手段。

具体到操作上,范蠡有过许多成功的范例。他通过研究,发现了粮食市场的“二六规律”,“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也就是粮食生产波动性很大,一般每六年会有一个丰收年,同样每六年也会有一个欠收年,平均每十二年会有一次大灾荒。所以他在粮食丰收的时候多收购,欠收的时候拿来出售,利润当然非常大。不过范蠡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奸商,灾年他的粮食价格也注意到了灾民的具体购买力,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

3、“务完物,无息币”,加速货物流通和资金周转。

“务完物”是要把握商品质量,只有质量好的,才好销售,所以进货应该去最好的产地,找最好的生产者。“无息币”是不能让资金搁置,一定要把资金流动起来。这样才能加快商品流通,使得钱像水一样周转不停,钱生钱才能获利。

4、“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

范蠡是商人,但不是奸商。他不抬价,不压价,并不追求暴利,不唯利是图,更不为富不仁,坑害消费者。如果他是贪图富贵之人,他也不会辞官归隐了。他在山东陶邑“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而他富而有德的人品,又给他带来了更大、更长远的收益,这是个良性循环。他的取利守义

诚实经商、仗义疏财的行为,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二、范蠡怎么变成财神的

中国民间财神很多,赵公明、关羽、范蠡、比干都是财神。在这四人当中,只有范蠡是从商出身的,他的财神地位最名符其实。

财神是道教的一个神灵,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主管财源的神明。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中国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范蠡的财神是道教赐封的“天官上神”,因为他与道教的渊源很深。

早在《列仙传》中,就有范蠡的记载。而在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洪的《神仙传》中,干脆说范蠡是老子的化身。《神仙传》的记载是这样的:“(老子)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夷子,在吴为陶朱公,在汉为东方朔”,是老子变化无常的一个分身。

在道教典籍中,范蠡原是修道之人,他帮助越国,是属于“玩票”的性质,玩完了是要回去修练的。道教天师道有著名的二十四治,其中之一就是范蠡“漓沅化实”,白日飞升的故事。据说范蠡升仙的地方在益州丽元山,至今山上还有他种植的松树。

道教另一位大天师张道陵撰过一本《老子想尔注》,上面也有范蠡。张道陵说范蠡是个懂得天之道的人,明白“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的道理,所以对范蠡归隐一事,张道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范蠡本人,属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章太炎先生说“历代战乱之时,须道家补儒家权谋之不足。凡战乱之辅佐,如越之范蠡,汉之张良,皆得老子之道”。为什么呢?因为道家善于沉机观变,不轻举不妄动,谋定而后动,常操必胜之券。所以范蠡是道家黄老之学的实践者,也是后世认为他是老子化身的原因。

因为有道教的加持,所以范蠡在道教的经典中,形象越来越神仙化。而道教又是中国本土宗教,信奉的人特别多。随着范蠡的传说越来越玄,渐渐的他就成为了民间祭祀的对象。

最迟在汉朝末年,范蠡的故乡南阳就出现了范蠡庙。因为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记载了“三公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石碑,文勒可寻”。

在范蠡效力的吴越地区,对范蠡的祭祀更加广泛。从魏晋到南宋,临安、会稽、苏州等地建起过许多“三高祠”,里面供奉的是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先贤。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祭祀范蠡的陶朱庙或者范少伯祠,许多名人都曾拜谒过,还题了不少词。

民间传说中,范蠡成仙后,将全部的财产烧制成了一个“聚宝盆”,谁要是得到这个盆子,那就是财源滚滚,一生受用不尽。正如童谣中传唱的“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因为这个传说,范蠡逐步向财神靠拢了。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流行一本商业秘笈,名叫《陶朱公致富书》,也叫《陶朱公商训》,里面详细记录了如何经商,如何挣钱的许多办法,相传是范蠡所著,是当时人们争相抢购的宝书,而作者范蠡便成为引导人们致富的带路人,正式以财神的身份登场了。

正因为道教与范蠡的渊源很深,而范蠡入则为相,出则为富豪,民间号召力强大,所以道教便顺从民意,将范蠡的地位越抬越高,终至司财之神的位置。所以范蠡的财神。是道教吸收了民间信仰后,在宗教意义上对范蠡的经营之术的认可。

标签: 范蠡春秋

更多文章

  • 雍正死后为何与年妃一起合葬?他们至今感情很深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清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雍正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首先雍正为什么和年世兰合葬?大家觉得雍正不会和年世兰合葬无非是看了《甄嬛传》,以为历史上的年世兰就是这样嚣张跋扈,最后被皇上厌恶,撞墙而死的形象。但实际上,并不是!电视剧误人呐!历史上的年妃,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女人,换句话说就是,比

  • 从监狱走出来的皇帝,刘病已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病已,汉朝

    对刘病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虽然文韬武略,但他年老的时候却崇尚炼丹,以求长生不老。许多民间术士积极为汉武帝炼丹,但没有一次成功,渐渐的年老的汉武帝病倒了,病倒后的汉武帝更加恐惧死亡。没过多久丞相公孙贺的儿子挪用公款,被人举报。儿子被

  • 西晋王朝的士族势力对皇权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晋

    还不知道西晋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80年,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态,建立了统一的西晋王朝。司马炎鉴于“江表初附,未与华夏同”的实际情况,接受了华谭“吴阻长江,旧俗轻悍,所安之计,当先筹其人士,使云翔闾阖,进其贤才,待之异礼”的建议,对江南士族们极力笼络

  • 她结婚之后就守寡,之后接手商业帝国名满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周莹

    清朝的著名女商人,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古代,向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至于做生意,挣钱养家更是男人的事。但今天讲到的这个奇女子,却是经商的天才。她尽管命运坎坷,自幼父母双亡,出嫁时同小姑子拜天地,17岁便开始守寡,但她经过自己的打拼,后成为富婆,还曾资助慈

  • 相士说曹丕能活到80岁,为什么他只活了40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丕,三国

    还不知道曹丕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因为特别准的预言当中不少是事后诸葛亮,比如《定命录》这本书写了两个关于杨贵妃和杨国忠人生命运特别准的预言。搞得好像术士的预言很准。然而,《定命录》的作者吕道生是唐文宗时期的人。一个晚唐的人写盛唐时期那些人的人生命运故事。这怎么

  • 朱允炆到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允炆,明朝

    人物介绍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允炆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史书中记载,明太祖大约有26个儿子。朱元璋的皇位没有传给他的儿子,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是不是靠爷爷朱元璋才当上皇帝的呢?朱元璋决定在继承制度上树个朱家的好榜样朱元璋,是历史上出名的草根皇帝。尽管他当了皇帝

  • 他是一个和尚却动了凡心 并且这个女的还是唐朝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公主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公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不同于现在的坑蒙拐骗,在古代,和尚都是非常神圣的存在,因为和尚的尚字,就是高尚的意思。和尚这个词,是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它的本意是“师长“的意思,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的一种尊称。他们不入世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为了表现

  • 阿敏作为清楚四大贝勒之一 阿敏最后的下场为何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阿敏,清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贝勒阿敏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这是天聪元年,皇太极怒斥阿敏贝勒时所说的话。皇太极意思是说,阿敏在镇守永平四城时,面对明军的来势汹汹,弃城而逃。不仅如此,阿敏逃跑时只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细软、女人,却舍弃了许多老弱病残的士兵。之后,皇太极又列出阿敏的十六条罪状

  • 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她嫁过去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成公主,唐朝

    人物介绍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文成公主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史书皆言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是大唐王朝的特别恩典,显示了中原文明威服四夷的风范。历史果真如此吗?公元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希望与大唐和亲,并借此与中原加强往来,从而获取政治、贸易等多方面的利

  • 朱棣为什么派郑和六次下西洋 郑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郑和,明朝

    还不知道:郑和的结局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成祖朱棣是一位人人称道的雄主,他五征北漠,开拓了大明的疆土,除了元朝以外,其他皇朝无法与之并肩的;他修订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他修建了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是其他国家的古宫殿无法超越的。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