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数都不能善终 公孙弘为什么是一个例外

汉武帝十三位丞相大多数都不能善终 公孙弘为什么是一个例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11 更新时间:2023/12/14 21:37:16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和公孙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

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

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

从某一个角度,这世界上有三种人,有的人一生糊涂,有的人一生清醒,有的人半路清醒,而公孙弘就是这种人。

公孙弘,字季,公元前200年出生,出生在齐地菑川,后来入朝为官,因为这个字跟高祖皇帝的字一样,被视为僭越冒犯,于是改成次卿。

有一个就比较有意思的事,就是历史上关于公孙弘有很多成语典故,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后来者居上,燕见不冠,齐人多诈,如发蒙耳,东阁待贤,三馆待宾,宁逢恶宾,字值百金,长倩赠遗,削竹抄书等十个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比公孙弘本人还要出名。

关于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就在在文中陆续的讲解,这样会更有意思。

公孙弘年轻的时候,和普通的青年一样,并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和志向,只想找个挣钱养家而已,虽然公孙弘喜欢读书,也并没有很出色,只不过比普通人好上那么一点,所以,公孙弘并没有从事文官工作,而是随便找了个狱卒的工作干着。

后来在做狱卒的时候,因为犯了罪被开除了,具体犯什么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孙弘的额工作丢了,只能到社会上随便找个工作户口,于是公孙弘就找到了一个放猪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养猪是为了供给猪肉,所以养猪一般都是圈养,放养还是头一次听说,而且还是放猪,因为放猪比较自由,所以公孙弘就在放猪的是时候读书,慢慢的公孙弘的书越读越好,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

公元前179年,诸吕之乱结束,刘恒被推上皇位,刘恒上位之后,就广招天下有才能的人,于是公孙弘就被推荐了上去,汉文帝刘恒封公孙弘为博士。

公孙弘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只要有个工作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于是在朝廷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在朝廷刮起腥风血雨的时候,公孙弘还是在读书,这一读又是好多年。

渐渐地公孙弘因为被朝政影响,开始在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公孙弘找到了《春秋公羊说》,按照其中的思想,公孙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且将书中的理论和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仔细揣摩。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公孙弘始终默默无闻,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公孙弘就是这样不温不火的性子,就像公孙弘经历的那样,如果狱卒能一直做下去,公孙弘就不会去放猪,如果不是因为被推荐做了博士,公孙弘可能就会一直放猪。

从公孙弘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出来,公孙弘早期,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公孙弘根本无所谓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

但是公孙弘为什么能够突然清醒呢?

因为挫折。

来自汉武帝的挫折教育。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向诸位皇帝一样,开始广招天下英才,年已六十退休在家的公孙弘,再一次被推荐给汉武帝,这一次汉武帝让公孙弘做一个直言相谏的文官。

不久就派给公孙弘一个任务,就是这个任务成为了公孙弘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个任务是什么呢?

汉武帝派公孙弘出使匈奴,要求和谈。

这时候,公孙弘接到任务的想法还停留在例行公事上,并没有结合当时的局势,想过,汉武帝想要一个什么结果,匈奴想要一个什么结果,所以可想而知,这次,公孙弘带回来的结果,并没有令汉武帝满意。

而且还让匈奴占了便宜,匈奴要求和亲不说,还索取了更多的金银财宝。

因此汉武帝对公孙弘勃然大怒,认为公孙弘不过是个迂腐的读书人,将公孙弘罢免。

要知道公孙弘是因为经过多次的推荐,才入朝为官,公孙弘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受人敬仰,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的羞辱。

可想而知,汉武帝将公孙弘的贬黜,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于是公孙弘痛定思痛,有针对性的潜心读书,研究各国之间的关系和政治,更加深刻的研究《公羊说》。

十年之后,汉武帝完全地掌握了朝政,对朝廷官员进行大换血,也是再次面对天下,招揽有才能的人,而公孙弘再再再一次的被举荐给朝廷。

也许是对汉武帝罢黜之事心有余悸,这一次公孙弘明确地拒绝了这次推荐,并说明了曾经被罢免的事,但是没有拒绝成功,还是被朝廷召回了,这一次,公孙弘已经七十岁了。

当公孙弘来到长安之后,汉武帝正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迷惑不解,于是向公孙弘提出天人感应的问题,没想到公孙弘的回答令汉武帝十分满意,当庭封公孙弘为金门待诏。

就这样公孙弘从被罢免之人,一跃成为汉武帝的宠臣。

汉武帝为什么宠信公孙弘呢?

因为公孙弘懂得将儒学与治国政策相结合。

董仲舒虽然提出了天人三问,三纲五常等儒家新思想,但是董仲舒的思想过于新潮,还没有办法被世人接受,应用在实际中,而公孙弘历经三朝具有丰富的见识和透彻的理论知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于是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称赞。

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要知道当时汉朝采用黄老之学,修养生息的治国政策,这个治国思想已经百姓和王公大臣的心中根深蒂固,历经几代人了,一时之间,汉武帝想要将儒学改为治国要略,大家一下子还没有办法接受和理解。

而公孙弘却能够理解并执行,这在汉武帝看在十分难得,就像众多的狗狗在一起奔跑,只有哈士奇能跟你玩到一块去,公孙弘就相当于汉武帝的知音。

所以,汉武帝开始宠信公孙弘,君臣二人开始打配合。

君臣二人遇见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现代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汉武帝为了恢复交通,收复西南地区,于是花费数万人和经费来修这条路,也没有修好。

汉武帝就想派人去看看怎么回事,于是就派了公孙弘前去打探。

结果公孙弘过去了之后,发现西南地区做工的人十分艰苦,很多人活活累死了,公孙弘对此非常痛心,于是回来就反对汉武帝修路。

但是汉武帝什么人啊,为了达成目的,汉武帝不太在乎民生疾苦,于是没有太理会公孙弘。

虽然公孙弘对自己的自己的命令不满意,但是汉武帝却认为公孙弘体恤百姓,于是更加看重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做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站立场,很多文官多很多事物,有非常明确的立场,一旦触及就据理力争,而公孙弘作为文官却很少这样。

估计是岁数大的缘故,公孙弘对很多事物都看得很淡,很多政事汉武帝问过公孙弘的看法,公孙弘大多时候就会将这件事的利弊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跟汉武帝讲清楚,让汉武帝自己做判断。

所以,公孙弘即使做一个直言相谏的文臣也很少触怒汉武帝。这既是明哲保身,也是因为公孙弘年纪大了的缘故。

大家想想,老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阅历丰富,所以显得很从容。而公孙弘在文帝登基的时候就在朝为官了,而且公孙弘只比汉文帝刘恒大三岁,历经三朝,很多事情早就看透了,所以遇见事和纷争显得格外淡定。

人生中总有一段时间,让我们想要和老人对话和讨教,汉武帝估计就处在这个时刻。

经过汉武帝对公孙弘一年的观察,认为公孙弘虽然年迈,但是没有老迈之态,十分健康,最重要的是,可能是老了脑子反而清楚了,再加上公孙弘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所以对时政,总是有很透彻的看法,能够一眼看出汉武帝做事的出发点。

公孙弘入朝为官不过一年,就升迁为左內史。

左内史,是汉武帝六年的时候,设置的官职,负责治理长安都城,分为左右內史,以左为主官。

就在公孙弘做左內史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公孙弘知道汲黯偏颇,便经常在汉武帝召见汲黯之后,求见汉武帝,公孙弘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就是耍心眼,因为汉武帝每次见汲黯之后,都会将汲黯的问题和看法,再次询问其他大臣的看法,为汉武帝做参考和判断。

于是公孙弘为了凸现自己,总是抢在汲黯见过汉武帝之后求见,这样公孙弘刷脸和表现的机会就多了。

不仅如此,公孙弘还经常出尔反尔,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些文臣为了自己的建议能够被汉武帝采纳,就召集了一些小团体,集体向汉武帝建议一件事,因为人多,看起来比较令人信服。

但是公孙弘就比较异类,他总是当面答应了一起说,见到汉武帝之后,却会看着汉武帝的脸色,改变了主意,顺着汉武帝说话。

汲黯是一个多刚的人啊,当然忍不了公孙弘这样的做法,于是当庭指责公孙弘“齐地的人不说真话,非常谄媚狡诈”。

于是“齐人多诈”这个成语产生了。

汉武帝将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公孙弘,就是想看看公孙弘的能力到底如何,值不值得堪当大任,结果做了几年恭顺的政绩斐然,汉武帝就将公孙弘提拔为御史大夫。

公孙弘就这样上位了,上位之后,公孙弘的政绩虽然很好,但是也做过几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公元前126年,江湖中出现了游侠领袖一样的人物,还招收门徒,这就相当于建立门派,因为门派之间总有纷争,习武之人擅长逞凶斗狠,所以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命案。

影视剧终究是影视剧,不会像电视剧里一样,杀了人一点事情都没有,有朝廷法度在,就不会任由杀人者逍遥法外。

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事件,有个门派的门人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或是为门主出头,或是邀功请赏,反正就是将门派掌门人的仇家给杀害了。

这件事虽然是门人擅自行动,跟门主没有关系,但是公孙弘却说,这个掌门人虽然不是自己杀人,但是他纠结江湖人士形成规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且还寻衅滋事,造成不良的影响,怎么看这件事都是对社会和国家有害处的,应该判处他大逆不道之罪。

或许是因为汉武帝也认为,这些人侵害了汉朝的威严,认为公孙弘讲得很对,就将这个门派掌门人给杀了。

一代掌门人就这样,因门人连累,被公孙弘冤杀。

这件事情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公孙弘是站在社会和国家的角度考虑的,所以对汉武帝来说,非常贴合汉武帝的视角,一般臣子是做不到,用这样的胸怀看事情的,一来阅历不够,二来,没有捍卫皇室的那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残酷之心。

所以,从这件事看来,汉武帝之所以宠信公孙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公孙弘就遇见了这样的人还产生了两个典故。

汉武帝有个发小叫汲黯的,为人嫉恶如仇,对公孙弘非常看不惯,因为汲黯和公孙弘政见不和,又推崇黄老之学,所以对公孙弘辅助汉武帝弘扬儒学非常不赞同,逮到公孙弘的毛病就告状,但是公孙弘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将汲黯当成小孩子脾气。

公元前124年,原丞相薛泽被免职,丞相一职空缺出来,汉武帝认为满朝文武只有公孙弘懂得汉武帝的想法,而且公孙弘的能力也强,于是就任用公孙弘为丞相。

汲黯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就评价说,陛下任用臣子,就像在堆柴火,后面拾到的柴火,反而要堆在上面了。

暗示汉武帝,不念旧情,汉武帝对此哭笑不得。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后来者居上”这个成语。

因此,公孙弘从一届狱卒,一跃成为了汉朝丞相,公孙弘就此发迹。

公孙弘发迹之后,原来的老乡,就过来投奔,这位老乡本以为公孙弘做了高官,有钱了,一定会丰厚的款待自己,没想到公孙弘的吃穿用度还和贫穷时一样没有改变,并且还用粗茶淡饭招待自己。

于是这位老乡逢人就抱怨说,公孙弘虚伪做作华而不实。因为公孙弘平时太过低调,所以一有关于公孙弘的小道消息就传扬得特别快,很快这位老乡的话iu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

汉武帝也不禁怀疑,公孙弘总是能够和自己想到一块去,是不是虚伪的讨好自己呢,于是经过观察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是这件事还是对公孙弘造成了影响,公孙弘不仅感叹到,宁愿遇到坏的客人,也不愿遇到老朋友。

有句老话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在发迹之后很难和贫穷时的朋友再见面,因为贫穷的朋友从头到尾都见证了你曾经最卑微,脆弱的过去,你如今风光无限,他却见过你痛哭流涕的灰暗过去,轻易便能个刺痛你的心,心怀不轨者还能用你的过去遭污你,这样的人,也太讨厌了。

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一个典故,宁逢恶宾。

公元前121年,公孙弘在做了几年丞相之后,死在了工作中,享年79岁。79岁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高龄了,汉朝很多男性的寿命都比较短,文帝和景帝,就是不到五十岁就过世了。

不得不说,要不是公孙弘活得久都未必能做到这么高的官位。

公孙弘一生到了晚年才开始发迹,全凭着活得久,博学,和阅历深,但是是从公孙弘的为人来看,倒不是个坦坦荡荡的人,很多事情公孙弘做的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理解,并且怀疑公孙弘的人品。

但是公孙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乎这个吗?

公孙弘在乎的只有真正的利益,所以很多事情公孙弘做得毫不违心,就比如枉杀门派掌门人,以及反口顺从汉武帝的事,同时也因为这些事,公孙弘受尽世人诟病。

我们回到问题,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成为当时的政坛常青树?

因为其余十二个宰相,要么就是无能,要么就是站错了队,再就是自身分错,所以才没有长久的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下去。

因为公孙弘活得足够久,了解汉武帝的脾气,知道谁是他的老板,谁握有生杀大权,只要不犯错,不站错队,公孙弘就能够全身而退。

标签: 汉武帝丞相公孙弘

更多文章

  • 秦国当初用五张羊皮换回百里奚 他到底会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国,百里奚

    秦国用五张羊皮换回的百里奚,到底有多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历史上真实的百里奚,绝对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完美的宰相模板。他智慧过人,辅佐君王开创霸业,内修国政,倡导文明教化。他制定的政策,直接决定了秦国此后两百多年的国运。但同时,手握重权的百里奚,

  • 历史上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 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荆州

    还不知道:关羽和荆州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史中,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才失荆州吗?事实上,关羽大意失荆州乃是一个伪命题!荆州的丢失,并不完全怪关羽,此三人的责任比关羽大得多!大意失荆州一说起荆州的丢失,大家总会把责任归于关羽,认为是关羽的高傲,导致了荆州的丢失,

  • 庞统如果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 关羽最后会丢失荆州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庞统,关羽

    还不知道:庞统和关羽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庞统不死,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结局还会丢了荆州吗?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层出不穷的战争也是让人大呼过瘾,而这些战役也是极其考验一个主帅的能力,像我们所熟知的奸雄曹操,武圣关羽,武神赵云等等,但是有时候吃了败仗也不

  • 关羽如果和孙权联姻 刘备最后能夺得天下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羽,孙权

    假如关羽和孙权联姻,情况会怎样,刘备能否得到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话说当初孙权想要自己的儿子和关羽的女儿联姻,不料关羽十分傲慢,以一个“虎女岂能嫁犬子”羞辱孙权,最后导致荆州丢失,如果关羽当初和孙权进行联姻的话,刘备最后还能不能夺得天下?答案,明显是不能的

  • 古代妃子被要求殉葬的时候 妃子是活埋还是先处死再活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妃子,殉葬

    古代妃嫔殉葬时,殉葬时妃子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再陪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华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瑰宝,但是在历史中,也有一些陋习遭到了坚决的抵制和废除,其中就有一项殉葬制度,在古代的皇室当中,殉葬十分常见,直到清朝初期在遭到彻底

  • 康熙死后 雍正为什么马上处死老爹身边伺候六十年的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雍正

    康熙驾崩当天,雍正立即处死跟随康熙60年的太监,这是为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历来帝王手中都沾染过鲜血,哪怕此后政绩出色,也难掩盖背后所做出的龌龊事,清朝鼎盛时期总共在三位皇帝统领之下才得以维持多年,分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励精图治

  • 袁夫人:吴大帝孙权嫔妃,她为什么拒绝成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袁夫人,东吴

    孙权,即吴大帝,他作为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一生有十几位妻子,她们有大家闺秀,也有寡妇、官奴等等,袁术的女儿袁夫人就是其中之一。东汉初平元年,各路军阀为了讨伐董卓组成联军,孙坚与袁术之间的关系介于盟友与君臣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坚是依附于袁术的,虽然孙家与袁家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但两

  • 历史上乾隆都有哪些妃子与后代?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乾隆,清朝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在位六十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1798年的一天夜里,嘉庆皇帝听敬事房的太监秘报:88岁的乾隆思念江南,想出宫私访。嘉庆吓得浑身哆嗦,连夜召集心腹大臣王杰进宫商议,终于明白了乾隆的“真实意图

  • 硕托是什么人?代善为何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硕托,三国

    硕托是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他是代善的亲儿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正所谓“虎毒不食子”,但是历史上就有一个人,五六次请求杀掉自己的儿子,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就是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他多次请求努尔哈赤,杀掉自己的儿子硕托。他之所以

  • 公孙度:东汉末年辽东太守,使辽东地区在乱世中得到短暂安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公孙度,东汉

    公孙度(?-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年辽东太守。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建宁二年(169年),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初平元年(190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