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王帝辛天赋禀异改革直击要害!武王伐纣为何还能成功?

商王帝辛天赋禀异改革直击要害!武王伐纣为何还能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21 更新时间:2024/1/18 7:37:36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王伐纣为何能成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书海中,暴君或昏君形象不计其数,商纣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大多数人对商纣王的印象都是从《封神榜》这部神魔小说中得来的。问题在于,从《封神榜》中探究商朝历史,就如同通过阅读《西游记》了解唐朝一样不靠谱。依据先秦时期史书的记载,商王帝辛(谥号纣)是一位“博闻广识、反应机敏、能言善辩、孔武有力”的文武全才,他甚至曾赤手空拳的制服了猛兽。那么,这样一位天赋禀异、卓尔不群的君王,为何最后却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呢?

对于这个问题,西汉以来的历代史家,几乎异口同声地采纳了武王伐纣檄文的说法。他们从品行、私德角度进行解释,认为商朝之所以覆灭,是因为纣王失德导致的。其实,稍微分析和探究一番,我们就能发觉其中的蹊跷。因为即便是商纣王一人失德,也不足以致使周人迅速倾覆掉整个商朝。更何况,凭借商人丰厚的底蕴实力,并不至于因为一代君王的几个暴政就走向崩溃。毕竟如果没有落实于政策层面,私德有失的影响范围实在有限。换言之,即便是一位品行良好的君王,如果未能执行正确的政策,也是无法惠及到全天下的。

在“家天下”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君王都不会主动去祸乱自家的江山。至于商纣王究竟是一位沉迷享乐还是励精图治的君主,我们还得从考古文物和史料文献中那些片鳞半爪的描述中梳理清楚。据此,我们会发现,从帝辛继位到商朝灭亡的这段岁月里,商朝非常重视扩张领土,并连续发兵攻打东夷部族,并擒获大批俘虏,自此商朝在长江流域的势力逐渐稳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铭文以及诸多战国竹简(“清华简”等)的研读,帝辛亦曾对商朝内政进行过诸多改革。也就是说,商纣王的败亡很可能并非是因为简单的“失德”引起的,而是源于对商朝内部利益结构协调的失控(或者是既得利益者的反噬)导致的全面崩盘。

当然,这并不是说品行、道德没有价值,而是在君王(管理者)那个层面下,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已经无法与这个人在利益协调、制度创新领域所做的事迹相提并论了。在详细解读商纣王失败原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我们可以用“祖宗一元”和“王室衰微”稍作概括。

商汤伐夏以来,商朝历代君王都打着天命的旗帜,从而宣扬自身的统治是“天命所归”。渐渐的,商人终于将原始多神教改造成了“祖宗一元”的宗教。简单来说,在商人的宗教意识中,整个商族拥有统御天下的“天命”,而其他族群只有被统治、甚至是被奴役的命运。为了向上苍和天下表达这份“天命”,商人就必须经常祭祀先祖(被神化)和上苍,并活祭大批奴隶(尤其是东夷俘虏)。这种将本部族自诩为优越(天命所归)的想法很容易招致其他族群的敌视(参照犹太教和犹太人的遭遇),更罔论时常被侵袭和活祭的东夷族群(后来商朝以东夷为主的奴隶军队就倒戈相向了)。正因如此,到了商纣王时期,周边的异族和外服方国(内外服制度)早已与商朝离心离德了。

不仅如此,即便是商朝内服(商人本族活动区域)也面临诸多问题。由于早期商族保留了游牧族群“兄终弟及”的习惯,所以在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史称“九世之乱”。自此之后,为了削弱宗室威胁,历代商王侧重于倚重贵族、疏远王族,逐渐导致王室衰微、贵族世袭把持朝政的局面。

虽然周名义上从属于商朝,但在内外服制度下,作为外服方国的周拥有相当程度的独立地位,也因此具备了扩张发展的操作空间,所缺少的仅仅是一个机遇。不过,即便商朝正处于内忧外患、日渐衰落的境地,其文明程度和综合国力依然远远强过西部边陲的周部落。之所以最终周人得以成功取代商朝,关键还是在于商纣王的决策上面。

前文已经提及,纣王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即便是通读全球历史,允文允武的君王也是不多见的。但是随着周的势力不断壮大,商朝越来越坐不住了。商、周曾有过共抗鬼方(西北羌戎一支,据说后来远遁漠北,并成为匈奴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友谊。但是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因周围祖父文丁对西岐周人的忌惮而被捕,在狱中绝食而亡,双方由此成为世仇。在面临西岐周人和东夷族群的两线威胁之下,商纣王选择率先打垮已经被商朝连续多年重创的东夷。先易后难的方针并没有错,但商纣王还是漏算了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商朝内部的贵族势力。

原来,在帝辛登基之后,为了扭转贵族世袭制度造成对王权的掣肘,曾颁布过一系列新举措。毕竟在当时贵族安逸腐朽的大背景下,遭到压榨的平民阶层,其不满情绪正在不断积累。为此,商纣王一方面开始打压贵族子弟、另一方面则大量从平民和奴隶群体中提拔人才,飞廉、恶来父子(夏初伯益后人、东周时期秦国和赵国先祖)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选拔成为将军的。甚至纣王还宣布了贵族奴隶一旦进入朝歌,就能获得自由,从根本上打击了贵族群体的根基。正因为这一系列的举措严重损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大臣们屡次谏言,各地贵族与纣王离心离德,更有甚者直接投奔到周人效力去了。

除此以外,纣王还开始逐渐减少祭祀活动。那时候,人们一度非常迷信神鬼,当时大到打仗,小到盖房子都要占卜,这导致祭司们手里掌握了大量的权力。就算国君心知肚明占卜是怎么回事,可是为了稳定人心,占卜是不能废除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件事最后能不能办成,很大程度上全凭祭司的一张嘴,他要是说占卜结果是“大凶”,这事还怎么做?之前的历代商王都是以妥协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到了纣王这一代,已经没有时间也没资源来和稀泥,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硬“怼”,直接宣布所有人都不许再信这一套,这件事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叫“移风易俗”和“反对封建迷信”。可以说商纣王的眼光非常准,他的几项改革措施都直击要害,

不仅如此,纣王为了收拢权力还开始逐渐减少祭祀活动,削弱祭司们手中的权力。要知道,在“天命观”浓郁的商朝,人们是非常迷信鬼神的,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盖房乔迁都要占卜一番,这就将社会的话语权交给了祭司集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商纣王的政策可谓相当强硬,可是问题在于纣王自己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取代祭司们的舆论主导权,最后他便被祭司群体大肆抹黑。纣王行为就好似一场颇为激进的改革运动,这显然触动了既得群体的利益。

当纣王在外交层面遭受外服方国的孤立(周武王曾通过孟津观兵探查天下诸侯态度)、在政治层面被世袭贵族、王室(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微子投奔周,后为宋国先祖)和祭司阶层敌视、在军事层面陷于和东夷族群的鏖战之时,武王伐纣正式拉开了序幕。出兵之前,武王曾发布讨纣檄文——《牧誓》,其中为纣王列举了六条罪状。其中包括嗜酒如命、牝鸡司晨、自诩天命、不祭司神明祖先、不重用贵族和任用小人(小人相对于君子,是指非贵族的草根人士)等,翻译过来就是喜欢喝酒、经常听取宠妃建言、自信、不让祭司主持祭祀仪式、打压世袭贵族和重用平民奴隶等。按照今人的视角来看,武王伐纣的理由是如此经不起推敲,但站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却字字珠玑、直戳要害。

果然,武王伐纣后不久,商朝大批贵族官员纷纷叛变,进而导致商朝国家机器陷于瘫痪,以至于纣王在周军前行许久,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也可能是被朝中贵族刻意封锁消息),未能及时将东夷战场的前线军队撤回防御。最终只能动员朝歌附近臣民抵抗,甚至将奴隶筹备上阵。结果奴隶军队在阵前反戈一击,商朝仅剩的军队则与周军进行了一场极其惨烈的决战,牧野之战、流血漂杵,纣王与两位爱妃自焚而死。

综上,我们可以明晰,纣王的失败并不是源于他的私德有失、或者是暴政所为。而是在商朝各种弊政业已形成盘根错节利益网络的大背景下,贸然操刀改革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盘。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明君和能臣的诞生是需要一定机遇的。当然,即便如此,历史上依然有人能够趁着一缕机遇完成变革,以达到逆天改命的宏伟蓝图。

正所谓“不破不立”,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虽然其集团内部存有大量商朝旧贵,但周人并未将社会秩序恢复到商纣王之前的状态,而是选择另开一番天地。首先,周人在承袭商人“天命观”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变,将天命所归的范围从整个统治族群缩小到周天子一人,从而具备了普世意义;其次,周朝废除商的内外服制度,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推行了分封建国(宗室和功勋拱卫中央)的举措,加强了京畿与边缘区域的政治联系;第三,从礼法层面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以防“九世之乱”前车之鉴;最后,周朝延续了纣王将祭祀权力收归己有的做法,在保留祭司特权的基础上加大了自身的舆论操控能力,迫使祭司阶层后来逐渐转化为记录仪典和史料的“儒”群体。自此之后,华夏文明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标签: 商朝帝辛姬发

更多文章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迟迟不立太子?“金匮之盟”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赵匡胤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金匮之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960年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大宋朝,被"禅让"为皇帝,这一年赵匡胤风华正茂,才33岁,赵匡胤一共当了16年皇帝,公元976年去世,当时他还不到50岁。赵匡胤死后弟弟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

  • 曹丕是怎么对待曹植的 兄弟两人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丕,曹植

    曹植和曹丕感情如何,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很多人都认为,在三国时期,曹操更喜爱文采斐然的曹植曹子建,最终却还是选择了另一个儿子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曹丕继位之后,对自己的这个亲弟弟也曾想过下毒手,所以总是觉得曹丕心狠手辣,而曹植却是十分无辜。那么,这样的想法是

  • 一介书生黄巢,为何最后成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神?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黄巢

    黄巢是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人物介绍网小编告诉你。黄巢和王仙芝原来都是贩卖私盐的走私贩,各自手下有一个走私贩集团。自汉代以来,由于盐的利润太大,因而一直是国家公营的物资,严禁私人贩卖,朝廷对走私贩的处罚也很严厉。但正由于盐的利润太大,再严厉的处罚也挡不住贪心的人铤而走险。当时的走私贩(取贩卖之意

  • 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是谁?“主动戴绿帽”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北朝,刘彧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话说得好:“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好几百位帝王,一些帝王忧国忧民是个不可多得的明君,但有一些帝王的所作所为让世人大跌眼镜。要问观景哪家帝王嗜好最奇葩?非南朝宋的宋明帝刘彧莫属。他奇葩的嗜好说出来,

  • 朱棣上位不正能称为“千古一帝”吗?历代名人如何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朱棣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帝王虽不在于门户的高低,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能不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咱们先看看历代名人对他的评价。中国近代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对朱棣有这样的评价: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

  • 王阳明的“心学”有何厉害之处?王阳明为何能因“心学”成圣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王阳明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阳明的“心学”有何厉害之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472年10月的浙江绍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明代著名的大儒王,被后世冠以圣人、创造出“心学”的王阳明。相信不少有人都听过这个说法,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

  • 被称“流氓”的明朝才子!杨慎的生平事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杨慎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杨慎的生平事迹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他是明朝第一才子,却被人称为一代流氓,因为劝阻皇帝认爹,被贬到边疆30年。晚年写下一首词,成为千古名词,几乎人人会背。他的一生令人唏嘘,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是谁?他就是——杨慎。杨慎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孝宗弘治

  • “黑袍妖僧”的称号出自哪里?姚广孝为何有此称呼?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姚广孝

    很多人都不了解姚广孝为何被称“黑袍妖僧”?接下来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欣赏。姚广孝被称为“黑袍妖僧”,他对朱棣的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初朱棣造反就是他的主意。朱棣成功以后,他被称为“黑衣宰相”,不过“黑袍妖僧”是泛互联网时代派生的一个历史名词,无可考证其出处。但不容置疑,它是在“黑衣宰相”的基础

  • 钩弋夫人作为汉武帝的宠妃 汉武帝最后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钩弋夫人

    你真的了解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吗?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有一个非常奇特并且他极其宠爱的妃子,名为钩弋夫人,她是汉武帝晚年时期的一个妃子,相貌出众,并且还有一段很奇特的身世。然而,尽管汉武帝非常宠爱这位钩弋夫人,但是最终还是下令将她处死了,这究竟是

  • 历史上第一位废后是谁?她为什么会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文帝,汉朝

    人物介绍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汉文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邦在世时吕后就在后宫横行霸道,因为她曾经对大汉的江山有功,所以刘邦也是对她百般的忍让,刘邦一死她马上将后宫肃清,唯独没有责难地位非常低的薄姬,而是将她送到儿子的封地去了代国,他的儿子已经是代国的国主,身为母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