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质:三国著名文学家,与魏文帝曹丕关系极好

吴质:三国著名文学家,与魏文帝曹丕关系极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899 更新时间:2023/12/23 22:18:37

跟着人物介绍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吴质

在魏文帝曹丕的身边曾有一个小圈子,人称“太子四友”,都是与曹丕关系最铁的人,其有司马懿、陈群,与他们二人相比,另一位吴质名气就小多了。

论才气,吴质恐怕还要胜过司马懿和陈群;论与曹丕的关系,吴质一开始也更受重视。然而性格决定命运,吴质的一生却争议不断,他完全被自己的臭脾气给毁了。

一、来到曹营应聘

吴质字季重,兖州刺史部济阴人,出生于177年,比司马懿大2岁,比曹丕大10岁。大概在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期,曹操对外公开招聘人才,吴质前来应聘,从那时地投身于曹营。

吴质一开始在曹营地位不高,这可能与他的出身有一定关系。司马懿初到曹营就被任命为文学掾,是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员,品级虽然只与县令相当,但实权很大,相当于整个“曹统区”的文化教育部部长。曹操看中司马懿的主要是司马氏在北方地区的名望,陈群也是如此,而吴质并非出身名门大族,所以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吴质脾气比较大,与人合不来,经常有意无意得罪人,这也影响到他的前途。

但吴质的才气却是一流的,也很有智谋。吴质文采很好,他的作品传世不多,只有几篇,全部收录在《昭明文选》中,在文学史上评价很高,人们熟知的“建安七子”其实还有另一个版本,里面就有吴质。

二、参加“南皮之游”

吴质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交结有权势的人,经过努力,他终于引起了曹丕的重视,曹丕将其引为智囊,经常找他出主意。

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底,曹操征袁谭,袁谭撤至渤海郡治所南皮,刚刚娶了袁绍二儿媳甄氏的新郎官曹丕也参加了此次南皮之战,可能是因为与曹丕的关系,吴质也来到南皮。

“南皮”的意思是“南面的皮革城”,这个名字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援燕经过现在的沧州,为了保证军事供应,找了一块地方筑起一座城,专门从事皮革加工,这座城便被称为皮城。由于它北面的章武县有一座“北皮亭”,所以就把这个皮城称为“南皮”,袁绍担任过渤海郡太守,这里是袁氏的老根据地。

建安十年(205年)初,曹操将南皮攻克,袁谭被杀。曹操下令在南皮进行休整,曹丕、吴质等人也进了城。战事稍停,这帮年轻人就流露出风华正茂的天性,他们在南皮时常聚会一下,放松身心。参加聚会的还包括曹休、曹真等人,在后来曹丕、吴质的私人信件中不止一次提到此次“南皮之游”。

其中一次,曹丕写道:每想到当年的南皮之游,实在难以忘怀。当时大家一会儿沉浸在经籍学问里,一会儿又玩玩弹棋游戏,下几盘围棋决胜负,弹奏一曲古筝。或者投身大自然怀抱到城北郊游,或者在城南饭馆里聚餐。甜瓜浸在泉水里随时取用,红红的李子放在冰块里消渴解暑。这样的游乐日以继夜,最后大家坐着车子畅游后园,夜风徐徐,胡笳低昂,怎不令人乐极而哀,怆然伤怀!

曹丕还写道,此情此景让人激动,他在车上回头对这些年轻的伙伴们说:“斯乐难常!”

三、参与夺嫡之争

在曹丕与曹植展开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吴质自然成为曹丕的主要支持者和幕后策划者之一,曹丕对吴质非常依赖,吴质当时大约在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任职,具体职务不详。

正在双方斗争到关键时刻,曹操突然下令把吴质调到朝歌当县长。吴质一向喜欢结交权贵,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在家乡名声不佳,但这也许不是他被调离政治中心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支持曹植的丁氏兄弟和杨修在曹操面前进了谗言,曹操对曹丕及其身边的几个人有了看法,调走吴质算是一次警告。

在“太子四友”中吴质的鬼点子最多,但曹丕今后再想让他出主意就难了,按照制度,地方官不经允许不得擅离任职所在地,曹丕最重要的党羽就这样被对手尘封了起来。对曹丕而言,陈群和司马懿的智慧适于打“正规战”,玩阴谋、耍诡计还得吴质这样凡事不设底线的人。

有一次,曹丕写信给吴质,让他悄悄溜回邺县,吴质偷偷离开朝歌问题不大,但要瞒住所有人进入邺县城以及五官中郎将府却很难,曹丕计划把他装在一个竹筐里用车运进来,但这件事让杨修知道了,可见杨修这帮人不仅是智囊,还兼搞情报工作,有自己的特务组织,杨修得到这个情报后就报告给了曹操,但是他没有料到曹丕也会搞情报,曹丕知道杨修在曹操面把他黑了。

曹丕还不够老辣,一下子被吓住了。此时吴质已经进了五官中郎将府,曹丕问吴质怎么办,吴质略一思索,对曹丕说:“这没什么,明天还用车装上竹筐,里面塞些绵帛来迷惑他,如果查验,与杨修说的不符,他必然获罪。”曹丕照办,第二天果然有人检查,但没发现什么异常,经过这件事,曹操对杨修有了怀疑,曹丕算是扳回了一局。

四、成为军政大员

在吴质、司马懿、陈群等人共同辅佐下曹丕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太子,曹操去世后,曹丕通过禅让方式建立曹魏政权。曹丕当皇帝后,不忘吴质立下的功劳,登基不久即派人把吴质从朝歌接回洛阳,任命他为中郎将,由一名县长改任“师长”,还封了侯爵。

曹丕对军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创立了“督某州诸军事”。当时“曹统区”面积很大,防务极为繁重,东面青、徐、扬、荆各州与孙吴毗邻,西面雍、凉二州和蜀汉交界,北面的幽州、冀州还要防御乌桓、鲜卑,对于各地的军务,除朝廷统一调度指挥外需要派重臣驻守于一州或二州,统辖和指挥本辖区内的各种军队,也就是所谓的“都督”,类似于“大军区司令”。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曹丕颁布诏令,任命自己的心腹吴质为“都督河北诸军事”,相当于“北方战区总司令”,这也是第一项“都督诸州军事”的任命。此后,曹仁、曹真、曹休以及张辽等人外出领兵一般都加以“都督某州诸军事”的名号,有的加以“持节”的授权。有这种名号和授权的将军,权力非常之大,可以调兵,也可以惩治辖区内某一级别的官员,好比后世的钦差大臣。

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慢慢固定化,吴质担任的“都督河北诸军事”主要职责是防御北部少数民族部落,辖区面积不小,不过一直没打过大仗,重要性稍差。但吴质出身于文官,几乎没有真正上战场撕杀过,之前也不过只当了几年县长,刚刚改任“师长”才一年就直接被任命为“大军区司令”,这种提拔速度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五、脾气越来越差

曹丕的“太子四友”除陈群、司马懿、吴质外还有一位名叫朱铄,他的情况所知最少,只知道他是曹操的老家沛国人,长得比较瘦,性子比较急,跟曹丕等人关系很好,“南皮之游”里也有朱铄。

史书里记载了一件事,可以说明曹丕、吴质、曹真以及朱铄等人平时交往多么密切。吴质在外地任职,一次回京城,曹丕让一些官员和将领们到吴质府上聚会,从中可以可以看出吴质在曹丕心目中的分量很重。

酒宴中,吴质想更尽兴一点,就让艺人上来表演节目。曹真、朱铄都在座,这二位一个生得肥胖,一个生得很瘦,吴质吩咐艺人们“使说肥瘦”,也就是拿人的胖瘦逗乐。曹真以为这是戏弄自己,在酒桌上就跟吴质闹崩了,曹洪、王忠等人上来劝说,曹真怒气未消,甚至拔出刀要杀人。

吴质也恼了,手按着剑对曹真说:“曹子丹,你不过是案几上的肉罢了,我一口吞了你喉咙都不带动的,嚼碎你都用不着动我的牙,你怎敢如此仗势骄横?”眼看闹到这种地步,朱铄站出来打圆场:“咱们在一块喝酒,只为高兴一下,你怎么这样?”吴质一看,这位劝的是偏架,更不干了,叱责朱铄说:“朱铄,你敢让我扫兴?”大家一看吴质真急眼了,都回到座位上不吱声。朱铄性子急,被吴质无端喝斥一顿,“愈恚,还拔剑斩地”。

这种描写在正史里恐怕很少看到,吴质、朱铄在后世的名气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与曹丕关系很密切。

六、回洛阳养病

曹丕去世后吴质有些沉寂,吴质掌管幽、并二州军政大权,但这两个州面对的北方少数民族部落近年来颇多归顺,没有大的战事,故尔也没有机会让吴质一展怀抱,加上吴质性情孤傲,不与乡里、朋友来往,所以在社会上也没有多少声誉。吴质在北方一呆将近10年,魏明帝继位后吴质上疏,说自己身体不好,希望去职养病。魏明帝下诏改任吴质为侍中,让他回洛阳养病。

吴质回到洛阳,立即受到魏明帝的急切召见,魏明帝与之进行了长谈,谈话重点是对陈群和司马懿二人的看法。原来,负责西线战场的曹真不久前病故,诸葛亮连年北伐,西线战场是曹魏的主战场,必须选一位能力强又可靠的人前去,目前各方面推荐的候选人主要集中在陈群和司马懿二人身上。

就吴质而言,这二位过去都是亲密战友,相当知根知底,而他远离朝廷10年,如今身处闲职,与他们二位已没有任何利益关联,魏明帝相信吴质的看法一定会客观公正。

吴质是出了名的臭脾气,不过这样的人通常也是个直肠子,说话直言快语,不怕得罪人。对于魏明帝的询问,吴质没有耍模棱两可,也没王顾言他,他的观点很鲜明:“大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是一个从容之士,但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吴质详细分析了陈群、司马懿二人的特长和不足,他更支持司马懿,魏明帝“甚纳之”。吴质的话对魏明帝最终的决定发挥了作用,魏明帝很快下诏由司马懿接替曹真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统率关中、陇右各军,防守曹魏的西线战场。

七、死后受羞

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吴质因病去世于洛阳,他事奉曹氏三代人,资历很老,又是前朝的重臣,按例将由朝廷颁赐一个谥号。

吴质的谥号不久由朝廷下达,竟然是“丑侯”,这是一个恶谥,比没有还丢人。吴质不太合群,一生得罪过很多人,估计有人在故意打击报复,比如陈群,魏明帝时他一直“录尚书事”,也就是主持朝廷日常工作,颁赐谥号的事陈群如果说自己不知情根本说不过去,很有可能就是陈群搞的鬼,吴质扬司马懿、贬陈群,陈群倒不在乎去不去西线战场当什么总指挥,但面子肯定下不来,对吴质这个老朋友心生怨气。

吴质的儿子吴应不服,一再上书申辩,为父亲叫冤,魏明帝不理。直到嘉平六年(254年),也就是吴质去世24年后,朝廷才更改了吴质的谥号,由“丑侯”改为“威侯”。此时陈群也已去世17年,司马懿也不在了,在位的是少帝曹芳,而掌握实权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标签: 吴质三国

更多文章

  • 三国第一美人甄宓,她的一生有多凄凉?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甄宓,三国

    对甄宓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想必对于甄宓大家并不陌生,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这是历史中关于甄宓的最真实记载,她,出身名门之后,其出生时家世虽然不再显赫,但其父仍然是上蔡令,故从小甄宓的生活应该还是很

  • 历史上哪个皇帝的妃子最多?后宫上万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玄宗,唐朝

    对唐玄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古代,尤其是在原始社会,因为人口很少,所以为了部落的兴盛和劳动力的需要,一般都会实行一夫多妻制,所以在古代,稍微有钱一些的人家,除了妻子之外,还有几个小妾那都是很正常的,更别说是皇帝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后宫佳丽三千人那都是很平常

  • 白彦虎是叛乱者还是爱国者?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白彦虎,清朝

    白彦虎是叛乱者还是爱国者,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白彦虎,就是这么一位充满争议的“民族英雄”。很多支持他的人都说他是回族的大英雄,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反对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现在看来,他的作为和反对封建统治没有太大的关系。他当时“起义”只是为了夺取权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

  • 考生带一袋馒头参加殿试,皇帝竟然直接钦点为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蟠,清朝

    对李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人物介绍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这位清朝的李蟠是康熙三十六年的文科状元,还是徐州在清明两朝出的唯一一个状元。而这个状元还是康熙皇帝特别钦点出来的。据说,李蟠特别能吃,虽然他写字特别慢,但是只要是他写下来的句子,就是金句。因为李蟠的饭量大,在他进行殿试的时候,扛着一麻

  • 曹操一生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什么?致使魏国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汉朝

    大家好,说起曹操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我国的历史上,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枭雄,他虽然没有上位,但却帮魏国打下了不少领土,曹丕当上皇帝后,基本上都是曹操在执掌政权,不过,即便如此强大的曹操,他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了。曹操在讨伐张绣时,跟他的婶子有私情,最终导致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战死,本来投降的张

  • 何文辉是谁?曾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何文辉,明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义子何文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元璋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不仅结束了元朝末年起义军分裂割据的状态,还建立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代——明朝。明朝,既没有像汉那样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也没有唐朝藩镇割据的隐患、对外战争还十分强大,不

  • 朱友谦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友谦,唐朝

    还不知道朱友谦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读者,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演义中曾经写过吕布因为貂蝉使出的离间计而杀了将他养大的义父董卓,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小人行径。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人比吕布还要过分,此人名为朱友谦,他的义父正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朱友谦在认识朱温之前是一个土匪,唐

  •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的人品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光世,南宋

    大家好,这里是人物介绍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光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要论叹气的事,除了岳飞的“莫须有”冤案,南宋“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的北伐,更有岳飞韩世忠之外,另几位“中兴能将”们,其中一位,就是被《宋史》列为“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说起这位“名将”,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辈子,不是在逃跑,就

  •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最后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韩世忠,宋朝

    大家好,这里是人物介绍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韩世忠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南宋中兴四将,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这其中还有不少争议。岳飞、韩世忠军功卓著,位列四将自不必说。要说起刘光世、张俊,被诟病的地方就太多了,刘光世胆小怕事,张俊则嫉贤妒能,是陷害岳飞的凶手之一。绍兴十一年,金兀术自知无力

  • 汉献帝真的是个无能之辈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献帝,汉朝

    汉献帝真的是个无能之辈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汉王室后期时候,人们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无奈的汉献帝呢?在我们的印象中,汉献帝在政时候,皇权已经大落,从开始的董卓到后来的曹操,皆把皇帝当作傀儡,而汉献帝也算是一个可悲的皇帝了吧。但是大家细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