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姚广孝鼓动朱棣起兵,为何被世人称为妖僧?

姚广孝鼓动朱棣起兵,为何被世人称为妖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80 更新时间:2023/12/21 22:33:23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姚广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姚广孝离成为“疯子”只有一步,但是这个分寸他却把握得恰到好处,所以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天才。

他一直是一个思想复杂的人,这或许是因为他兼通儒、释、道的缘故,让他成了一个懂得把握分寸“精分”,从而驱使着他做下了那些事。

一个他充满了野心和抱负,所以不断怂恿朱棣起兵。

一个他则云淡风轻,不贪权,也不好利。

姚广孝当云游僧游到嵩山寺的时候,袁珙见了他之后说:“这是个怎样的怪和尚!生了双三角眼,看着像头病虎,生性绝对嗜杀,是个刘秉忠那样的人!”

刘秉忠是谁呢?刘秉忠是忽必烈的谋士、智囊,为忽必烈献言献策,辅佐忽必烈开创了元朝,是元朝的开国功臣。

袁珙这么说并非是在夸他,之所以会将他比作刘秉忠,也是因为刘秉忠辅佐忽必烈开创元朝、入主中原,这才有了中原百姓近百年的苦难。

所以,袁珙是在骂他,骂他将来会作妖,导致生灵涂炭!

可是姚广孝听了之后却很高兴,喜形于色。

他觉得袁珙说得很对,他确实不甘于只当一个每天知道敲木鱼念佛经的和尚,他也有自己的抱负,谁说和尚就不能有抱负?朱元璋当年落魄之时不也寄身于皇觉寺之中,当着一个没有理想、混吃等死的小和尚?

也许会有人说,出了家就应当抛掉七情六欲,实则不然,和尚们一心想要发扬佛教,这本身便已经是一种欲望,是一种野心了。

更何况,抛掉了七情六欲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姚广孝可不愿意那么活着,那样活着太没劲!

所以当袁珙看完了他的面相并说他是刘秉忠那样的人的时候,他心里异常的兴奋,这意味着他将来也能像刘秉忠那样辅佐一代帝王。

姚广孝为什么会想像刘秉忠那样辅佐一代帝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治野心和抱负呢?

六个字:不负平生所学。

他兼通儒、释、道,所以他不仅有释、道两家的淡泊,也有儒家读书人的思想和野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不将自己平生所学卖给帝王家,自己辛辛苦苦学来干嘛?做学问?只做学问,不做官的话?谁知道你的学问?

哪怕真想一心做学问,也得做官,借做官的势,来造做学问的事,所以做学问和做官也不可分离。

姚广孝的心里一直住着两个“他”,一个安分的他和一个不安分的他,安分的他想继续当和尚,不安分的他则想当个“刘秉忠”,所以他才会当和尚当得好好的,却偏偏要跑去学习儒家经典。

姚广孝想要当个“刘秉忠”,可却少了个“忽必烈”,因为他入朝为官之后被安排到了燕王朱棣的身边,可燕王只是藩王,不是皇帝继承人呀!

那怎么办呢?只能创造一个“刘秉忠”。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姚广孝也发现朱棣不是一个甘于平庸并且极有野心的人,有野心那就好办了。

只要在平常的接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用语言撩动朱棣隐藏在心中的野心就可以了,朱棣也发现姚广孝这个和尚很有才华,所以两人便越走越近,朱棣也越来越信任姚广孝,“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姚广孝就这样成了朱棣的心腹。

虽然成了朱棣的心腹,也撩动了朱棣的野心,但是想让朱棣成为“忽必烈”却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也得等朱元璋驾崩。

朱元璋活着,没人敢动。

等到朱元璋驾崩了之后,朱允炆即位当了皇帝,可是小朱太傻太天真,竟然在黄湜和齐泰的忽悠之下匆匆忙忙地削藩,从而引发了众怒。

姚广孝一看,嘿,机会来了!

于是,他跑去找朱棣,是时候起兵了。

朱棣本来便有野心,此时朱元璋一死,朱允炆才刚即位,皇位还没坐稳,又急着削藩,朱棣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所以,朱棣和姚广孝,两个有野心的人也就一拍即合,决定起兵“靖难”,抢走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杀了很多人,说是血流成河确实不为过,作为怂恿朱棣起兵的谋臣,姚广孝也算是这场灾难的祸首之一,所以说他是“妖僧”也不为过.

姚广孝辅佐朱棣成功地抢到了江山之后,他心里的那个“安分的他”又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变得淡泊了起来。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说姚广孝之所以会怂恿朱棣起兵,只是单纯地为了造反而造反。

这么说可能也没错,他确实也只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平生所学,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才鼓动并亲自辅佐朱棣靖难。

可是一旦朱棣成功了之后,他的平生所学得到了运用,能力也得到了证明,他的野心也就浇灭了,所以朱棣让他蓄发出来当官,他不愿意,送他豪宅和美人,他也不要。

不贪权,不图利,也不好色,那姚广孝究竟图什么?

一个字:名!

所以,当朱棣让他去主持编撰《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时候,他没有拒绝,这时候的他可以静下心来用自己平生所学来做学问了。

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个“精分”,当所有人以为他野心勃勃的时候,他反而云淡风轻地离开了权位。

这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这样,朱棣会觉得他更可靠,也更信任他,从而让他得以不在权位,却仍身处权力中心。

标签: 姚广孝明朝

更多文章

  • 乾隆去世后,剩下的十位后妃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清朝

    大家好,我是人物介绍网小编,说起乾隆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作为清朝历史上最长寿,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在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年,乾隆帝实行“宽严相济”的国策,完善各项典章制度,促使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出现。然而,执政晚期的乾隆帝贪享奢靡之

  • 吕布与袁术的恩怨到底有多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袁术,三国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袁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吕布与袁术的恩怨,从吕布被李傕等人赶出长安城时候就开始了。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将自己的“温侯”让给了他,任职奋武将军,与王允共执朝政。一介武人,毫无家世,吕布可谓到达了人生的顶点,意气风发。然而,吕布的

  • 北宋一代名将狄青,他最后死得到底有多冤?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狄青,北宋

    你真的了解狄青吗?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狄青是北宋中期的一代名将,人生结局也挺凄凉,但若说他死得比岳将军还冤的话那又不至于。岳将军是真的冤死,冤死在当时的帝、相手中。狄将军却是在遭到贬谪之后,抑郁之下病亡,狄将军之死不能说不冤,但他所蒙之冤确实不如岳将军。岳将军一心直捣黄龙府,为老

  • 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厉王,历史上的"厉王奔彘"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厉王,周朝

    周厉王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周朝甫始,就封有四大国公周、召、毕、荣。到周厉王时期,宠信荣夷公,他是荣国第六任国君,他推行了一种“专利”制度。这里所说的“专利”不是我们现在讲的专利技术,而是让所有的山林川泽的物产都专归

  • 雍正帝创的"秘密立储制度",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清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1723年9月16日),刚刚登基的雍正帝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及九卿到乾清宫西暖阁开会,目的确定大清王朝未来的接班人,也就是册立太子。然而,雍正帝却没有并没有明确太子是谁。而是说了下面一段话:&

  • 朱以海:一生两次错过皇位,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以海,明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以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明朝末年,朝廷内忧外患严重,这时候朝中文臣无作为,整天就知道对皇帝歌功颂德。好在此时国家涌现了诸多忧国忧民的奇人异士,才让明朝得到喘息的机会,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明朝并没有把握好这些机会,才会导致最终的灭亡。在众多抗清义士

  • 他是陈友谅的结拜兄弟,遁入空门最后活到99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定边,元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定边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代的封建统一王朝,不管统治时间长短,但注定会迎来末期,出现乱世。而每逢乱世,必定会涌现出诸多英雄好汉。就好比东汉末年出现的乱世,各大势力都人才辈出,光《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就数不胜数。而在元朝末年,也涌现了一批乱世英雄。其中有一

  • 孙尚香与刘备的悲剧婚姻是谁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尚香,三国

    孙尚香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孙夫人,本是江东郡主,正史中并无其名字具体所称,京剧一出折子戏《甘露寺》中称其名为孙尚香,本文我们姑且称其为孙尚香。孙尚香的大哥孙策是名动一时的英雄豪杰,二哥孙权是一代霸主,她天之娇女,自幼聪敏尚武,无忧无虑。孙尚香本来应该是快活的,但

  •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善长,明朝

    你们知道李善长的故事吗?接下来人物介绍网小编为您讲解。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明太祖朱元璋曾赐给李善长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能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可即使如此,李善长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为何连免死金牌都不能救他一命呢?《明史》记载,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rdqu

  • 为什么唐朝的王公贵族不愿娶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唐朝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代的平民百姓,都希望能够娶上公主,毕竟一旦娶了公主,就能少奋斗几十年。就连现代人心中,都认为娶公主是件幸福的事。然而在古代,愿不愿意娶公主这件事,还得分朝代。唐朝时期,平民倒是愿意娶公主,理由还是一样,可以少奋斗很多年,即使被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