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死后为何快速下葬? 朱元璋孝陵夜夜传哭声?

朱元璋死后为何快速下葬? 朱元璋孝陵夜夜传哭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90 更新时间:2023/12/11 5:54:45

帝王之间的谋权篡位之事在古时常有发生,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就匆匆下葬,是否朱允炆故意而为,而关于朱元璋到底葬于何处,至今也有不同的说法。

朱元璋死后葬于何时何地?

关于朱元璋的死亡时间,有各种说法,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九,一说是闰五月初五,一说是闰五月十七日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表面的原因是史书上记载多模糊,如《明史

惠帝纪》:“恭闽惠皇帝讳允蚊,大祖孙,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只是说明朱元璋闰五月死的,而哪一天没有说。

但对于下葬时间倒说得很具体,“(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辛卯”,现在可以确定了,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

从这里推算,朱元璋下葬是他死后的第七天,那么死时间就是当年的闰五月初九。对于朱元璋到底是哪天死的?按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为什么史书上要写得模糊?这与朱允炆给朱元璋选择下葬时间不当,“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为掩人耳目啊,故意混淆是非。

网络配图

确实,如果根据《明皇大政记》等史书的记载,堂堂一位开国之君,死后几天即下葬了,那么多分封在外地的王子都没有赶回来啊!这正常么?所以,朱棣在听说侄儿把他老子匆匆埋了后,十分恼火。谈迁的《国榷》记载,“燕王入临,将至淮安”,以为父亲奔丧为名,要找朱允炆讨说法,这为以后篡位找到了第一理由。《明皇大政记》记载,“故燕王移檄,亦有此句,且指以为罪。则葬之的据甚明。”

而正是考虑下葬时间上有让人说出话的地方,朱允炆到底是哪一天把祖父葬了的说法很多,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高皇帝之葬,《吾学编》、《明书》:‘辛卯皇太孙即位。是日,葬孝陵。”而他书多不敢及,疑之也。于是有六月初一之说。夫即位,必先告几筵,以明授受继体之正。建文即位,实在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辛卯日,去高皇崩仅七日,即于是日完葬事。’”

《明史本纪》称“五月辛卯葬孝陵之下。”,而《通纪》及《建文朝野类编》都记载是“六月甲辰”,现在查一下,是闰五月二十九日。

又有说,不是死后七天下葬的,而是七个月后,如徐乾学《读礼通考》称,“乾学谨案,明代诸栽纪,皆言大祖崩七日而葬。惟吴朴《龙飞纪略》逾七月而葬。”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朱允炆是很讲礼制的皇帝,不应那么快就把祖父给葬了。

朱允炆为什么要这样,除了“遵旨”,还有原因吗?急于即位?《皇明大政记》称,“并初致祭,不啻数坛,尚称皇太孙。宁有大葬无嗣皇帝主祭之理?”这里说的很明了了,也有道理,就是朱元璋刚死时,为他办事的朱允炆身份还是皇孙,这与礼制不符,老皇帝死了,怎么能没有新皇帝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而从天气的角度考虑,速葬朱元璋也不无道理。南京素有“火炉”之称,闰五月时已是夏天了,很热了。不早早埋了,还想发臭?

网络配图

朱玩璋到底是哪天死的哪天葬的,下葬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上面的文字和相关史料可以归结如下,大概是朱允炆在朱元璋一闭眼,就想着即位的事情,而为了不让朱棣诸王回京(南京)找事,坏了自己的皇帝大梦,把朱元璋从速埋了,从速上位,并给各王发遗诏,不得回京奔丧。等等。

朱元璋下葬后孝陵夜夜传哭声

在南京民间,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样的传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就是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此说法史书有记载,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称,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为什么要这样?在民间,有钱的大户人家,为了干扰视听,防止有人盗墓,有意隐藏先人埋葬地点,而一个皇帝如此这般,实在令人不解。在元朝,帝王无陵寝,搞搞迷魂阵倒是很合乎情理,既然朱元璋生前都为自己的归宿找好了地方,选择紫金山阳的地块筑陵,谁不知道他葬在那里?有必要摆迷魂阵,大造假象吗?

原来,在葬后不久即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孝陵,而独葬朝天宫。就是今天南京王府大街向南千米右手旁边的朝天宫,具体地点是“世传三清殿下为明祖真葬处”。在前人的文字中同样可以找出这方面的记载,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全祖望的《从朝天宫谒孝陵》称,“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难寻玉匣珠襦地,但见神功圣德碑。开国谅无惭汉祖,嗣孙底是学曹丕。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自注云:世传高皇帝龙蜕在是宫,不在陵也)。”这里说的很清楚了,明孝陵仅是朱元璋的衣冠冢,而真正阴间“睡觉”的地方在“宫”(朝天宫)。

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来验明这个观点。据说当年孝陵内每到夜里就传出一个妇人的哭声,原来这是马皇后的哭声,后来大搞法事才没有了哭声。马皇后为什么要哭?说是一人空守一座孤坟,悲伤所致啊,“后来孝陵传夜哭,应缘马后悲孤独”,即是这个说法。

网络配图

朝天宫,宋代时为天庆观,元代叫元妙观、永寿宫,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为朝天宫,那时“百僚朝贺习仪于此”。葬在朝天宫这种说法,倒是给朱允炆“速葬”朱元璋、大摆迷魂阵、十三城门出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和可能性,朝天宫在城里,速葬起来很方便的;如果葬在孝陵内,就没有必要搞假象。但后世好多学者都不信。

后来又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孝陵、也非朝天宫,离开了南京城,选葬在北京的万岁山。清人赵执信《万岁殿》称,“明祖手持一杯酒,布衣刘季真吾友(太祖祭历代帝王庙,惟汉高祖前加酒一杯,理由是只有刘邦和他一样,是从个平民老百姓当上皇帝的,即‘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一说)煤山万寿耸峥嵘,犹是因依万岁名。”

后经考证,这是以讹传讹,不可信。甘熙即说,“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往之事?”我也这样认为,如果真是这样,朱棣造反第一理由又从哪来?

网络配图

但朱元璋到底是否真的葬在孝陵内,现在并没有学者能说“一定”二字。我曾向原在孝陵博物馆工作的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廖锦汉先生请教过此事,廖称,在明孝陵“申遗”之前,中山陵园管理局曾专门请南京大学等相关的技术、史学专家,经数年科学探测、考古,证明明孝陵地宫未曾被盗,完好无损。后来我再从相关专家处了解到,1998年开始,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在宝城内,采用无损磁测法(GPM技术),已经明确发现在宝顶地下深处有一个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建筑空间,而且还找到了进入这个空间长达百米的通道(墓道)走向和入口,无疑宝顶下存在的这个巨大建筑空间只能是明孝陵的地宫,而地宫的入口就在明楼东侧十几米处现呈下沉错位、有裂口的宝城城墙下面。

但这并不能证明朱元璋的尸骨就在地宫中,真相恐怕只有等到开挖明孝陵的哪一天才能最终揭开!但这个日子恐怕如开挖始皇陵一样,目前还不可能,很遥远,这也是说,朱元璋到底葬在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一个谜!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解密:冷血曹操为何要置头号大功臣于死地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

    《三国志》:荀彧不赞成曹操“宜进爵国公”,“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则说荀彧“以忧薨”,“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对于曹魏头号大功臣荀彧之死,一直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神秘事件。网络上正统的看法多肯定他是因反对曹操自立为公加九锡,也就是反对曹操篡汉而被迫自杀的。这种观点褒誉荀彧是有理想的人,也就是属于杀身成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如何降服曹操的侄子夏侯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禅

    《三国演义》不敢说的秘密,刘备和曹操其实是亲家”爆猛料说,刘备的儿子刘禅娶了曹操的外侄孙女,并将其立为皇后。那为什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这段故事讳莫如深,从没提起呢?对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意隐瞒刘备与曹操的这份姻亲关系。大鹏认为,可能是出于“扬刘抑曹”的政治需要。《三国演义》要树立刘备伟大光

  • 兴也无种败也无种:三个错误导致陈胜起义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胜

    兴也无种,败也无种——《陈涉世家》没有写到的事,高中课文《陈涉世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两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广为后人引用。课文从《史记》中选用的部分,从陈胜微末时显露野心开始,到原楚国各地叛乱响应陈胜造反,戛然而止。这就像我们对小时候看的很多电影的记忆:斗争的形势风起

  • 为什么有人怀疑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吕布

    吕布是三国时的一代健将。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中,吕布都以勇猛果敢的形象示人。在时局动荡,争端四起,战火连绵的东汉末年,吕布和他的坐骑赤兔马驰骋疆土,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赚足了或羡艳或钦佩的眼球。世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在当时的风光威武可见一斑。吕布最初效力于董卓,因为

  • 他背叛刘邦次数最多 刘邦为何不能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齿

    皇帝,那是天下的主宰。很多朋友认为皇帝想杀谁就能杀谁,想奖励谁就能奖励谁。这样的皇帝,是昏君。真正的明君,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便是自己委屈一点,为了江山永固,也要忍。汉高祖刘邦,有点粗鲁,脾气也不好,但他能忍,他可以为了江山社稷,而不杀背叛过他很多次的人。雍齿,刘邦反秦的时候

  • 个个不简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三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妲己

    超级美女妲己进宫之后纵情声色,导致国王们不理朝政且严重肾虚,最后导致国家灭亡。著名的商纣王的妃子。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但传说多为不可信,尤其《封神演义》,更将其化为“九尾灵狐”,扯得神乎其神。据估计妲己应该和妹喜差不多,都是超级美女,进宫之后纵情声色,导致国王们不理朝政且严重肾虚,同时国家的各种矛

  • 为什么刘邦成功统一了天下而刘备偏安一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刘备

    众所周知,刘姓是中国历史出皇帝最多的姓氏。其中,刘邦和刘备是我们熟知的人物。他们二人有着相似之处,均是以蜀地为根基,建立大业。然而,一个用了五年时间建立影响深远的大汉王朝,而另一个却建立偏安一隅的蜀汉割据政权。那么,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网络配图一其一,无论是刘邦,还是刘备,要从北方跳出蜀地,首先要

  • 赵氏孤儿的惨剧来源:赵盾弑君与赵氏孤儿的因果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氏孤儿

    口碑不错、一直被当作贤臣的赵盾,这个人真的很矛盾。晋襄公死后,赵盾在拥立问题上出尔反尔,一边派人去秦国接年长的公子雍即位,一边让年幼的夷皋抢先坐上君位,转过头来又派兵攻击护送公子雍反晋的秦国军队,导致本来可以缓和的秦晋外交关系一下子又降到冰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夷皋成为晋灵公后,赵盾专权,架空灵公,并首

  • 揭秘纳兰容若为什么会如此受康熙宠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为:楞伽山人,正儿八经的满族人。他早在十八岁就中了举人,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更是高中进士,说起来也正是春风得意的少年郎,他师父徐乾学就曾夸赞过他,称其游历了这么多年,交了不少的学生,却也没遇到过一位向纳兰这样聪慧的学生,他的见识、学问、才气,都是远超常人。不仅如此,纳兰的家室也非同一

  • 武则天为何接受潜规则 竟然与太子玩起了亚偷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的隐忧贞观十九年(645年)冬,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不利,回到长安后,一下子病倒了。他这一病急坏了两个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则是武则天。李世民急的是,他自感体力不佳,来日不长,太子又十分软弱,将来难以统领大唐帝国。武则天着什么急呢?前面说过,武则天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即使处于人生最低潮,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