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军队制式大刀之迷:精良武器为何从此消失?

唐代军队制式大刀之迷:精良武器为何从此消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11 更新时间:2023/12/27 3:28:55

长刀大量装备军队并成建制的成为制式武器,也许只有在唐代. 当时的刀叫做陌刀. 。《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解释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唐以后又不再出现记载. 作为武功鼎盛的大唐帝国的一种常见武器, 而现在有存有不少疑点, 是讨论的意义。陌刀究竟始自人, 今不可考。陌刀见于《唐六典》之中: “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障刀,横刀,陌刀.” 其中横刀和陌刀为军队所采用。唐史中多次提到陌刀。旧唐书中提到猛将嗣业, 有:”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必陷。” 好象他是最早的陌刀高手。另外还有:“酋李歸仁擁精騎薄戰,師注矢逐之,走未及營……掩追騎,還蹂王師,於是亂不能陣。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的记载。

新唐书里还有:” 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也是善于使用陌刀的勇猛武将。另外在旧唐书哥舒翰的列传里有:”翰与良丘登北阜,以军三万夹河鸣鼓,思礼等以精卒居前,余军十万次之。乾祐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类似出现的记录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按照唐史和其他记载,陌刀是当时唐军的一种制式装备,在很多战斗中有成队列的陌刀兵出现. 而当时还有一些武艺高超的武将使用的个人兵器也是陌刀。但是,陌刀却给人带来了很多疑问和不解之处。

《中华古今兵器图考》里有陌刀的图样,并注明重约50斤,很多地方根据他引用。但所有别的资料称”两刃,重15斤,长一丈”. 那么,这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是哪里出来的呢. 根据唐代度量标准, 一丈大约合现在公制3米, 唐代的斤比现代的市斤还略大写,合600多克. 那么,这种刀会不会是五十斤呢? 根据武术界兵器和对古代人体能的研究, 不能排除有人能够使用五十斤的大刀,但是作为军队的制式兵器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个别武将可以神力惊人(其实也有持续作战能力的问题), 大量装备部队的武器必须是重量适中, 而且容易大量制造, 耐用的武器, 所以50斤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15斤,实用起来也很吃力.如果一定要解释,那么只有从严格挑选和训练士卒上去解释了。可见, 图考里的重量可能是误炒15斤之误.否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有怀疑的朋友,不妨去试试现在十几斤重的传统兵器.看看能不能挥洒自如.五十斤是个什么概念,可以亲身体验一下。

关于陌刀的图样是出现在宋代的兵器图里面的,我当时回答凝雪幻朋友后说陌刀还有实物是根据这个记载:日本考古学家小野胜年先生曾说,著名的日本正仓院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古代中国的剑刀;“献物帐”上还记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所谓“唐式大刀”应指唐代军中盛行一时的陌刀,这种刀的样式在中国已无实物可证,只有日本正仓院还保存有几柄唐代实物。但是, 一是实物我本人没有见过,也没有见过有关照片,另外,”唐样大刀”是否一定就是指陌刀,我认为马明达先生是有点武断的。根据唐代军队的作战特点和现存的记录来看, 陌刀队是步兵方队, 作为进攻手段. 但有的人为陌刀远战威力无穷,近战也好的说法. 如果是按照3米长的大刀来计算,是勉强的,近战肯定不行.远不如类似佩刀的横刀。

从陌刀的外形(双刃刀)推断其搏击特点,是除了刀的砍削动作以外,挥扫也是其特点,另外,从其头部尖的特点来说,还可以利用来当作矛和枪实用进行刺杀动作.应该说是战场多面手, 这个在:”陌刀的勇猛武将.:” 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那么这个一挥,说明陌刀的技法横扫是一个很重要的杀伤办法.,但是再战场上作为突击兵力就有问题了.如果刀都要轮开了,就要互相干扰甚至误伤,每个士兵都必须保持适当安全距离, 根据史书上所说的列阵出击,那么士兵之间的间隔将很大.,很难保证团队的冲击力和作战能力. 但如果距离小了,那么陌刀横劈,扫的动作就使用不出来。

可见, 陌刀队如果真是成建制的使用用来冲锋, “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 还有”如墙而进”(旧唐书李嗣业传)的说法.那么, 肯定是密集队形. 在这种情况下,陌刀的挥扫功能肯定无法发挥出来. 那么只有留下可以刺(类似长矛),劈(直上而下,类似斧)的兵器的作用了。

用来这样解释的话,实际上陌刀队的这种建制,没有完全发挥陌刀的真正作用.只是皆用了长柄斧和长矛的作用,是步兵以队形长兵器对付骑兵的一种武器.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有的时候,两种功能兼顾不一定是好事情. 有一点必须强调,在真正的战场上, 由于军人都穿有沉重的铠甲负重,加上有箭矢的威胁,双方的战斗不太会出现单挑一对一的情况. 所以实际上士兵(包括武将)的作战武艺动作是很简单实用的动作,膂力和勇猛是占据很主要地位的. 那么, 从刺杀这个动作来说,陌刀应该不如头上远为更加锐利的矛. 而作为砍杀工具来说,杀伤力和作用又不如斧, 注意斧在攻城作战和其他方面还有作用。

而且从生产上说,生产长矛的方便程度,应该超过两面有刃的陌刀.军事上需要大量装备的器械,生产方便程度和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军队里的器械比民间流传的器械花样少而且朴实的原因。另外也有人认为,陌刀的两刃实际上没什么用,所以后来被取代了. 这个观点如果用在密集步兵队的实用上,是正确的。

由此看来,陌刀队的尝试,并非完全成功,之所以在唐以后不再实用长刀作为建制兵器,是军队发现了问题以后,取消了这个建制,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陌刀并非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消失,陌刀也并非象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如单刃刀.在有些场合, 尤其是以少对多的时候,陌刀的挥扫作用运用好了,是非常利害的武器.所以象李嗣业,阚棱这样的猛将,在领先冲杀敌阵的时候,左右挥舞,敌人所向披靡,”一挥杀数人,所向无前”可见陌刀的威力. 两面有刃使得刀在横扫的时候对付不同方向的敌人不用转腕,少去了战术动作,符合战场上简单实用的杀人武术.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战场上拼杀,武器经常会砍到缺刃卷刃, 双刃武器在一面刃口卷了以后,紧急还可以再用另一刃杀敌。

陌刀在唐以后,宋代的{武经总要}刀八色里的掉刀里,可以看到影子,也是双刃,头尖.掉刀一直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武器. 注意看图形可以发现, 掉刀的制作比陌刀精美.可见,陌刀已经走出平民,成为个别冲锋队长,勇猛武将的个人武器而不是制式武器了,所以可以做的花巧一点.另外一个陌刀建制队伍的消失可能原因,军队战争开始出现火器,杀伤力很大, 方阵队伍没有盾牌掩护光使用陌刀可能伤亡很大.不如手持长矛和盾牌的军队阵型实用. 长斧兵好象成队形的也不再使用了。那么, 横行一时的陌刀,在军队中流行的时代,也就过去了。

标签: 唐朝军队陌刀

更多文章

  • 聪明的妥协:武则天失去皇帝宝座为何还受尊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

    隋炀帝是亡国之君,隋炀帝有统一中国的功劳,但死后只落得半亩地下葬,这是很悲惨的。但武则天不一样,武周王朝灭亡后,李唐王朝的新任皇帝唐中宗李显称武“则天大圣皇帝”,给她一个充分的历史认可,唐中宗还下令今后每十天要率领所有的文武大臣去看武则天一次。唐朝太上皇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待遇,唐朝太上皇比较多,因为

  • 谁是唐朝史上能与太宗玄宗并驾齐驱的中兴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皇帝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宪宗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

  • 高澄之死是否是高洋的一场阴谋?高洋为何杀高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澄,高洋,北齐,南北朝

    谋杀高澄的幕后主使人究竟是谁,目前也没有定论。如果兰京的确有人指使的话,我经过多方面分析,认为只有高洋的嫌疑最大。以前我总愿意把他们兄弟的关系往温情一点的地方想,不过站在高洋的角度来分析,他很有理由杀掉高澄,也很有把握杀掉高澄。既然动机和条件都有了,作为高洋这个既忍且狠,从小就知道“乱者当斩”的人,

  • 汉宣帝刘询为何坐过牢?汉宣帝刘询坐牢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皇帝,刘询

    刘询(前91—前49),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的儿子。刘询出生后不久,就赶上了征和二年(前91)七月的那场有名的“巫蛊之祸”。由于汉武帝疑神疑鬼,江充苦苦相逼,苏文颠倒是非,刘据兵败自杀,刘据的生母卫皇后被逼自缢,刘据的爱妾、儿子、儿媳等人全部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刘询保住了一

  • 西汉末代皇帝和篡位者:刘婴与王莽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皇帝,刘婴,王莽

    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在外戚(太后或者皇后的亲属叫外戚)手里。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了一个早死去外,其他七个都被封为侯。其中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掌了大权后,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一个侄儿王莽,因为他父亲死得早,没有那种骄奢的

  • 三国曹魏大将于禁:因为被俘被魏文帝曹丕羞辱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于禁,魏国,关羽,

    自古以来,将军战死沙场都是一件成全名节之事,“马革裹尸还”更是一种英勇和壮烈。当然,能够建功立业,受赏封侯从而终生得享尊荣也是一名战士所愿。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战功,也被拜将封侯,却由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没有了这番荣耀。三国时曹魏的大将于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事例,因为他虽然拜将封侯,却没有战死在战

  • 北齐荒淫皇帝高洋:结婚当晚跑去逼奸守寡的嫂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齐,高洋,暴君,

    本来男女之事容易引起人的关注,现在高湛把逼奸李祖娥,让人扒光她的衣衫,用鞭子抽打她的裸体等事做得天下人皆知,胡氏为他感到羞耻,同时也对他彻底失望了。人的变化无外乎有两种,其一为自个儿独自变,像是接受了一个无形的命令似的,自己折腾自己,变得与原来的自己判若两人。这样的时候,若变好了,便像诗人曼德尔斯塔

  • 晚清最漂亮的美女格格们:清朝皇室美女样貌曝光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清朝格格,清朝

    最美的满清皇室格格盘点:众所周知,“格格”是历史上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是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据《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诸女但号“格格”。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作为非正式称

  • 中国史上10位有能力改变历史却英年早逝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古代皇帝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诸多的遗憾,特别是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早逝都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历史的走向。历史不能有如果,所以,我们今天就以遗憾的眼光来看看历史上这些早逝的帝王们。1、陈文帝陈文帝本名陈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7年,是南

  • 明朝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因何事被朱元璋所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胡惟庸,朱元璋,宰相,

    翻看胡惟庸的历史档案,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这个人只有后半生,没有前半生。公开的历史资料很少讲到他的身世,连生日都无记录。所以胡惟庸的年龄始终是谜。这说明什么呢?胡惟庸这个人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他是人到中年发迹后、才被历史留意的。那么这个不起眼的胡惟庸,是怎样从被历史遗忘角落走上历史前台呢?史书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