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国藩成功的秘密:曾国藩为什么不想当皇帝?

曾国藩成功的秘密:曾国藩为什么不想当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408 更新时间:2023/12/6 10:40:42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咸同之际,清朝帝国受太平天国重创之后,已是奄奄一息。湘军成为与太平军抗衡的主力。当军事较量的天平倾向曾国藩之际,他的部将和幕友纷纷劝他黄袍加身。加上当时幼主新立,寡后临朝,废除祖制,朝政混乱不堪,而曾国藩重兵在握,威振东南,改朝换代,也许就在一念之间。

曾国藩想不想当皇帝?能不能当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本文将从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中,从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条分缕析。并对曾国藩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政治智慧作了深度阐述。

对曾国藩为何不当皇帝这件事,得着重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剖析。

从主观上来说,曾国藩本人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这是因为:

第一,曾氏由一个家世寒素的农家子弟,能做到京师大员,完全出于皇家的提拔。对满人的这个皇族集团,曾氏始终心存感激。

第二,曾氏乃理学忠实信徒,以诚立身,他不可能做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截然相反的人。

第三,曾氏一向服膺儒家的仁爱学说。若要当皇帝,必定将再次挑起内战,老百姓将重新陷于战乱之中,他将被世人骂为不仁。

第四,打下南京时的曾氏已体弱多病,不能再胜任军事统帅之责。

第五,曾氏自己不长于带兵打仗,战事还得靠其弟国荃。赵氏兄弟的故事,他非常清楚,即便黄袍加身,到头来坐天下的很可能是曾国荃的子孙。

从客观上来说,曾氏亦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他的嫡系吉字营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而失去优势。

此外,本来就松散的湘军集团,将会因此而立即四分五裂。左宗棠有可能率先举兵讨伐,刘长佑、刘坤一、刘岳昭也一定会遥相呼应。曾氏将很快处于孤立状态。朝廷为防患吉字营,也早已在南京城内外作了周密部署。即便是曾氏想效法赵匡胤,他也多半不会成功。

咸丰皇帝的突然驾崩,让驻扎在安庆英王府的曾国藩惊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场更大的战争厮杀,已经扑面而来。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已经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势如何变化,该尽的臣子礼仪还是要尽到的。所以曾国藩下令,湘军暂时延缓进攻,所有大军披麻戴孝,并在主营内设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对其三跪九拜,并且放声大哭。

正当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胡林翼从湖北姗姗而来。他自然也要对着咸丰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场。放声痛哭后,曾国藩为其置办酒宴,为这位好友接风洗尘。在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就开始了秉烛长谈,就当前的局势交换了各自的意见。

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对话。因为这段对话的内容,相当“劲爆”,一旦传出去,曾国藩肯定必死无疑。但是这些对话的内容,却被记录在了《曾国藩家书》中。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在这次对话中,曾、胡除了对咸丰皇帝壮年驾崩惋惜外,他们谈的最多的就是当朝权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认为,咸丰皇帝在临终前,宁可指派八个顾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这位德才兼备的亲弟,肯定会给大清留下一个深深的隐患。

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致认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权,一定会出现太后、恭亲王、八大辅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国家的事情就难办了,湘军的事情就更难办了。

如今的湘军因为攻陷了安庆,已经威震天下,但是曾国藩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虽然湘军名噪一时,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条归路,湘军一定难逃“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从这三股势力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靠山,这甚至比和太平军战斗都要重要。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谁能最终获胜,更没有人能知道谁将掌握这最高的权力,因此曾国藩心里根本就没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们谈话的屋子已经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这种没有丝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应了曾国藩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为大清的前途担忧不已,更为湘军的何去何从困惑不已。

到了最后,烦恼无边的曾国藩站了起来,他在屋里来回地踱步。内忧外患、国君年少、宗庙不和、女人执政,这种种坏事充满了曾国藩的脑袋。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大清即将迎来一场惊天巨变,而在这场大战前,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在曾国藩思索是投靠太后,还是投靠恭亲王,还是与八大辅政大臣交好的时候,胡林翼给曾国藩指了另外一条“明路”,一条让曾国藩完全不知所措、震惊不已的“大路”。

“来安庆前,左宗棠让我捎来一封信。”说完,胡林翼就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信匣。

听见这句话后,曾国藩立刻把灯点燃。他接过信匣,抽出信纸,然后仔细地端详起来。只见信上面写了一副对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四句话,让曾国藩触目惊心,震惊不已呀。特别是最后两个字,那就是要谋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为“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夺取天下!

面对这个部下的意见,手捧着这封“逼反”的信件,曾国藩的心里一阵发冷。他的手掌已经布满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话也不敢说。

而曾国藩对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着曾国藩,也一句话不敢说。

几乎同一时间,这两个人都沉默了,空气也凝重了起来,周围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静。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此时此刻,曾国藩只要一句话,他麾下的10万湘军就会改变中国的历史,曾国藩也会将那个腐朽无比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全部踩在脚下!但是这句话,曾国藩始终没有说出来。

对曾国藩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他没有突破这个束缚的能力,更没有突破这个束缚的决心。有四个因素一直左右着他的行动,让曾国藩一直苦苦支撑着那片天,报答那所谓的“天朝皇恩”。

第一个因素:曾国藩不会造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虽然左宗棠、胡林翼他们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鸿章、彭玉麟这些人会支持吗?他们凭什么要上这条贼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计,赋予这些人更大的官职,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那么这些人肯定会为大清卖命,而曾国藩的湘军也会在瞬间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为战的湘军,拿什么去造反?

第二个因素:曾国藩不能造反。

咱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曾国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哪些人为友,与哪些人为敌,还有自己旗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让曾国藩困惑不已,甚至无计可施。

与什么人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军吗?还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还是那些只会看戏的洋人呢?与哪些人为敌,是继续攻击的太平军吗?还是清军?还是那些外国侵略者?

连敌、友的关系都搞不明白,用什么旗号去造反?一支没有旗号的部队,如何招揽四方英杰,进而收买人心?

综上所述,如果曾国藩真的造反了,那么他只会把局面变成一个“夹心饼干”,而他的湘军则是“夹心”的那部分,最后只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灭。

第三个因素:曾国藩不愿造反。

咱们都知道,曾国藩非常精通相面之术,他还为此写过一本叫《冰鉴》的相面书。据说这本书现在还卖得很火。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看透了自己的面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帝王之相。虽然曾国藩常常说自己是“蟒龙转世”,但是蟒龙终究不是龙,它就是一条蟒蛇。如果蟒蛇想变成真龙,那根本就是一个痴人说梦的故事,更是一个荒诞可笑的传说。

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曾国藩不想造反。

从出生到现在,曾国藩一直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虽然他靠战功获得了无上的荣耀,但是他的骨子里,还是流淌着读书人的血。

曾国藩从六岁开始读书,一直到现在建功立业为止,曾国藩一直接受着儒家学说的思想教育。因为他一直学习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想,所以曾国藩一直恪守儒家的仁、义、智、礼、信,并且一直恪守如一,多年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果现在曾国藩选择了造反,那么在儒学里,这就叫“不忠”,如果造反失败,曾国藩一定会猪狗不如,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即使侥幸成功了,曾国藩也要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他一生的抱负和名节都将不复存在,而且他的下半辈子,一定会活在道德沦陷的煎熬中,更不会诞生那位“一代完人”。

综上所述,因为不能、不愿、不会、不想这四个因素,曾国藩誓死不背叛大清,他誓要与这个无药可救、腐败到底的王朝共存亡。

曾国藩的最终选择

既然有了自己的答案,当曾国藩第二次面对这封咄咄逼人、杀气腾腾的造反信时,他反而释怀了很多。曾国藩心平气和、语气深长地对胡林翼说道:“润之(胡林翼的字),这副对联甚是工整,但也不够完美,如果改换一个字,那么这副对联就堪称完美了。”

“哪个字?”胡林翼兴奋地问道。

“这个‘似’字,要改成‘未’字,那就更完美了。”这是曾国藩自信的回答。

经过曾国藩这么一改,这副对联变成了: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改后的这副对联,它的意思完全来了一个乾坤倒转,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面对这种结果,胡林翼也没有再说什么。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劝说下去,无疑就是自取其辱。既然你选择了这一与大清共存亡的路,那么兄弟我也不说什么了,只能祝你一路平安、事事如意了。

两天之后,胡林翼选择了离开。这次安庆之行,胡林翼可算是白跑一趟。本来他梦想着能够说服曾国藩,让他为了天下苍生,选择一条截然相反的路,但是胡林翼的这个美丽的梦想,被曾国藩无情地打碎了。

好吧,既然你要离开,那么我也不挽留了。胡林翼走的时候,曾国藩亲自为老友送别,他目送着胡林翼慢慢地走远,直到看不见为止。此时此刻的曾国藩,绝对不会想到,这次他与胡林翼的分手,居然成为了他们的永别。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六日,胡林翼积劳成疾,多次吐血不止,最终病死在武昌,享年50岁。按照现在的定义,胡林翼应该算是因公殉职吧。

胡林翼的突然逝世,让曾国藩悲愤不已,从此以后,大清少了一个中兴能臣,而自己更是少了一个好帮手、好战友。

最后,曾国藩悲痛地写道:“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朋,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宁复有似斯人者哉。”

曾国藩评价胡林翼的后面三句话,是胡林翼一生真实的写照。但是第一句话,对国家有一颗赤胆忠心,通过上面的故事,我却不敢苟同。或者说,上面那个胡林翼蓄意谋反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杜撰,是为了映衬曾国藩高大形象的一个传说。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胡林翼死得真不是时候。因为当下正是大清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湘军的前途也扑朔迷离。如今曾国藩失去了这个好帮手,他就只能一个人带领这支部队,一个人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了。

虽然在历史上,有没有胡林翼怂恿曾造反这件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反与不反的问题上,曾国藩无疑选择了后者。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跟别人没有丝毫的关系。

也许在未来,当曾国藩经历了那场惊天事变,导致自己被千夫所指,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他会后悔今天的选择。

但是不管怎样,这是你自己选择的道路,就应该由你自己负责。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标签: 曾国藩晚清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海瑞?清官海瑞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海瑞

    1587年阳历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他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对他的生平行事应该如何评论,人们曾经发生过尖锐的争执。这争执一直延续到多少年以后还会成为问题的焦点。和很多同僚不同,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

  • 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如何?应该如何评价袁崇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袁崇焕

    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挺袁派的套路则多以

  • 盘点:中国历史上八大祸国乱政的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上的,太监

    太监是古代中国君主后宫里被阉割了性器的男性服务员,是古代中国的特产。把他们变成太监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后宫可能发生的混乱性交活动,一般来说,除去皇子,后宫里只能有一个男人,那就是皇帝,以此来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1.敛财弄权汉灵帝的昏暗时代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颍州(

  • 如何客观评价大将太史慈?三国大将太史慈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史慈,评价

    对于太史慈这个人物,争论不多,他于历史舞台出现时间亦不长,虽然曾担任一地诸侯,却未在重要战役中出现,也没有影响到历史进程,故而容易被人淡忘。其历史身份在《三国志·吴书》中,太史慈是与刘繇、士燮同传,而未并入江东前期将领“十二虎臣”传中,其主要原因就是太史慈曾经做为刘繇的“余党”和孙策展开作战,与刘繇

  • 细数中国古代十大才女:谁是历史上十大才女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十大才女,李清照,上官婉儿,蔡文姬

    No.1 词国俊杰——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 揭秘:西夏第一猛男皇帝为何下令全国剃光头?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西夏,皇帝,光头

    导读:元昊(公元1004年-1048年),党项人。西夏开国之君,据西北之地,对宋作战,三战三捷。在他之前,其祖、父两代,一直向北宋称臣,北宋无西北之患,可集中力量对付辽国。元昊横空出世,宋朝从此进入多个北方强邻环伺的时代。公元1041年,一支数千人的北宋轻骑,疾驰到好水川。这是宁夏六盘山的一处要塞,

  • 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对皇帝皇后:武丁与妇好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妇好,古代皇帝,古代皇后,

    武丁与妇好的故事: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妇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的商王武丁之妻。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

  • 三国美女:比貂蝉还吸引男人的一位三国女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貂蝉,甄宓

    三国时期在貂蝉和二乔之外还有一位美女甄氏,她从小是个神童,丈夫是开国皇帝,她的文学造诣超越常人,更难得的是她曾经迷倒了曹操、曹丕、曹植三大文坛巨匠兼政坛精英。三国是男人的T型台,既有帅男、型男、文学男,也有猛男、丑男、血性男,各色各样的男人在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轮番登台献艺,演绎传奇。由此造成的后果是

  • 中国史上最屈辱皇帝是谁?竟被当众指责“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孝静帝,北魏,屈辱皇帝,

    在皇帝——权力——大臣的政治格局中,权力就像是一台天平的指针。指针偏左,可能会出现独裁皇帝;指针偏右,多半要产生傀儡皇帝。因为有命无运、有名无实、有位无权,所以,傀儡皇帝大都被权臣搞得很郁闷,很狼狈。在历代傀儡皇帝中,被人挟持者有之,被人废黜者有之,被人幽禁者有之,被人砍头者有之;但是,被人当众警告

  • 中国古代十大用兵奇才排行榜!十大天才级名将【图】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名将,古代将军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10、李牧 战国四大将之首;又一位只败在自己人手里的名将;其对后世戍边制度有重大影响。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约在赵惠文王(前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