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国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郑昭公的生平

郑国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郑昭公的生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018 更新时间:2024/1/19 10:19:55

郑昭公(?-前695年),姬姓,郑氏,名忽,春秋时期郑国第四位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郑庄公长子,郑厉公和郑君子亹的哥哥,其母为邓国人。

前706年,齐国被北戎进侵,郑庄公派太子忽领兵协助齐国。齐僖公想把女儿嫁他,太子忽婉拒。大臣祭足(祭仲)劝他接受,因为这等于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势力支持自己,但太子忽没有听从。

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宋庄公诱祭仲到宋国,然后胁迫他立公子突为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在得知祭仲被胁迫的消息后便流亡到卫国,郑厉公虽然登位,但与祭仲不和,企图暗杀他。前697年,郑厉公的图谋败露,祭仲迫使郑厉公流亡,迎接郑昭公回国复位。前695年,高渠弥和郑昭公一起去打猎时,在郊外把郑昭公射死。

当初,祭足很受郑庄公的宠爱,郑庄公任命他为士卿;郑庄公派他迎娶邓国女子,生下儿子公子忽。后来,郑庄公立公子忽为太子。

公子忽的祖父郑武公、父亲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的卿士。公元前720年(郑庄公二十三年),周平王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此事。所以周朝、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派王子狐到郑国作为人质,郑庄公派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 同年,周平王去世,太子忽才得以回到郑国。

公元前713年(郑庄公三十年),郑庄公联合齐国和鲁国,率军讨伐宋国。太子忽和大夫祭足在郑城监国。宋国司马孔父嘉乘机带领宋国和卫国的兵马偷袭郑城。太子忽和祭足紧闭城门,率领军士和城内百姓登城防守,保住了郑城的安全。

公元前706年(郑庄公三十八年),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使者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 同年六月,大败北戎军,俘虏北戎的两位主帅大良和少良,砍下带甲北戎军队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当时,诸侯的大夫在齐国防守边境,齐国人馈送他们食物,让鲁国来确定致送各国军队的先后次序。鲁国因依照周王朝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认为自己有功劳,对此很恼怒。

起初,齐国国君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太子忽辞谢,别人问其原因,太子忽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干什么?"。 齐僖公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忽。等到太子忽打败北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子嫁给他。太子忽以父亲郑庄公的名义坚决辞谢说:"我们是小国,不配跟齐国攀亲。"当时祭仲跟他在一起,劝太子忽答应娶亲,说:"国君有很多宠爱的姬妾,太子没有大国的援助将不得继立,三位公子都有可能作国君。"所谓三位公子,就是太子忽,和他的弟弟公子突,次弟公子亹(一作公子子亹)。 但是太子忽没有听从。别人问其缘故,太子忽说:"我为齐国没有做什么事情,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子。现在由于国君的命令急忙地到齐国解救危急,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战争而成婚,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四十三年)5月,郑庄公去世 ,祭足拥立太子忽为国君,是为郑昭公。

郑昭公弟弟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雍氏女子,名叫雍姞。雍氏为人所尊重,受到宋国国君宋庄公的宠爱。宋庄公听到祭足拥立郑昭公为国君,就派人诱骗祭足来到宋国,将他抓起来,并威胁他说如果不拥立公子突为国君,就将他杀死。同时雍氏抓了公子突,借以索取财物。祭足答应宋国的要求,与宋国订立盟约。带着公子突回郑国,准备立他为国君。 郑昭公得知祭足因宋国的缘故要立他的弟弟公子突为君,于九月十三日出逃到卫国。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回到郑国即位,是为郑厉公。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四年),因祭足专擅国家大权,郑厉公对此很担心,暗中派祭足的女婿雍纠准备杀死祭仲。祭足的女儿得知此事,秘密的告诉祭足,祭足将雍纠杀死,在大街上陈尸示众。郑厉公拿祭足没办法,于同年五月,出居郑国边邑栎邑,祭足迎回郑昭公。六月二十二日,郑昭公回到郑国,重新复位。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四年)秋天,郑厉公依靠栎邑人杀死栎邑大夫单伯(一作檀伯 ),于是占据栎邑。诸侯们听说郑厉公出奔,于是联合讨伐郑昭公,不胜而回。宋国派给郑厉公一些士兵,帮助他守卫栎邑,郑昭公因此不敢攻打栎邑。

郑昭公在做太子时,郑庄公准备任命高渠弥做卿,郑昭公讨厌他,坚决阻止,但郑庄公不听从,还是任用了高渠弥做卿。郑昭公继位后,高渠弥担心郑昭公会杀害自己。公元前695年(郑昭公二年)十月二十二日,高渠弥在与郑昭公出去打猎时,在野外射杀了郑昭公。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便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国君。

标签: 郑昭公春秋郑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在传统的官方史书中,李渊真是因美人计而在晋阳起兵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在传统的官方史书中,李世民运用美人计把昏聩无能的李渊给套住,然后逼迫他起兵伐隋,真相是这样吗?或许这是一个被虚构的故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方、日本以及海外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

  • 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分析心理战术有多厉害!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原 典《百战奇略》虚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虚战篇认为,对敌方作战时,若我

  • 库因芝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库因芝,俄国画家,历史解密

    乌克兰的傍晚《乌克兰的傍晚》画中所描绘的是库因芝自己的故乡,极其纯朴、极为平常的景色:古老的茅舍坐落在长满野草、鲜花和浓密树木的土坡上,这些土坡茅舍和树木在如血的夕阳映照下,令人惊异地显现出富有诗意的冷暖色彩配置效果:透明的呈桔黄色的天空与浓郁的暗红色组成的地面、树木和房顶;以及茅屋白墙的受光面是透

  • 绝色美女夏姬奠定霸业,又差点因她亡国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姬,春秋,野史秘闻

    夏姬究竟有多美?美到在她四五十岁的时候,依旧可以让一群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为她争得国破家亡,影响了春秋几大诸侯国的命运,甚至是推动了春秋的历史?也许参考一下如今已经早已不惑,直奔知天命而去的志玲姐姐,或多或少能感受到那位两千多年前的“第一美女”的些许魅力吧?关于夏姬的内容,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多,老乐的

  • 皇帝赐弟弟毒酒,弟弟回一句话保住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清朝,风云人物

    想必大家都听过说康熙驾崩后,九龙夺嫡的故事。中国古代皇子之间的兄弟情可以说是最塑料的兄弟情了,先皇在位时还好,要是退位或是驾崩了。经常发生皇子之间亲兄弟反目成仇,为了夺权互相残杀的故事。而九龙夺嫡里,康熙24个儿子里有9个参与了夺权斗争,而雍正夺得皇位后,这些当年参与夺权的每一个得到了好下场,不是被

  • 作为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在当时有着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代,东林书院,文史百科

    东林书院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林书院门口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十分熟悉了,它是由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题写,以此作为东林书院的宗旨。作为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在当时影响十分之大,在国家的政治

  • 浅水原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进行的一次作战,史称浅水原之战。此战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褒姒:比妲己貌美且柔弱,历史上最早的红颜祸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褒姒,周朝,历史解密

    周朝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没有之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但这将近八百年的统治时间,其实是被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的。最初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后王朝经历了“成康之治”,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屡次想杀李靖?李靖是怎么脱身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李靖,野史秘闻

    提到李靖,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哪吒的父亲 托塔天王李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天王李靖可是真实存在过的,他的人物原型就是隋唐著名将领李靖,一个被唐高祖李渊赞为 战神 的大将军。高祖李渊非常钦佩李靖的军事之才,曾自豪的夸赞李靖: 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别看李渊对李靖的

  • 揭秘历史上的乌拉那拉·如懿:最悲情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乌拉那拉·如懿,风云人物

    乌拉那拉如懿的原型其实是乾隆的继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拉那拉氏。赠一等承恩公、佐领那尔布之女,满洲正黄旗人。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约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雍正皇帝赐册乌拉那拉氏为宝亲王弘历侧福晋,当时乌拉那拉氏15岁。揭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