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分析心理战术有多厉害!

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分析心理战术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529 更新时间:2024/1/23 8:56:27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虚战篇“空城计”与“解围西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原 典

《百战奇略》虚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虚战篇认为,对敌方作战时,若我方兵力虚弱,应当伪装成实力强大的样子,使敌方无法摸清我方力量虚实,敌方必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这样,我方就可保全实力不受损失。诚如兵法所说:敌方无法同我方交战,是因我方采取示形之法而改变其进攻方向的缘故。

战 例

《百战奇略》虚战篇所附战例为蜀国丞相诸葛亮以“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退兵的故事(据历代史学家研究,此例真实性存疑)。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驻守阳平关,派部将魏延等率主力东进,阳平关仅余万余兵力。魏国将领司马懿率大军进攻阳平关。大敌当前,阳平关内守军惊慌失措,诸葛亮令城中蜀军放倒旗帜、停息鼓声,不准随便走出营帐,大开四面城门,派人于门前洒水扫地。司马懿见此,认为诸葛亮用兵一贯谨慎,城中必有埋伏,率军撤退。第二天,得知真相的司马懿悔恨不已。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马步芳之子马继援率11个师兵力,直逼西安。西安城内主力部队不多,加之敌特造谣滋事,民心不安。彭德怀对记者说:“大道如青天,欢迎他们来!”他要求记者依此写一篇谈话记录,刊登在《群众日报》头条位置,电台也作连续报道。彭德怀又组织欢迎“华北兵团”进城活动,一支上千人的部队,夜间从西郊绕行到城东,白天又由东而西行进,穿大街、过小巷,如此几天,敌特摸不清虚实,马继援也不敢轻举妄动。几天后,马继援才知上当,但我18、19兵团已抵达西安,不仅解除西安之围,还歼灭马继援6万多骑兵。

计谋分析

虚战篇的核心是当我方处于势虚力弱的情况下,如何摆脱被动、争取主动,这也是孙子“兵无常势”思想的重要体现。使用此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适时运用。“虚战”在很大程度上是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策略,具有很大风险,若敌方没有按照我方预想实施行动,或者计谋被敌方识破,我方将会陷入被动,因此,“虚战”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缓兵之计,在使用上应慎之又慎。

诸葛亮的“空城计”,虽险而又险,但有诸葛亮充分了解司马懿性格特点为前提,并且在当时情况下这已是最好的应对策略。彭德怀用计迷惑敌人、解围西安,也是知道我军其他部队就在附近,只需为他们争取时间赶来支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未来作战双方将会在战场上投入更为信息化、智能化的侦察力量,战场呈现透明化趋势,想在这种形势下隐蔽我方真实力量、迷惑敌方,同以往相比难度将越来越大,“虚战”的使用也会更难。因此,更需精心挑选时机、巧妙用计,并依托新技术、新装备,以新手段、新方式迷惑敌方,确保其不了解我方真实实力和部署。

大胆运用。运用“虚战”计谋思想,必须深入了解我方情况,充分侦察、客观分析敌方作战力量、作战部署、作战规律、作战特点等,甚至是敌方将领的指挥特点、心理等,做到因敌谋略,根据敌方优势、劣势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在充分研究分析基础上大胆用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的充分分析和大胆判断。一方面,诸葛亮预料司马懿一定认为自己用兵谨慎,不会做冒险之举,空城必有反常。另一方面,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在大开的城门前,多疑的他必定不敢进攻。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诸葛亮才敢冒险实施“空城计”,解除危机。

力量虚弱,伪示以实形是计谋的大胆运用,这种“大胆”应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敌方,或者对敌方行动没有正确判断,则可能适得其反。

灵活运用。“虚战”从根本上说,是作战双方心理的对抗和博弈。孙子强调“胜可为也”,认为胜利是可以争取的,作战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作战双方力量对比,更在于采取灵活手段,争取作战主动。

彭德怀率部防守西安时,充分抓住作战主动权,连续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战手段造势,迷惑敌人,给敌人造成行动和心理上的压力,不费一兵一卒扭转危险局势。

“虚战”实质上是心理战。未来战场上,心理战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兵马未动、心战先行,心理作战和心理攻防将贯穿作战全过程,作为全方位、全时空、多领域、多层次的战略行动,心理战逐渐呈现出领域的广阔性、方法的多样性、手段的高技术性、力量的专业性等特点,在这样的条件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战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库因芝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库因芝,俄国画家,历史解密

    乌克兰的傍晚《乌克兰的傍晚》画中所描绘的是库因芝自己的故乡,极其纯朴、极为平常的景色:古老的茅舍坐落在长满野草、鲜花和浓密树木的土坡上,这些土坡茅舍和树木在如血的夕阳映照下,令人惊异地显现出富有诗意的冷暖色彩配置效果:透明的呈桔黄色的天空与浓郁的暗红色组成的地面、树木和房顶;以及茅屋白墙的受光面是透

  • 绝色美女夏姬奠定霸业,又差点因她亡国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姬,春秋,野史秘闻

    夏姬究竟有多美?美到在她四五十岁的时候,依旧可以让一群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为她争得国破家亡,影响了春秋几大诸侯国的命运,甚至是推动了春秋的历史?也许参考一下如今已经早已不惑,直奔知天命而去的志玲姐姐,或多或少能感受到那位两千多年前的“第一美女”的些许魅力吧?关于夏姬的内容,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多,老乐的

  • 皇帝赐弟弟毒酒,弟弟回一句话保住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清朝,风云人物

    想必大家都听过说康熙驾崩后,九龙夺嫡的故事。中国古代皇子之间的兄弟情可以说是最塑料的兄弟情了,先皇在位时还好,要是退位或是驾崩了。经常发生皇子之间亲兄弟反目成仇,为了夺权互相残杀的故事。而九龙夺嫡里,康熙24个儿子里有9个参与了夺权斗争,而雍正夺得皇位后,这些当年参与夺权的每一个得到了好下场,不是被

  • 作为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在当时有着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代,东林书院,文史百科

    东林书院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林书院门口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十分熟悉了,它是由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题写,以此作为东林书院的宗旨。作为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东林书院在当时影响十分之大,在国家的政治

  • 浅水原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进行的一次作战,史称浅水原之战。此战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褒姒:比妲己貌美且柔弱,历史上最早的红颜祸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褒姒,周朝,历史解密

    周朝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没有之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但这将近八百年的统治时间,其实是被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的。最初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后王朝经历了“成康之治”,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屡次想杀李靖?李靖是怎么脱身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李靖,野史秘闻

    提到李靖,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哪吒的父亲 托塔天王李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天王李靖可是真实存在过的,他的人物原型就是隋唐著名将领李靖,一个被唐高祖李渊赞为 战神 的大将军。高祖李渊非常钦佩李靖的军事之才,曾自豪的夸赞李靖: 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别看李渊对李靖的

  • 揭秘历史上的乌拉那拉·如懿:最悲情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乌拉那拉·如懿,风云人物

    乌拉那拉如懿的原型其实是乾隆的继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拉那拉氏。赠一等承恩公、佐领那尔布之女,满洲正黄旗人。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约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雍正皇帝赐册乌拉那拉氏为宝亲王弘历侧福晋,当时乌拉那拉氏15岁。揭秘历史

  • 燧人氏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他的后人都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燧人氏”之名始于古代传说,其事迹是“教民钻木取火”,这一技术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天然火取得火种。“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燧人氏建立的黄金家族,连续统治中国超过四千年,还一直延续到了汉朝,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家族,远超素王孔子建立的迄今才2500余年的

  • 董卓和马腾既有对抗还有合作,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

    董卓和马腾都是来自西凉,二者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西凉,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自西汉建武威郡以来名字换了多次,匈奴占据河西走廊时称姑臧,西汉占领后建武威郡,东汉称西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周围几省,比如陕西等地,史称凉州。在汉末三国时期,西凉一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