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齐景公曾要送孔子一块地,孔子如何回复的?

齐景公曾要送孔子一块地,孔子如何回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01 更新时间:2024/1/4 12:09:08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孔子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30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政治家了,也因此结识了齐景公晏婴。后来,齐景公因为赞叹孔子的才学,甚至要送一块地给他,但是孔子的选择,却让人非常意外,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呢?这一切,要从孔子与齐景公的相识过程说起。

公元前522年,这一年,孔子在鲁国任职,齐景公和晏婴在出访鲁国的时候,特地召见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孔子。齐景公当时和孔子讨论了有关秦穆公称霸的原因。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秦穆公能在国家占地小且位置偏僻的时候还能称霸。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可也,其霸小矣。”意思就是说秦国的志向非常远大,政策也用得到位,既懂用人,又上下团结。齐景公因为孔子的这番回答而对他刮目相看,两人从此算是结识。

公元前517年,鲁国内部发生了战争,当时鲁国的君主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跟着鲁昭王一起来到了齐国。在齐国,孔子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甚至还要将齐国尼溪一带的土地送给孔子。

在《论语》中,关于这件事是这样记载的,“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按理说,孔子作为一个从别的国家逃到齐国的臣子,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和送地的行为应该感到非常荣幸,然后收下这块地,为什么孔子要拒绝齐景公的一番好意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孔子淡泊名利且志不在一个国家。

要知道,孔子是个淡泊名利的一个政治家、教育家,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比起名利来说,孔子更加热衷的其实是政治和教育,齐景公要送给孔子一块地的做法,其实算是马屁拍在马腿上,孔子在意的并不是能够拥有多大块的土地,也不是能够拥有多少的财富,他在意的其实是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得到展现,自己研究出来的思想能否传播到天下每个角落。

从孔子的一生来看,他带领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将近十三年,为的就是能够传播他研究出来的学说,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是志在四方的。如果孔子接受了齐景公的地,那就意味着他将会一辈子都被捆绑在齐国,而且过早地开始过于安逸的生活。这种情况对于一个热衷于研究学问的学者来说,可以说是地狱一般了。

因此,孔子拒绝了齐景公的好意,为的就是能够去追求自己更加远大的理想。所谓“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并不符合孔子价值观的赏赐,也就入不了孔子的眼了。

为什么孔子能被历朝历代帝王所推崇?

为什么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和圣人?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这样评价孔子:“他的特色,在能就人伦日用之间,示人以不可须臾离的道理。”要了解孔子,学习《论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论语》作为孔老夫子代表性书籍,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时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其作用之大地位之高。

读懂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用来读懂的吗?那是要入乎耳目,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附着在你的一言一行中,那你就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智慧了。

而你的人生智慧,来自于十几块钱一本的《论语》,本书原价20元,通过下方链接购买,只需11.9元,也就一顿早餐的钱:

标签: 孔子春秋

更多文章

  • 齐景公是什么人?荒唐却不令人讨厌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齐景公,春秋

    大家好,说起齐景公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齐景公有很多毛病,不过看完他的故事,一般人恨不起来。大概因为,他长得帅?毫无疑问,颜值有时候真的很影响外人的容忍度。以上算半个玩笑,帅是一回事,实则齐景公在位58年,从一名少年“傀儡”变成强国君主,他还算勤恳,也能听信忠臣之言,总体还是受认可的。身为春秋

  • 齐景公将两个女儿远嫁和亲,最后结局都很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齐景公,春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述一个公主远嫁他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还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当时就盛产美女的山东地区,有一位公主在自己父亲的要求下远嫁到山西,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这位公主就客死他乡。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公主的父亲并没有任何的表

  • 越王勾践是真正阴谋家?他和吴王夫差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勾践,夫差

    在我国,卧薪尝胆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它经常被父母老师当做鼓励孩子励志的经典范例。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全部展示出来时,我们却发现其中充满了尔虞我诈,阴险怨毒,不少地方甚至还冲破了人伦道德的底线。这个故事的主角勾践,实则是一个阴谋诡计的集大成者,是名符其实的阴谋家的鼻祖。越王勾践在世人面前一

  • 矛之番外篇:越国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现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越国,夫差,青铜矛

    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器身与剑身相似而稍短,中线起脊,脊上有血槽,两面血槽后端各铸一兽首。骹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

  • 夫差 商鞅:历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夫差,商鞅,齐桓公,王皇后,梁武帝,崇祯

    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或贵为帝王,或位极人臣,或时运颇佳,或聪明绝顶,但最后不免横死的命运,而这些苦果又是自己亲手种下的,其结局怎不令人唏嘘。1.齐恒公爱君子也爱小人齐恒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宽宏大量,不记管仲一箭之仇,并

  • 吴王夫差打败勾践后 为何不对越国斩草除根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夫差,勾践,吴国,西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期的“卧薪尝胆”可以称之为传颂千年的励志故事。但是,在勾践的励志事迹下,不得不提到吴王夫差的妇人之仁。彼时的吴国士兵几乎占领了越国全部土地,将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上。但是,吴王夫差为什么不彻底消灭越国这个心腹大患呢?虽然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越王勾践是如何俯首称臣,不仅自己愿意给夫差

  • 夫差与吴王阖闾有何关系 是他孙子还是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夫差,勾践,吴国,阖闾

    话说吴王阖闾自从打败了楚国之后,威震中原,不可一世。正想抽点空去教训教训越王允常,忽然听说齐、楚两国相互派了使节,结交往返。阖闾怒道:“齐、楚勾结,这是我北方的忧患!”就准备先打齐国,再打越国。伍子胥规劝说:“互派使节本是很正常的事,未必就是助楚害吴,不可贸然兴兵。如今太子波的原配夫人去世了,大王何

  • 吴王夫差放虎归山: 自寻死路 国破山河无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夫差,勾践,吴国,西施

    谈起春秋,人们烂在心里的是吴王夫差与沉鱼美人西施的韵事。事实上,在夫差渴望的“霸主”的头衔下,江山美人都是暗淡的。吴夫差十三年,夫差迫切想登上霸主之位吴王夫差召令所属的鲁国,卫国在当时的槖皋,今安徽巢湖市境与依附自己的鲁·卫两国的国君定盟。众人商议,准备讨伐齐国。众所周知,吴齐已签署盟约,吴王伐齐,

  • 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真相:是吴王夫差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勾践卧薪尝胆

    一提起成语“卧薪尝胆”,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就会联想到越王勾践。其实,历史上的“卧薪尝胆”事件,并非真的存在。直到唐朝,勾践还没卧过薪按传统说法,“卧薪尝胆”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期。然而,《左传》在“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以及《国语》在“吴语”和“越语”部分,虽然都详细记述了关于越王勾践的生平事迹,却都

  • 青铜剑铸造千古之谜:夫差剑究竟如何铸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夫差剑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有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吴钩指的就是优良的兵器。说到优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吴王夫差剑了。吴王夫差剑作为吴钩精品,吴王夫差剑的故事也十分温馨动人。吴王夫差剑作为吴王夫差的权力象征,等到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的权力也随着吴王夫差剑而散落在中国各地。遗憾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