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楚武王之子屈瑕生平简介 大诗人屈原是其后裔

楚武王之子屈瑕生平简介 大诗人屈原是其后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487 更新时间:2024/1/13 20:33:39

屈瑕(?—公元前699年),芈姓,熊氏,名瑕,楚武之子,出生地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故史称“楚莫敖”。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为屈姓先祖。大诗人屈原是其后裔。

主要事迹

蒲骚之战带兵伐绞

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武王为分化汉江以东诸国,遣莫敖屈瑕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国会盟。贰、轸两国的邻国郧闻讯后,认为楚与贰、轸结盟将不利郧国,于是郧策动随、绞、州、蓼诸国联兵截击楚。随国没有响应,绞、州、蓼[liǎo]三国虽表示响应而按兵不动。郧师急不可耐,布防于郧效的蒲骚。

对这样的局面应是不难对付的,敌军又散又弱,楚师可将其逐个击破。然而屈瑕缺乏主帅应有的素质,稍遇疑难便优柔寡断。对东渡汉水时收到的上述情报,竞不知所措。副帅斗廉建议屈瑕屯兵郊郢(钟祥县西北和宜城县东南),以观随、绞、州、蓼的动静;斗廉自动请示带领一支精兵奇袭郧师。屈瑕还是游移不定,打算卜问吉凶。斗廉认为没有卜问的必要,说:“卜以决疑,不疑卜?”斗廉异乎寻的坚定,促使屈瑕打消了忧虑。

斗廉带领的精兵兼程东行,夜袭蒲骚,一举击溃了郧[yún]师。郧人自食狂亡的恶果,楚与贰、轸在胜利的喜悦中会盟不误。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武王欲问绞与郧全谋袭楚之罪,兴兵代绞。主帅仍为屈瑕。此役情况明了,任务单纯,而且是以石击卵,屈瑕指挥自如,绞被迫为城下之盟。当时为城下之盟等于战败者战胜者认罪,是战败者的奇耻和战胜者的殊荣。绞人为此而忍辱含垢,屈瑕则由此而践高气扬了。

代楚伐罗功败自缢

当楚伐绞时,楚都东南的罗国企图偷袭楚都。罗国君命其大夫伯嘉到彭水(今南河)侦察。伯嘉一而再、再而三地点算楚师渡彭水的人数,被楚人发现。伯嘉带回情报。因为楚师主力没有全部出动,罗国也未轻举妄动,以为就此了事。但楚国没有忘记要惩罚胆大妄为的罗人。就在楚伐绞的第二年,武王遣师伐罗。主帅还是屈瑕。

年事已高的斗伯比为屈瑕送行,见屈瑕有骄矜之色,深为担忧。请示武王派兵增援屈瑕。其实,此次楚伐罗是全军以出,已无援兵可派。武王听了斗伯比的话,不以为然,斗伯比也没有详说力争。武王回宫后还在想斗伯比那个近乎荒唐的建议,不知所为何来,于是告诉夫人邓曼。邓曼明达事理,善解人意,她对武王说:“大夫斗伯比所担心的,怕不是士卒寡不敌众吧?他所担心的是莫敖轻敌致败呢!”武王恍然大悟,派人追告屈瑕,可为时已晚。

屈瑕只能指挥单打一的战役,对涉及多方的战役和变化多端的战局则束手无策。伐罗不像伐绞那样单纯,它是貌似顺境的逆境。邓、卢、罗这条常山之蛇虽伤而未僵,在楚国发兵后,则动弹起来了。屈瑕为了尽早攻克罗都,督催全军尽快渡过鄢[yān]水(今蛮河),队列错乱也在所不惜,以致渡过鄢水之后,楚军不成队列了,行近罗都时,正面有罗师迎击,背面有突然出现的卢师偷袭,屈瑕和他的将士都大惊失色。

楚军腹背受敌,迅即溃败。屈瑕因退路被卢、罗联军截断,不得已南逃。由于卢、罗联军的追击,屈瑕一行狂奔不止,竟逃到荒谷一带(荒谷在今江陵县境)。屈瑕无面目见君王、父老,乃自缢;其他将领则自囚以听罪。武王宣告臣民:“这是寡人的过错”。他宽宥[yòu]了全体将士。

屈瑕的自缢开创了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其人其事,于当时虽有过,于后世则不为无功。

十三年春季,楚国的屈瑕进攻罗国,鬬伯比为他送行。回来时,对他的御者说:“莫敖一定失败。走路把脚抬得很高,表明他的心神不稳定了。”于是进见楚武王,说:“一定要增派军队!”楚武王拒绝了,回宫告诉夫人邓曼。邓曼说:“大夫鬬伯比的意思不在人数的多少,而是说君王要以诚信来镇抚百姓,以德义来训诫官员,而以刑法来使莫敖畏惧。

莫敖已经满足于蒲骚这一次战功,他会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君王如果不加控制,不是等于不设防范吗!鬬伯比所说的请君王训诫百姓而好好地安抚督察他们,召集官员们而勉之以美德,见到莫敖而告诉他上天对他的过错是不会宽恕的。不是这样,鬬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发了?”楚王派赖国人追赶屈瑕,没有追上。

莫敖派人在军中通告:“敢于进谏的人要受刑罚!”到达鄢水,楚军由于渡河而次序大乱。全军乱七八糟毫无秩序,而且又不设防。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攻楚军,把楚军打得大败。莫敖吊死在荒谷,其他将领们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把将领们都赦免了。

标签: 屈瑕屈原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一飞冲天的国君:楚庄王和齐威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战国,楚庄王,齐威王

    “一飞冲天”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成语,不过有些人纠结的是,这个成语究竟说的是春秋的楚庄王,还是战国的齐威王哪?其实,按照《史记》里的记载,这说的既是楚庄王,又是齐威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两只鸟是怎么一飞冲天的。先来说一说第一只鸟,楚庄王。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了,嫡长子熊侣继位,这就是楚庄王。当时

  • 楚威王人物生平 楚威王和齐威王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楚威王人物生平,楚威王和齐威王

    楚威王熊商,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他在世之时,因一心为楚国开疆扩土,一味向外征战而忽视后宫的暗涛汹涌,最终导致了在他死后楚怀王因无能而使楚国迅速走向衰败。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他是于楚宣王三十年的时期继位,为楚威王。后来在楚威王二年的时候,秦国内部发生动乱,秦惠文王

  • 齐威王之时喜隐讲了什么故事 揭秘到底是谁赢了齐威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齐威王之时喜隐,齐威王

    “齐威王之时喜隐”,是司马迁所编撰的《史记·滑稽列传》里的一个句子,意思就是齐威王在位的时候(即位后不久)喜欢隐语,就是现今常说的谜语。谜语就是一种娱乐的形式,意在表现齐威王不务正事。原文里还提到他曾经彻夜饮酒作乐,沉迷在酒色中多年不理国家事务。而朝廷的日常处理都交给了卿大夫,这导致卿大夫专权,朝廷

  • 齐威王是怎么恢复齐国的?隐忍3年换来了36年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齐威王,战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齐威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关于这个典故,史料中有两种说法,阐述了两个君王的言行,一个是春秋霸主楚庄王,另一个则是齐国齐威王。而这两人言行,也是出奇一致,刚继位后,不向国内发布任何命令,每日寻欢作乐,一个严令下是谏言,一个则对于下属的劝诫不闻不问。如此

  • 田忌为何敢忤逆齐威王?他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田忌,战国

    田忌为何敢忤逆齐威王,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在战国时候的齐国,除了有收复以前的国家的田单将军外,还有一名同姓高人,他的名字叫做田忌。一直以来田忌先生的名字总是和孙膑出现在一块,由此可见他们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或者是队友了。田忌在这辈子最出色的经

  • 鲍牧杀了齐悼公 为何吴王夫差在军门外痛哭三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王夫差

    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面有:四年,吴鲁伐齐南方。鲍子弑悼公,赴于吴。吴王夫差哭于军门外三日。将从海入讨齐。齐人败之,吴师乃去。吴太伯世家也有: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夫差齐悼公的背景:鲍牧在杀害了齐悼公后,自知在齐国待不长久,一溜烟跑到了吴国。吴王夫

  • 鲍牧杀了齐悼公为何吴王在军门外痛哭三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王夫差

    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面有:四年,吴鲁伐齐南方。鲍子弑悼公,赴于吴。吴王夫差哭于军门外三日。将从海入讨齐。齐人败之,吴师乃去。吴太伯世家也有: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夫差齐悼公的背景:鲍牧在杀害了齐悼公后,自知在齐国待不长久,一溜烟跑到了吴国。吴王夫

  • “挂羊头买狗肉”的最初起源于哪里?晏殊为什么给齐灵公讲这个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晏殊

    “挂羊头买狗肉”的最初起源于哪里?晏殊为什么给齐灵公讲这个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其实“挂羊头卖狗肉”是个歇后语,意思是说里外不一。最早“挂羊头卖狗肉"是齐国的晏婴说的,因为在春秋有一段时期,齐国女人流行着男装,常常给国家带来一些麻烦。这让齐灵公大怒,于是下令说:“如发现穿男装的女

  • 揭秘齐懿公为什么要去囚禁他的嫂子 他还干过哪些蠢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齐国,齐懿公

    齐懿公为什么要去囚禁他的嫂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要说齐国可真够乱的,光废公居然就出了三:前废、中废、后废。哎,想起来真是一脸汗啊。这个后废也是个倒霉蛋子,他在位还不到五个月,在给老爹上坟的时候,被叔叔公子商人弑了。然后商人自立为君,就是齐懿公。

  • 齐懿公死的多冤屈?两个臣子相争为何却把他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齐懿公

    齐懿公外出打猎,经过东郊的时候,看到了大夫邴原的坟墓。虽然邴原已经去世多年,但齐懿公还对他耿耿于怀。当年,齐懿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经为了争一块田与邴原大打出手,二人请宰相管仲来裁决,管仲将田判给了邴原。所以,齐懿公对邴原恨之入骨!几十年后,齐懿公弑君自立,又把这块田给抢了回来。想到此,齐懿公停下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