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庞涓毙命的真正原因: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之计

庞涓毙命的真正原因:庞涓并非死于围魏救赵之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72 更新时间:2024/1/31 18:34:21

庞涓魏惠王时期的大将,名冠当时,勇猛无比,率领着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诸侯所胆寒。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了受过膑刑的孙膑却两次败北,并最终死于战场上。庞涓第一次是败在桂陵之战,也就是孙膑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计策,逼迫庞涓从赵国的邯郸撤兵,在回来的路上,于桂陵和孙膑率领的齐国军队交战,结果大败,损失了两万多人。此战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一,称之为围魏救赵。不过,这次庞涓虽然失败,却并没有丢命。真正让庞涓毙命的,是那个用“增兵减灶”之计的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后第十三年(前341),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这时候,魏国的国王仍然是魏惠王,大将还是庞涓,而齐国的齐威王已经死了,由他的儿子齐宣王为国君。这是发生在宣王二年的事情。

齐宣王召集大臣商议,问:“早去救援好还是晚去救援好?”相国邹忌不同意救援。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要失败并入魏国,不如早去救援他。”孙膑说:“如果韩魏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那就是我们在替韩国打仗,我们反倒是听从韩国的指挥了。况且魏国已经有攻破韩国的打算,韩国就要亡国,必定要到东边来向齐国告求救兵。我们趁机与韩国结下亲密的关系,晚一些去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魏军的疲惫,这样就能有最大的利益并得到受人尊敬的名声。”齐宣王觉得这个计策好,就在暗中告诉韩国使者齐国一定出兵,然后把他送走。韩国由于依仗齐国救援,拼力抵抗魏国军队,结果一连五次战事都失败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向东把国家托付给齐国。齐国趁势出兵,派出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救援。

田忌率领的齐军,选择的进军路线是直接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这和围魏救赵之计有些相仿,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等到魏国统兵将领庞涓得到这个消息,齐军已经进入到魏国境内了。当然,这时候的庞涓是没有桂陵之战的顾虑的,因为桂陵是围赵军队回到魏国的必经之地,庞涓失败是因为中了孙膑的埋伏。这次不一样,韩国在大梁城以西,齐国军队是在大梁城以东,孙膑没有机会和条件设伏。于是,庞涓撤离韩国从容回到魏国。

田忌是一员战将,又有着桂陵之战的辉煌战绩,说来庞涓算是他的手下败将,按照他的战法,是要摆开阵势直接和魏军一决雌雄的。孙膑对他说,魏国军队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是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是要顺应这样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庞涓懂得兵法,我们要利用这种情况。命令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率军进入魏国境内,遇到魏军,掉头撤退。

庞涓尾追齐军三天,看到齐军埋锅做饭的灶锐减,特别高兴地对部将们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士兵就超过了半数。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率领了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行程,庞涓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叫人砍去树皮,在树干露白处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同时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士兵埋伏在马陵道两旁,吩咐道:“晚上见到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露白的树干上写着字,就让点火照看,上边的字还没有看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国军队大乱,相互难以接应。庞涓进退无路,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前说:“我的死,倒成全了这个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击溃了魏国军队,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孙膑也的确因此而名扬天下,继他的先祖孙武之后,又一部《孙子兵法》闻名于世,今天的人们为了加以区别,将其称之为《孙膑兵法》。

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庞涓死于围魏救赵之计的桂陵之战呢?这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围魏救赵之计实在是太有名了。古代打仗攻城拔寨,列阵厮杀,靠的是将士的勇猛,胜利者多表现为“勇冠三军”,“余勇可贾”,军事智慧更多表现为临阵的随机应变,像这种事前设定战法,并最终按照这种战法完成战役进程的情况不是很多。围魏救赵之计的顺利实施,当时人赞叹,后世人效法,它的光芒已经盖过了当时所有战役,人们记着了这个计策,记住了这次战役,记住了魏国军队的失败,也误认为失败的魏国军队统帅庞涓死了。再就是古代虽然战事频仍,但能够让史学家们记载的战例却较少,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虽然相隔十二年,但齐国和魏国中间并没有战事发生,能让我们看到的这两次战役,只是连在一起的两段文字,总有一种让人感觉两场战役是一次战役两个阶段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由于庞涓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中了他嫉妒、忌恨、陷害的同学孙膑之计而死,它符合人们“自作自受、恶有恶报”的理念,不过这个计策是“增兵减灶”。

标签: 庞涓战国古代将军

更多文章

  • 孙膑、庞涓:春秋战国史上的最厉害的兵家双子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孙膑,庞涓

    因为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孙膑、庞涓是鬼谷子的弟子,并与苏秦、张仪是同门师兄弟。史记说“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孙膑、庞涓曾经一同学习过兵法不假,却并没有说师从何人。而苏秦、张仪是鬼谷子弟子这事则是写在史记中的,如苏秦列传“苏秦者…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与张仪列传“张仪者…始尝

  • 庞涓和孙膑:缘何同门师兄弟最终却变成了仇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庞涓,孙膑,名将,

    他是魏国著名的大将,曾经率领军队北拔邯郸,西围定阳,他的军队曾经横行天下。但是他心胸狭窄,容不下比自己有才华的人,并且还加害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孙膑。究竟是什么样的功利促使他这么做?他的心理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转变?说起魏国时期的大将庞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庞涓曾经执掌魏国兵权,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

  • 孙膑为何不能逃脱庞涓残害 孙膑的儿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膑,孙膑的儿子是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和同门师兄庞涓的故事,至今已经流传了千年了,关于孙膑受刑,身残志坚,仍然得到齐国重用,帮助齐国灭掉魏国的战役中,指挥全军,终于报了庞涓陷害自己的大仇。这样极具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发生后多少年,就把人民大众改编戏剧化了,经过口头作传的加工,已经相当具有精彩度,虽然故事的细技末节

  • 孙膑和庞涓谁更厉害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膑

    一代奇人鬼谷子门下有两位得意门生,此二人便是魏人庞涓与齐人孙膑。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春秋战国的舞台,因为有了这两个人的加入而显得更加精彩。孙膑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年少时期家里贫困,年长后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和纵横之术,在鬼谷子门下显示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却不想遭到了同窗好友庞涓的算计。

  • 孙膑的老师是鬼谷子吗 孙膑和庞涓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孙膑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据说这句话出自刘备之口,我们先不去追究话的本意,就单凭孙膑和庞涓这一对手足,就可以推翻刘备的一句话,庞涓作为孙膑的关系何止手足,还有同窗之谊,而就是这亲密无间的手足,竟使得孙膑失去了双脚成了一个废人。孙膑,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出生在齐国阿、鄄一带,主要的活动时间是齐威王时

  • 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为何真本事只传孙膑?不传庞涓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鬼谷子,庞涓,孙膑,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其徒弟有多人,广为流传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了,孙膑和庞涓一起从师鬼谷子,传闻只有孙膑得到鬼谷子真传,为

  • 孙膑和庞涓本两人本该是兄弟情深,为何最后手足相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鬼谷子,孙膑,庞涓,春秋战国,

    孙膑和庞涓,在历史上是两个十分冲突的人物!他们都师从鬼谷子,本应该是兄弟情深!但却死于对方之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且听合成!战国期间,韩、赵、魏分晋当前,魏国权力在三国中最大!魏惠王为了满意野心!学秦国花了许多钱招贤纳士,厥后来了一个叫庞涓的人,他很有才能,做了魏王的智囊,后由于禽滑厘魏惠王请孙膑下

  • 鬼谷子的两大徒弟庞涓和孙膑为什么自相残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庞涓和孙膑

    说起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庞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魏国著名的大将,曾经率领军队北伐邯郸,西围定阳,他的军队曾经横行天下。但是他心胸狭窄,容不下比自己有才华的人,并且还加害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孙膑。究竟是什么样的功利促使他这么做?他的心理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转变?庞涓执掌魏国兵权,攻打周边小国,攻无不克,战

  • 鬼谷子竟然这么厉害 为什么他没有阻止孙膑投奔庞涓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鬼谷子

    大家都知道,鬼谷子原名王羽,精通百家学问,本事通天彻地,智慧卓绝过人。总而言之,鬼谷子是一个神奇之人,至今仍流传很多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其中,鬼谷子有一门本事非常神异,即:预测!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鬼谷子计算入神,可以预测到天下大事,为何孙膑下山时,不阻止他去投奔庞涓呢?关于此事,还要重头说起!曾有这

  • 鬼谷子说了哪几个字 竟然能准确预言庞涓的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鬼谷子

    鬼谷子,乃历史上非常神秘的一位人物,被誉为千年不出的奇才,几乎无不精通,张良、诸葛亮及刘伯温等人与鬼谷子相比,充其量只能算小学生。尽管鬼谷子一直隐居山林,从没有踏入江湖,但江湖至今仍有他的传说,甚至左右了战国末年的天下局势。据说,鬼谷子的师父是老子,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强悍了。在正史上,鬼谷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