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要坑死四十万赵军 养不起只是其中一点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要坑死四十万赵军 养不起只是其中一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920 更新时间:2024/2/17 23:38:38

还不知道:白起坑死赵军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是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其实,在白起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通过商鞅变法变得强大起来了。同时,秦国采用“远交近政”的政策重用了白起,从此,白起就开始在战国的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后来他成为“战神”奠定了基础,并且,秦国在他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强大。

于是,大有野心的秦国,凭借自身实力的壮大想要一统天下,最终,爆发了长平之战。

上党之争,便是长平之战的开端。

长平之战的前三年,秦、赵两国僵持不下,但是,实力稍弱赵国慢慢的就被秦国拖垮了。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遇上了素来有“战神”之称的白起,战争结果可想而知了。如果,不是后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恐怕赵国早就被秦国灭国了,赵国将会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也就不会再有之后的故事了。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国降卒被秦军坑杀,但是,对于“四十万”这一数字,我是完全不敢相信的,因为,这个数字放在现代都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数字,更何况,那个时代人口数量本身就是不能跟现在相比。赵国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因为,秦国跟赵国的实力实在悬殊,但是,“坑杀”未免令人瞠目结舌。

“坑杀”,大家或许对它还有些误解,所谓的坑杀不一定是活埋,也许是杀了之后再埋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用欺骗的手段杀死”。但是,无论是哪种猜测,听起来都比较残忍。面对手无寸铁的已经投降了的四十万士兵,虽然,两国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但是,也不能是说杀就杀,白起这种做法只会让秦、赵两国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恨上加恨。

此次战役中,赵国军队已断粮四十六天,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后来,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投降,那么,秦国对这些降卒应该怎么办呢?

怎样安置他们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武安君白起曾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对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的原因,有人认为“杀降”是因为当时打仗的习惯,秦军打仗,动不动就斩首多少万、杀多少万,还有就是,秦军“养不起”这四十万降卒。

最近,笔者还听到了这种说法,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是为秦军将士谋“福祉”。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针对这一说法,我们应该先来看一下秦军是如何评判功与过的。在商鞅变法以后,军队坚守“赏必信,罪必罚”的信条,形成了非常严格的赏罚制度。在当时,还有一个配套措施叫“首功制”,所谓的“首功制”,其实,就是以获取敌人“首级”多少论功的制度。

秦法规定:如果一个士兵能够取得敌国甲士的两颗首级,赐爵位一级,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赏一个仆人供其使唤,或者如果是想要一官半爵的人,可为五十石之官;奴隶斩获敌首者,就可以脱离奴籍,成为一个自由民。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秦军彪悍,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知道,秦国军队里有一部分军人是奴隶来充当的。

既然是赏罚分明,前面说了赏,接下来就该说罚了。秦国有规定:如果有人在战场上降于敌人,必然会斩杀本人及其父母妻子;被俘了以后再回来的人,无论你是怎样回来的,一律要被没为公家奴隶,由此可见,此规定极为残忍。

在打仗这方面,秦国的奖赏很重,惩罚也很重,历史中就曾有过这样一件事例:

范雎的救命恩人郑安平率领两万人投降于赵国,为此,范雎吓得一身冷汗。因为,范雎是怕被郑安平连累导致连坐,即使昭襄王放了范雎一马,郑安平的家人肯定会被全部被诛,至于那两万将士及其家人,很可能都会沦为奴隶。

秦法规定:军队攻城围池能够斩杀敌方首级八千的,野战能斩敌首二千的,都可以论功行赏;获得全功的部队,从普通士兵升至大将,则可享受“尽赏”,而赏格是,凡是有爵位的人,从公士至大良造皆赐爵一级;大将、参、御“赐爵三级”。

“御”即是车夫,“参”即是参乘,又称为:车右。古代车战,车夫在中间,主将在左边,参乘在右边。御者的职责是负责驾驭车马,保证车马进退有序,安全行驶。车右的职责在于对敌格斗,以保护将帅的安全。

达到“大夫”级别的,每晋爵一级,同时还可以享受如下的待遇:

“税邑三百家”,赏赐奴隶六人,铜币五千六百个。达到“卿”级别的,每晋一级,除了“赐邑三百家”外,还“赐税三百家”。“赐邑”的意思应是把城邑赏给臣下,作为封邑;“赐税”的意思则是把税收赏给臣下,土地人民仍属于公室所有。

斩首拜爵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必须超过自己队伍死亡的数目,所以,用来计算的不是“毛收入”而是“净收入”。

如果,自己军队的伤亡多于敌方,不但不能论功行赏,反而要依律定罪。如果,自己的队伍战士的伤亡人数与敌人的伤亡数量相等,则功罪相抵,不赏也不罚。如果,是自己的队伍斩杀敌人的数目超过自己队伍的死亡人数,并且,减去了自己队伍的死亡人数之后还多出来人,才能够依照“斩一首者爵一级”的规定来论功行赏。

这样一来,“胜”与“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赏罚。如果,打了胜仗而自己队伍伤亡惨重,或者打了败仗却极大地杀伤了敌方,就会出现“胜而无赏、败而论功”的这种富有戏剧性的名场面。所以,这种论功行赏的方法是存在弊端的,也许,白起的做法是因为这一原因。不过,对他的做法还是很难下定论,这里,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白起的一生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他认为投入的兵力和精力越多,所杀得敌人的数目也就会越多,所得的奖赏也会越多。如果,所杀的敌军数目抵不过伤亡的数目,就是无功,没有任何的赏赐也没有任何惩罚。

因为,白起打的是围歼战,士兵是见不到人头的,所以,这么一来,按照“首功制”,如果,不把投降过来的数量庞大的赵国俘虏都杀了,士兵就无功可计。不但无功可计,说不定自己还会被“清算”,自己的士兵就会惨遭杀害,白起也会因此损失自己的兵力与权力。

根据《史记》记载,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只死了五万,而秦军很有可能死伤了二三十万,所以,首级的“净收入”就是负数,还是“负二十”万左右,怎么可能会对白起的军队论功行赏呢?而白起不可能让他的士兵打了两三年、死了几十万,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捞到,这对于士兵来说是不公平的,会大大削弱军队的作战激情。

如果,杀了这些降卒,则军队里就人人有功皆大欢喜,既可以让自己的士兵免于责罚,还可以鼓舞人心提高士气,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战神拔剑一挥,说,杀了吧!当然,这也是猜测,具体是因为什么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白起不这么做,那么,这四十万的众人他该怎么处置?是补充自己的部队,还是放他们回去好生过活呢?

如果,补充自己的军队,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自己的军队已经非常的强大了,统一天下已经没有任何的问题,可以说是胜券在握了。倘若,让这四十万的人进入自己的部队,那岂不是养虎为患,暂且不说他们会背叛,就说养这些人已经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了。

如果,让他们加入秦国,这些人就会慢慢的把秦国拖垮,不管秦国是有多强大,在当时的低下的生产力来说,养这些人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原因就是,当时,两国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秦国自己的士兵都难以养活,更别说赵国的那四十万俘虏了。

所以,这也很有可能是白起要杀赵国俘虏的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放他们回家,就相当于放虎归山,就等于给秦国统一天下增加了一道障碍。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列国纷争,国家的实力往往取决于人口和土地是数量,而男丁的数目更是实力的象征,如果,放回去毫无疑问又是给自己的敌人增加势力,给自己加了绊脚石。

白起自己不会那么傻,为了赵国俘虏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自己的权力。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为了震慑其余六国。在当时战祸纷飞的条件下,可以说,他坑杀降卒,的确也是顺应时势的举动,正是因为白起的这一决定,使得赵国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对于白起这样做的原因,也许不是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因为,白起只是一个臣子,不管他在战场上是怎么的叱咤风云,在朝堂上始终是要尊崇天子的,他的决断始终要顺天子的意愿,他甚至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也或许,他是迫于这些压力,才会杀了那些赵国士兵。

标签: 白起赵军

更多文章

  • 秦国的名将除了白起还有哪些?盘点秦国的十大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白起,蒙恬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的名将除了白起还有哪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战国后期,秦国传到赢政这一代时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终于开启了扫灭6国的模式,并且最终建立了秦王朝。春秋时期,秦并不是最强的诸侯国,但却硬是笑到了最后。在春秋战国前后几百

  • 历史上战无不胜的五大战神!除了白起还有哪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战国,吴起,白起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历史上战无不胜的五大战神!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第一名 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经吴国重

  • “怏怏”是什么意思?白起和韩信都因这两个字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白起,韩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怏怏”的相关故事介绍,欢迎阅读哦~正所谓“将军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自古以来,能征惯战的大将往往没有好下场。飞鸟尽,良弓藏。他们出众的军事才能对于敌人来说,是唯恐避之不及的长枪;但对于君王来说,他们的才能着实让人如芒在背,就如潜藏于暗处的匕首。在后

  • 白起被宋太祖踢出武庙十哲?背后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太祖,宋朝

    对宋太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前身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设立的太公尚父庙,主祭周朝吕尚,即姜子牙。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尊吕尚为“武成王”,武庙正式出现。武庙与文庙的规格是对应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

  • 赵括真的很厉害吗 白起能打败赵括只能说是运气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赵括

    你真的了解赵括实力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战国时期,原来在春秋时期有几百个的诸侯国,经过长期混战,逐渐形成主要的七个大国,被称为“战国七雄”。七国长期对峙,不分伯仲,各国都没有统一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前341年的魏攻韩战役,打垮了韩国。马陵之战,齐国打垮了魏国。乐毅罚齐,燕国打

  •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他都有哪些有名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白起

    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大名将无疑是当时武将中的佼佼者。对于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这战国四大名将,一般以白起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白起的一生中,有四场比较知名的战役,也即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鄢郢之战。其中,就鄢郢之战来说,是白起针对楚国的战役。在鄢郢之战后,秦昭襄王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

  • 秦国出现的将相失和,最后导致白起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范雎

    将相和,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战国时期,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面对蔺相如的不断升迁,武将廉颇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

  • 作为战国时期的战神白起,到底谁是他的克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范雎

    长平之战后,逼死白起的范雎,最终的结局如何?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长平之战后,将相失和,宰相范雎连番构陷谗害,是造成白起之死的重要因素,范雎可谓是白起的克星。秦昭襄王四十八年,长平之战得胜后,白起休整人马,准备乘胜围攻邯郸。消息传来,赵国惊惧,为了给白起设阻,赵国力请苏秦的族弟

  • 秦王为什么要白起自杀?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王,秦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白起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历史上白起被治罪,被发配作基层士兵至阴密戍边,即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乡,也就是秦国旧都雍城的北部边疆。到了10月到11月左右,魏、楚联军在上党和河内的攻势已经导致秦国大片领土丧失,

  • 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时,白起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白起,秦朝

    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秦国原本地处西陲,历史进入战国后魏国第一个崛起,秦国在魏文侯和吴起的连番打击下退守至洛水以西,连河西之地都被魏国夺了去;秦献公时期秦国虽然实力有所恢复,但仍然是被魏国压着打,直到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并于前356年正式变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