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越王勾践并没“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并没“卧薪尝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060 更新时间:2024/2/17 3:06:49

导读:卧薪尝胆这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一个典故,我们都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勇气所感动。可是若追溯历史根源,卧薪尝胆并非越王所为,这些经历是后人为了突出越王形象后加上去的。

网络配图

按照传统的说法,“卧薪尝胆”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期。而在所有记载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记述最原始,也最为可信的,当推《左传》和《国语》了。但是翻遍这两本书,就会发现其中令人失望甚至产生疑惑的端倪。《左传》在“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以及《国语》在“吴语”和“越语”部分,虽然都详细记述了关于越王勾践的生平事迹,却都没有提及“卧薪尝胆”一事,哪怕是只语片言。这种不约而同的历史记载,让人很是觉得纳闷和不解。

众所周知,“卧薪尝胆”是一个合成词汇,是“卧薪”“尝胆”两件事的总称。对于“尝胆”一事,春秋史料一片空白,一直到了汉朝才有了最初的记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越王勾践世家》时,第一次把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的事写进了《史记》中,但没有提到“卧薪”一事;东汉学者赵晔在作《吴越春秋》时,虽然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事,但仍然丝毫没有“卧薪”的记述。

直到唐宋时期,在一些着述性的文字中,才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说法。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学者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戈,在古代是一种兵器,显然不是传说中的干柴硬棒。可见,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从春秋到两汉,直到唐宋时期,一直没有明确记载。

把“卧薪”和“尝胆”两个词语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文豪苏轼的《拟孙权曹操书》中。苏轼对孙权这个三国风云人物,显然尊崇有加。在那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中,苏轼穿越时空隧道,凭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模拟孙权的口吻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孙权有没有“卧薪尝胆”,《三国志》《汉书》没有记载,就连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小说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可见,孙权“卧薪尝胆”一事纯属苏轼虚构和杜撰。即使有,也与越王勾践八竿子抡不到一块,毫无相干。

不过,苏轼毕竟是苏轼。作为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作为一代名噪半个世纪的大文豪,其文章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由他首创的“卧薪尝胆”字眼也得到了广泛流传。所以,到了南宋时期,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爱国官吏、学者,不能满足南宋的半壁江山,时常追忆越王勾践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奏章、着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也无非是拿勾践说事,有针对性地从侧面敲打一下一贯懦弱无能的南宋皇帝们。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到了明代学者张溥作《春秋列国论》时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之后,清代历史学家马骕在编写《左传事纬》和《绎史》时,仍然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把一个成语典故分别用在两个同一时期、针锋相对的对头身上,这种文字类型的巅峰对决,在历史上实不多见。

不过,不少学者还是愿意把“卧薪尝胆”的事情,追加在越王勾践身上。清初大才子吴乘权在编写《纲鉴易知录》时记载:“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蒲松龄在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中也明确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表达了他对项羽、勾践丰功伟业的无限感怀,和对自己屡试不中、落魄至极的无奈自勉。后来,乾隆时期文学家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一直到今。

不少人对于“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可能不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中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代学者马瑞辰曾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他们认为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蓼薪”)来刺激眼睛,打消睡意。按照这种说法,“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但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显然是一种误解。

网络配图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辛苦之菜”刺激眼睛,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炼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一个“卧薪尝胆”的中华成语,被历代名人分别附会到孙权、勾践和夫差三个不同人物的名下,并最终被大多数的人普遍“锁定”在越王勾践身上。可见人们对这个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充满褒义、代表赞扬、渴望成功的词汇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其实,在小编看来,“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到底有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究竟发生在哪个历史人物的身上,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经普遍成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这才是这个被人们争论甚至误解千年的成语,所留给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

标签: 卧薪尝胆

更多文章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归一共花了多少年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大家都熟悉的不得了,卧薪尝胆啊,打入敌营啊,隐忍不屈啊,多能耐啊。猪狗不如的日子过了十年啊,卧薪尝胆养精蓄锐了十年啊。一个关于勾践的苦心人天不负的对联大家都太熟悉了,在这里就不说了。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呢,其实是这样的。勾践被吴国打败了嘛,就给人家当牛做马去了。后来因为表现不错,夫差心情一好一

  • 越王勾践的灭吴之路:勾践是怎样蓄力伐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越王勾践

    越王尝夫椒之战一败之后,自知行事鲁莽,不该不自量力,于是深刻反省了自己的作为,开始养精蓄锐。正是在失败中得到了悔悟,正是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才有了后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势,那么在一个元气大伤的国家里,越王勾践到底是怎样卧薪尝胆才积蓄了伐吴力量的呢?忍辱负重者终成大业夫椒之战后,为了安抚民心,勾践下了

  • 为把西施培训成“色情间谍”勾践具体是怎么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施

    西施,“四大美女”之首。她身边聚拢着几个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谋臣范蠡……为了“复国”,越王勾践耍弄极为下流的“美人计”,将越国美女西施,作为“色情间谍”,送上了夫差的卧榻。有关西施的记载,仅有东汉两部著作最扎实:一部是赵晔的《吴越春秋》,另一部叫做《越绝书》。《吴越春秋》短短几行

  • 千年不锈!揭开神奇越王勾践剑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越王勾践剑

    导读: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网络配图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

  • 越国国王勾践:卧薪尝胆多年成就一方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勾践

    勾践这个人太传奇了,太让人赞叹了,也是一般人没法学的。勾践是官N代无疑,家里祖上都是当国君的。芝麻大的地方也是地方,何况越国在当初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到了他爸手上的时候,还挺富强,也吞并了一些小国家,发展了自己的实力。勾践画像勾践后来也想发展实力,可是选错了对手,就被吴国给打败了。勾践不同于常人的一面

  • 勾践献给吴王的并非西施而是亲生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勾践

    有一回老同学聚会,我的一边是萧山区的副区长、一边是诸暨市的宣传部长,他们以为春秋战国这个时间段的书我多读了几本,所以就问我:西施到底是诸暨人,还是萧山人?我说我读我的书,你们搞你们的宣传,大家各忙各的。可是,我越是不肯说,他们越是要追问。我说我的答案会让大家扫兴,但是他们非得催着我回答,我说要讲历史

  • 揭秘:为何说越王勾践剑很可能不是兵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勾践

    提到中国的古剑,人们第一反应,自然是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经郭沫若辨读,属于以卧薪尝胆名留史册的越王勾践。其千年不锈,华美装饰,似乎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地方。它不是兵器?那是什么——礼器!让我们延伸开去,挖掘一下此剑背后的信息,或许有不同的发现。网络配图越王勾践

  • 揭秘范蠡为何知道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范蠡

    首先交代一下大背景,春秋末年,晋楚秦齐四大国都陷入了混乱,晋国为了对抗楚国拉拢江东这块不起眼的吴国,吴国在晋国技术支持,以及伍子胥、孙武等人才帮助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网络配图范蠡不是楚国贵族,即使学富五车,在楚国也很难有发展机会。建功立业,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是有抱负寒门毕生的理想。大夫文种四处为

  • 揭秘:范蠡从越王勾践的骨相中看出啥致命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范蠡

    从本质上说,相术是占卜的一个分支,而占卜的根本目的,是预测将来,从而趋利避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面貌各不相同。经过漫长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累积,人们透过一个人的相貌神色,可以大致揣测他的性情,高明者甚至能够预测一个人的福祸寿命。这类技能出现得很早,比如春秋时期的音乐家师旷,与周灵王的太子晋之

  • “咸鱼翻身”的勾践为何一定要杀患难之臣文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勾践

    文种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4条在你那里,你用这4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