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是这样的大英雄 却被小说家低估了几百年

刘备是这样的大英雄 却被小说家低估了几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463 更新时间:2024/1/2 4:05:27

刘备从小家境贫寒,成年后以织草鞋度日,人穷志不短。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起家不容易啊!

刘备为何一开始那么落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实力使然。他没有自己的地盘,缺乏成功的物质基础,结果被打得到处流窜。在那样的日子里,没有发生属下叛变,实在是不容易的。其御下能力和魅力可见一番。而后来的杰出人才卧龙凤雏,乃至黄忠魏延等,无不甘效死命,且其大部分人才的获得,是来自三国中期(中后期可鲜见优秀人才加入曹营的哦)。后来对诸葛亮说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证明他比诸葛亮识人能力更高一层。

网络配图

而白帝托孤,更是刘备用人识人的光辉一笔。现在竟然有人说这是刘备设局束缚诸葛亮,还什么“帐后刀斧手...”云云,真是写架空小说的好手。很简单的,他不死的话,干嘛说这种话?而他死了,这句话还有效力吗?诸葛岂非可以用此成为夺位的凭证?对比下曹睿托孤司马懿吧...... 地球人都知道,司马家是很“对得起”曹家的......

至于提拔黄忠魏延,笼络益州士大夫阶层,这些就不说了。

刘备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自己以皇叔自居,在那个年代无疑非常有号召力。虽然实际效果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有效,但在政治上颇得忠于汉室的士大夫阶层所接受。而其人宽厚仁义亲民的政治风格,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

说到宽厚仁义亲民,可能很多当代人觉得不算什么。可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过古代,没有劳役制度,没有严厉的等级制度,没有严酷的刑法,自然对宽厚仁义亲民感觉淡薄。当然无法体会当一位终日劳作的百姓突然看到一个出身贫寒却宽厚亲民,还号称是皇叔的官府大员出现在面前的感受,而且要注意是在乱世中!所以,别太把所谓的“真小人”当回事,那时的宽仁难能可贵!看到很多人口口声声不把宽仁当回事,却对曹操屠徐州、坑降卒的行为默然无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也许中国真的进入了纯粹的利益时代了......

刘备人望上的巅峰之作发生在曹操南征时。“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表死后,荆州吏民立马选择了深浮人望的刘备,而不是刘琮。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占荆州,他却说“吾不忍也”,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

网络配图

和十多万民众一起走,日行只有十余里。众人劝他先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终于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刘备大败,一万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两个女儿失散乱军中,那个该死的阿斗却没死掉...... 说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战争无眼,这样做会掉脑袋的刘备不知道?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行为都很少见。军事上刘备大败,政治上却赢得了万世的赞誉。

事实上,当刘备安顿下来后,失散的士卒很快汇聚到他身边(这才使刘备有资本打赤壁)。而赤壁之战后,刘备在江南的公安屯居下来后,每天都有东吴占据的江陵的士族和百姓渡江投刘备。所谓的人望,就是这样了。

演义里,诸葛出来前,刘备似乎就是败仗。诸葛出来后,那帅印什么的都给了诸葛,刘备就坐在旁边听听...... 这实在是曲解啊!刘备所有的功劳,都被诸葛代替了,冤枉啊......

后来的彝陵之战,很多人说为啥不派赵云出征,不派黄忠出征云云,殊不知,此时马超黄忠已死,而张飞也遇刺而亡。蜀国已经没有超过刘备的统帅了。且不伐东吴,隆中对的国策无法实施,刘备势必攻击东吴的。没看人诸葛亮在正史里就没劝刘备不出兵?彝陵之败和曹操的汉中之败差不多(当然后果差多了),都是久攻不下,兵疲而败,区别在于曹操人多打刘备人少而无功而返,而刘备是人少打陆逊人多大败。刘备在指挥上没犯大的错误,分兵连营也很难说错误,但不管怎样,陆逊比刘备更高一筹是无疑的。

说到这里真奇怪孙权的战略。明明关羽攻击曹仁的时候曹兵大败,连徐晃张辽(东吴的苦主啊)都调离了合肥前线,那时坐候蜀魏两败俱伤,自己去攻击合肥,夺取意义重大的江淮一带更好。孙碧眼却死活看不到这个,要背盟偷袭,真奇了怪了......

网络配图

他 一生颠沛流离,总是被到处赶,却从来未曾灰心和放弃,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实在令人赞叹。屡次的打击,妻离子散,部属失散,每次都能在失败时收拢住部下对自己的怀疑,离散的心,他的领导力很强啊!放到当代社会,这种个性也很值得推崇,奈何演义的缘故,这个个性从来没有得到正面宣扬。当代也少有人对这个品性看重,悲哀啊......

刘备白手起家,鼎立于三雄之间。刘备是这样的大英雄,却被小说家低估了几百年!还是曹操的评价最贴切了:“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他逼清室退位内幕:有治国之才德行实在有亏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袁世凯虽有治国之才,怎奈德行实在有亏,他的悲惨下场也算最有应得了。网络配图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东山再起,他说那些革命军无孔不入非常厉害,孙文有三头六臂,人脉很广,此次他回来带了数千百万的华侨捐款。孙中山友人听说后向其求证,孙中山说:“事实上,我只有银圆十枚也!”辛亥革命胜利后,李叔同这样的人都不淡定了

  • 李世民知道武氏当皇帝 为何不直接处死媚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一直一来关于她的野史很多。有人说李世民早就知道宫里有个“武”氏女子会当皇帝,可为何不直接杀了武媚娘?武则天刚出生没几个月时,唐朝著名面相大师袁天罡意外来到武则天家。那天武家的人给她穿上男孩的衣服,袁天罡看着躺在摇篮里的武则天说:“龙睛凤颈,极贵之相,若是女儿,当为天下主

  • 宋朝历史上大奸臣秦桧的老婆和太后比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石崇与王恺比富,谁也不服谁,作为皇亲国戚的王恺,老咽不下这口气。一次,王恺的舅舅武帝赐给了他一株二尺高的珊瑚,这株珊瑚枝叶扶疏,世所罕见。王恺就请石崇来欣赏,借机显摆显摆。哪想到,石崇只看了一眼,突然就用手里的铁如意把它打碎了。这么好的宝物给打碎了,王恺能不急眼吗?但石崇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我

  • 残害珍妃囚禁光绪皇帝:慈禧真是太恶毒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被慈禧软禁,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成了慈禧太后的阶下囚,慈禧对光绪恨之入骨,独揽朝政,一手遮天。慈禧为何恨光绪呢?主要原因是维新派曾经打算借袁世凯的兵囚禁慈禧。可惜,此事被袁世凯告了密。结果,维新派抓不着狐狸惹了一身骚,反而连累光绪受此大难。网络配图慈禧为了在精神上摧残光绪,经常

  • 谁是历史第一大贪官?这个人比和珅还要贪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一提到贪官,相信大家脑子里都会浮现出和珅的形象,其实在晚晴有一位人物,比和珅还要贪,贪的东西比和珅还要多,而且还是一位王亲,他就是勇哥今天要讲的庆亲王奕劻。奕劻,生于1838年,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公元1894年,在慈禧皇帝60大寿时,被封为了庆亲王,

  • 朱元璋处理大明朝贪官的手段:全面彻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的登位史,一直是千古传奇。他彻底印证了陈胜吴广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上位之后虽然暴戾的品性,惹了不少民怨。但他清肃贪官有力,为大明江山稳固打下良好基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朱元璋治理贪官都有哪些手段?网络配图明朝建国之后不久,官吏贪赃枉法的事到处发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

  • 最早看清日本嘴脸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很是令人费解,一方面他们极为谦卑礼让,一方面他们嗜血无良,世人往往会被日本人的谦卑表象所迷惑。早在我国古代就由皇帝看清了日本的真实嘴脸。日本虽然古代基本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总有不听话的时候,古代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也交过手。但要说最恨日本,有把日本看透了的皇帝,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网络配

  • 明朝福王的结局大揭秘: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禄酒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福王朱常洵亦称老福王,是明神宗万历帝的儿子。据说他的结局是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禄酒。按照《明史》卷309《李自成传》的记载,李自成是一个非常凶残的人。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书中说,李自成“鸱目曷鼻,声如豺”,每天喜欢“杀人斮足剖心为戏”。网络配图为了说明李自成的凶残已经天良尽丧、灭绝人性,书中还专门提

  • 奕劻之子载振:晚晴官二代的贪腐风流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官二代、富二代听起来很时髦的词,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这种现象存在。富二代在兴许因为古代重农抑商,还没有现在的富二代们如此猖獗,但是官二代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晚清历史中,提起庆亲王奕劻,知道的人很多。他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他大肆敛财勾结袁世凯,是吃里扒外的典型,前阵子他还被影射某些领导干部。可提起

  • 陵墓竣工安葬之际一封奏折引嘉庆皇帝大怒!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皇帝原配皇后去世后棺木迟迟没有入葬,当时嘉庆皇帝陵墓正在动工,故足足放置了八年之久。而就在陵墓竣工安葬之际就发生了一件事令嘉庆龙颜大怒。就在选好的葬礼吉日还有三个月的时候,礼部的相关官员把他们拟定好的入葬仪式上报给了嘉庆帝。网络配图因为之前清王朝已经有过多次皇后入葬仪式,礼部的官员们大可把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