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盛庸是如何从一位默默无名的小将,到一位战胜朱棣的将军?

盛庸是如何从一位默默无名的小将,到一位战胜朱棣的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84 更新时间:2023/12/15 23:02:07

盛庸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明朝历史发展的大潮流中,人们总是容易忽视一些有价值的"小事件"。在明初时期,明朝帝国刚刚巩固,就迎来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叛。在史料的记述中,以及口口相传的闲谈中,明初的反叛者最终成为了明朝之后的皇帝。在这种惊天的转变中,史称"靖难之役"。

从历史发展之后的角度来看,成功者成为明朝皇帝,那么其所发动的反叛,最终成为了一场相对正确的战役。可是从建文朝廷上的角度来看,反叛者朱棣无异于一个叛国之徒。为了维护建文朝廷的统治,以表自己的忠诚,在建文朝廷的势力阵营中,还有许多英杰。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便是盛庸。

"盛庸,不知何许人。"在《明史》的记述中,并没有翔实的记录盛庸的生平,其籍贯、年龄等,至今已无从知晓,可是他的功绩,将成为靖难之役中的一位悍将。盛庸的神勇之处,是因为他在与反叛的燕军作战时,"燕精锐丧失几尽"。面对强大的古代骑兵,其特殊的谋略与阵营搭配,成为至今还有待研究与感叹的一段历史。那么盛庸身上到底又何闪光点,这还有待细说。

一、随大军而动的小将

在讲述盛庸的生平事迹时,首先要对盛庸的背景进行了解。因为许多英杰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等待与磨练中,最终成为了佼佼者。而盛庸的历史进展,也符合这条历史规律。

在盛庸成名之前,他只是建文军队中的一员小将。洪武年间,明朝名将辈出,所以建文朝廷很多战斗的准备,自然而然交到了这些名将后辈的手中。在这种历史残余的光辉中,也埋没了许多小将。可是世事易变,余辉难存,那些名将后辈的陨落,成为了一些潜在英杰的"养料"。

1、耿炳文的失败

"建文初,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盛庸在靖难之役中,最初只是一员参将。在最初众多战事的发生时,并没有盛庸相关事迹的记载,反而是耿炳文的指挥,成为了主要的记述。可是在历史的总结中,耿炳文是失败的。

耿炳文作为明初名将的幸存者,他的善守,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页奇迹。当其听从调遣,主动出击燕军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耿炳文以一种常规进攻的兵法,去攻击熟知兵法的朱棣,在精通与一般之中,就已经有了胜负之分。几十万大军不敌燕军几万军队,从主动出击到被动防御,耿炳文在政治上与军事上都失去了应有的光辉。

2、李景隆的荒唐

"李景隆代炳文,遂隶景隆麾下。"耿炳文失败之后,建文朝廷选择了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作为名将的第二代,李景隆在史料的记述中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并没有继承其父亲的英勇谋略。

面对耿炳文的失败,建文朝廷在军队的人数上再次加重了砝码。从最初的三十万,到李景隆的六十万,在冷兵器的古代战场中,人数多的一方总会占据更多的优势。可是在战场中,人数并不是绝对胜利的保障,因为李景隆的大军,再次输给了燕军。

在战败之后,李景隆面对危局,并没有展现一个主帅的魄力,而是在慌乱之中进行了逃跑。他们的轻敌,最终使其失去了战胜燕军的最佳时机。所以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成功与否。而最后的历史证明,靖难之役中,建文军队的失败,与主帅的选择有很大关联。

二、力缆狂澜的魄力

那些本应该扛起国家重任的名将后代,在名利之中迷失了自我,导致了军事的失败。可是一个战士倒下去,另一个战士站起来,在祖国的保卫上,总会有一批人随时准备着为国家付出。

盛庸就是建文朝廷的下一位救星,其曾经跟随过耿炳文、李景隆,也见识了建文军队的宏大与燕军的勇猛。当建文军队战败,北方战线陷入一片迷茫之时,盛庸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以一种魄力与勇气,来坚守国家防线。在多数情况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敢于坚守的勇气

当燕军击溃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后,北方"城戍皆望风溃"。在战场之中,胜利的一方往往掌握着更高的威望与更高的士气,这也使胜者有着难以阻挡的锐气。但是盛庸并没有被燕军的锐气所震撼,因为其决定"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

世界上很多奇迹的发生,在于心灵敢于创造、敢于坚守的勇气。也正是因为盛庸的坚守,燕军遇见了一支难以击败的守军,从而放缓了进攻都城南军的脚步。盛庸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与魄力,战胜了看似强大的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内心的恐惧。

2、实际中的灵活变通

当然,盛庸的成功并非全凭勇气,在冷兵器战场上,还有谋略与用兵智慧。在建文军队辉煌之时,燕军宛如大象前的蝼蚁,可是建文军队没有打赢燕军。在这种失败之中,盛庸作为参将有着深刻的体会。

其看到了建文军队的骄傲与臃肿,也看到了燕军在战场上的勇猛,在这两者之间,盛庸想到了自己战胜燕军的谋略。燕军以骑兵为主,其冲锋的锐气往往会导致建文军队整体的混乱。只有抵挡住燕军的骑兵冲击,才能战胜燕军。恐惧源于未知,在了解与变通之中,盛庸找到了打败燕军的方法。如此,也成就了盛庸的功名。

三、谋略成功的精彩结果

所谓的智慧,就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而要战胜困难,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了解。在战争的失败中,盛庸看到了燕军的优点与缺点,也看到了建文军队的优点与缺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盛庸的成功,在谋略的分析上,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战场中,燕军总是会先派骑兵冲击敌军的左右两翼,以突破敌军的阵营,打乱敌军的战略部署,从而达到击溃敌军的目的。在耿炳文与李景隆的失败中,即使建文军队的人数占据优势,可是在燕军骑兵的冲锋之下,军队的阵营以及士气将很快被骑兵所击破。

所以盛庸在部署军队的过程中,着重增加了左右两翼的军事部署,并将薄弱的中军暴露在敌军之下。如此一来,燕军无法冲破左右两翼,只能从中军下手,而当中军被击破时,燕军便陷入了建文军队的重围之中。

在这种战略安排之下,燕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朱棣也差点因此被捕。燕军的著名将领张玉、谭渊皆死于盛庸的阵法之下,为此燕军士气大落,朱棣也郁郁寡欢不知如何是好。原来的一位小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谋略,证明了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如此也使建文朝廷的形势,一下子明朗了许多。

四、最终不敌命运的安排

在许多历史的记载中,决定一个英雄的功绩,不仅要依靠英雄本身的能力,还有难以估量的命运。在改变中,建文朝廷选择了盛庸;在反叛下,朱棣的野心最终摧毁了盛庸的忠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盛庸埋没在了文字之中,但也在文字之中得到了永恒。

1、奇异之风

夹河之战,朱棣的燕军决定再次挑战盛庸的阵法。作为建文军队反击燕军的希望,盛庸肩负着过多的重任。所以盛庸与朱棣之间的较量,决定了之后的历史走向。倘若朱棣战胜盛庸,建文军队将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倘若盛庸战胜朱棣,建文军队反击燕军,也将很有可能消灭燕军的势力。

而在夹河之战的过程中,燕军与建文军队,都使尽了自己的全力,以求战胜对方,"两军皆疲,将士各坐息。"当双方正陷入胶着状态时,又是一场大风,帮助了朱棣。为何说又,因为李景隆的失败与一场旋风有着不解之缘。

"复起战,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自是气沮。"从整个战场的态势上来看,一切战斗的因素,都有利于盛庸的军队。因为朱棣作为反叛者,战争的时间越久,越不有利于自己下一步的进展。而盛庸只要防止燕军的进一步进攻,建文军队的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可是在命运的选择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帮助了朱棣,击败了盛庸,使燕军获得了更好的机会。

2、晚节难保

在盛庸战败后,燕军及时抓住了时机,向明朝的都城南京进发。在朱棣的战法之中,建文军队最终不敌燕军,从而使朱棣成为了明朝的下一位皇帝。盛庸在夹河之战失败后,之后的战场形势一直不利于盛庸军队的发展,所以盛庸在朱棣的赏识下,成为了永乐朝廷的将军。

盛庸的智慧、能力与忠诚,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永乐朝廷的认可。即使是朱棣对盛庸异常赏识,"卿宜辑兵养民,以称朕意",可是难敌朝局之内的暗流涌动。在盛庸历史的最终章,《明史》这样写到:"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庸自杀。"盛庸本可以安享晚年,造福一方,在君王的赏识之下,可以获得无比的荣耀。但是盛庸之前对建文朝廷的忠诚,成为了他的政治污点,因为这个政治污点,盛庸只能自我了断。

结语:在世事的发展中,总有可以完成功绩的英雄。他们的努力与智慧,坚持与魄力,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使人们看到了人文价值的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或许只前进了一小步,但是他们却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奔腾的一滴水。

当人们品读历史,发掘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时,盛庸的事迹与案例,成为了一种表现。一位默默无名的小将,到一位战胜朱棣的将军。在战场的分析与发掘中,找到了战胜骑兵方法的将军,盛庸并不庸俗,而是一位杰出的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李白的狂究竟到了什么地步?他为什么敢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白很狂,李白到底是哪里人,对李白痛饮狂歌的看法

    李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被人尊为一代诗仙的李白,也几乎是现代人对唐朝诗歌印象中知名度最高的诗人,随便从街上找来一个人,都能背出李白的几首诗。而在李白的诗中,有思乡,有怀古,有景色,也有自狂。李白的狂,是别人羡慕却又做不来的,很多事情,李白敢,但是放在别人身上

  • 武则天的一生创造了哪些传奇?她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媚娘传奇96集,武则天传奇书,武则天一生经历了什么

    武则天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生产力的解放,带来的是社会地位的改变。中原历史最早期因为是以采集为主所以女性占有主导地位。农耕文明出现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中原进入了以男性为主的生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女性地位并不高,历史上也很少有女性担任朝廷官员的。可

  • 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在古代不能完全执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什么时候给孩子树立规矩,古代后妃可以出宫吗,何为规矩

    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在古代不能完全执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历朝历代以来就定下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为什么在有些朝代却不能完全执行?后宫不得干政这个规矩的起源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最早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曾说"牝(pin)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为如果母鸡代替公鸡在早上叫的话

  • 历史上九子夺嫡到底有多惨烈 雍正登基纯属赶得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九子夺嫡惨烈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对于古人来说,生在帝王家可能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只要是皇帝的子嗣,就必然会因为权位而相互争斗,没有骨血亲情可言,如果皇帝儿子少,或者争议少也就罢了,但如果皇帝的儿子多,在继承人的选立上又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引发骨肉至亲的相互残杀,

  • 汉哀帝为了谁竟废了自己多年的傅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汉宣帝为什么不换太子,傅皇后,汉哀帝的下一个皇帝是谁

    傅皇后是汉哀帝刘欣的皇后,她是孔乡侯傅宴的女儿,同时也是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侄女,当时做为身份高贵的小姐,就由傅太后作的主,将她封为了汉哀帝的皇后。但是傅皇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因为她嫁给的这位皇帝的性向是不同于常人的,他是有着龙阳之好的皇帝。后来傅皇后在汉哀帝死后被打入陵园,最后被废,那么她被废的主要

  • 此人是东吴最后一个皇帝 不是昏君却惨无人道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东吴有几个皇帝,东吴最后一个都督,东吴最后一个皇帝

    三国时候,吴国的末帝孙皓,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他荒淫无道,最后导致了吴国的灭亡。特别是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的举动,一时民怨沸腾,还有歌谣流传,“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当时,国内吴国的百姓对孙皓极为不满,而国外晋国在灭掉蜀国之后,在战略上已经完成了对吴国的包围,灭

  • 蜀汉被忽视的绝世名将:两次救关羽险擒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懿害死关羽,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有哪些,三国蜀国姜维

    此时的廖化已官居参军,和诸葛亮的爱将马谡平起平坐。以此看来,廖化还是有谋略,有能力的。不然,也不会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一提及“千里走单骑”的佳话,世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刘备的拜把兄弟关羽,而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人廖化。对于文官出身的廖化,一生功过盖棺论定的,似乎只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

  • 女中豪杰平阳公主为何连续三次嫁给不同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梁王妃为什么没有落红,唐朝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墓

    平阳公主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公主。在我国有一个特殊的朝代,叫做西汉,那是个外戚相当厉害的朝代,正是因为如此,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很是突出,在后宫可以左右朝堂。平阳公主正是那个时代的人,平阳公主简介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平阳公主有一个很有名的弟弟,是大家都熟悉的汉武大帝。汉武大帝文韬武略,各种无敌。在他的

  • 他生前和乾隆基情四射 死后为何被挖坟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的尸骨,乾隆的墓里为什么空一个棺材,为什么说乾隆是千古第一罪人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古今同理,尤其和帝王做朋友的时候,翻船更是毫无征兆。乾隆和沈德潜曾是忘年交。沈德潜以六十七岁的高龄中了进士的时候,那时是乾隆四年,乾隆才二十九岁,还没过而立之年,后者已接近古稀了。沈德潜是有心入仕的,无奈科场频频失意。从二十二岁到六十七岁,四十多年的时间,他一共进了十七次科举考场

  • 李夫人是如何利用心理学牢牢抓住汉武帝的心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怎么评价张承志的心灵史,对刘彻的看法,李夫人是什么意思

    汉武帝一生有过很多的女人,其中出名的就有不少,比如金屋藏娇的阿娇,一代贤后卫子夫,立子杀母的钩戈夫人等等,但是真正有这个幸运陪葬在汉武帝身边的却不是她们,而是李夫人。图片来源于网络最早的倾国倾城就是用来形容她的,她的哥哥是刘彻的宠臣李延年,在哥哥和平阳公主的推荐下,李夫人成为了汉武帝最喜爱的妃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