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光绪帝本可以东山再起却不善于掩饰自己想法

光绪帝本可以东山再起却不善于掩饰自己想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029 更新时间:2024/1/20 14:11:22

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原本光绪皇帝可以东山再起,却……在历史上,身处劣势、面临危险而力所不及,无法与可能加害自己的人相对抗时,很多人都采取欺骗对手的办法,以种种假象麻痹对方,让对方对自己放松警惕,或者让对方取消加害的企图。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一是战国的孙膑装疯卖傻骗过庞涓,二是刘备灌园种菜骗过曹操,三是越王勾践用忠诚不二来欺骗吴王夫差

网络配图

光绪被幽禁之初,肯定是情绪激动、愤懑,也会采取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懑和反抗,但时间稍久、冷静下来之后,他会仔细的思考应该怎么办,最后他在无奈之际,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办法,他假装屈服,愿意当个准囚犯,忍受屈辱艰难地活着,以求能避过被废或者被害的结局,熬到慈禧死亡之后复出。对于皇位,对于性命,都掌握于慈禧之手,被幽禁的光绪无能为力,只有保住一样是一样,而最重要的自然是先保住性命。

光绪在被幽禁之后,显然也想采用类似的办法,以意志消沉麻木不仁逆来顺受等办法,企图躲避过慈禧的迫害。但是光绪的养晦都是被动的养晦,是在无能为力时采取的消极办法,他的“不问事”,是因为慈禧不给他问事的权利,并不是他在有权利问事的情况下主动规避,让权与慈禧,另外,光绪一直不会装糊涂,不善于伪装,不善于掩饰自己真正的想法。

下面就说说光绪做的几件傻事:

一、当袁世凯在朝堂上就立宪中的改官制问题大肆表演,为自己准备后路时,光绪就忍不住发言。这一段的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慈禧太后即命袁世凯进京,然后在储秀宫召集众官商议他的方案,将光绪皇帝也请了出来。袁世凯振振有词的解释自己的方案,说: “皇上太后明鉴,改官制须得先行,立国会不妨稍后。宪政之行,上下阻力必大,阻力的来源便是旧官制,旧官制不打破,官员们人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争,立宪之事如何能顺利施行?立国会却不用着急,当待民智渐开,各项法律制定完成之后,方可实施。如今《国会法》、《选举法》都没有制定,光凭说几句话就能把国会立起来吗?”

慈禧对立宪一窍不通,袁世凯一番说辞,似乎很有道理,但她总感到那儿不甚妥当,却又一下子说不出来,所以就绷紧了脸不说话,铁良、荣庆等却立刻发言,驳斥袁世凯的方案,不过,袁世凯在提出这个方案之初,早已想好了对付反对意见的办法,铁良荣庆却是临时寻找理由,因此,被袁世凯三言两语,轻轻的就将他们说倒,驳得两人返不上话来。此刻的袁世凯如坐春风,满脸得色,奕劻、载泽、徐世昌等又在一旁为其叫好助威,越显得袁世凯气势如虹,袁世凯趁铁良等锐气受挫之时,爬下“咚咚”叩首,说: “请皇上、太后速下决心,以立内阁,为我大清万世皇图就此奠定基石。”

网络配图

慈禧犹豫未决,正自沉吟。坐在旁边的光绪却是旁观者清,看清楚袁世凯要利用改官制,以奕劻做傀儡,自己从中渔利,致使今后即便自己复出,也对其无可奈何。光绪猛然间就冷笑起来,大声说:“袁世凯,你的心思我全知道!”

袁世凯大吃一惊,吓坏了,冷汗直冒。他忙垂下头,不敢和光绪的目光相接,心下一个劲想: “我的心事皇帝怎么会知道,这可怎么得了?” (《黄花赋》第三十九章)如此看来,光绪的一句:“袁世凯,你的心思我知道。"与其养晦的本意大相径庭,养晦是麻痹敌人,让敌人对自己放松警惕,光绪却是提醒袁世凯:“我心中明白着呢,你最好小心点。”袁世凯得此警告,不将光绪帝看作将来的大威胁那也由不得自己了。

二、慈禧借处理维新党人王照事件试探光绪

慈禧在将死前的一段日子,曾假装对光绪关心,勉励他鼓起精神,并让他慢慢开始接触一些敏感问题,比如选择大臣等问题,有谕旨也让他审阅,似乎有交权的意思。此时戊戌政变时与康有为等人一块出逃的维新党人王照归国,并自首投案,慈禧别有用心地问光绪该怎样处理,此时光绪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要求保住王照的性命,王照的命保住了,光绪自己却暴露了对百日维新时那些旧人的顾念眷恋之情,为慈禧毒杀他埋下了伏笔。

这一事《慈禧与光绪宾天厄》中有记载:

当维新党人王照由外国归,投案自首时,太后问帝应如何处置,此人以前乃太后所欲杀之者也。帝思之良久,言请赦其命。太后日: “我本想绕他性命,但想听你的意思何如,我深晓得,你极恨康有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办王照的死罪。”

网络配图

对百日维新中曾帮助光绪变法的那些人,慈禧是一直恨之入骨的,没逃走的戊戌六君子被慈禧毫不犹豫地砍了头,逃走的康梁等人,一直到慈禧死,也不赦免他们。当预备立宪开始,慈禧装出一副维新的样子,四处搜罗人才为立宪做各种准备工作。此时大臣瞿鸿机以为慈禧真的改掉了以前捕杀维新变法派人士的劣行,就趁慈禧高兴之时,借机奏道: “太后,如今上下一心,行立宪大事,康梁二人一向负有才名,可否赦其大罪,命其回国为立宪效命?”慈禧正言笑晏晏,一闻此言立刻敛了笑容,默然不语。瞿鸿机吓得不敢再说。

但隔了一段时间,遇慈禧心情不错时,瞿鸿机又再次小心翼翼的提起,当第三次提起此事时,慈禧终于发怒了,将烟袋一扔,狠狠说道:“康有为梁超乃是小人之才,专会造谣惑众,以博才名,这样的人最是可恨,绝不能赦免!”

对康梁是这样,过去的仇恨决不相忘,对王照怎能例外呢,或许光绪明显知道这只是慈禧试探自己,但他仍旧不合时宜的表示了对王照的关心,这让慈禧怎能不大动杀心呢。慈禧说“我深晓得,你极恨康有为等人,所以我怕你定要办王照的死罪。”这话说得十分明白了,光绪只有极恨康有为等人,才是慈禧希望看到的。王照过去是光绪的帝党人物,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作对,慈禧岂能“怕”光绪杀了他,真是天大的笑话!

总之一句话,光绪的韬光养晦做得十分失败,他不善于伪装,不善于掩饰自己真正的想法,在慈禧精明无比的眼睛里,光绪不得已下的那一点点养晦样子,根本骗不过她。或许慈禧在拿王照之事试探光绪时,有饶了他命的打算,究竟慈禧也要为大清的将来着想,不可能完全置大清的命运于不顾,但是光绪在处理王照的事情上没能让慈禧满意,慈禧于是最后下定了杀他的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昧心参与剿杀关羽:刘备谋害关羽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不仅要揭示国家的分合规律,还要通过刘关张揭示人与国的分合关系:当国家分裂、民心涣散之时,刘关张反其道而行之,桃园结义,凝聚人和,便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功;三足鼎立之后,又由于刘备与关羽的政见分歧,刘要做中兴皇帝,关仍想匡复东汉,人和散失,所以接连遭致失败。相对于刘备和关羽,张飞就没有那么鲜

  • 汉武帝智囊东方朔:凭借自己的智慧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东方朔并未像电视剧《东方朔》一开头那样,独自街头卖艺,自夸“智慧天下第一,皇帝第二”而引得汉武帝既妒又惊。天底下有很多聪明人,大概西汉的东方朔是其中的一个。他不像后世的杨修,才华毕露结果招来杀身之祸,也不像愤青祢衡对着当权者曹操大骂,东方朔是个聪明人,他往往自嘲,通过这一点来让汉武帝对他过分

  • 雍正对于贪官严惩不贷:死了也不放过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帝是出了名的阴鸷心狠,更有甚者说他弑父逼母残害手足。但不管怎么说雍正在政务上还是有杰出成就的,他承启康乾是康乾盛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为一十三年让国库有亏转盈,当然这和他对贪官的惩治力度有关。下面,小编就讲讲雍正是如何处置贪官的。网络配图康熙皇帝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

  •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是谁?并非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贾诩,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话说人活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除了应付天灾,还要应付人祸。战乱年代,一将功成万骨枯,好多人

  • 我国历史上有名外交家李鸿章霸气震慑日本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李鸿章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他作为晚清重臣经常要代表国家与外国人谈判。李鸿章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赫赫扬名,其在当时的国际舆论中也是有声望的。李鸿章曾说过一句话,吓得日本人立马认怂。那么,李鸿章究竟说了什么呢/几乎所有的国人想起中国近代的历史,印象无非是黑暗、屈辱,中国人民受尽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朝廷

  • 成吉思汗乃一代天骄?他最多就是环保主义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

  • 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是谁:不是曹丕更非曹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曹操的儿子,大家都会说曹丕、曹植、曹彰。不过,大家可能忘了,曹操还有一个非常疼爱的儿子,叫曹冲,也许还有人记得,在小学课本上,我们曾经学过《曹冲称象》,说的就是他。曹操儿子众多,唯独最爱这个曹冲。因为曹冲很聪明,五六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智力了。除了聪明,曹冲还很仁义,心地很善良。网络配图话说有一

  • 溥仪:中国史上唯一能看得见听得见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传奇与讽刺。他也留下了照片和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下面,大家就一起随着小编去了解爱新觉罗溥仪吧。网络配图3岁登基,6岁退位,12岁因张勋复辟又登基做了十一天皇帝,28岁成了满洲国傀

  • 清朝覆灭后: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都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因此,爱新觉罗姓也变得无比尊贵。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

  • 吴三桂留给建宁公主的痛 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653年,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十四额驸马,并与建宁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虽说建宁公主逃离了共侍一夫的结局,但她的人生结局更为不幸,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她的公公——吴三桂,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吴三桂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风云人物之一。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却以悲惨的结局走完了显赫的一生。但在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