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文程在清朝处于怎样的地位?他为什么能得到重视?

范文程在清朝处于怎样的地位?他为什么能得到重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486 更新时间:2024/1/1 22:14:31

范文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入清后,历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和清圣祖四代皇帝,为清朝开国文臣之首,是第一个受到重用的汉族官僚。

范文程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清史稿.列传十九》记载他:“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采并为沈阳县学生员。”生员,也叫诸生,民间俗称秀才,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处于最底层,要想登科举第,还要经过府试、乡试、殿试的层层考试。可见,范文程作为读书人,其身份地位都是不入流的,范文程有远志,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抱负不仅难以施展,连求取功名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出身名门之后,却执意投清

范文程是辽东沈阳人,当时的辽东因为后金的崛起一直战事不断。在这种时局动荡的情况下,范氏兄弟的求取功名之路显得无比的艰难。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辽东重镇抚顺,范文程与其兄范文采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了后金。而且是第一次见面即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视,根据《清史稿.列传十九》记载:

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这段话出现了范文程的两位先人,一位是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正德年间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直臣。另外一个人,就是范文程的十七世祖,大名鼎鼎的北宋名相范仲淹,所以努尔哈赤才会对诸贝勒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这两个牛逼的范氏先人应该是范文程主动告诉努尔哈赤的,这么强大的祖上背景,自然是让努尔哈赤非常重视。努尔哈赤志在进取中原取代明朝,所以急需笼络汉族文士为己所用,范文程的到来,加上他那天下谁人不知的先祖,确实让努尔哈赤开始重视起这个才21岁的年轻人。

范文程有真才实学,并非徒有虚名

范文程历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皇帝,是清朝的开国元勋,肱骨重臣,被誉为是清初文臣之首。范文程的政治才能,丝毫不亚于他的先祖北宋名相范仲淹。

努尔哈赤对范文程有“知遇之恩”,皇太极则直接对他“宠信有加”。崇德元年(1636年),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皇太极每议军国大事必听取他的意见,宣谕各国的敕书,都出自他的手。一个满人皇帝对一个来归顺的汉人读书人如此器重信任,范文程自然是感恩图报,殚心竭力,操劳国事不敢懈怠。太宗时期,范文程极受倚重,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如孔有德、耿仲明投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太宗去世后,八岁的福临即位,为清世祖,睿亲王多尔衮总摄朝政。范文程率先上书摄政王,奏请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是文官之首,他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李自成入主北京,吴三桂来降等大事上,范文程都积极献言进策,为清军入主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殊功。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进据北京。范文程又不辞劳苦,面对百务废弛、社会混乱,人心波动的紧张局势,依然是昼夜操劳,往来奔波,佐理朝政。清朝入关后,由于异族的身份,民族矛盾非常激烈,范文程从汉人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禁抓根本原因,为革除明季弊政,与民谋利,争取人心,开国定制而艰苦奋斗。在他的努力下,局势得到稳定,清朝的统治也趋于稳固,民族矛盾也没以前那么激烈了。

功成身退,寿终正寝

范文程在多尔衮任监国摄政王(后更升级为皇父摄政王)期间,朝中政局风云诡异,由于多尔衮大权在握,对顺治帝的皇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朝廷要员纷纷站队多尔衮,范文程又贵为文官之首,如何取舍一时颇觉艰难。他蒙受太宗皇帝殊恩,殚精竭虑为国分忧,但时局莫测,多尔衮大权独揽咄咄逼人,顺治帝的皇位岌岌可危,再加上几年前豫亲王多铎曾夺范文程之妻,被罚银一千两,夺其十五个牛录,如今亲哥多尔衮大权在握,多铎旧事难忘免不了会对他报复迫害。范文程既不想负幼主,又不想从摄政王,左右为难之际,唯有急流勇退,托疾家居。但至此便被多尔衮排除在了议政之外。

直到多尔衮去世,范文程才重新得到重用,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知天命之年,但依然忠心不改,继续尽心竭力佐治国政,顺治九年(1652年),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为《太宗实录》总裁官。次年八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年近花甲之年的范文程,以病奏请致仕回家。

范文程一直活到了康熙五年(1666年)因病去世,享年70岁,这个从二十一岁就追随努尔哈赤,一生效命清朝四代皇帝的汉族官僚,死后也得到了较为崇高的礼遇,康熙帝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范文程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文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陈群为什么在投靠刘备之后,又转而去了曹操的帐下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陈群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学习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时,都会提到一个词,就是科举制度之前的的“九品中正制”,虽然经过不断发展,但是仍旧有利有弊,最终被科举代替。而这种制度的创始人就是三国时期的陈群。陈群原本投靠了刘备,做豫州别驾,而后来曹操入主徐州时,他却又被曹操

  • 除了贤惠之外,文德皇后还有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尊敬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长孙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皇帝贵为一国之君,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极大的重视,而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皇后。虽然一般来说,后宫是不被允许干政的,但是却也能在政事以外的地方给人们留下谈资。今天要来说一说的,就是历史上一直受人尊敬的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除了贤惠之

  • 被大臣拥立上位的汉文帝,为什么没有沦为傀儡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是汉高帝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亲就是薄姬。他确实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皇帝的,那么为什么没有成为像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呢?其实,还得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解说。其一、汉文帝是比较有实力的藩王,而且已

  • 电视剧中芈月和义渠王感情甚好 正史中也是这样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芈月和义渠王感情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芈月传》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各大网友们的激烈讨论,其中义渠王对芈月的感情让观众们都为之感动。毕竟义渠王这样一个在草原上驰骋的“糙汉子”,但是一样的一匹草原猛狼在面对芈月时却如同只会撒娇讨巧般温顺,对待芈

  • 历史上的芈月到底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演义区别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国芈月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我虽出身王族却一直被人踩在脚下一无所有;我不墨守成规也不怀狭偏见;我既能一掷决生死,又能一笑泯恩怨,我要让天下人看到我用国法杀他,名正言顺,我也要让天下人看到我言出法随,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芈月前段时间很多人迷恋上了一部电视剧《芈月

  • 雍正身边的宠臣差不多都没有得以善终的 李卫为什么是一个例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雍正和李卫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是一个文韬武略的皇帝,一辈子杀伐果断,雷厉风行。他在位期间给予臣下许多信赖,当然也有痛恨的大臣。他爽朗的说道"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他的性格也能由此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性格率真的人,情绪起伏也是非常的大。当他宠爱一个

  • 因祸得福,揭秘汉窦太后的人生三大不幸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时的窦皇后干预朝政,推崇黄老思想,自她之后,没有一位中国的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 黄老思想”来“ 无为而治 ”。因此,有人说其扮演了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角色。但文景之治政局稳定,宽政待民,窦氏经历汉文帝 、汉景帝二朝,史称“ 文景之治 ”的盛世,与推行黄老之术的宽民政策有很大关系。后汉武罢黜

  • 朱元璋对付出轨女人手段毒辣:他是暴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帝王也有戴绿帽子的,对付出轨的女人帝王们会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呢?据说朱元璋对女人的管理很严,甚至残酷;对于出轨的女人,手段更是毒辣而残忍,一旦发现身边的女人不忠,必置其于死地。老百姓有言,古代皇帝没有一个不好色的(小皇帝除外),此言有道理。虽然朱元璋与马秀英两人之间感情极好,但并不是说朱元璋的后宫

  • 喜欢剥人皮的朱元璋居然败在了一个死人手上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文盲和尚出身,一不小心就做了天下,瞬间很牛叉的感觉一无所有的小朱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成为了这个国家富有四海的老朱,那感觉,简直就是分分钟带你装叉带你飞。但老朱暂时没时间飞,他要收拾他一生最恨的三种人。一是蒙古人,二是当官的人,三是读书人。蒙古人不用说了,已经被自己收拾到天寒地冻每天只能吃沙子的漠北

  • 战国第一阴谋:苏秦帮张仪当上秦国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年轻时的张仪,曾和苏秦一起跟随鬼谷子学习术业。毕业后,苏秦很快在赵国谋到了宰相的职位,可张仪呢,却不见起色。正当张仪感到前途渺茫之际,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找你同学苏秦去呀,他现在做了大官,可以帮你啊!”于是,张仪到了赵国求见苏秦。可一连好几天,苏秦端着架子就是不见。终于等到见面了,哪想到呢,苏秦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