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成梁保得辽东边境平安无事,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李成梁保得辽东边境平安无事,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411 更新时间:2024/2/10 11:06:25

你知道李成梁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说起戚继光,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但如果说李成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然而事实上,在明朝时期,他们两位都是镇守边疆的大将,要论起来,李成梁的名气还比戚继光更高。然而,这位保得辽东边境三十年平安无事的大将,却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万历皇帝当政时期,中国漫长的边疆战线上出现了两名威名远播的战将。一是我们所熟知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二是鲜为人知的辽东守将李成梁。

戚继光和李成梁,一个镇守东南,抵抗肃清倭寇;一个镇守东北,力压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堪称大明王朝的“双子座”,确保基业安稳如山。现在知道戚继光的人很多,可在明朝时期,李成梁的威名远远胜戚继光。

1562年,李成梁出生于辽东铁岭卫。

李成梁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当年,他的祖先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中国辽东铁岭一带。经过几代人的融合,李成梁已经被视为汉族人。多年以后,清朝末年的革命家章太炎流亡日本时起草宣言时就说:“愿吾楚人,毋忘何腾蛟;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

从嘉靖后期开始,明朝面临着将星凋零、边备废弛的窘状,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屡屡南侵。李成梁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抵挡蒙古。李成梁不负厚望,多次击败蒙古军队,声威大震。

1574年,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率部进犯辽东重镇辽阳、沈阳。在万历初年,女真势力还不强大,在兵强马壮的李成梁军队面前没有过上几招就败下阵来。

此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破王杲老巢古勒寨,取得了斩首1000余级的战果。不过,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李成梁此战最大的收获却是抓获了两个俘虏。他们是兄弟俩,名字分别叫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

李成梁没有杀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而是将他们收留下来,作为自己的奴仆。10年后,李成梁的妻子见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仪表不凡,便将他们放走。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为大明王朝培养了一个掘墓人。

那时候,给李成梁干过奴仆的人可了不起。努尔哈赤回到建州后,在白山黑水之间迅速崛起,吆五喝六,如鱼得水。这固然与努尔哈赤过人的本领有关,更与他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李成梁有关。没有李成梁,努尔哈赤早就在残酷的女真部落战争中被撕得粉粹。

李成梁似乎有意将努尔哈赤培养成大明王朝在女真的代言人。早在努尔哈赤给自己当奴仆时,李成梁就让他与长子李如松一起读书、学习,还给他们请来有“东南第一军师”之称的徐渭(徐文长)担任老师。努尔哈赤回到女真后,李成梁“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给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提供方便和支持。

正是在李成梁的支持下,努尔哈赤干掉了杀死他祖父和父亲的仇敌尼堪外兰,还把尼堪外兰一家灭了族。

1588年,努尔哈赤征服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统一了建州5部。

李成梁在辽东镇守达30余年,屡次取得大捷。在他面前,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都被他压得死死的。稍有冒头,就被往死里打。正因为此,明朝辽东边境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

不过,李成梁虽然是一名军事奇才,却在私德上不太检点(这一点比戚继光差远了)。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又杀降冒功,遭到言官弹劾。1591年,李成梁被万历皇帝罢免了在辽东的一切职务,只保留了一个宁远伯的身份。1601年,辽东总兵马林获罪下马,已经76岁的李成梁被重新用,又在辽东镇守了8年。1606年,由于李成梁放弃辽左宽甸六堡,并强行将64000余户居民迁移到内地,引发了流血事件,再次遭到言官弹劾。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万历皇帝只好再次免去李成梁的职务。

近些年来,网络上流行一种观点,指责李成梁养虎成患,放任努尔哈赤一天天壮大,成为明朝最大的劲敌,最终灭掉了明朝。在这种观点看来,李成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是这种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李成梁不是诸葛亮那样未卜先知的预言家,能够看出魏延脑后的“反骨”。也不是当代的历史爱好者,能够以上帝视角审视多年以前的历史事件。李成梁在世时,努尔哈赤并没有对明朝表示出仇恨的举动,相反,对李成梁言听计从,马首是瞻。李成梁有什么理由杀掉努尔哈赤?

1615年,李成梁以90岁高龄去世。3年后(3年是古代孝子守孝的期限),努尔哈赤才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朝宣战。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应该对身后的历史事件负责。就这一点而言,将李成梁视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毫无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末抗清名将:揭秘史可法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主政之日,当南明展开之初,因是时明祚初倾,世乱纷纷,人心惶惶,史可法处于各方矛盾之焦点,又壮烈死于抗金之前线。因其以死报国之情怀,遂激励南明君臣士子再延明祚一十八年。然由于史可法个人能力之原因,其于南明颓局中的作用可谓未尽其责,

  • 清朝唯一活活累死的皇后是谁?儿子三个月就成亲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社会,皇后看似是全天下女人羡慕的对象,殊不知她们身上的担子要种的多,既要给皇帝生儿育女,又要操持后宫事务,事无巨细,这种情况下给她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压力,因此有的皇后便活活给累死了,比如说今天要讲的这位孝献端敬皇后,可能大家对这个称呼不太熟悉,她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称呼:董鄂妃。关于董鄂妃的来历,

  • 诸葛恪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能被孙权选为托孤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三国时期,各大家族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历史的人物,而要说最具有影响力的,诸葛家族一定能排上号。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还有他的兄弟诸葛瑾、诸葛诞,三个人分别效忠魏蜀吴,但是如果论实权,还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能与他相提并论。那么,诸葛

  • 揭秘岳飞是如何被潜规则带来杀身之祸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字鹏举,二十岁时投军抗金,后建立岳家军,威震抗金战场。但是,在岳家军大败金兵于朱仙镇、正待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赵构却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明知此去难以复还,但为了保管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气愤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

  • 揭秘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究竟师承何处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代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本国家的利益,纷纷展开利益保卫战,此时,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的认同。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也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让商鞅根据秦国的各方面展开变法运动。网络配图纵观商鞅的变法措施,其中都融合了法家思想。商鞅鼓励百姓大量开垦荒地,保障粮食作物的生

  • 宋哲宗赵煦是怎样将关羽从人推到神的位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宋哲宗赵煦是北宋一代皇帝,他原名叫傭,9岁时登基为皇帝。在位15年,24岁逝世,下葬在现在的河南巩县的永泰陵。因为年少,并没有实权,17岁之前由高太后执政。由于高太后执政时期过于限制宋哲宗掌权,也过分保护,导致宋哲宗的不满情绪,使他感到窒息,这也是在无形中增加了他的叛逆心理。图片来源于网络宋哲宗有5

  • 评刘备死前诸葛亮的功劳:并非不可或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被大吹特吹,被很多人说成“使刘备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好像蜀国的建立全是诸葛亮的功劳一样?那么如果诸葛亮没有参加刘备集团,刘备能不能建立蜀国呢?还是来看一看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做了哪些事,是不是没有他就不行?网络配图诸葛亮先给刘备提了一个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

  • 她是最美皇太后 为何却下嫁给自己的小叔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后下嫁,穿上最美的婚纱嫁给最爱的人,圣母皇太后

    小编今天要跟大家吐槽的是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纵观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为混乱,疑案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清宫三大案了,它们分别是太

  • 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 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起义女首领,最早的农民起义女领袖是谁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出现在西汉末年新莽时期,她的名字叫吕母(其实就是姓吕的人的母亲)。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出现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着实不容易啊!!网络配图吕母最初投入农民起义运动是为了儿子。吕母的独生子吕育出任县游徽,掌一方巡察缉捕。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按县宰吩咐惩罚那些

  • 嘉靖迷恋道教炼丹:很有可能死于慢性中毒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炼丹术真的存在吗,道教与养生陈撄宁,修道和炼丹

    先要说说葫芦中文化的事。葫芦有很多用途: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可以做药;葫芦老了以后可以做乐器,葫芦丝吹起来非常好听。这种可以吃的葫芦是瘦长形的,在古汉语中称为“瓠”(hù)。第二种葫芦是很多农村百姓家里舀水用的瓢。这个“瓢”在古汉语中念“匏”(páo)。还有一种就是今天我们大家心目中最经典的葫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