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吴起,为什么最后的下场那么悲惨?

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吴起,为什么最后的下场那么悲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408 更新时间:2024/1/24 7:28:05

说到吴起,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1

跟战国时的其他豪杰不同,吴起一出场,就是一副残忍薄行的形象。《通鉴》上记载他“杀妻求将”: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

《通鉴》因袭的其实是《史记·孙吴列传》的说法。但一来据近人考证,吴起从鲁国去魏国的这段时间,齐、鲁进行的两场战争都是齐国获胜;二来鲁国的兵权长期掌握在孟孙、季孙、叔孙三家手中,没多少以外人为将的旁证;三来吴起并非卫国贵族,娶的妻子也就不可能是齐国贵族,非贵族的齐人女子对于两国交战其实无足轻重。所以吴起杀妻,仔细推敲起来貌似是一笔糊涂账,而历史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本来不少。

能确定的只有一点:吴起一早就以善用兵而成名。因此鲁国有人向鲁君进谗言时,虽然“残忍薄行”是理由之一,但更具杀伤力的理由却是:鲁国这么小的国家,却有吴起这么出众的将领,怕是今后要连年征战不休了。

鲁国疑忌吴起,吴起当然走为上计。这时他听说魏文侯贤而纳士,便前往投魏。魏文侯问最为倚重的大臣李悝(音亏)吴起此人如何,李悝的回答是: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宜(音瓤居)弗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放心地将魏军交到了吴起手上。“贪而好色”当然不算什么优点,但所有流传至今的关于吴起的文字记载,都没有具体能证明他“贪而好色”的一星半点事例,所以也算是一笔糊涂账。

2

作为能与孙武并称的名将,吴起在魏期间与各国大战七十二场,胜六十四场,余下以相持互退告终。这样的不败战绩,委实怎么夸都不过分。

不败当然必须建立在军队强大的基础上。吴起改革魏国兵制,创立了“武卒制”:凡能身着全身甲胄、执十二石之弩、背负50支箭和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免除全家徭役和租税的武卒。与当时普遍征调农民作战的其他各国相比,吴起堪为征兵制的始祖。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五十一岁的吴起率5万魏国武卒正面迎战大败秦军。这是战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的以一当十正面交战而获胜的战例。在战国初期,魏军的战斗力是当世一等一的强。

吴起在军中,跟最下等的士卒同穿同食,运粮的时候身先士卒,不搞三六九等的军官特殊待遇。史载吴起还曾亲自为患病的士卒吸吮疽创,所以部下都愿意为吴起出死力。

但即便战功卓著,魏国对外来的吴起始终还是不放心。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选择了以田文为相,吴起很不服气,找到田文连发三问:

“率领三军,使士兵不怕死、敌国不敢谋,你行还是我行?”“你行。”

“统率百官,抚育万民,充实国家的仓库,你行还是我行?”“你行。”

“守西河,让秦兵不敢东向、韩国赵国只能服从,你行还是我行?”“你行。”

吴起说三方面你都不如我,为什么你的职位反而比我高?田文答道:

“国君还年轻,举国上下还不能完全信任他,大臣们也都在观望,百姓也还未能信服。这时相位究竟是给你呢,还是给我呢?”

无论是《史记》还是《通鉴》,记载的吴起反应都是一致的,“默然良久”之后说:“确实是给你的。”

即便写出了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吴子》传之于后世,军事家吴起却始终受限于原生的卫国人身份。如果他是魏人,魏国的事情要好办得多。

03

吴起一开始并不是学兵,而是学儒的。在鲁国时,他以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到魏国出任西河守之后,又拜高寿的孔子弟子子夏为师。

魏武侯与群臣乘船巡游西河郡,对吴起说:“坚固的河山,是魏国的国宝啊!”善于体察上意的人,都知道接下来应该说一堆“请大王放心,卑职一定尽心竭力守护我大魏河山”之类的东西,既表了忠心,又让领导满意。

但吴起偏偏不这样说,他的回答是:

“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全要成为您的敌人!”

当时的儒生还并非后世唯唯诺诺的文人,以正言匡扶君主得失,是儒生引以为傲的举止。这样“在德不在险”的语气,活脱脱就是几十年后孟子对国君进言的原型。而魏武侯的回答也是:“善!”

另外一次,魏武侯在上朝议事时筹划精当、群臣叹服,于是魏武侯退朝之后面露喜色。吴起又过来问:“您听说过楚庄王说的话吗?”

“他怎么说?”

“他也是筹划精当、群臣叹服,但退朝后不喜反忧。申公巫臣问他为什么犯愁,楚庄王回答:诸侯都认为得师长可以称王、得良友可以称霸、得引起质疑的可以生存,而谋略没有谁能超过自己的会灭亡。现在群臣看上去都不如我,我国是要接近灭亡了吧?——您看,楚庄王忧愁的事情,却是您高兴的事情。”

于是魏武侯再度表示惭愧,“这是上天让夫子您来提振寡人的过失啊!”

这事迹一再见于《荀子》、《吕览》和《新序》,应有相当的可信度。跟孙武相比,吴起在面对君王时表现出的更多是典型的儒家立场。所以郭沫若感叹,“……(吴起)才算得是一位真正的儒家的代表,他是把孔子的足食足兵、世而后仁、教民即戎、反对世卿的主张,切实地做到了的。”

但跟前辈孔子和后辈孟子一样,吴起的儒家风范也不受当时各国君主待见。当时的诸侯国要的是富国强兵的打天下策略,而孔孟的治天下策略没什么用武之地。要富国强兵,最有效的莫过于以变法图强为标签的法家。

而吴起难得之处在于,他在法家上的成就更胜于兵家和儒家。

04

几乎没有领导会真正满意经常提意见的下属,吴起在魏武侯手下也感觉不到在魏文侯时获得的信任。吴起不敢用脑袋去验证魏武侯的信任程度,于是他选择了离魏奔楚。

对于吴起的到来,楚悼王选择了全心全意的信任。他全力支持吴起,让他在楚国施展在魏国时不得施展的抱负。跟率兵出战相比,此时吴起的身份更多是一个弊政改革者。吴起的坚定支持者是一国之君的楚悼王,而剩下的基本都是观望和反对者。

吴起的变法措施大致是:

1 抑制世袭贵族的权势,充裕民生。他把楚国的贵族封爵限制在三代之内,更以巩固国土的名义将他们打发到楚国新开辟的疆土上去。

2 裁汰冗员,加强军备。他以在魏国时的经验,改造楚国军队。一次与秦国作战,有士卒不听指挥擅自出战,虽然得胜归来仍然被吴起以军法处斩。

3 严格推行法令的执行,将权力更多地集中于中央。

经过吴起的变法,楚国在几年时间里迅速地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卻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

吴起变法的范本,是魏国之前的李悝变法;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又成了数十年后商鞅在秦国变法的范本。最先变法的魏国最先强盛,而变法最彻底最坚决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

但吴起的运气不佳。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因病而崩。奔回楚都参加悼王葬礼的吴起,遭到了楚国贵族出其不意的群起而攻。他躲在悼王的尸体背后,最终还是被乱箭射成了刺猬,终年五十九岁。

吴起一死,楚国的变法中途夭折,中兴的势头就此打住,从此再也未能在七国争雄中占得什么便宜。吴起离魏则魏弱、死楚则楚衰,以一人之命运系一国之命运,可算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人。

05

跟孙武比著述、跟白起比战绩、跟孟子比善谏、跟商鞅比变法,吴起集当时的兵家、儒家、法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绝无仅有,即便放眼后世,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文武皆精、上马下马都能治国平天下的全才来。

只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像吴起这样的顶级人才,卫国根本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要建功立业,就必须离卫而他往。但一直到战国末期,诸国对于非本国出身的所谓客卿一直都严加提防、心怀存疑。即便在一百多年后,秦国的李斯还因为是楚人而差点被逐出秦国,更不用说在战国初始时,身为卫人的吴起会怎样遭到魏国的猜忌。

在楚国吴起倒是得遇明主,但楚悼王虽然全心信任,却实在又寿命太短。失去了国君的支持,吴起连及时逃离楚国的可能都没有。而跟秦国相比,楚国的旧贵族更多、变法阻力更大,所以虽然商鞅和吴起的变法其实如出一辙也同样身死异乡,但商鞅的变法措施能在他身后继续下去,而吴起一死,其变法就烟消云散。

司马迁遍述其他诸国的变法,唯独在《史记·楚世家》里,连一个字都没有写——变法的持续时间实在太短了。得利的是楚国,招怨的却是吴起。人的能力再强如像吴起这样兵儒法兼通,形势的力量也还是远远大过人。变法者得善终的唯一方式,几乎只有变法者死在掌权者之前。

何况富贵向来险中求,建功立业的另一面往往就是身首异处。如果出身微末又天赋异禀、雄心勃勃杀伐决断的同时又想皆大欢喜全身远祸,应该做些什么呢?

只能做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王珗为什么不肯娶宝安公主?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璎珞为女儿出头,璎珞的女儿嫁给谁了,南宫公主的儿子

    王珗为什么不肯娶宝安公主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宋神宗在所有兄弟姐妹中最疼的就是宝安公主,他精心为这个妹妹挑选驸马最终选定将军之子王珗。王珗荣升当驸马却并不喜欢这桩婚事,甚至内心是反感的。按理说宝安公主漂亮大方,温顺贤良又有身份地位应该是王孙公子争先想娶的对象,但是为何

  • 赤壁之战曹操不是有百万大军吗 曹操为什么不敌孙刘联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赤壁之战谁赢了谁输了,赤壁之战死了多少大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有多少人马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赤壁之战,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三国这段历史提供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有些简直达到了令人费解的程度,比如说赤壁之战中,曹操拥兵百万,为何不敌孙刘联军?我们都知道,官渡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三国历史人物之一的魏国国主曹操

  • 王继勋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真的仁慈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的周瑜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武大郎是个什么样的人,张居正是个什么样的人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继勋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宋太祖赵匡胤,因为善待功臣,下令不杀文官士大夫,在开国之君中,一直以仁慈著称。然而,他的的小舅子王继勋,却生性凶残,以残杀奴婢,生割其肉为乐。一日天降大雨,围墙崩塌,众奴婢群奔而出,到皇宫门前诉冤,举朝哗然,赵匡

  • 程咬金作为开国功臣,为什么最后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程咬金后人现身,明朝开国元勋有哪些善终,单雄信临死为什么只喝程咬金的酒

    说到程咬金,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程咬金的生平,程咬金也是出身于贫寒家庭,自小和母亲一起生活。尤其在长大一些之后,开始了贩卖私盐的勾当,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被抓了起来,进了大牢。随着隋炀帝继位,大赦天下之后,他才被释放。然而,在

  • 年希尧是什么人?一个被人忽略的清朝斜杠青年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斜杠青年的例子名人,年羹尧年希尧,为什么容易被别人忽略

    年希尧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多个专业都能有所建树,有所成就的人,我们现代称之为斜杠青年。但是这样的青年并非只有现代才有,在古代也是存在的。比如年希尧便是清朝的斜杠青年,年希尧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是说起他的哥哥年羹尧可能大家都知道。年希尧在清朝也算是个传奇人物,

  • 周瑜的能力并不比比张昭弱 孙策托孤为何只选择张昭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昭周瑜,张良到了高端局没什么用,周瑜和张良谁更厉害一些

    你真的了解孙策托孤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官渡之战时,孙策准备暗地里北上袭击许都,将汉献帝这张宝牌握在自己手中。只可惜孙策在外出狩猎的时候,被人暗中偷袭,一箭正中面颊。这些偷袭孙策的人是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报仇,因为孙策在平定吴郡时,杀死许贡。孙策知道自己活不长

  • 历史上的曹丕究竟是怎样的?他的武力值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丕的能力怎么样,曹丕历史评价,甄宓曹丕

    说到曹丕,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等到曹操准备立储的时候,实际上也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植。但是好像曹操更加喜欢在文学上造诣更高的曹植,而冷落了曹丕,其实曹丕和曹植比起来更加的全面一些,但曹丕在曹操面前还是不得宠。最后救了曹丕的还是因为大臣们认为曹操

  • 高杰本是李自成的部下,为什么投靠了贺人龙?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闯王李自成部下名单,将进酒里齐惠连的死因,贺桂奇有这个人吗

    对高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自成的第二任妻子,名为邢氏,此女冰雪聪明,颇有智谋,负责管理发放义军的武器装备,是李自成的贤内助。但让李自成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位贤妻,竟然跟部将私奔了,而拐走李自成媳妇的人才,后来成为南明弘光政权的统兵大将,这个人便是高杰。高杰是陕

  • 盘点历史上死于太平军之手的八旗高级将领,他们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平天国最惨的将领,太平军西征,太平军是被谁打败的

    对太平天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时14年,横纵全国15省,攻略500余座城市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对满清政治格局之影响却非常大,即是让沉睡200余年的汉族地主势力重新崛起,满蒙贵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满清八旗子弟不堪一战不说,众多满蒙高

  • 孙策的实力到底有多恐怖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有道理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策的真实实力,孙策不死,便无三国

    你真的了解孙策实力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国的那段历史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地步。之所以这么流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蜀汉三杰“桃园三结义”,另外就是号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刘备的身边文臣武将的经典故事,造就了三国这段历史的盛行所被人们熟知。但是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