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仲淹一生是什么样的?他谥号为何是文正?

范仲淹一生是什么样的?他谥号为何是文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836 更新时间:2023/12/27 20:07:35

范仲淹一生是什么样的?他谥号为何是文正?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公元989年,范仲淹生于江苏徐州,当时正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此时的宋朝,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中原地区,但是还经常和北方的辽国打仗,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在演义小说里面,这段历史的主角是杨家将。而杨家将里面的那位老令公杨继业,在正史上的原型,大概就是在范仲淹出生三年之前,在边疆战死的。

总之,范仲淹出生的时候,宋朝虽然边境依然偶有战事,但总得来说,内部其实还算太平。尤其是在范仲淹出生的徐州这边,更是开始逐渐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百姓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照理来说,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范仲淹,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童年生活应该也不算太差。但遗憾的是,就在范仲淹刚刚出生一年多以后,他的父亲忽然去世了。

说起来,范仲淹他们家,也算是世代簪缨了。范仲淹的祖先,曾经在唐朝的时候做过宰相。后来一直到范仲淹他爹这一代,范家都是世代为官。照理来说,这样的家族,就算是当家的男主人忽然去世,总该留下一些家产才对。可范家偏偏是难得的清官世家,祖上一辈辈就没出过贪官,所以家里世代都比较清贫。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范家老爹去世,范家瞬间就支撑不住了。后来,范仲淹他妈实在是养不起年幼的范仲淹,只能改嫁他人,这才给范仲淹留下了一口饭吃。而范仲淹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也不得不暂时改名换姓,随了养父的姓氏,改名叫朱说。

虽然童年和少年时代,过得极为清贫。但范仲淹却继承了范家的优良传统,刻苦读书。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为了读书,曾经搬到寺庙当中居住,每天只煮一锅粥做口粮,日子过得无比清贫。

但是,即便穷到这个地步,范仲淹依然坚持刻苦读书,完成了寒门学子的华丽逆转。公元1015年,已经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这个名字,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此后,范仲淹顺利入仕,虽然起步只是一个掌管刑狱的九品小官,但却一直兢兢业业,政绩奇佳。

所以,两年之后,范仲淹因为政绩突出,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由九品升至七品。类比现代的话,大概相当于是一个正处级干部。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前途一片大好的范仲淹,改回了自己的姓氏,认祖归宗,正式开始以范仲淹这个名号闯荡江湖。

做了四年推官之后,范仲淹升任盐仓监;又过了四年之后,升任兴化县令。担任县令之后,因为母亲去世,范仲淹不得不回家守孝。但回家守孝期间,范仲淹其实依然没闲着,偶尔还会去书院给学子们讲课。

另外,在这几年当中,范仲淹深刻思考了当时北朝一朝的时事痹症。此时的宋朝,已经是宋太宗的孙子宋仁宗在位期间了。因为宋仁宗即位时比较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太后刘娥手里。当时宋辽之间的战争,已经近乎彻底消泯,边境再也没有大的战争。但同时,北宋内部却开始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后来拖垮北宋的冗兵、冗官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

针对这些问题,范仲淹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将这些问题一一指了出来,而且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了指正。

当这篇万言书被递上去之后,范仲淹瞬间就赢得了当时北宋高层的青睐。

要知道,北宋那会儿和现代其实没什么区别。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会喷的人可能很多,但可以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的罗列出来,并且一一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人就很少了!

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管放在哪一个朝代,都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所以,在这之后,范仲淹开始逐渐进入北宋高层的视线。等到范仲淹守孝期满之后,直接就被调到了京城,进入皇家图书馆,负责校对图书。这个工作,看起来似乎没有主政一方的官员那么显赫。

但实际上,以北宋当时的官场潜规则来说,只有担任过这种官职的官员,未来才有机会在中枢身居高位。所以当时范仲淹得到的这个任命,其实更像是一种培养形式的职位。

而范仲淹入京之后,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纯良本性,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敢于直言进谏。总之,古代官员应有的良好品质,基本上都能在范仲淹身上找到。而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或者官员私底下的不法勾当,范仲淹却是一件都没做过。

这样的范仲淹,和后世明朝末期的那些所谓‘清流’官员,是截然不同的。明朝的清流官员,向来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嘴上说得很好听,但背地里干的却是另一套。范仲淹不一样,范仲淹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管是说的还是做的,都称得上是古代官员的典范。

这样一个好官,而且还对皇帝忠心耿耿,这对任何一位皇帝来说,绝对都是梦寐以求的下属。尤其是对于当时刚刚成年的宋仁宗来说,宋仁宗虽然年轻,却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如此一来,宋仁宗自然愿意重用范仲淹,一段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也就逐渐成型了。

此后的十年当中,范仲淹在官场上起起伏伏,虽然多次因为直言上书,而遭到贬黜,但却一直在皇帝心里,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在这十年当中,范仲淹一直都是那种为民请命的好官,只要看到有不对的地方,就一定会为民请命,从不顾忌自己的仕途。这样的官员,在仕途上注定会不太顺利,但在百姓心中,却注定会占据相当重的分量。

等到十年之后,此时的范仲淹,官职已经逐渐步入北宋高层。而且,经过这十年的历练之后,范仲淹的政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的范仲淹,所欠缺的,其实只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而已。

十年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1038年,西北的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政权。在此之前,李元昊率领的党项族,虽然相对独立,但一直对北宋称臣。而随着李元昊称帝,西夏这个政权,也彻底脱离了北宋的控制,这是北宋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的。

于是,在李元昊称帝之后,北宋火速派出大军,前往西北作战,打算一战灭掉西夏。但遗憾的是,西夏虽然刚刚开国,战斗力却是极为彪悍。最终,北宋军队非但没能灭了西夏,反倒是在三川口一战当中,吃了大败仗,直接导致北宋的西北边关告急。

危机关头,范仲淹被火速提拔,调到了西北边境,负责组织当地军务。范仲淹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在军务上竟然也很有能力。到了西北之后,范仲淹很快就重新组织了防线,没有让西夏占领更多的地盘。

另外,范仲淹坐镇西北期间,还发掘提拔了一大堆有能力的将领。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狄青,就是范仲淹在这时候提拔起来的。而范仲淹提拔的这批将领,后来更是成了北宋的中坚力量,直接左右了北宋军界数十年之久。

当然,出身文官的范仲淹,军事才能确实是相对有限的。做完这些之后,虽然北宋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范仲淹仍是没能及时组织进攻,彻底灭掉西夏。不过,这也怪不得范仲淹,毕竟当时北宋重文轻武,从皇帝到下面的文官,就没谁真的会打仗,包括范仲淹也是如此,而武将也无法真正左右局势。

所以,范仲淹坐镇西北期间,虽然北宋组织起一道强大的防线,防御确实是绰绰有余。但后来几次进攻西夏,却又都大败而回。所以最后没法子,北宋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承认了西夏的独立。

在西北边境坐镇的三年时间里,范仲淹可以说是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在他的严防死守下,北宋虽然进攻不足,但却可以轻松挡住李元昊的进攻。再之后,因为辽国也开始进攻西夏,西夏为了保全自己,避免被夹击的局面,只能再次向北宋称臣。但同时,西夏的独立性,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对于向来以军事孱弱著称的北宋而言,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而这个局面,也可以说是范仲淹一手缔造出来的。所以,随着西北战事逐渐放缓,范仲淹被调回了京城,升任枢密副使。类比现代的话,大概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

这一年,范仲淹55岁。

回到京城之后,没过多久,范仲淹便再次被提拔,升任参知政事。所谓参知政事,大致就是北宋的宰相。此时的范仲淹,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而范仲淹掌权之后,依然没有任何松懈,马上就针对当时宋朝存在的诸多弊政,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后世史称‘庆历新政’。

这场改革,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仅仅推行了一年多以后,就被废止了。后来,宋仁宗为了给反对派一个交代,还不得不将范仲淹调离京城,去地方上任职。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京城,一直都在地方上做他的封疆大吏,足迹遍及邓州、杭州、青州等地。在职期间,范仲淹依然不改自己的清廉本色,一心一意为民办事,从来不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甚至就连范仲淹自己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工资,也被范仲淹捐了出来,作为范家的家族基金,鼓励后世范家子孙学习上进。

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范仲淹已经是名满天下,却仍是没有任何变化。为官数十载,历经了无数风雨之后,范仲淹却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贪不占。这样的品性,实在是极为难得。

六年之后,公元1052年年中,范仲淹在上任途中,去世于徐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范仲淹依然在努力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成了后世无数文官的榜样。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

看过了范仲淹真实的一生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最开始的问题:这样的范仲淹,到底能不能配得上文正这个谥号呢?

在中国古代,文正基本上就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谥号了。当然,在文正之上,其实还有一个单谥‘文’字的说法。不过一般而言,古代一个字的谥号,都是给皇帝准备的,大臣们最多只能得两字的谥号。而单谥一个文字的大臣,北宋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的王安石

不过,相比范仲淹,王安石得到这个谥号,不光是因为其个人的原因,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真要轮起来的话,王安石其实和范仲淹是一个级别。而北宋的文臣里面,有资格以文正为谥号的,也就只有八个人而已。

总之,在北宋的文官体系当中,抛除王安石这种异类,文正基本上就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称号了。

那么,范仲淹的一生,能否当得起这个谥号呢?

有些反对的人认为,范仲淹一生虽然确实有很多功劳,但成就其实相对有限。在军事上,范仲淹最多只能防守,而无法平定西夏;在政治上,虽然主持了庆历新政,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虽然也有治水灾、修海堰、赈济灾民、兴办教育之类的成绩。但有这类成绩的人,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两个,同时代的也有很多。

至于说范仲淹提拔上来一大堆的军事人才,比如狄青等人,确实后来对北宋的国防建设,有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但这个成绩,能否完全算在范仲淹的头上,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如果不是当时在位的宋仁宗,确实也算是一个英明的皇帝。那就算范仲淹再怎么提拔,最后恐怕仍是无济于事。

所以,要是这样算下来,范仲淹似乎也不过如此,一生的成绩似乎也就只是一般般,甚至可以说是文不成无不就。从这个角度来说,范仲淹确实当不起文正这个美谥。

这也是绝大多数质疑者,最大的一个理由。大家从未质疑过范仲淹的人品或者能力,大家只是觉得,范仲淹的成绩确实相对有限。

但同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范仲淹的这些成绩呢?

范仲淹的一生,确实没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既没能扫平西夏,也没能彻底解决北宋的‘三冗’问题。至于其他方面,范仲淹确实做得不错,但似乎也称不上是当世无双。

但问题是,能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同时把这些事情做好,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范仲淹是典型的文官出身,却能带兵打仗,而且能正面挡住西夏的进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北宋大环境重文轻武的局面下,范仲淹还能做出这个成绩,已经算是奇迹了。至于说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不是范仲淹个人的失败,而是那个时代的失败。

作为一个官员,或者说作为一个臣子,范仲淹出身寒门,从小却勤学苦读,立志报效国家。长大之后,顺利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之后,又不改初心,甘守清贫。在国家危难之际,范仲淹作为一个文臣,却能挺身而出,解决国家的西北边患问题。到了晚年,范仲淹更是高风亮节,尽全力为国家办事,为百姓谋福利……

这样一个官员,在古代那种社会环境下,几乎已经是极致了。他的一生,或许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完美的程度了。

毫无疑问,范仲淹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就算是熟知范仲淹故事的现代人,穿越回当时那个年代,也不可能比范仲淹做的更好了。

既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这样的范仲淹,自然是当得起‘文正’这个谥号的。

至于说那些遗憾,那些没能达成的目标,那恐怕就真的怨不得范仲淹,而是要怪北宋特殊的历史环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蜀汉亡国后张绍却被封为列侯,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为什么叫蜀汉,东汉灭蜀之战,夏侯霸为什么投奔蜀国

    蜀汉亡国后张绍却被封为列侯,是因为什么?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魏国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后,开城投降,蜀汉灭亡,魏军进入成都后,对部分蜀汉重臣的家族进行了清洗,其中就包括蜀汉超级元老关羽的家族。干这事的是被关羽擒杀的前曹魏大将庞德之子庞会,史载:

  • 朱灵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界朱灵,朱灵儿

    朱灵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朱灵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名将,排名仅在张辽等五子良将之后,可以说是仅次于他们的第六位良将。既然朱灵主动舍弃袁绍而投靠曹操,还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大功。那为何曹操会嫉恨朱灵而要夺他兵权呢一,跟随袁绍朱灵是冀州清河郡鄃县人,家世不详

  • 乞伏公府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为何杀了自己的叔叔?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江济阎婆之困,阎婆怎么谢宋江,宋义王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期间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便由此而来。西秦是十六国政权之一,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西秦宗室——乞伏公府。乞伏公府是鲜卑族,他的父亲是西秦国建立者、宣烈王乞伏国仁。太元十年(385年),苻坚被姚苌所杀,乞伏国仁建立

  • 刘备在早期不论是依附谁都会受到尊敬,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最早跟随刘备的人,为什么说刘备是最会用人的,刘备依附刘表

    刘备在早期不论是依附谁都会受到尊敬,是因为什么?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刘备在赤壁大战之前,确实依附过很多势力,原因当然是他出身寒微,在世家横行的东汉末年,出身不好实力又差的势力很难获得世家的承认。没有世家的承认和帮助,就无法获得稳固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不算是诸侯,对别人没有威胁,另

  • 李牧不死赵国不亡 这种说法准确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翦与李牧的五次战斗,李牧和王翦哪个厉害,楚国和赵国哪个强

    对如果战国名将李牧没死,是否会抵御住秦军,不让赵国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牧可以说是秦国之外的其余六国,最后一个消失的大将了,除了他其余六国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大将。而且他在世时,几乎就凭他的能力,就多次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并且大败秦军。最后,秦国为了

  • 夏侯玄:开创魏晋玄学先河,最后却被夷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玄学魏晋,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夏侯玄司马师

    历史上的三国是个暗潮涌动、豪雄猛将不断涌现的时代,其中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很无奈的,夏侯玄就是如此。夏侯玄,字太初,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大将军曹爽之表弟,他不仅是曹魏大臣,还是思想家、文学家,博学多识,精通玄学,与何宴等人开创魏晋玄学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人物。黄初六年(225年)

  • 刘娥原本可以效仿武则天称帝 刘娥为何没有那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刘娥离女皇仅一步之遥,为何没效仿武则天称帝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代的性别意识比较强烈,通常男主外女主内,重要的朝堂政务由男人负责,后宫是皇室女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江山易姓,很多皇帝会明令禁止后宫女人干涉政务。可还是有不少位高权重的太后或皇后独掌大权后垂

  • 古代皇帝坐稳江山后会清洗功臣 李世民为何没下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对唐朝为何没对开国功臣赶尽杀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朝建立向来不只是皇帝一个人的功劳,他身边必定跟着一群忠心耿耿的同伙,每个人都是国家的有功之臣,也是皇帝夺天下的资本。然而不少皇帝在时局稳定后翻脸不认人,开始大肆清理扫除开国功臣。君王手下必须要有能力强的大臣,

  • 曹操当初提拔的人才那么多 后面为何无人可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里最有领导才能的人,为什么三国后期没有人才了,曹魏后期谋士

    还不知道:三国时期曹操家族最后为何无人可用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家到后来为什么无将可用?曹魏的江山其实从曹睿去世起就不再姓曹了,或者说只是暂且挂在曹家名下而已,曹操创业之时,他的权力架构是谯沛曹氏武将集团掌军,加上颖川文士集团掌文,可以说他就是靠着诸曹、诸夏

  • 刘备没有重用马超是因为不信任他?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马超什么时候归顺刘备的,马超为什么归降刘备,刘备为什么不叫赵云打马超

    刘备没有重用马超是因为不信任他?真相是什么?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没有重用马超,并且一直在防备他,理由无非是马超本身是诸侯,要防止他做大,且马超在父亲马腾之死一事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品不好。马超当然有个人缺陷,但刘备也不是善茬,驾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