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荣是什么出身?他与生父汉景帝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刘荣是什么出身?他与生父汉景帝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74 更新时间:2024/3/4 21:10:15

刘荣是汉景帝庶长子,汉景帝四年四月,册立为皇太子。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临江王刘荣因为不小心占用曾祖父刘邦庙宇外的空地而被征召入京,结果在长安的牢狱里绝望自杀。刘荣罪不至死,还是汉景帝的亲儿子,为何会被自己父亲活活逼死呢

一,得立太子

刘荣出身汉朝皇室,为汉景帝刘栗姬之子。当时薄皇后因为是汉景帝的祖母薄太后硬塞给他的,所以不得汉景帝喜爱,也没有子嗣。因此美貌的栗姬就成为汉景帝最喜爱的女人,接连为他生了刘荣、刘德、刘阏于三个儿子,成为后宫实际上的主人。

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汉景帝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使得刘荣与母亲栗姬的地位因此更加巩固。然后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为了家族长久富贵,便向栗姬提议,把女儿陈氏嫁给侄子刘荣为妻。但栗姬厌恶刘嫖为了讨好皇帝弟弟而经常向他进献美女,于是一口回绝此事。

刘嫖对此十分生气,于是重新选择侄子为婿,看中了王夫人之子刘彻。然后刘嫖就向王夫人提议结亲,而王夫人深知汉景帝对这个姐姐十分信任,就没有因为嫉妒心而回绝此事,于是一口答应。

长公主怒,而日谗栗姬短于景帝曰:“栗姬与诸贵夫人幸姬会,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挟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史记·外戚世家)

随后刘嫖为了能让女婿兼侄子刘彻即位,便多次在汉景帝面前污蔑栗姬,说栗姬与众位受宠的妃子在一起,经常指使婢女在她们身后诅咒与唾骂,还使用邪术哄骗她们。汉景帝听得多了,自然而然信以为真,便对栗姬开始猜忌与厌恶起来。

汉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汉景帝以薄皇后无子为由而将其废黜,但并未立栗姬为皇后。但栗姬并未觉得此事有什么不对劲,依旧嫉妒刘嫖送进宫来受宠的那些嫔妃及其孩子。刘嫖则每天在汉景帝面前夸赞刘彻的优点,使得汉景帝对刘彻更加喜爱。

一天,汉景帝身体不适,突然担心自己死后诸子与众位爱妾的安危起来,便找来栗姬进行试探,嘱托她说:“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他们。”栗姬本来就对她们心怀怨恨,于是执意不肯答应,还出言不逊。汉景帝对此很生气,心理更加怨恨栗姬,但没有发作出来。

二,废为藩王

汉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汉景帝担心死后栗姬会效仿吕后,残杀自己的孩子与爱妾,便有了另立太子的打算,但由于丞相周亚夫等人的反对而犹豫不决。王夫人知道此事后,便决定推波助澜,故意指使大臣上书要求立栗姬为皇后。

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曰:“‘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史记·外戚世家)

一天,大行令向汉景帝进言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现在太子的母亲没有封号,应该立为皇后。”汉景帝听了十分生气,误以为是栗姬指使的,便训斥大行令说:“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吗!”

然后汉景帝处死大行令,废皇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栗姬对此十分愤怒与担忧,于是求见汉景帝为儿子求情。但汉景帝不肯见栗姬,她于是郁郁而终。然后汉景帝就立王夫人为皇后,刘彻为皇太子。

三,被逼自杀

刘荣被废后抑郁不已,只得前往藩地就任。随后刘荣又听闻母亲栗姬的死讯,更加抑郁与哀伤。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刘荣嫌王府狭小而扩建宫室,却不小心侵占了汉高祖庙外的空地。汉景帝听说此事,于是立即召刘荣进京。

汉景帝担心自己死后有人会利用废太子刘荣搞事,威胁新君刘彻的地位,便决定忍痛处死刘荣。随后汉景帝找来中尉郅都,让其严惩刘荣,并暗示他可以将之逼死。郅都本来就是酷吏,执法严酷且不惧权贵,自然领会了汉景帝的心意。

三岁,坐侵庙堧地为宫,上征荣。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府对簿。中尉郅都簿责讯王,王恐,自杀。(汉书·景十三王传)

刘荣出发前先去江陵北门外的神庙去祈求神灵保佑,随后登车前往长安。结果刘荣一上车,车轴就断了,车子也跟着坏了。江陵百姓素来感念刘荣的仁德,听说此事后纷纷认为是不吉之兆,于是都哭着说:“我们的大王不会回来了。”

刘荣一到长安,就立即被押往中尉府审问。中尉郅都故意严辞恫吓,吓得刘荣内心更加害怕。随后刘荣就想明白是父亲汉景帝要逼死他,于是在绝望中悲愤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张仁愿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仁传简介,张充仁简介,张仁愿

    张仁愿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与军事家,史书上对于张仁愿早年的经历,基本上没什么记载。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张仁愿,本名张仁亶(dàn),因为和唐睿宗李旦名字的发音有点相像,所以后来才改名叫做张仁愿。史书上对于张仁愿早年的经历,基本上没什么记载。我们只知道,张仁愿

  • 裴行俨:裴元庆的历史原型,有“万人敌”之称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裴元庆,裴行俨裴元庆,裴行俨裴行俭

    当形容某人的武力过人时,我们会用到“万人敌”一词。“万人敌”最初出现于《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指的是被“学”之物,为”兵法“,而在《三国志·张飞传》中,万人敌被用来表达”雄壮威武“的含义,后来多被用于夸张形容某人武艺过人,能力敌万人。历史上,能被正史承认的”万人敌“并不多,裴行俨就是其中之一。演义小

  • 明朝皇帝朱瞻基是什么形象?有何缺点?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瞻基之后是哪个皇帝,朱瞻基是不是好皇帝,朱棣怎么当的皇帝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历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在史书上的评价也是五星的,毕竟在他在位时期和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共同造就了盛世“仁宣之治”,所以《明史》中对他也是大加赞赏: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

  • 陈阿娇身份尊贵,为什么会被卫子夫所打败?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武帝陈阿娇,卫子夫阿娇,陈阿娇

    很多人都疑惑陈阿娇身份尊贵,年轻貌美,为什么会被卫子夫所打败?其实选皇后本质上还是看娘家,也不是陈家敌不过卫氏一族,而是这时候的陈家已经过气了,失去利用价值了,敌不过正当用时的卫氏。阿娇的母亲是馆陶长公主。馆陶是窦太皇太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是汉景帝的唯一的亲姐姐。虽然说“无情最是帝王家”,但是馆陶是

  • 刘璿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死于钟会叛变?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表死后,刘据之死

    刘璿是什么出身?他最后为何会死于钟会叛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璿,字文衡,涿郡涿县人,蜀汉昭烈帝刘备长孙,后主刘禅长子。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刘禅被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刘璿的生母王贵人本是敬哀皇后张氏身边的侍女,之后被刘禅纳入后

  • 姜维是诸葛亮精心挑选出来的 姜维后期为何不堪一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为什么诸葛亮选择姜维,姜维和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还不知道:姜维最后实力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涌现了如此之多武艺高超、神机妙算的英雄豪杰,他们的战绩屡屡看得人热血沸腾。然而,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蜀汉的良臣名将们似乎都销声匿迹,只剩诸葛亮一人苦苦支撑。就连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后期也是不堪一击,

  • 让关羽去镇守荆州是最好的选择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关羽守住荆州了吗,关羽镇守荆州的原因,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关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部《三国演义》创造出一位千古留名的“武圣”关羽,对他有敬仰也有争论,其中一种争论是刘备为何要让骄傲自大的关羽留守重要的根据地荆州,正是因为关羽的自大,得罪了孙权,看不起东吴一方领军的吕蒙、陆逊,所以才在和曹军交锋

  • 薛讷是什么人?身为薛仁贵之子的他有什么本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薛仁贵后代子孙排名,薛仁贵的儿子叫什么

    薛讷是薛仁贵的长子,唐朝时期的名将。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演义小说里面,薛丁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演义小说中的薛丁山,是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刚刚出生,父亲便去辽东投军。后来薛仁贵功成归乡,却在意外之下,一箭射中薛丁山。而薛丁山重伤垂死之际,则是被云梦山的王敖老祖救走

  • 历史上的宋徽宗赵佶是什么形象?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徽宗赵佶简介,赵佶,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赵佶是宋朝时期的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都汴京城时虽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也不过三百,可是传到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这里,却拥有后宫佳丽嫔妃上万人侍寝,真真的美女如云,令吾皇万岁万万岁色眼一片雾霾。干脆他谁也不宠幸,心里唯独

  • 李宪是什么出身?他为何能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李宪,怎样才能善终,李宪德

    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唐朝时期的让皇帝。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个朝代,唐朝一直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巅峰时期。但同时,唐朝也因为高层的混乱,广为后世所诟病。从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事变开始,一直到唐朝灭亡,唐朝高层的内斗和政变,似乎就没停过。尤其是唐朝初期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