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宋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揭秘宋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87 更新时间:2024/1/25 7:34:26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倾国之军南下深入宋境,摆出一副要攻灭北宋,一统天下的架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消息传到汴京,宋廷顿时慌了,很多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上面是百度词条“澶渊之盟”的简介,而对宋辽两国间缔结的这个整整维持一百多年的和平条约,后世的解读分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第一种,大多数是在宋朝当世直到清朝以前,认为这是一种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是一种极其屈辱的条约;第二种,近现代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出发,认为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武力冲突,从而避免了惨烈的战争带来的生命财产的巨大牺牲,两国统治阶层的勇气和智慧都值得高度赞赏。

首先,我们来看看前因——辽朝为何要兴师动众,讨伐宋朝。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先后两次对辽朝发动进攻(979年和986年),其战略目标是收复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将契丹的势力逐出,从而确保大宋北部边境的安全,达到复兴中原王朝的目的。虽然这两次战役都以宋军的惨败收场,但由于战场是在宋辽边境的辽朝一侧,不可避免的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破坏(烧杀抢掠是古代军队的习惯性作风,尤其在敌国境内,几乎是肆无忌惮的),再加上被称为“关南”的莫州和瀛洲自始至终都在宋军手中,这对于辽朝内部的强硬派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耻辱。

不难看出,辽朝大举南进不过是虚张声势,真实战略目的不过是想收复关南两州而已,但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和辽军缺乏攻坚能力,始终没有办法夺取最重要的堡垒瀛洲,于是乎临时改变攻击目标,绕过坚固设防地区,向南推进——单纯从战略角度来说,这已经是失败了,或者套用军事术语,叫战略上的失败,战术上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再来详细分析辽、宋双方在澶渊对峙时的战略优劣。

宋军擅长防御作战,辽军则拥有野战的优势,而澶州的战略位置不是特别重要,又是个普通的州城,并非重点设防地区,故而城防工事不可能跟太原、瀛洲等地相比,尽管如此,辽军非但止步于城下,反而被宋军伏弩射杀了统帅萧挞凛。由此可见,辽军要么是没有攻坚的思想准备,要么是完全不具备攻坚能力,甚或两者兼而有之。

真宗皇帝在寇准的强逼下御驾亲征,到了澶州,假如辽军有能力破城而入,将其俘虏,北宋会不会灭亡两说,但绝对可以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地位,如同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

显然,辽军愿意接受谈判,是在评估自身实力无法破城,后路又有随时被切断的危险之后做出的决定。由此可见,当时的战略优势实际上在宋朝一方。

辽军是战争的发起方,是入侵者,并且在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之下,竟然能够在获得岁币之后安然撤退,故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澶渊之盟”都不能算作公平的协议,所以算作屈辱的城下之盟并不为过。

最后,再来仔细探讨一下“澶渊之盟”对辽宋两国的影响。

单纯的从维持和平的角度来看,协议的确保证了两国间持续百二十年相对的、总体上的和平(中间辽朝有过几次虚张声势的入侵,讹诈北宋增加岁币)。对于辽国来说,岁币的获得,相当于财政收入的非常重要的补充,帮助维持了辽国的财政平衡,减轻了辽国百姓的负担,间接的维护了辽国统治的稳定。而对于辽国军方来说,则深刻领悟了宋军能战而不敢战的致命弱点,建立起居高临下的胜利信心。

诚然,支付的岁币对于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宋朝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而随后在两国边境开设的榷场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宋朝商人又能轻易的赚取巨大的利润,等同于把岁币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又给收回来了,因此,单纯的从经济角度来说,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王朝军人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优势被轻易的葬送掉,无论是参战的军人,还是其他地方的军人,必然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疑问:我们的战斗是否真的有意义?既然朝廷期望用钱来解决与敌国间的军事冲突,并且还真的解决了,那为什么还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呢?再进一步,军人的使命已经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那平日里为什么还要流血流汗的训练?

随着和平的延续,北宋的军队逐渐蜕化(驻扎在西夏前线的禁军除外),变成了朝廷用巨额资金供养起来的摆设,只能吃白饭,不能打仗,其中,与辽朝对峙的北部边境则堕落的更加彻底,久而久之,连正经人都不愿当兵,士兵素质之低,可谓空前绝后,等到金朝崛起之时,需要他们战斗之时,如何还能指望?

“澶渊之盟”的签订,典型的是短期利大于弊,长期弊大于利的选择,很好的诠释了伟大领袖的名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代清官包拯是什么下场?真的是宋仁宗毒死他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包拯的故事。谈到包拯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铁面无私,清正廉洁,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怀疑包拯是被宋仁宗毒死的呢?那就要从包拯病逝前的事情说起了。1062年的一

  • 李林甫能在唐玄宗身边受宠近二十年,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李隆基废掉同甘共苦三十年左右的皇后王氏,有抬举武惠妃的意思,由于朝野上下非常忌讳武氏家族(毕竟距离武后时代和武氏子弟跋扈才短短十来年),只能封武氏为惠妃,但一切礼仪待遇等同皇后。武惠妃为李隆基接连生下儿子,前面的都早夭,唯一一个顺利长大的就是李瑁,开元十三年(725)封寿

  •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是怎样的?布衣出身却开创了新的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朱元璋,话说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当时明朝是封建末年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朱元璋上位后,不管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为此,朱元璋杀掉了很多的功臣,因为朱元璋觉得这些权利大的人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利和

  • 盘点唐朝四大名相,他们在职了多少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总共在位四十五年,这近半个世纪不光在唐朝数一数二,就是放眼整个中华历史的长河,开元天宝的魅力也数一数二。都知道,真正繁荣的时期不可能由皇帝一个人包打天下,开元盛世的出现主要还是依靠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号称四大名相,可实际上他们都不是出自李旦和李隆基发掘,以这四个人的资历,全是武周时期就涌

  • 唐玄宗的结发妻子王皇后为何知名度不高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开元时期各方面走向繁荣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不断提拔和任用一批批朝臣团队达成治理效果,可以此同时,皇帝为防范官员出现的种种威胁,又不真正长久的信任他们,只在某一个时期需要一种怎样的方式,根据皇帝内心目的来选择某一类人予以任用,从开元盛世之下这一真正龙头大哥的心态来说,本身颇为随机。幸运的是,当时皇帝

  • 朱允炆是如何当上皇帝的?作为帝王他的能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朱允炆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当时的朱元璋打败了元军后,成立了历史上的明朝,明朝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我们今天来说说元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据说但是的朱元璋长子已经是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需要另选人才来补充皇位,于是,后来的朱允炆便上位了,朱允炆

  • 关于秦琼在民间的传说有哪些?他使用的武器真的是双锏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隋唐之际,那个武将最为人称道,那想来肯定是秦叔宝了,他是隋唐十八好汉之一,是兵马大元帅,秦琼与姜松、程咬金、杨广并称四绝,熟悉隋唐故事的小伙伴们一定都听说过很多和秦叔宝有关的故事,秦琼卖马,两肋插刀,还有那个著名的三鞭换两锏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隋唐的故事

  • 为何杨贵妃不能为李隆基生下子嗣?只因杨贵妃用了麝香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惠妃才是李隆基的真爱,李隆基为什么要娶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最为帝王,很难得有如此真情,不过他和杨贵妃太过于腻歪,经常到日上三竿采取上早朝,引得朝中大臣不满,纷纷进谏让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最后死在马嵬坡上,结局不是很好。但他俩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世代传颂。他俩如此恩爱,杨贵妃又有惊天容貌,却没

  • 武则天死后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不让立传只立碑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无字碑是为谁而立的碑,武则天无字碑的意义,武则天立无字碑的意义

    对武则天无字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死后为什么只立碑不立传,有几种猜测,有说是她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让立传只立碑,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后世继承者要么太优柔挂断,不知道如何下笔书写,要么忙于争夺政治权力,没有费心力给武则天这位大周朝的亡国之君树碑立传,都有一定的道

  • 陈友谅死后,他的家人妻儿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友谅几个儿子,陈友谅之子,人死后会看到家人吗

    有件事儿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惊奇,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元军,而是同为起义军的陈友谅和张士诚。说句不算夸张的话,若世上没有朱元璋,取代元朝的很可能就是这两人中的一个。张士诚且不说,今天只聊陈友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他是湖北沔阳人,家境比朱元璋家稍好一点,长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