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如何展示惊人的驭臣之术 防止官僚弄权?

乾隆如何展示惊人的驭臣之术 防止官僚弄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762 更新时间:2024/2/4 23:12:59

相对政治势力,防范权臣和朋党的难度更大。因为皇帝行政,离得开家人、亲戚和太监,却离不开大臣。乾隆年间,全国约有两万名官,七万名武官。管理和操纵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对任一个皇帝来说,都是绝大的难题。

网络配图

只有亲自坐到皇帝宝座上,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男人为了这个位置不惜一切。坐在世界之巅的感觉是语言无法形容的,那几乎就是成为上帝的感觉。从父亲咽气的那一刻起,乾隆就发觉周围所有官员面对他时的神情都变了。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似乎他的脸上散发出特殊的光辉,让他们睁不开眼睛。他明白这是因为从那一刻起,他手里握住了他们的一切:从官爵荣辱到身家性命。他成了他们的“主子”,他和他们的关系,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

乾隆没有头晕眼花。他深知,这些官员绝对不像狗那样忠诚和简单。这些在宦海惊涛中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成功者,个个身怀绝技。在他们驯顺的外表下,掩藏着无穷无尽的野心、欲望和算计。这些人既是他的政治工具,又是他的政治天敌。历代朝最大的敌人,不是起义者,不是异族,不是灾荒,而是官僚集团。中国历史上寿命较长的大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丧命于这些衣冠楚楚、举止高雅的人之手。

乾隆四年(1739年),工部奏报,为修理太庙里面的“庆成灯”,申请领银三百两,并二百串钱。区区几百两银子,对于费用浩繁的皇家来说,不过是九牛一。并且,这件小事夹杂在工部上报的几十件大事当中,谁也想不到会被皇帝注意。孰料乾隆精力过人,虽然每天要阅读上万字的奏折,从头到尾却不会忽略一字。看到这个数字,皇帝感觉这笔钱用于“粘补”灯具,似乎稍多了些,其中似有弊端,遂朱批询问,此灯不过是小小粘补修理,怎至于用银如此之多?

网络配图

工部勾结内务府,在皇家工程中滥支滥报,已经成了习惯。多支个百十两银子,工部自己都没有当回事。工部官员不知年轻皇帝的厉害,只含糊其词地回奏说这是预支银,将来按实用金额再行报销,下的银两自会交回。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皇帝日理万机,此刻支吾过去,第二天皇帝就会忘了。岂料乾隆登基以来,日夜提防的就是臣下的欺骗,他说“万几待理,而甘受人欺,弊将百出”,更何况工部欺骗得如此明目胆。他下旨说,凡有工程,都是先估后领,并不交还,查遍工部档案,历来也没有交还余钱的记录。“该堂官等竟以朕为不谙事务,任意饰词蒙混,甚属乖谬。”

一番话说得工部官员哑口无言,就为太庙一灯几百两银子的小事,乾隆小题大做,杀一儆百,整个工部衙门全堂都被降罪。尚书来保、赵殿最,侍郎阿克敦、韩光基等或遭降级,或被调用,最轻的也受到罚俸处理。此事一出,满朝大臣都震悚一时,对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清高宗实录》)

乾隆登基不久,因为他人举报,以“因循不,不求进取”的罪名罢黜了一名叫魏廷珍的大臣。这事过去几年之后,皇帝因事召见大理寺卿陶正靖,谈完正事,又问他最近朝政有没有什么不当之处,陶正靖就以一副仗义执言的表情说,几年前被罢黜的魏廷珍其实为人清正,没有大过,丢官罢职,处理不当。陶氏所举数条理由都十分光明正大,皇帝当即首肯,表扬了陶正靖的直言精神。

网络配图

然而回过头来,皇帝就开始琢磨陶正靖的动机是否像他表现出的那么纯正。他开始暗暗调查陶正靖与魏廷珍是不是科举同年,或者同乡。一番摸底,皇帝发现魏廷珍与礼部尚书任兰枝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而陶正靖正是任兰枝的门生。皇帝由此认定,一定是任兰枝为了袒护同年,指使门生代为奏请。于是任兰枝被革职,陶正靖被降级。(《清史稿•魏廷珍、任兰枝传》)。

一旦心存警惕,官僚们欺骗的种种伎俩,就逃不过乾隆的法眼。有一次在阅读一份奏折时,一个大臣奏道,他发现了地方上的一件坏事,要报告皇上:“正在缮疏间,据两司道府揭报前来,与臣所访无异。”也就是说,正在写报告,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恰好他汇报了此事,与他所了解的情况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顺治皇帝以“无能”为由废除皇后指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顺治皇帝与董鄂妃,顺治时期,顺治皇帝的皇后和贵妃

    顺治帝亲政后,尽管岁数还不算大,但在朝臣的辅佐下,其政绩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但基本上还是做到了兴利除弊。其实在历史记载上,有关他治理国家的部分并不占主导,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生活的记录。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谐的。当时,顺治帝虽然只有14岁,但却过早地走入了男女两性世界,那时

  • 三国中的武将都浑身是胆?他的存在诠释不可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如赵云,关羽,吕布等威风凛凛,勇冠三军的大将,而有些武将似乎就是为了证明这些大将们如何勇冠三军而存在的。夏侯杰,字麒麟,曹操的部将,曹操征战时常常带在身边。夏侯杰乃西汉夏侯婴后代,自幼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弓马娴熟,能斗万余人,不伤毫发。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黄正甫本《三国志传

  • 朱元璋祖训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之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如果当初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计划付诸实施,也许……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

  • 史上最痴情皇帝 心甘情愿为老婆戴绿帽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武三思被杀后,韦皇后并不甘心寂寞,又分别以治病为名,与通医术的散骑常侍马秦客私通;以调膳为名,与善烹调的光禄少卿杨均淫乱;以骑马为名,与善骑术的国子祭酒叶静能勾勾搭搭。后宫淫秽,丑声在外。唐中宗李显,又名哲,唐朝第四代皇帝。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所生四子之第三子。他曾两度称帝,却懦弱无能;他一

  • 自古是藩王跪皇帝 可这位皇帝偏偏还得跪藩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皇帝绝对是老大中的老大,万人之上,苍天之下。无论是臣子还是庶民,只要见了皇帝,都得行跪拜大礼,就算是皇帝的亲叔叔,一般情况下也不例外,即使是有例外,那也得是皇帝亲自下旨意准许才行的。可是历史上却偏偏有个皇帝,平时在大殿里接受藩王们的跪拜,可是一到了后宫,自己就很勤快的反过

  • 他是清朝宰相 竟然因为考试作弊被皇帝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代以前,科场舞弊最多是革职、流放,所以赵翼感叹道:“纳贿舞弊,仅至窜谪,科场之例,亦太弛纵矣!”从清代开始刑罚更重了,清朝首开“科场作弊者死”的先例,自此以后作弊的人少了,因为刑罚太重了,没人敢冒这个险了。《清史稿》对清代重罚科场作弊者做出了正面评价“用重典之效,足以挽回风气也”。整个清代将近三

  • 为什么吕布自己英勇盖世 却总是不受待见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董卓曾是吕布的义父,经不住人唆使,吕布眼也不眨地就把义父脑袋割下来邀功了。杀了董卓,吕布才发现事情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拍马扭头跑到南阳,投靠了袁术。袁术是个小心眼,又吝啬得不成,加上了解吕布的习性,很不待见他。吕布一气之下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率人马渡黄河又跑到山西张杨这儿来了。网络配图张杨毕竟

  • 他是乾隆的小伙伴 却因一句话遭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乾隆朝的宠臣,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和珅。其实在和珅之前,有位大臣获得过不亚于和珅的器重和恩宠。他就是钮祜禄·讷亲。讷亲出生显赫,他的曾祖父是开国大臣额亦都,爷爷是康熙的四大辅臣之一遏必隆,姑母是康熙的皇后。可谓是成色十足的官n代。在乾隆还是皇孙弘历的时候,讷亲就是他的伴读,二人关系处的不错。到了

  • 最在意自己名声的皇帝 他堪称治理天下的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史官都负责真实详尽的记录所有事件,以供后人研究学习,中国最有名的历史书籍应该算是司马迁的《史记》了,但是作为记录历史的人也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职业,当年司马迁当年也是因为得罪了皇帝,导致遭受极刑,说的有点远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当时封建帝王时代,做一个史官是一个高危险的工作,但是一般的皇

  • 和珅权倾朝野 这个常州人居然敢对他说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各位粉丝对乾隆帝的印象还停留在《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这样的电视剧中。那么小编会告诉你,真实的历史比这些文艺作品的戏谑要来得残酷很多。网络配图乾隆帝在位后期,和珅几乎已经大权在握。官员都要争相奔走到他门下,以此作为攀附,尤其是那些刚刚通过殿试的考生。因为和珅还兼任着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