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李世民时期唐朝处在盛世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为什么还会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780 更新时间:2024/1/17 6:22:11

还不知道: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会失败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甫曾评价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因病而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在高昌首府地区——交河城设置安西都护府,由此开始,南、北、西诸夷都臣服于唐王朝,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只剩下东方的高丽国还未向唐王朝俯首称臣。

隋朝时期,文帝、炀帝都曾举数万兵马讨伐高丽,但最终都无功而反。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自东征高丽,最后也没能将高丽攻下,这位征战四方,以出奇制胜闻名军史的皇帝,为何会败给小小的“外夷”?

其实从长远来看,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亲征失败,但这次战争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指导意义。为后来的唐高宗收服高丽打下了基础。

唐太宗攻打高丽的起因与失败

1、高丽国内部政治局势的转变

早在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百济新罗来使就曾控诉高句丽“闭其道路,不得入朝。又相与有隙,屡相侵掠”、“新罗占领汉江和朝鲜南部的任那,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一直瞩意用事于高丽,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言:“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前往高丽,册封当时的高藏王,也就是泉盖苏文的侄子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同年,高丽向同为附属国的新罗发起战争,并与百济达成同盟,试图断绝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再次遣使前往调解,遭到摄政的泉盖苏文拒绝,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

唐太宗亲征高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最终在驻跸之战中未能攻下安市,退兵回国。

2、战争结果与预期并不不符

不同于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食货志》),引起百姓的怨愤,唐太宗在这一战中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唐太宗派出使者出行高丽,表面是外交往来,实则是为了侦察高丽的地形,为之后发动讨伐战争做准备。

针对前朝在对战高丽出现的补给困难问题,唐太宗“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采取了海上路线运输补给。与此同时唐太宗“下诏遣营州都督张俭等帅幽、营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先派遣了精锐部队打探敌情,收集信息,为日后出征积累情报资料。

在人民的支持程度上,太宗一代的百姓可以说是对高丽的不满囤积已久,这一点在太宗招募士兵的盛况中就能体现。

太宗“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在此次募兵中,太宗共征得兵士十万,这支队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得志愿军。

但为何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偏向唐军一方时,太宗亲自东征得情况下,高丽依旧未被攻下?难道战神,真的迎来了他军事生命的转折点吗?

高丽未能攻下的原因:安市会战的决策失误

1、兵力缩减带来的困局

公元644年,太宗派水路500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

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

从兵力的情况来看,唐军吸取了隋讨伐高丽失败的教训,大大缩减了军队的阵容,太宗出征后又裁减随从,轻车简行。

甚至在部队向幽州集结过程中节省军资,据《册府元龟》卷十八记载途中军将私拿驿站贮麦的事情:“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麦数石,(太宗)不欲加罪,赐麦以媿其心。”

说明当时因节省军资,连将帅的生活都很艰苦。

这样精兵简政的队伍非常适合速战速决,如此一来就能解放军队后勤部门的压力,但不适合长时间在外作战。

但在攻下高丽辽东各个城镇之后,唐军一方面需要分兵把守,另一方面又必须集中优势兵力迎击来援之敌和进一步进攻,如此一来,兵力就显得不足。

前线的兵力不足,后勤部门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冷兵器时代,由于运输手段、技术低下,几乎都是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繁重的后勤工作中。

据《新唐书》《东夷传》和《唐会要》记载,攻占辽东、盖牟等城后,唐军虽然拥有大量粮食,却由于战线推移、补给线的延长而牵制大批兵力从事转运,运输的主力——驮马,随着负担的加重和天气的恶化而大批死亡,带到辽东的数万匹马到班师时死亡十之七、八成,粮运已经日益困难。

虽然太宗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战事实情的,但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太宗没有考虑到过于将军队人数缩小必然也会影响到后勤补给人员的缺少,最终也会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2、与兵力不相符的战术

在兵力不足的前提下,太宗还在战场上犯下了另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一改之前的速攻策略,转而走起了“稳扎稳打”的路线。

由于唐军兵力相对集中,因而局部的实力优势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唐朝君臣在各战役中,主要采用了“围点打援”(《李劫评传》记载)的战术,迫使高丽调兵前来解围,然后选择有利地形,伺机歼敌,获得了以逸待劳、反客为主的军事效果。

在太宗攻克白岩城之后,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等献计说:“安市人顾其家, 人自为战, 未易猝拔......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 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建议太宗绕过安市,众将也认为此计可行。

但太宗却采用了长孙无忌:“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趋而进,此万全之策也。”的计策,结果“安市人顾其家,人自为战。”此时太宗又放出消息,意欲将安市屠城,本是希望能用恐吓的手段逼迫城内的高丽士兵投降。

没想到,“安市人望见上旗盖,辄登城鼓噪,上怒。”“闻之益坚守”,唐军在此与高丽军队激战,将宝贵的夏季白白耗费,九月丢失压城的土山后,面临冬季不得不无功而返。

3、环境限制唐军发挥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高丽大致以辽河为界,而辽河至平壤的路程大约有千里之遥,其间不仅有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而且沿途还要受到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显然,陆军要想到达平壤,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一帆风顺的可能性不大。

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因此到了雨季,陆上布满沼泽,大大加大行军作战的难度,而从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又天寒地冻,所以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若不速战速决,就会使军队陷入困境。这也是要对高句丽进攻采取速战速决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

4、偶然事件导致战局扭转

历来唐军打攻坚战,手段繁多,如“翰赣车”、“飞云梯”、“抛(袍)车”、“车弩”、“土山”“板屋”(《通典》)等。但安市安市城建于山上,东高西低,面西为门,这种地势对筑土山有利,而抛车、冲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攻城的优势。

所以唐军“筑土山于城东南隅,浸逼其城,城中亦增高其城以拒之“最终去城数丈,下临城中”当唐军所筑土山已可俯视城内时, 土山压崩了城墙。

高丽士兵不得不出兵迎战,可是屯守山顶的唐军指挥官果毅傅伏爱山崩前却擅离职守,使得安市守军抢在唐军前占据缺口,“堑而守之”,唐军前功尽弃。

七十年征战终结束

虽然在安市会战中,唐军最后并没有将高丽攻下,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但唐军从高丽缴获了大量铠甲、马、牛等,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有利于之后继续征高句丽,灭高句丽。

唐太宗病逝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 50 万,征战 10 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

总结

在唐太宗亲征高丽失败,根本原因还是天气与气候限制了唐军的发挥,唐军只能在短短的夏季与高丽军队开展。

在战事如此紧迫的情况下,以唐军的兵力,更适合速战速决的战略,这也是太宗在战争前期,使用的策略之一,所以唐军能够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多城。

但在攻占白岩城之后,太宗却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采用“长驱而入,循序渐进”的打法,导致战争后期在安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冬季来临之前,唐军不得不撤兵,最终未能拿下高丽。

参考文献

1、《唐太宗东征高丽》

2、《关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

3、《贞观十九年唐对高丽的战争及其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李承乾在选择造反的时候 李世民为何差点拔剑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为什么废李承乾,李承乾叛乱,李世民和李承乾是什么关系

    对太子李承乾谋反后,李世民为何急着拔刀自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承乾谋反以后,李世民气得差点拔剑自刎。为啥?因为他觉得老脸丢尽了啊!这么多年以来,玄武门之变的那道伤疤一直都没好,如今又被亲儿子给揭了!你说李世民这张老脸还要了干什么?当初,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

  • 嫪毐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又如何大的权利?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嫪毐长什么样,赵高是什么样的人?

    嫪毐,为战国末期秦国的长信侯,帝太后赵姬的宠臣。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嫪毐是战国末期的著名人物,是秦国太后赵姬的情夫,还跟赵姬生了两个儿子。最后因为二人私通事情败露,嫪毐不得已起兵谋反,但因为寡不敌众被秦始皇处死。那么嫪毐为何未能杀死嬴政,立自己的

  • 李治对武则天是真爱吗 李治临死前不杀武则天也是因为爱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治晚年还爱武则天吗,武则天对得起李治吗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治离世前没除掉武则天是轻视女性实力还是因为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看刘晓庆版《武则天》,似乎很少有意难平的情节,因为武则天在剧中就是女性人生逆袭大BOSS,从一开始多年未受到宠幸,又被送到感业寺备受折磨,到后来入宫被冤枉,一步步逆袭成为最

  • 三国时期许褚与周泰的实力怎么样?有何差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武力排行榜,许褚打得过张飞吗,许褚为什么要杀死许攸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许褚和周泰都是大将,主要负责保护各自的君主。濡须之战,曹操率百余人观看孙权战船,孙权率兵来打曹操,东吴大将韩当和周泰杀到,许褚保护曹操,让曹操脱身,力战韩当和周泰,以一敌二,三十合战平。同为保镖,许褚比周泰强多少?曹操率大军进军濡须,先派曹洪率领

  • 张柬之政变推翻武则天后 张柬之后面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和张易之是什么关系,谁把武则天赶下去的,张柬之

    对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神龙政变之后,昏庸懦弱的唐中宗李显对张柬之不信任,致使张柬之遭到武三思的陷害,多次被贬官,他连气带怕病死了。实际上,如果张柬之没病死,也会被武三思的手下杀死,下场称得上悲惨,可谓

  • 历史上秦孝文王在位时间有多长?他的死与吕不韦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齐文王,秦庄襄王,秦孝公至秦始皇多少年

    秦孝文王,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孝文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最短的秦王,正式在位仅有三天。因此有人怀疑吕不韦为了让秦庄襄王早些即位,于是毒死了秦孝文王。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一,秦国王子秦孝文王是秦昭襄王与唐八子的儿子,秦悼太子的庶

  • 李世民远征高句丽都能适可而止 杨广两次失败后为何不能适可而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炀帝打不过高句丽,杨广为什么要征讨高句丽,隋炀帝为什么打高句丽

    还不知道:杨广两征高句丽失败为什么不能像李世民一样适可而止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我们都知道隋朝和当年的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隋炀帝杨广一手导致的,他在位期间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无尽的挥霍着隋文

  • 刘邦为什么要派陈平去杀自己的妹夫?详解其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樊哙是刘邦的好友和助手,也是汉朝的开国大将,并且还是吕后的娘家妹夫,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派陈平去杀自己的妹夫?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史料中记载了刘邦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个姐姐,但是记载已经很模糊了,连个名字也没留下来。没有任何可靠资料,表明刘邦还有妹妹。说他的妹夫,就

  • 都说李世民打仗套路深不可测 李世民打仗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世民为什么打仗这么厉害,漂流瓶伊拉克打仗套路图片,李世民为什么这么能打

    对李世民指挥打仗什么水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手下有不少精通谋略、善于用兵的将领,诸如李靖、秦琼、尉迟恭等人,都是万中无一、千古称颂的良将。这样一来,李世民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光芒也被掩盖了不少,甚至有人说,李世民只懂政治、不懂军事,那些大胜

  • 单雄信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品性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单雄信和李世民关系,单雄信原型,单雄信和秦琼关系

    瓦岗英雄们中,单雄信是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隋末,天下大乱,翟让在瓦岗寨高举义旗。年轻气盛的单雄信率一帮少年投入瓦岗军,翟让对这个少年英雄极为看重,“与之友善。”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与足智多谋的徐世勣意气相投,结成生死之交。两人成为翟让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