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还要处死他

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还要处死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59 更新时间:2024/1/22 6:08:26

还不了解:明代于谦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每一个人都了解于谦是被冤枉的,但明英宗坚持处死于谦,为什么?

在明代几百年的历程中,除了1644年崇祯帝亡国之外,土木堡事变堪称是最严峻的一次,它的危害,远远超过明成祖朱棣打了几年的靖难之役,因为在这次事变中,明代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大部分的大臣66位股肱之臣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基本上全部的将领,以及所有京畿大军的20万精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君主明英宗朱祁镇。似乎这就是靖康之耻的再现。

消息传到京城,举朝皆慌,家家忙着收拾金银细软,只等朝廷命令一下,就好脚底开溜。第二天的朝堂,是一个主逃派的合唱,一如徐有贞之流,就在众皆一词时,于谦一声大喝,斥骂主张逃跑的众臣。让他们想想宋代南渡的下场,鼓励大家坚守北京,守护国家。

正如《道德经》所言,国家昏乱,忠臣出。于谦不是一个说说就了事的人,接下来他成了拯救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与太后商议,立了景泰帝。然后着手组建军事力量,他动用了各地的守备军,以及其他可用的军事力量,连运粮的大军也没有放过,终于在短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大军,尽管不乏老弱病残,但于谦还是把他们调养成了可用之师。

当俘虏了大明皇帝的也先趾高气扬的来到北京城时,看到的是北京九道城门外严阵以待的大军,其气势甚至超过了他打胜过的精锐之师。尽管如此,战争依然残酷,于谦把所有的大军关在了门外,显示出不胜不归的决心,有的将领实在打不过,请求开门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只能战斗。

不管怎么样,北京保卫战胜利了,敌人被赶到了居庸关之外,可遭到重创的大明依然百废待兴,于谦没有一刻的休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于谦性格刚直,常常得罪人,但景泰帝朱祁钰特别支持他,所以于谦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大明也在他的努力下慢慢恢复了元气。

此时的于谦位极人臣,又极得皇上信任,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于谦没有为自己谋半分私利,甚至连皇上的恩赐也极力推辞,实在推不掉的,就封存起来,只作为一个礼节去观瞻没有动用过半分。

太多的人以为官场是富贵之地,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官场最大的存在意义是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平台,一个可以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媒介。于谦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他不屑富贵,别说金玉之物,就是一般的生活所需,也极力简单。他所在意的,只是尽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国家的各个机构都能如常的运作。并在这种运作之下越来越强盛。

有时候,这种因公废私会被运用到极致,于谦甚至力主接回被俘的皇上,理由就是为了国家的体面。他不了解,他自己为自己的结局写下了最重要的一笔。一国不容二主,别有用心的人很快发动了政变,江山易主,原来的皇帝朱祁镇又回来了,尽管他差点断送掉整个大明。接着于谦下狱,接着被判斩首。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皇上蓄意报复,还真不是,朱祁镇尽管是一个差点丢了江山的皇帝,但他也有很好的一面,被俘多年,他从来就没有丢失过自己一国之君的尊严,他甚至在临死的时候修改了殉葬的法律,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也没有记恨过于谦说过的社稷重,君为轻的话,因为在奸臣说杀于谦时,朱祁镇说的是:谦,实有功。

可就是这样一个还算明白的皇帝,最后还是杀了于谦,就因为奸臣后面的一句话,不杀谦,复辟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权利永远是帝王的逆鳞,碰不得,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一代忠臣身首异处。

于谦被斩的那一天,天空阴云密布,北京城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他们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傻,死在这个曾经他保卫过的城市,死在他接回来的人刀下。他们永远都不相信,这么傻的一个人会谋反。于是,人们永远记得他的功德,传颂着他的故事,让自己的孩子朗读他写的诗。

有一种人,很讨厌,让人总想置他于死地。有一种人,很傻,就是方便得很的时候,也不了解为自己谋一丝利益。有一种人,只了解工作,连自己的前程都不了解谋划。他们这种人,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

参考资料:《明史》《明英宗实录》等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祁镇被抓软禁之后 朱祁镇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祁镇王振,大明天子朱祁镇,朱祁镇被软禁

    对朱祁镇生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祁镇被软禁后生活如何?生了一堆孩子,让弟弟朱祁钰都眼红。朱祁镇和朱祁钰明明是亲兄弟,为何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 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钰又是如何做到一堆孩子围在身边的,这就是明代的著名事件之一。朱祁镇朱祁钰从小的生长环境朱祁镇从小就是

  • 朱祁镇当初没有杀于谦的话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祁镇的历史评价,明朝于谦是否被诛九族,历史上于谦结局

    还不了解:朱祁镇和于谦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会怎么样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皇位还会是他的,曹石之乱不会发生,明英宗也会留个好名声。主要原因如下:一、朱祁镇“正统”不需要非通过杀于谦来证明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朱祁镇在

  • 孙伏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伏伽是什么人物,孔子伏生,伏生是什么人物

    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完备于宋朝,成熟于明清时期。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以成绩论英雄”并不是现在应试教育下才有的口号,从科举考试诞生的那一天起,这句话也就应运而生,就像许多人为了迎接1977年恢复的高考一样,隋唐时期,成千上万格怀揣着仕途梦的人,也在准备着科举考试,孙

  • 朱祁钰是孙太后扶持上去的 她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给朱祁镇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土木堡之变孙太后,朱祁钰杀了朱祁镇的妻子,孙太后是朱祁镇的亲娘吗

    对孙太后和朱祁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太后将朱祁钰扶上帝王,为什么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皇位难道是孙太后手中的如意,想给谁就给谁,想收回就收回?大明代执行朱元璋祖训最严格的就是“后宫严禁干政”,孙太后纵有天大的本事,要轻易让皇权易主,几乎是不可能的。既

  • 赵德芳: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在戏曲演义中被虚构为“八贤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匡胤和赵德芳什么关系,宋朝八贤王赵德芳,宋太祖赵匡胤哪里人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 ,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年仅22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

  • 婉嫔陈氏一生都不不受宠,她最后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乌拉那拉如懿真实历史,婉贵妃为何不受宠,如懿传为什么立永琰为太子

    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流天子,一生多情。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如懿传》是一部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可是这座围城里,有太多无辜的人。《如懿传》中,到了最后,依旧活得很好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婉嫔,而查阅她的历史足迹,她唯一的胜利,大概就是活的最长。(一)汉人陈氏婉嫔,汉

  • 刘邦在逃出荥阳的时候 韩信为何没有去荥阳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和刘备差了几代,刘邦为什么要礼葬虞姬,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

    还不了解:刘邦和韩信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逃出荥阳就直接夺了韩信兵权,为什么韩信当时不去荥阳救援?正是因为韩信用兵思路与众不同,才能不被世人理解,但却屡次出奇制胜。韩信被称之为兵仙,必然有其道理,当然韩信用兵作战,善用奇兵只是其中一道,他也绝不会打无准备之

  • 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赵德昭(公元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赵匡胤次子 ,母孝惠皇后贺氏。乾德二年(964年),任贵州防御史。开宝六年(973年),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任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加任检校太尉。接下来我爱

  • 赵德恭:魏悼王赵廷美长子,曾历任多处地方官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廷美后裔,魏征辅佐过李建成吗,王的嫡长子又被称为

    赵德恭(962年―1006年),字复礼,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北宋宗室大臣,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之侄,魏悼王赵廷美长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四年(979),始拜贵州防御使。父亲赵廷美受迫害流放房州,赵德恭受牵连免官。赵廷美死后,出任峰州刺史。雍熙

  • 赵廷美:宋宣祖赵弘殷第四子,曾得罪宰相赵普,降为涪陵县公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宰相是现在的什么官,赵弘殷河北,杜太后赵弘殷

    赵廷美(947年—984年),本名赵匡美,字文化,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宋宗室大臣,宋宣祖赵弘殷第四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四弟,母为陈国夫人耿氏.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起家嘉州防御使,转兴元尹、同平章事,迁侍中、京兆尹。宋太宗即位,迁中书令、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