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作为孙策之死的最大受益人 孙策的死和孙权有关系吗

孙权作为孙策之死的最大受益人 孙策的死和孙权有关系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91 更新时间:2024/1/1 22:15:18

孙策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策究竟是怎么死的?和孙权无关,嫌疑人是这个最受器重之人。

事实上,杀死孙策的最大嫌疑人并非孙权,而是张昭!

在很多人看来,孙策被杀后,权力并未由他的儿子继承,而是由弟弟孙权继承了,孙权乃是孙策之死的最大受益人,所以不少人怀疑,孙策其实是被孙权派人刺杀的!但事实上,我们仔细观看史书,会发现,孙权根本没有刺杀孙策的动机!

为何说孙策并非孙权所杀?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孙策之死的背后策划者,乃是孙权,是因为孙权乃此事件中的最大受益人,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事前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孙权原本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孙策的继承人的,孙权之所以能成为东吴之主,完全是天意!

一、孙权在东吴内部,不仅没有多大的功劳,而且还有不小的劣迹!

孙权这个人,熟悉的朋友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孙十万”,因为他在合肥之战中统兵十万,竟然打不过张辽区区数千人,由此可见他的军事能力真的非常一般!而孙策扫荡江东期间,那可谓是功勋卓著啊,其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精兵猛将,孙权和他们相比,简直就是渣渣!所以说,其实在孙策攻取江东的这一段时间,孙权的军事表现算不上出色,这一点,就连孙策都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江东这个地方,乃是孙家刚刚打下来的,要想压服那些骄兵悍将,必须得拿出强悍的实力,而在这方面,孙权显然是不足的,所以说,若是孙权将孙策干掉了,他也不可能得到众人的认可,不可能接过东吴的担子!

孙权这个人,军事能力不行,在扫荡江东的过程中并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无法压服孙策手下的那批骄兵悍将,所以说他不可能这么早就策划干掉孙策。若他真想干掉孙策夺权,至少也得等自己成长起来,手下有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才有成功的希望。而孙策去世时的孙权,显然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除了军事能力不行,威望不足,孙权这个人,还有不小的劣迹,那就是贪墨公款!孙权这个人打仗不行,但搞人际关系还是一把好手的,而搞好人际关系,结交天下英雄,势必需要花钱,但当时的孙权年纪轻轻,又哪里会有钱呢?于是他把主意打到了哥哥孙策头上。孙权找到孙策的财务总管吕范,希望他“借”点钱给自己花花,而且别告诉孙策,但是吕范这人非常有原则,不是孙策的命令,他不愿意支取钱财,并表示要先向孙策请示一下,这可吓坏了孙权,最终孙权只能灰溜溜的跑了。

后来,孙权被任命为阳羡县长,拥有了这个地方的财政大权,于是,孙权成为了这片地方的天,大肆挪用钱财,日子过得非常潇洒。后来孙策前来视察,把孙权吓了个半死,幸亏一个叫周谷的人帮他做了假账,抹平了亏空,他才勉强脱险。

从这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孙权这个人,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这家伙也是个贪钱之人,还是有不小的劣迹的。这种行为,也被当时的许多人所不齿。

正是由于上述的两个缺点(威望不足、贪墨公款),所以当时的许多人其实是不想让孙权继承孙策的位置的,当孙策被刺杀后,大家最开始推举出来接替孙策的人,其实是孙权的弟弟孙翊

《三国志》注引《典略》:“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可以看到,当时的众臣其实是不看好孙权的,认为孙权不足以掌控江东,他们推举的人乃是孙翊!所以说,以孙权当时的地位,他根本没有动机去刺杀孙策,因为就算是孙策死了,他孙权也不可能成为江东之主!

二、孙策临终前改遗嘱

孙策活着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想过让孙权继位,毕竟孙策还年轻嘛。按照正常情况下去,孙策死后应该是他的儿子继位,即便他的儿子太小,也应该立一个类似于孙策一样的猛人做江东之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镇住那批骄兵悍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多数大臣都推举孙翊做江东之主。但是孙策在临终前却改变了遗嘱,他放弃了和自己相似的孙翊,选择了和自己大不相同的孙权!

《三国志》: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孙策这个人,军事能力极强,但与此同时,他也比较残忍好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想让他死。若是让孙翊上位,其实就是另一个孙策,他的结局估计也不会太好,还是会死于别人的暗杀之中,到时候整个江东孙家,很可能都要亡于战乱。与其如此,那还不如换孙权上位,孙权这家伙,虽然贪财了一点,但至少不嗜杀,能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而且孙权搞阴谋诡计似乎还比较在行,这种人才符合做主公的位置。于是,好事最终落到了孙权的头上,孙权直接成为了江东之主!

综合来看,孙权这个人不仅军事能力不行,威望不足,且有贪财的劣迹,是不可能成为江东之主的,大家最看好的人并非孙权,而是他弟弟孙翊。所以说,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他根本不可能去策划刺杀孙策,因为孙策死了,孙权也得不到好处!相反,这事情要是败露了,他自己还可能因此被杀。这种百害而无一利之事,孙权不会去做!

那么既然孙策并非孙权所杀,那谁是害死孙策的最大嫌疑人呢?事实上这个人的身份出乎了众人所料,他很可能就是孙策最器重的张昭!

刺死孙策的最大嫌疑人

正史记载的是阳谋,并不会记载阴谋,因为阴谋往往并没有被揭穿,他们仅限于大家的猜想之中!孙策之死,便是如此!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带人去丹徒山打猎,结果路上碰到了伏击。由于孙策骑马跑得比较快,护卫被远远的甩在了后方,所以当他遭到伏击时,并没有护卫保护孙策,于是孙策和三个刺客缠斗到了一起,最终孙策干掉了一个刺客,但自己也被弓箭射中脸颊,身受重伤。幸亏护卫赶来的及时,救下了孙策的性命!

《三国志》: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不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表面上看,孙策遇刺,就是一件很简单的袭击事件,就是因为孙策暴虐,杀掉了许贡,于是许贡的门客前来复仇,伏击了孙策,最终孙策属下赶到,救下了孙策,杀掉了刺客。正史的记载,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就是外表呈现给大家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仔细探寻,会发现此事件透漏着诸多的不寻常!

首先、孙策的打猎路线,许贡三门客怎么了解?他们怎么就那么凑巧地呆在孙策打猎的必经之路?万一孙策策马狂奔,跑了另外一个方向呢?这是不是太巧合了?

其次、孙策的部下赶到后,为啥会将刺客全部杀了,而不带回去好好审问?是怕问出幕后之人吗?这三人真的就是许贡的门客吗?还是说许贡只是个替罪羊而已?

最后、孙策临死前,为啥不选择和自己更像的孙翊当继承人,偏偏选择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孙权?孙策临终前究竟发现了什么?

在大多数人看来,孙策之所以被杀,很可能是江东的那些世家大族干的,因为孙策太过暴虐,对他们打击太大,所以他们要安排人诛杀孙策。可孙策的行动路线他们是怎么了解的,这里面必定有内鬼!也就是说,孙策的身边人在出卖他,甚至他的身边人就是此次事件的最大策划者!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孙策最器重的张昭!

为何说是张昭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 张昭深受孙策器重,他了解孙策身边的事情,了解孙策的打猎路线。

二、 孙策死后,大权基本都会落入张昭手中,周瑜当时被派往外地,无法参与内部争斗。事实也证明,孙策最终是将大权托付给了张昭的,而不是周瑜,周瑜是强硬的带兵赴丧,抢夺了张昭的部分权力!孙策临死前,张昭看重的是孙翊,这个孙翊的年纪比孙权还小,而且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较好控制。

三、 赤壁之战,张昭一反常态,主张投降。之后,孙权逐渐架空弃用张昭,两人的关系一度达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

孙策本人粗暴好杀,他对江东的世家大族,采用的策略一直是比较激进的,而且并没有看出他跟这些人有任何和解的打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孙策这种性格的人势必更加喜欢和他类似的孙翊,但是当张昭等人推举孙翊时,孙策却一反常态的选择了孙权,这非常不合理!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孙策发现了什么,很可能他了解别人就是想弄死他,扶植孙翊上位,掌控江东大权。而孙权这人,别看表面上老实,但私下里蔫坏儿,他不会轻易成为别人的傀儡,他比较符合玩弄手段,所以由他主掌江东,更加符合对抗幕后之人!

而事实也证明,孙权上位以后,先是扳倒了辅政大臣张昭,后来又干掉了功高震主的周瑜,力压江东四大家族,使得东吴大权牢牢的掌控在孙家,成功的完成了孙策的遗愿。相对来说,孙权确实比较符合掌控东吴大局。

结语

总的来说,孙策之死,幕后的最大嫌疑人并非孙权,因为孙权没有动机!以孙权当时的实力来看,就算孙策去世,他也不太可能成为东吴之主,大家最看重的是孙权的弟弟孙翊!所以说,孙权不可能暗杀孙策。本文认为,真正谋划刺杀孙策之人,很可能是张昭。张昭是孙策的身边人,了解孙策的行动,有作案能力。且孙策死后,继承人年幼,东吴大权暂时会全部归于张昭,张昭有作案动机。最终,张昭在赤壁之战中选择背叛孙家,投降曹操,这更加说明他这人有很大的问题!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孙权晚年到底做了什么 世人为何说东吴亡于孙权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晚年怎么昏庸的,孙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孙权晚年是什么样的

    孙权晚年做了什么事?为何世人会说,东吴亡于孙权之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孙权是江东猛将孙坚之子,也是虎父无犬子。曹操见到孙权后,称赞道:“生子当生孙仲谋”,生儿子就要生孙权这样的。孙权的哥哥孙策去世时,孙权才19岁,但他评价道:“举江东之众,决

  • 孙权早年可以说是一世英明 晚年是为何各种弊政频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对孙权的评价,曾国藩预言王朝灭亡,英明是谁

    对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前半生一世英明,为何后期却弊端频出?孙权作为《三国志》中,早期一直被赞颂的人物,他从哥哥孙策手中继承江东大权时,整个江东是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但是,这个时期的孙权,却非常懂得知人善用。他用张昭为江东政权的发展做铺垫,他任用周瑜为后

  • 宕渠之战时张郃为何会败?张飞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居庸关之战,下邳之战,张飞打败张郃

    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张飞和魏延都以勇猛著称,张飞在巴西郡宕渠打张郃之时,张郃坚守不出,张飞无奈,只能喝闷酒,后来,张飞和魏延联手,两个人一起,将张郃打的大败,狠狠地虐了一回。张郃最终弃马爬山,抱头鼠窜,步行逃回南郑。这一战就是精彩的张飞智取瓦口关。这里只讨论演义。当时

  • 历史上庞德为何会被擒?事后又为何不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庞德被谁杀了,庞德的兄长,三国名将庞德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全部歼灭了于禁、庞德率领的曹魏援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对庞德的评价很高,尤其是《三国志·卷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更是说庞德比马超还能打:“德随腾子超拒援(郭援,钟繇的外甥)、干(高干,袁绍的外甥)于

  • 关羽不是看不上马超和黄忠吗 关羽为何对赵云像亲兄弟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不服马超还是黄忠,赵云马超关羽,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

    对关羽亲兄弟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中,关羽不服马超,嫌弃黄忠,为何对赵云却像亲兄弟?想必大家都看过三国吧,当中一些有情有义的故事,也是让很多人受益良多呢,像当中最出名的就,肯定就关二爷莫属了,义字当头的关羽,被称为武圣人的他,大家都了解关羽特别骄傲,他不

  • 赵云和关羽作为顶级猛将 关羽为何不和赵云配合作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关羽和赵云到底哪个厉害,关羽和赵云谁当主将,赵云和关羽哪个厉害

    还不了解:关羽和赵云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为顶级猛将,为何关羽从来不和赵云配合作战?事实上,关羽之所以从来不和赵云配合作战,并非因为关羽太过高傲、无法容忍赵云!真正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看看你都了解几个?关羽和赵云的关系一说到关羽,众人的第一反应便是高傲,

  • 同样是谋反,朱高煦与朱高燧最后的下场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为什么不杀朱高煦,朱高煦绊倒朱瞻基,朱高炽瓦解朱高煦

    历朝历代,谋反都是诛九族的重罪,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棣有三个儿子,朱棣把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的时候,两个弟弟都不服,而且还联合起来谋反。不过后来,朱高炽去世,他的儿子朱瞻基当皇帝以后,抓捕了自己的二叔朱高煦。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抓捕三叔朱高燧。那么,同样

  • 王继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承书为什么隐姓埋名三十年,赵匡胤,张承志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起中国的古代史,那就是一部帝王史,但是有帝王一般都必然有宦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宋朝的宦官并没有掀起什么浪子,不过有一个宦官却相当厉害,曾经试图谋立两个皇帝,其中一个皇帝谋立成功,另外一个皇帝谋立失败。那么这个宦官是谁,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个宦官就是王继恩。王继恩是在后周

  • 刘裕掌权之后 刘裕为何将司马懿后人满门抄斩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丕死前为什么给司马懿兵权,刘裕被谁灭了,刘裕是刘协后代吗

    还不了解:刘裕和司马懿后人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裕已经掌握大权,为何还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这是为何?“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如果一个人成了一位英雄,就不要再问他的出身如何,如果一个人富贵了,那就要思考一下他富贵的原因是什么了?我们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

  • 关羽死后刘备为何会发动夷陵之战?他真的是没有其他选择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夷陵之战刘备如果赢了,三国关羽是被谁杀的,关羽死的时候刘备为什么不救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称帝后对东吴发动的第一场重大战役,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举兵伐吴,结果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遭遇惨败,蜀军精锐损失殆尽。历来人们都批评刘备以怒兴师,不应该伐吴,否则蜀国不会变得残破不堪。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刘备在夷陵之战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