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高柔是什么人?高平陵之变时他为何支持司马懿

历史上高柔是什么人?高平陵之变时他为何支持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78 更新时间:2024/1/11 12:31:55

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可以说是曹魏甚至是三国历史的转折点,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高柔是谁,很多三国迷可能都不甚清楚,我们看一看他的人生履历:30岁归附于曹操,被任命为县长;50岁任廷尉,一干就是二十三年;72岁官至三公之一的司空;75岁任司徒;76岁高平陵政变中支持司马懿;83岁任太尉,90岁去世(公元263年)。

为何说高柔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传奇呢?先说他的年龄和做官时间,高柔生于公元174年,自从公元204年加入曹操阵营,直到公元263年去世,为官六十年历仕曹操及曹氏五位皇帝,几乎横跨整个曹魏历史,见证了曹魏政权的兴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柔虽然是曹魏的五朝元老,最终却站在了司马懿一边。

慧眼如炬,法律专家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当时曹操为兖州刺史,高柔对城中的人说陈留乃四战之地,曹操又有进图四方的愿望,不会安守兖州,而且张邈早早就是陈留太守,恐怕他们之间会发生变乱,劝人们尽快离开,以避开将会出现的战争。

但是,当时人人都认为张邈与曹操关系密切,而高柔又年少,都没有重视。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当时高干呼唤高柔到河北,高柔于是与宗族一起去依附高干。结果公元194年,张邈、陈宫叛迎吕布,留在陈留的族人都遭受了战乱,只有高柔和宗族幸免于难。

建安九年(204年),高干与高柔归降曹操,曹操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县中的人都对他有所听闻,有数名奸吏因而自动辞官,但高柔却挽留他们,包容他们过往的事,令他们都成为好官吏。高干次年就以并州叛曹,高柔虽没有参与,但曹操却想找个理由杀掉他。

于是曹操任命高柔为刺奸令史(处理司法事物的僚属),但他做得十分好,处法允当,狱中无滞留未判的犯人,每晚都看文书到深夜,抱着文书睡着了,曹操见此才对他改观,辟他为丞相仓曹属。

秉公执法,辅佐曹氏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建魏国,高柔任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当时军人宋金等在合肥逃亡,有人建议尽杀他的母亲、妻儿和弟弟,但高柔认为重刑不单无助于遏止士卒逃亡,更加因为自己无路可走而引发更多人逃亡,怀柔反更能触起他们归附之心。曹操听从,很多无辜的逃兵家属都得以幸存。

后来,高柔转为颍川太守,任法曹掾。当时曹操设置校事,用以监察大臣,高柔认为校事又不是在百官之上又非听命于百官,而且校事赵达等人又多次以自己喜恶去处事,应作检讨;但曹操则信任赵达,认为他们才能做到检百官的效能。后来赵达等人的奸恶之事被揭发,曹操杀了他们作为对当日不听高柔劝谏的道歉。

曹丕即位为帝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转加治书执法。当时因为诽谤妖言较多,曹丕于是下令要处死诽谤者而赏赐告发者,结果很多人互相诬告,高柔于是建议联消这项法令以免无辜人受害,但曹丕不听,结果相互诬告越来越严重,曹丕只好听从高柔的建议。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高柔迁任廷尉(负责审判)。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因对御史中丞鲍勋有宿怨,借有小过失而要枉法诛杀他,高柔坚决不从,曹丕干脆调离高柔,直接指令廷尉执行诏令,不顾群臣反对而处死鲍勋。

曹叡继位后,封高柔为延寿亭侯。执政后期,魏明帝曹叡大建宫殿,百姓劳役繁重;又大选美女,填塞后宫;而后宫的皇子连连夭折,还没有继承人。高柔直言劝谏曹叡应当暂停修建宫殿,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等什么时候灭了吴、蜀两国再建宫殿。

曹叡一直没有儿子,高柔认为是因为后宫美女太多,建议曹叡按照规定只留120名女子就可以了,然后好好保养身体,这样就能多生儿子了。当时禁止去天子苑囿中狩猎的法令非常严厉,官员、百姓犯法都要被处死,高柔据理力争,认为大范围圈禁土地,对百姓有害而无利,可惜曹叡只是纵情享乐,并不听从高柔的建议。

位至三公,支持司马懿

高柔担任廷尉长达二十三年,后来升任太常。正始六年(245年),升任司空。正始九年(248年),又迁任司徒。在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角力下,高柔选择支持司马懿。次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上奏请求免曹爽的大将军职务,郭太后诏令征召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的军营。

司马懿对高柔说:“你成为周勃了。”曹爽被杀后,高柔晋封为万岁乡侯。甘露元年(256年),曹髦即位,进封安国侯,任太尉。曹奂即位后,增邑又封二子为亭侯。景元四年(263年),高柔去世,享年九十岁,谥元侯。

高柔一生堪称传奇与励志,人活七十古来稀,高柔只做官就做了60年;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高柔一个人就把曹家六代人伺候完了。历尽千帆之后,高柔选择了离曹家而去,加入了司马家的阵营,实在是让人慨叹(我不认为高柔是背叛,高柔的选择证明了曹魏后期之不得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献幽皇后丁氏:帮助情人上位,最终却被逼含恨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十六国时代是个异常混乱的时期。在这段长达一百多年的混战过程中,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有十六个国家存在时间较长,对历史的影响也较大,后世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后燕是十六时期鲜卑慕容诸燕之一,前期实力强盛,一度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政权,到了后期则内乱不断,最终被

  • 历史上岳乐对清朝都有哪些贡献?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为什么历史要承认清朝伟大,秦桧为什么跪在岳飞墓前,是谁让清朝灭亡的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落后的游牧民族打败先进的农耕文明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古代中国,大明王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但最后却被关外的满清王朝打败,导致了近代以来我国落后了世界几百年。诚然,落后的满清王

  • 历史上凌统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最厉害的人,周瑜凌统,历史上最高的人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凌统是江东十二虎臣之一,也是孙权最信任和喜欢的大将之一,在正史中,凌统作战勇猛,武艺高强,曾在合肥之战中,率三百人拼死保护孙权突围,凌统部下三百人全部战死,凌统也因此身受重伤。此战后不久,凌统就

  • 刘备能成功请诸葛亮出山 只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为什么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三顾茅庐对不对,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是

    还不了解:刘备三顾茅庐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成功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他三顾茅庐的诚意吗?说起三国时期的经典故事,大家总会想到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成功请诸葛亮出山一事,后来的历史进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人最后算得上是互相成就,诸葛亮助刘备三分天下,成功称帝,

  • 乾隆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重臣张廷玉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张廷玉,康雍乾三朝元老,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古代,老皇帝去世之后,如果新皇帝还是一个小孩子,不能堪当大任的话,这也就代表了老皇帝必须要选定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辅佐儿子度过这段未成年时间。而在三国时期,司马懿,诸葛亮这两个人都是被托孤的重臣

  • 曹操在华容道没有求饶的话 曹操能不能杀出重围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华容道兵临曹营,杀出重围3,华容道兵挡将阻

    对曹操和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如果不向关羽求饶,他在华容道能杀出重围吗?曹操作为三国势力最大的枭雄,在一统北方之后就开始了他一统天下的雄心了,但是在赤壁之战中 ,曹操吃了他军事生涯最惨败的一仗,几万精锐部队化为乌有,一统全国在曹操有生之年成空谈,着实令人

  • 刘备临死前把兵权交给李严 刘备为何无视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云不被刘备重用原因,刘备为什么不守荆州,刘备伐吴带上诸葛亮会赢吗

    还不了解:刘备临死前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临死前为何无视赵云,把兵权给了李严,一年后诸葛亮给出答案。三国演义中,最励志的就是刘备的创业史,一个卖草鞋的打着匡复汉室的名义,居然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得不说刘备的确具备帝王的水准,尤其是在他临死前对赵云和李严的

  • 张鲁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下海旷大成最后的结局,鲁海牛结局,张鲁之母

    东汉末年,在曹、刘、孙“伟岸身躯”的衬托下,无数曾经割据一方的诸侯沦为了炮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么三国结局最好的诸侯是谁呢?董卓、袁绍、袁术、吕布等人自然算不上好结局,那么曹操、刘备、孙权呢?看似曹孙刘分别建立政权,显赫一时,但最终都难逃覆

  • 三国时期张鲁是什么人?他为何会看不起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备还是个厚道人啊,刘备是小人吗,鲁肃为什么对刘备那么好

    在东汉末年群雄中,张鲁的地盘不大,只有汉中一地。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公元215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盘踞汉中的军阀张鲁。张鲁得知弟弟在阳平关“率众数万,拒关固守”、兵败被杀后,方寸大乱,接受谋士阎圃建议,率军前往巴中。益州牧刘备闻“鲁走巴中”,主动向他挥舞橄榄枝,“将迎之。”阎圃

  • 明朝开国六公爵只有徐家的爵位传到明末 其他五家人都去了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开国公爵列表,明朝开国六王下场,明朝徐家一门两国公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代开国六公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明代的开国六公爵,为何只有徐家的爵位传到明末?其他五家去哪了明代初年,朱元璋一共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但是这六个开国公爵,除了徐达之外,其他五个爵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