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宰予是什么人?他多次被孔子骂是因为什么?

宰予是什么人?他多次被孔子骂是因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83 更新时间:2024/2/16 13:06:05

宰予,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之一。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孔子究竟为什么要辱骂自己的学生宰予,宰予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孔子和宰予的对话,我们会发现,宰予其实一次都不该骂。

第一次是关于“孝”的讨论。宰予说,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如果在这三年时间里,不讲礼仪,礼仪就忘了;不听音乐,音乐就荒废了。宰予在质疑“守孝三年”这种腐朽周礼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新观念。他说:“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予的意思很明确,谷物的种植收成也就是一年,既然谷物一年一轮回,人生也应该这样。所以,他认为,按照“天人合一”的道理,最好的守孝时间也就是一年。

但是,孔子明显不屑于和宰予讨论,他很不耐烦地问宰予,你只守孝一年,你心安吗?宰予也干脆地回答,心安。孔子讽刺他,你心安你就那样做吧。宰予出去后,孔子把宰予大骂了一顿,骂他对父母不孝。

在这里,宰予是和孔子讨论守孝的时间,可是孔子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把话题引到宰予身上,认为是宰予不孝道,完全背离了学术讨论。

第二次是关于“仁”的讨论。宰予给孔子提出了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仁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有一个“仁人”,他应该跟着去吗?当然了,宰予这里讨论的,并不是说一个人掉进井里了,另一个人该不该去救。而是因为孔子曾说过,对于“仁”,应该趋之若笃。既然如此,如果那个“仁”在井里,也该趋之若笃吗?趋之若笃,不就是也会跟着掉到井里去吗?

孔子当然明白宰予的话是一个圈套,宰予是设置一个“陷阱”,让他往里跳。于是直接骂道,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宰予在“演”他。

第三次是关于“社”的讨论。鲁哀公问孔子,夏商周三代,分别用什么木头当“社”,也就是土地神的神主。宰予我,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目的,是让人战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回答很奇怪,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这里说“既往不咎”,其意思肯定是认为宰予并不是胡说八道,这事是真的。但是他想不出什么来回答,于是就说,以前的事,陈谷子烂芝麻的,还说他干什么!显然,孔子这是实在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用老师的“大喉咙”,强迫宰予不准说。

从上面的三件事可以看出,宰予虽然是个刁钻古怪的学生,不过,他其实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而他思考的问题,正是孔子学说中一个致命的弱点。也就是时代已经发展到春秋,奴隶制即将解体的时候,如果还墨守成规,搬用西周初年周礼的那一套,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从孔子三次对宰予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孔子其实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无可奈何,回答不上来的。所以他才会显得非常不耐烦,用老师的“大嗓门”来压服宰予。

但是,当宰予白天睡觉(这个睡觉不一定在课堂上。即便在课堂上,也说明宰予对孔子讲的那一套实在不愿意听)的时候,孔子就完全是辱骂了。之前孔子之所以比较收缩,是因为宰予说得确实有道理。但现在完全是宰予没道理了,所以,孔子说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样难听的话。

当然了,孔子毕竟是大宗师。他虽然生气,气魄还是有的,对宰予也有较为中肯的评价。他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就是著名的“孔门十哲”。在这里,孔子高度评价宰予是个能言会道的人,而且在排位上,还把他排在能言会道的第一位,子贡的前面。也就是说,还是充分肯定了自己这个学生的优点的。和网上那种辱骂学生的老师,显然不是一样的品格。

被孔子反复打压的学生宰予,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史记》写了他一个悲惨的结局,说他在齐国临菑做大夫,和田常一起参与作乱,最后被灭族。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羞愧。

不过《韩非子》上说的是“宰予不免于田常”,也就是宰予不能免于田常的政变,但是并没有说他参与了政变。就算是参与了政变,那也是齐国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的一场冲突,与宰予代表的新思想和孔子代表的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非简单是造反。而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怀疑司马迁把阚止当成了宰予,他们的字是一样的。

宰予被孔子多次臭骂,不过后世对宰予的评价却并不低。王充曾为他打抱不平,说他白天睡觉是“小过”,孔子不能上纲上线,上升成“大恶”,说出“朽木不可雕”这样的话。同时,唐玄宗把他追封为“齐侯”,宋朝则追封为“齐公”,嘉靖则追称为“先贤宰予”。

这样的评价和结局,也是宰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有哪些与贺若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轶事典故,诚信典故,武则天成语典故

    贺若敦(517~565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西魏北周时期将领,隋朝名将贺若弼之父。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勇武刚猛著称。西魏大统二年(536),抓捕东魏颖州刺史,归降宇文泰。北魏废帝二年(553),率兵平定谯淹叛乱。武成元年(559),入为行军司马,领金

  • 贺若敦:西魏北周时期将领,得罪宇文护后被逼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贺若敦(517~565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西魏北周时期将领,隋朝名将贺若弼之父。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勇武刚猛著称。西魏大统二年(536),抓捕东魏颖州刺史,归降宇文泰。北魏废帝二年(553),率兵平定谯淹叛乱。武成元年(559),入为行军司马,领金

  • 李白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简介李白一生的经历如何大起大落,李白碎叶,你认为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可是他却逍遥地游山玩水,海阔天空到处走,日日琴棋书画诗酒花。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李白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同一个祖宗《新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个兴圣皇帝就是凉武昭

  • 有哪些与贺若弼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杨孟载,宋襄公典故

    贺若弼(544年~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周隋朝时期名将,北周金州刺史贺若敦之子。出身将门,少有大志,擅长骑射,博闻强识。初仕北周,追随齐王宇文宪,封当亭县公。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地区,封襄邑郡公。隋朝建立后,拜吴州总管,参与隋灭陈之战有功,拜右武候大将军,封上柱国,进爵宋

  • 杨约:隋朝权臣杨素之弟,筹谋并成功推动隋文帝废黜杨勇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隋世宗杨昭,杨广夫

    杨约,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后期至隋朝时期官员,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司徒杨素之弟。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弘农杨氏。北周(557年-581年)末年,因为杨素有军功,被赐爵安成县公,拜上仪同三司。隋朝建立后,被隋文帝任命为长秋卿,升任大理少卿。开

  • 梁潜为官清廉,勤政为民,为什么还会被朱棣杀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明王朝1566严嵩是好人吗,朱宗潜,明朝最清廉的官员

    朱棣虽然是明朝的一代明君,但是死在他手里的无辜官员也不少,就比如梁潜一生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最后还是被朱棣杀掉,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梁潜是明朝初期一个为政清廉的官员,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梁家,洪武二十九年成功考中举人,第二年便被朝廷委派到四川苍溪县一个小小的训导,后在别人的举荐下,相继去当

  • 杨敷:北魏至北周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北齐和北周和隋朝,北周官职表,嘉庆时期大臣列表

    杨敷(?~571年),字文衍,弘农华阴人,北魏到北周时期大臣,华州刺史杨暄的儿子,名将杨素的父亲。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弘农杨氏。少有大志,重信然诺。北魏建义初年,起家羽林监,袭封临贞县伯。西魏时期,历任奉车都尉、司士郎中、祠部郎中、丞相墨曹参军、帅都督、太中大夫

  • 三国时期蜀汉本土的士族、豪门与刘备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是谁,刘备到底是不是汉室宗亲,刘备黑道发家史

    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俗话说得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是指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在中后期已经无人才可用,只能用廖化这样的老将来冲锋陷阵。这种现象在三国时期,也是蜀汉政权特有的,人才更迭青黄不接

  • 杨玄感:隋朝权臣杨素嫡长子,曾起兵反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恭帝杨侑简介,山西县委书记车祸,杨玄典

    杨玄感(不详~613年8月21日),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人,隋朝大臣,司徒楚公杨素嫡长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凭借父亲勋劳,授柱国、郢宋二州刺史,迁鸿胪卿、礼部尚书,袭封楚公。声名过盛,受到隋炀帝猜忌,内心不安,策划谋反。大业九

  • 杨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个人成就有哪些,关于杨素的三个成语,杨素的儿子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人,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素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记室、礼部下大夫、大都督,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参加灭北齐之役,并随上大将军王轨救援彭城,俘虏南陈主将吴明彻。后随上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