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370 更新时间:2024/1/15 12:18:27

郦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期刘邦部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郦蟠十一世孙,中国郦姓宗族列第七十一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曾以刘邦谋士郦食其(lì yì jī)为主人公作过一首诗: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在李白的诗中,郦食其的形象性格很鲜明,高阳酒徒,性情孤傲,初见刘邦便是一通雄辩,此后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刘邦拿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着实有天下第一说客的风采。

依在下看,李白之所以为郦食其作诗,乃是因为其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豪放气息正符合李白的口味,而不是李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豪放说客。

其人豪放,这不仅决定了郦食其在刘邦阵营的实际地位,也决定了郦食其的最终命运。

史书上说,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生于魏国陈留高阳,早年喜读书,好纵横之道,但因为性情太骜不驯,郦食其虽有纵横家的雄辩之才,却始终没有出来建功立业,公元前225年,秦国攻灭魏国后,郦食其家贫落魄,沦落为陈留门吏。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陈胜项梁等豪杰纷纷起兵反抗暴秦,这本是有才有志之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郦食其却看不上途径陈留的各路豪杰,因而始终卧在自己的陋室里,深居简出。

看郦食其的这种姿态,此人似乎有些罕见雄才的味道,但细细品味他遇到刘邦之后的所作所为,有人也有另一种解读,此人不出山,并非看人有多准,有多毒,而是性情太孤傲,人又太老,很难遇到真正欣赏他的人。也就是说,郦食其郁闷的是他看不上别人,别人也看不上他。

刘邦在识人、用人、御人上,的确是当时的天下第一。

当听说刘邦正率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时,郦食其安耐不住,托人向刘邦来了一次毛遂自荐。因为知道刘邦素来藐视儒生,郦食其将自我介绍浓缩成了一句话,我不是儒生,我是好酒的高阳狂徒。

刘邦听说高阳有这么一个人,是什么反应呢?

见见无妨。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历史上的著名一幕,刘邦在两个侍女的服侍下一边洗脚,一边召见郦食其。

古今豪杰,识人、辨人,经常会用故意藐视、羞辱甚至恐吓的另类套路,越是草莽出身,越是如此。刘邦此举,很有可能就是如此。

面对刘邦的举动,郦食其的反应很漂亮,他拿出狂傲酒徒的气概与才华,先是直接怼了刘邦的轻藐之举,接着便豪放地纵论起天下,展现出了雄辩之才。

刘邦一听一观,觉得眼前的老头是个人物,便有意将其收入麾下。

但历史的真实场景往往是很现实,很残酷的,虽说刘邦觉得郦食其是个人物,但绝非是奉若神明,他更关心的是眼下郦食其能给他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郦食其说,我可以去游说、刺杀陈留县令,总之,我能让你兵不血刃地攻占陈留。

试想一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如果真是天下第一谋士,他会甘愿去做一名间谍刺客吗?又或者说,刘邦要是觉得他是张良那样的罕遇大才,他又怎可能叫他交这样低级的投名状。

所以说,郦食其充其量只是个豪放、有些偏才、有些不甘心的老狂徒,不仅刘邦心底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两三个回合的交道打下来,他自己就完成了在刘邦阵营的角色定位。

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命运。

自从取下陈留县令的脑袋,打开陈留城门的那刻起,郦食其实质上就成了刘邦麾下的一个带有间谍性质的老说客。

想想都知道,这样的角色,命运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郦食其为刘邦办第二件大事时,若不是躲闪及时,他很可能那时就丢掉了老命。

什么事呢?

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从南入关,并让郦食其和陆贾去入秦的重要关防——武关,先行劝降秦军。然而,当郦食其凭借雄辩之才叫秦将放下武器后,刘邦的大军却突然挥戈一击。

明眼人一看,刘邦此举完全就是拿郦食其当可牺牲的棋子在用,但这就是郦食其现实的处境。

史书上记载,随后郦食其不停地为刘邦献计献策,甚至有些不让张良的风采,其实这是郦食其想摆脱困境的一种努力,而不是刘邦把他当成了张良式的核心智囊。

虽说郦食其有谋士之才,也曾为刘邦提出攻占敖仓的良策,但在大战略的谋划上,他终究还是缺了一些火候,不如张良。

项羽争霸正胶着时,郦食其曾向刘邦献上大计,大封六国后裔,可孤立项羽,尽得天下。

这计谋初听起来,很有些武王当年的意思,刘邦很兴奋,立即命令给六国后裔铸印,并吩咐幕府文吏赶紧签发任命书。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良赶来,用八不可彻底否决了郦食其的计谋。

回过神来的刘邦破口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

如此一来,郦食其再想奢望成为张良第二,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狂傲之人一般都是不肯认输,想极力证明自己的,有些时候甚至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郦食其主动请缨,愿往齐国,劝齐王归降,就有这样的浓烈味道。

为何说劝齐王归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劝降强悍之敌从来都是权宜之计,不是为了麻痹对方,就是为了卸磨杀驴。

当时的齐王田广,麾下还有二十万人马,不说齐国田氏本就是猛士硬种,单就这二十万人马,刘邦便不敢生吞活咽下去。

这种情况只有消灭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乎,面对郦食其的主动请缨,刘邦阴险帝王的另一面就呈现出来了,他同意了郦食其的劝降计划,却不阻止韩信向齐国进兵。

从郦食其的角度看,凭他的智商,此去齐国的凶险,他能够体会到吗?多半是能的,但因为狂傲的性格,想求取富贵功业,明白也只能涉险一试。

此去齐国,郦食其充分证明了自己是天下无双的说客,但他的悲剧命运从他成功说服齐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齐王承诺归降刘邦后,郦食其随即把宝押在了韩信身上,如果韩信接到他的信,顺利退兵,那他“东下齐城七十二”的丰功伟业就算到手了。

但这怎么可能。

纵使韩信是个不谙黑暗权谋的军人,但只要有人稍微一点拨,他必会醒悟过来,进而将郦食其逼入死境。

点拨韩信的蒯通,是个最终没能得志的狠人,韩信若是在关键处听了他的,此人可能不输张良。

蒯通点拨韩信,说了两点,一、你明白刘邦是怎么想的吗?为何郦食其成功劝降了齐王,却不给你撤兵的诏命?这分明是把郦食其当死士用,只是不便明说罢了。二、即便刘邦接受劝降,郦食其只凭三寸舌就拿下了七十二座城池,你韩信身为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功劳竟不如他,何以自处呢?

一个是不必顾忌郦食其的性命,一个是不能顾忌郦食其的性命,纵使韩信是君子,也别无选择,只能趁此良机,发兵攻打齐国。

韩信这一打,郦食其立刻就显出了“死间之士”的原形,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

齐王大怒,威胁郦食其说,只要你去劝说韩信退兵,我便饶你一命。

历史在这个时候显得很苍凉,已彻底明白过来的郦食其拒绝了齐王,只说了两句话——

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心甘情愿做刘邦的死士。)

而公不为若更言。(不必废话了。)

如此,齐王只好成全他,将他煮了。

郦食其,一生多半是悲哀,但死前对得起后世李白为他作诗,即便他最后做死士是被残酷的现实,复杂的人性逼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后需要做什么事情 古人真的有电视剧演的那么轻松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真像电视里的一样吗,古代后妃可以出宫吗,古代宫女出宫后为什么无人敢娶

    还不了解:古代皇后和妃子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后又不上班,每天都干什么呢?难道只是和其他妃子抢老公?古代最地位最高的男人是皇帝,最尊贵的女人是皇后。皇帝我们都很了解,每天都要处理朝中的大小政事,但皇后我们就不是特别清楚了。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发现,皇后好像

  •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要派人去查他的遗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死后多久蜀汉灭亡,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诸葛亮死后蜀国存活多少年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在位41年。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自古以来,在权力和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做出了违背自己良心之事。在官场上,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许多贪官污吏,他们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鱼肉百姓,祸乱朝政,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虽然,在历史之上,贪官污吏数不胜数,但是某些官员

  • 明朝灭亡时间都已经400多年了 国人至今为何还觉得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皇帝顺序列表,明朝历代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在位时间表

    对明代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灭亡都400多年了,为何至今国人都觉得惋惜?【历史】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正视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意思是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这一点非常确定的告诉了我们,无论古代王朝多么的厉害,过去的永远都过去了,而只能把

  • 苟富贵勿相忘 起义成功之后陈胜为何将吴广给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陈胜吴广起义的真正原因,与苟富贵勿相忘类似的句子,陈胜吴广是怎么败的

    还不了解:陈胜杀吴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泽乡起义成功后,陈胜为什么要杀吴广?古代的朝代更替很是迅速,没有几个朝堂能撑过一百多年,每一次朝堂没落,都是因为腐败,君王无心管治,贪赃枉法,贪污受贿,留下了无数的平民,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了自己的子民,那些志

  • 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分别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康熙有多少个女人,康熙和谁合葬在一起,康熙合葬皇后的顺序

    众所周知在清朝帝王里面,康熙算的上是一个十分不错的皇帝么,那么能与康熙合葬的5个女人分别都是谁呢?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能与康熙合葬的第一个女人便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即出身高门士族的赫舍里,她是辅政重臣索尼的女儿,为了年幼的康熙皇帝能更好地掌控权力,孝庄皇太后亲自为

  • 有哪些与褚亮相关的轶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记载诸葛亮的史书有哪些,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旧唐书褚亮传

    褚亮(560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

  • 褚亮: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怎么分辨十八学士茶花,旧唐书褚亮传,十八学士茶花香吗

    褚亮(560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

  • 在书法与民族思想方面,褚遂良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最美行书书法,赵孟頫书法作品,赵孟頫书法特点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

  • 褚遂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书法家褚遂良的故事,褚遂良书法的不足,褚遂良博涉文史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

  • 历史上刘伯温最后的结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善长和刘伯温结局,刘伯温之墓现在何处,刘伯温的结局如何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民间对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有着极高的赞誉和好评。只可惜,这位大神级别的英雄在大明朝开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迫告老还乡,最终受诬陷致死,终年65岁,让人唏嘘不已。这倒底是为何呢?不妨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