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彻和朱允炆都进行了削藩 最后为什么只有朱允炆失败了

刘彻和朱允炆都进行了削藩 最后为什么只有朱允炆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020 更新时间:2024/1/20 11:43:47

还不了解:朱允炆削藩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彻和朱允炆都进行了削藩,为什么朱允炆败了?

“削藩”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往往是一朝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政权而对各个分封地或是诸侯国采取的收回权势的一种政策。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从汉朝开始就对削藩有了一系列的政策,汉景帝采纳朝臣意见进行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但很快平定并削弱了各个诸侯王的势力。到汉武帝初年,一些诸侯国复燃,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源头上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而历史上还有一位我们熟知的皇帝进行了削藩,那就是明代的建文帝朱允炆,只是与汉武帝不同的是,他的削藩却直接导致了自己皇位的丢失。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代的第二个皇帝,我们都了解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在位时对朱允炆的宠爱也是超过自己的多个儿子,甚至为了能让朱允炆的皇位顺利,亲手替他铲除了几个战功显贵的功臣。朱元璋因为朱允炆软和的性子,也为了子孙后代能保住基业,杀了与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大臣,也是替朱允炆扫平了道路。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朱允炆即位后却很快就削藩失败了呢?对比汉武帝刘彻他又缺了哪些呢?

朱允炆削藩

在继承皇位这件事情上,朱元璋直接绕过儿子传给了孙子。在朱允炆即位后,面对的便是几位亲叔叔的权势。齐泰黄子澄是朱元璋特意留给朱允炆的辅政大臣,刚继位,这两位大臣便建议建文帝采取削藩政策。明代初期,藩王有极大的权力,特别是燕王朱棣,朱元璋册封几个儿子为藩王的用意是共同守住四方疆土,几个人的权势自然是不容小觑。其中,燕王朱棣是几个人中兵权最为强的一个,也是最难对付的那个。黄子澄建议朱允炆先从几个势力弱的藩王开始,一点一点降藩。在黄子澄看来,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这几个就处处不听话,做过不少的犯法之事,正好可以以这个为借口而发作他们,朱允炆是很听这位黄先生的话的,于是便先后对这几位藩王下手,朱允炆的一些列做法让几个藩王人心惶惶,难免就会起异心。燕王朱棣早就看透了朱允炆的心思,也早早地就准备好起兵反抗,他发动靖难之役,此时的朱允炆身边早已没什么可用的大将,兵败也是自然的。

▲靖难之役

失败原因

建文帝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然而他的性格却让他在削藩当中犯了致命做错。朱允炆从小在朱元璋的庇护下长大,即便是深宫宅院,也没什么见识,更没有掌权方面的经验。而他性格柔软,又偏听偏信。在齐泰和黄子澄两位大臣方面,他更愿意听从自己的老师黄子澄的意见而不是去考虑对错。比如,在他急于削藩时候,齐泰给出的建议是首先拿掉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做到擒贼先擒王,而黄子澄的建议是先除掉势力比较弱的其他几位藩王。

太急于求成。刚刚继位的皇帝,又是几位藩王的小辈,却急着行使自己的高压权力。不过继位几个月就接连削藩五位,自己甚至都还没站稳脚步,也不了解朱允炆哪来的信心可以镇压住所有藩王。朱允炆先是派兵袭击周王驻地,并且还拘捕周王,把他发配到云南,剥削周王藩王待遇,马上又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了除朱棣以为其他的藩王。朱允炆的急切,敲醒了朱棣,使得朱棣更加下定了谋反的决心。而史学界对于朱允炆着急削藩也有着几个分析。首先,朱允炆从小在朱元璋的调教下,明白了皇权的重要性,尤其是朱元璋还杀了功臣,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基本是欲加之罪。而朱元璋的言传身教,也让朱允炆对自己的几个叔叔下手比较狠。可是他却没有看清,他不是朱元璋,没有朱元璋的能力可以治住藩王。其次,朱元璋把权力分给几个儿子,觉得这样一来江山必然稳固,但在朱允炆看来,这些藩王叔叔对他是极大的威胁,他迫切需要解决掉他们。

太狠。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顾念亲情,把自己的亲叔叔贬为庶人,没收一切,这一举动逼得湘王一家自杀,几条人命一夕之间全无。这样的结果却也没有撼动朱允炆分毫,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继续以同样的手段打算对付朱棣,即便朱棣的威信不可小觑。他在自己的老师黄子澄的劝说下,认为自己是正统继承人,真正的权力拥有者,丝毫没有执政者经验的朱允炆并没有害怕。

没有上位者的手段和判断力。作为皇帝朱允炆,没有经验,也没有治理才能,更是缺乏政事素养。而朱允炆赖以依存的智囊团,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却是也同朱允炆一样对削藩之事迫在眉睫,然而却连最基本的长远远光和格局都没有。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燕王朱棣的威胁,在亲信大臣齐泰、徐辉祖都认为燕王的三子可以作为人质扣押时,他却听从黄子澄的意见放虎归山。朱元璋忌日,朱允炆召回朱棣,燕王朱棣假装重病,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前来。朱允炆又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放朱棣三子归,私以为是糊弄了朱棣让他放松警惕,却不了解朱棣对他的心思一清二楚。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明显连最基本的智慧都没有。朱棣趁机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却连可用的将领都没,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却连指挥大军也不懂,百万明军居然打不过十万的燕军......四年后,兵败失踪,朱棣进驻皇宫继承皇位,是为明成祖,也标志着朱允炆削藩彻底失败。

朱棣继位后,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削藩,但相比起自己的侄子,他的手段要更成熟稳重得多,也更有效。

朱棣继位前是燕王,他对藩王自然是有更深得了解。在还是燕王的时候,朱棣就驻守边疆,他清楚的了解藩王的优势和弱势。他考虑问题自然是要从两方面下手。

朱棣为了巩固政权,设置正常的监察藩王等御史机构、设置东厂监视,恢复锦衣卫等这些都维护了政权。还有针对藩王,朱棣只是削其兵权,并没有在待遇上像朱允炆一样苛待,对于听话的藩王自然是安然无恙。而对于不听话的藩王再选择收缴所有,贬为庶民,这一点与朱允炆是很大不同。当然还有最后一点,是很多人都想到的,夺了藩王的封地。其中,宁王朱权,他是帮助朱棣打下江山的功臣,但朱棣忌惮他,让宁王离开封地搬迁到南昌,而聪明地宁王自然也乐得配合,此后便弹琴交友,不再过问朝堂之事,终得善终。

对于朱棣收兵权保待遇的政策,又在封地上作了手脚的做法,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也给自己留下了好的名声。这样的手段和见识很是成熟。可以说作为明成祖朱棣是很合格的。

汉武帝推恩令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汉武帝即位之初,采用了推恩令。刘邦建立西汉后,大力册封刘姓子弟,他认为刘姓是自家人,肯定是不会像异性藩王那样会造反。然而这一决定却是给后来的西汉皇帝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刘邦死后,各个藩王的势力也是逐渐壮大,威胁到皇权,就比如汉朝的54个郡就有39个郡是属于藩王的。到了汉景帝时,他开始削藩,却造成“七国之乱”,吴王和楚王说服了五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汉景帝派兵采取强硬措施,抓紧时间完结叛乱。虽然成功平定七王之乱,却也让国力大伤。

不过也正是有了汉景帝的前车之鉴,还有汉景帝对藩王国的打压,等到汉武帝时,削藩虽也是迫在眉睫,却有了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汉武帝削藩便不再强行使用武力。他规定允许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子嗣也继承藩王财产,藩王死后,土地和财产要分到各个子嗣手中,不论嫡庶,这样一来,藩王们的众多儿子自然是相当乐意,等到儿子的儿子再分封继承,藩国越缩越小,那藩王的权力自然就瓦解了。而藩王们即便不愿意也不能抗旨。这便是汉武帝时期针对削藩制定的推恩令,可谓是简单又有效。

▲汉武帝

那么即便是朱允炆匆忙继位,前有汉武帝推恩令的成功实施,为何朱允炆不效仿呢?

其实,在当时,有大臣提出了效仿推恩令。建文帝时,吏部官员高巍反对朱允炆针对削藩的简单粗暴方式。高巍认为:在北的藩王,其子分封地改为南边,在南的藩王,其子分封地改为北边。这样的方式对调,让两边的藩王离开自己经营良久的封地,久而久之,势力自然削弱,兵权也会慢慢减少,到时候朱允炆想要对藩王如何便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这个推恩令与汉朝的当然是不一样的,汉朝的推恩令是由嫡长子继承分封制改为众多子嗣共同继承。而明代的藩王是,有分封,却收回治理权,不能管理子民,那么影响自然就是越来越小。这样的方式推行削藩,也是适合明代制度的。

除了高巍,还有户部侍郎卓敬提出了另一种方式削藩,那就是迫使燕王朱棣离开自己的封地北平,也是一个很有效地削弱朱棣根基的方式,毕竟当时实力和兵力最强的就是朱棣,除掉这一个就等于是除掉了心腹大患。

这两个方式对削藩都是行之有效的,且不会伤及国之根本,可为什么建文帝没有采纳呢?这还要归到齐泰、黄子澄二人身上。这两个人认为上述两个方式太慢,也因为朱允炆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动了几位藩王了,当时的形势有些前后矛盾了。所以建文帝便不予采纳。

还有就是,齐泰和黄子澄是朱元璋留给他的肱骨之臣,其中黄子澄又是他的老师,作为皇帝他是极为认可黄子澄所说。

由此可见,其实建文帝时期还是有有能之士的,但就像历史上对建文帝的评价一样,朱允炆自己没能力没主见只会听从黄子澄的意见,性子还软和地不是朱棣的对手,这样一旦大力削藩势必会造成大祸,因此朱允炆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的了。

以上种种,不管是从建文帝自身,还是从前朝的汉武帝身上,又或是后来的朱棣对比,朱允炆的削藩都是一场没有争议的错误。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建文帝匆忙和短暂的继位时期,终究不低强大的永乐时期,后世对于明成祖朱棣的评价也多是肯定,他组织制定的《永乐大典》,长达一万多册,更是成为后世文化瑰宝。而在朱允炆失踪之后,他的去向也成了一个谜。

▲朱元璋

朱允炆的结局似乎从朱元璋诛杀功臣开始就早已注定,再加上他所信任的黄子澄是朱元璋留给他的,对黄子澄的信任是朱允炆削藩失败的最直接原因。而朱元璋对儿子的信任又壮大了藩王的权势,而藩王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却与朱允炆不亲。藩王虎视眈眈,朱允炆又始终提心吊胆,目光短浅,又急于求成,兜兜转转,造成这样的结局,归根结底,朱允炆削藩的失败又很难不与朱元璋挂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乾隆皇帝的真相死因 老死只是表面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死亡之谜,乾隆身世之谜,乾隆死因

    还不了解:乾隆真正的死因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皇帝是清代的以为皇帝,他从小深受宠爱,在弘历的前半生真的是顺风顺水啊,弘历在年少时就被康熙器重,康熙亲自接进宫中抚养。在康熙皇帝死后,雍正皇帝在位。雍正苦干了十三年,为弘历攒下了几千万的家底。让乾隆皇帝无后顾之

  • 丰绅殷德作为和珅的儿子 和珅死后他是怎么对待和孝固伦公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丰绅殷德为什么早死,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丰绅殷德,嘉庆如果重用和珅

    还不了解:丰绅殷德和十公主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和珅被嘉庆赐死后,和珅儿子丰绅殷德是如何报复和孝固伦公主的?其实也谈不上报复,因为丰绅殷德没那个实力,如果硬要有报复的话,那就是丰绅殷德在乾隆国丧期间与小妾混在一起,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和孝固伦公主,是乾隆皇帝的第

  • 虎父无犬子,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治的历史评价,李治为什么那么喜欢武则天,历史上真实的李存孝

    或许是武则天一介女流当皇帝的行为太过惊世骇俗,同样是皇帝的李治似乎总是被人遗忘,然而虎父无犬子,历史上真实的李治到底有多能干呢?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来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所以在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唐朝,李治是没有做太子的资格的。可是他依旧从小认真学习,加上他天资聪慧,所以很受父

  • 历史上贞妃董鄂氏是什么结局?为何会被迫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董鄂氏贞妃,顺治帝为了董鄂氏,董鄂妃的儿子是被害死的吗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封建年代的很多制度,都是非人道的制度。可是有一项制度,时至今日,依旧让人不寒而栗。这个制度就是殉葬。这应该是从古至今最大的陋习,没有之一。作为“大明战神”的朱祁镇,他虽然皇帝当得不怎么样,可是就只是这个不怎么样的皇帝,废黜了自明朝始的殉葬

  • 唐肃宗将唐玄宗迎回京城 两个皇帝在长安不是很危险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玄宗和唐肃宗死亡差十几天,唐高宗和唐玄宗的关系,唐肃宗和唐玄宗的关系

    对唐肃宗和唐玄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肃宗为什么一定要迎回唐玄宗,两个皇帝在长安,不危险吗唐肃宗是夺取了唐玄宗的皇位当皇帝的。显然,当唐肃宗在见到唐玄宗的时候,是十分尴尬的事情。而且京城里面有两个皇帝,也是非常避讳的(虽然唐玄宗已经被唐肃宗封为太上皇,但事实上

  • 《季汉辅臣赞》是由谁创作的?其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蜀国的末代皇帝,下面哪一选项是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的作品有哪些

    杨戏,字文然,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杨戏于延熙四年(241)所著的一篇文章,其内容为对蜀汉历代君臣的赞美及评价之辞,被陈寿收录在《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季汉辅臣赞》共有32条评语,对蜀国54位君臣

  • 历史上的李治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治真的是一个软弱的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大唐皇帝李治怎么样,历史上的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李治到底多爱武则天

    真实的李治有多恐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治作为唐代的第三个皇帝,在父亲李世民和妻子武则天两位帝王的光环下,显得有点黯然失色,所以,李治给人的印象就是懦弱,胆小。实际上李治并非如此,他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番作为,而且有很强硬的手段。李治作为李世

  • 寿安公主:唐玄宗李隆基之女,最初为何没有公主封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的公主都叫什么名字,唐朝公主封号怎么取,唐朝永安公主

    寿安公主李氏(?-?),小字虫娘,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之女,曹野那姬所生。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寿安公主因不足月而出生,为唐玄宗所不喜,开始并未封她做公主。直到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被逼退位,寿安公主在禁中照顾唐玄宗起居,这时唐玄宗嘱咐自己的孙子唐代宗

  • 新平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八女,她与姜庆初的婚姻生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隆基第一个老婆,唐朝李元吉的老婆,唐朝李旦和李隆基的关系

    新平公主(?—776年11月28日),唐玄宗第二十八女,母常才人。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主自幼才智敏捷,为玄宗所赏爱。初嫁裴玪,一子裴仿,尚唐代宗第三女永清公主。后嫁姜庆初,子姜谔;生二女,一女姜氏适殿中侍御史刘元质。大历十年(776年),公主去世。人物生平新

  • 历史上武则天为何没杀程咬金?其中有何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如果杀了程咬金后果是什么,程咬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程咬金武则天天赋

    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二圣”,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提及大唐,便绕不开一个女子,她在大唐盛世时夺权,并且还让这个朝代在自己手上更加繁荣,可是,另一层面上来讲,她的手上也因此沾满了鲜血,此女便是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任何人武则天都敢杀,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