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边塞诗人高适一心愿报国为何反而辞官?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一心愿报国为何反而辞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248 更新时间:2024/1/20 12:00:33

高适,字达夫,是渤海郡地方的人,是著名诗人。那么高适是哪个朝代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关于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这个问题从他的诗中就可以判断出他所处的朝代,读过他的诗的人就会很清楚的知道,他的诗大都是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与社会现实状况。所以说高适是唐朝时期的颇负盛名的诗人学者。他曾经担任过许多职务,例如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他也最喜欢诗,他以诗为友,最出名的是他的边塞诗。

盛唐地位的保持自然离不开战争,高适写的边塞诗也体现出了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问题的答案。高适最具代表的边塞诗《燕歌行》、《蓟门行五首》等广受赞颂。此外,他的《高常侍集》被后世传颂。另外他的诗还以下几类,反映百姓疾苦的、怀古讽今的、感时伤世的和咏怀诗。他的诗歌大都热情豪放,激情四射,积极昂扬。充分表达了对唐朝时期繁荣昌盛景象的满足。

另一方面,他的诗反映了唐朝时期底层社会百姓的生活状况,由于反映现实,高适又被后人称作是现实主义诗人。高适的诗歌风格雄浑豪壮,每首诗中无不蕴含着他的凌云壮志,遣词造句以简约主义为主,不受束缚,放荡不羁,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

所以说,高适的诗歌之所以有这些风格,和他生活在盛唐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盛唐时期的文化环境造就了高适这样的诗人。

高适是什么诗人

高适是边塞诗人,他写的诗歌大都比较雄浑悲壮,反映战士的困苦和百姓的疾苦,属于现实主义的豪放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适出生在普通人家,年轻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还到过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喜欢结交朋友,杜甫李白都是他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他最大的愿望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早年经人推荐,在朝为官,后来受不了官场那些欺善怕恶、趋炎附势的事情,而辞去官职。安史之乱,高适被封为节度使,讨伐叛军,平乱有功,再次入朝为官直到临终。

高适写诗,不喜欢用过多的修饰,直接表达心中所想和眼中所见,很多的景物和场景都是边塞独有的。为了国泰民安,不少将士只能留在边塞。遥远的边塞条件艰苦,没有亲人陪伴,生活上的条件也很简陋,那里的风吹草动都和国家的安全、稳定有很大的联系。

高适处于唐朝的中期,那时的唐朝很稳定和富裕,但是关于唐初的英雄传奇却在人们口中不断被诉说,那个时代的男子都像成为英雄般的人物,如果不是安史之乱,人民都忘记战争是什么样子的。

高适不喜欢做官的拘束,对国家的忠心却始终如一。国家遇到危难,皇帝都已经到蜀中地区避难,高适却带着队伍冲在前面,和叛军在战场上对峙。军队生活是无聊而又孤独的,免不了思念家乡,借着所见之景,抒发心中的思乡之情。

高适生平

高适出生在武则天时期,是唐代诗人、政治家,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他二十岁,这一年过年的时候他来到了长安城,后来他以客人的身份在梁宋游玩一阵后,就在宋城住了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适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向北方出发,也曾经想过投奔朝中的官员,而且还为此作过包括《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等诗,但是努力了三年都没有成功,一年之后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去了长安,想要考个功名,但是落榜了,只能无功而返,又是一年过去,这一年他又作了包括《淇上别业》、《酬陆少府》和《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三十五岁的时候再次回到宋城居住,并作了《燕歌行》这首诗,四十六岁的时候,虽然身上还是没有功名,但是他得到了朝中官员张九皋的推荐再次应试,这一次中榜被授为丘尉,在他四十七岁这一年秋天的时候,他以丘尉身份送兵去青夷军,一年后的春天归来,作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门》、《自蓟北归》等,五十三岁因为安禄山攻陷潼关,他跟随唐玄宗到了成都,在永王谋反后,高适出任淮南节度使征讨他,一年之后永王之乱平息,他又受命讨伐安史之乱。

六十岁官位被调为剑南节度使,第二年成为刑部侍郎,后又转为骑常侍,被封为渤海县候,但仅仅过了一年,在他六十二岁正月的时候,高适逝世,传世的有《高常侍集》等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他为朱元璋打下大半江山 父子三人却不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打天下和坐天下,有大半壁江山是徐达帮忙打出来的。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回乡募兵,把发小徐达招致麾下起,徐达就与朱元璋是生死与共。郭子兴和孙德崖不和,郭子兴抓住孙德崖,而孙部关押了郭子兴的上门女婿朱元璋。徐达铤而走险至孙部,要求代替,化解矛盾,救出朱元璋。后来,朱元璋率部渡江,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

  • 完美无瑕的美玉:三国历史上真实的大将周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

  • 这人替仇人养了23年儿子 最后却惨遭无情背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梁武帝萧衍在篡位之前曾是齐国的大臣,他小名练儿,与齐国皇室同族,是南兰陵人。他的父亲萧顺之因为辅佐有功,而被齐明帝萧鸾重用,官至丹阳太守,是皇上跟前的红人。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萧顺之为萧鸾做了不少事,但有一次却失误了,因此得罪了萧鸾。失去了“报国”的机会。而萧鸾,则将他放逐,不久以后

  • 连太监都有照片为何光绪皇帝竟没有照片留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德龄、隆裕、瑾妃、溥仪乃至无数太监等历史人物的照片,但是在如此多的历史照片中,却没有一张光绪皇帝的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清史稿记载的很明确,1890年前后,中央帝国的宫廷第一次有照片,而将近代摄影技术带入紫禁城的,正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在之前的官府,已经有人接触照相机,但是“照

  • 宋朝宁愿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负我的狂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说有人能与纣王的残暴匹及的话,宋康王是也。宋康王的残暴是出了名的,他们两人的最终下场也是一致的。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宋康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宁愿我负天下人,但是天下人不能负我,否则得罪宋康王的下场就是死。宋康王的残暴连曹操都是比之不及的,能与之相比的怕只有嬴政。只要是他想得到的东西,

  • 李自成当初为什么会去造反 李自成军队是如何一步步壮大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李自成,别名李鸿基,李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家在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祖籍在米脂县李家站。天启年间,陕北地区连年灾荒,家中生活十分的困难,所以小时候就到寺庙做和尚,同时也给地主家放羊。这一看,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跟朱元璋早年经历差不多一样。在死了父母之后,二十一岁的李自成应募去了驿站做一名

  • 朱元璋收养那么多义子的用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收养那么多义子的用处是什么?,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带兵攻下滁州后不久,他的姐夫李贞带着孩子保儿前来投奔,他的大姐已于两年前去世。朱元璋看到外甥十分喜爱,便收为养子,养在身边,改姓朱,改名为文忠,此时文忠十四岁,比朱元璋小十一

  • 古隆贤:太平军一大猛将,揭秘其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隆贤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2万骨干力量死于内斗,金田起义元勋死伤殆尽。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一言不合就外出单干,带走十余万兵马,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如李秀成所言:“国中无人,朝中无将”。为挽救太平天国,洪秀全重新组建“五军主

  • 三皇子一生无心争夺皇储,为何结局还那么惨呢?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爱新觉罗•胤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他重情重义为人耿直,本无心参与政治斗争,之所以涉足“九子夺嫡”完全是出于情感上的本性使然,此人便是(康熙帝)清康熙圣祖仁皇帝之三皇子——诚隐郡王爱新觉罗•胤祉。“九子夺嫡”这段历史广为人知,也常常被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整

  • 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什么还能被雍正轻易罢免?他的死因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年羹尧,原籍凤阳府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杀死拉藏汗,随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