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最会作秀皇帝唐太宗:吃蝗虫出书赦死囚

历史上最会作秀皇帝唐太宗:吃蝗虫出书赦死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48 更新时间:2024/1/1 10:08:57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会作秀,最会“演戏”的帝王,我一定推选唐太宗李世民,都说这个皇帝是一代明君,开创了一个大治时代,与臣子之间纳谏、劝谏的例子更是成了千古美谈,却丝毫也不能否定他是一个演技一流、堪称影帝的帝王。我下面举几个例子,让大家开开眼界,见识一下史上最牛影帝是如何作秀的。

唐太宗作秀,我以为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这件事在《资政通鉴 唐纪》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贞观二年,畿内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翻译过来是讲628年,京师地区闹蝗灾,六月间,唐太宗在皇家园林游玩时看到很多蝗虫,他顺手抓了几只,咒骂道:“老百姓靠庄稼活命,却让你们这些害虫给吃了!我宁愿你们吃我的五腑六脏,也不要你们吃老百姓的粮食!举起手把要把蝗虫吞下去,左右侍从连忙劝阻:“皇上,万万使不得,这东西不干净,吃了会得病的,龙体安康要紧。”唐太宗说:“我要为老百姓受灾,哪里还怕生什么病。”于是把蝗虫塞进嘴里吃了下去。那一年,蝗虫没有造成灾害。

网络配图

在古代农业社会,发生蝗灾是非常严重的事,意味着天下老百姓没有饭吃,流离失所,变成流民,甚至起来造反。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对蝗灾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解决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灾难降临。

而这种天灾,依据“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是国君的统治不仁不义,故而上天放出灾难来进行惩罚,这叫做“天谴”。受到“天谴”,皇帝应该下罪己诏,思过罪己,自责“不敏不明”,“无德”,祈求上天的原谅。既然皇家园林里蝗虫多得随便都能抓上好几只,说明蝗灾已相当严重,唐太宗相当着急,才会有这番惊人之举。

不过,唐太宗实在是做过了,让整个过程充满了表演色彩。即便发生蝗灾,堂堂皇帝也没有必要着急到生吃蝗虫的地步,而是赶紧部署扫蝗的工作。好吧,就算想吃蝗虫,吃也就吃了,还要停顿来下给左右侍从劝阻的机会,然后再发表一番高论,最后不顾龙体安危,吞食数只。这事传出去让老百姓听到,哪有不感动得流泪满面的?收获明君的美名亦是理所当然。至于“是岁,蝗不为灾”,肯定不是因为唐太宗吃蝗虫的原因,但功劳肯定归于他影帝唐太宗了。

再有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唐太宗演技的高超,那就是“唐太宗出书的故事”,这件事情在《资政通鉴 唐纪》里也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贞观十二年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遂不许。

说的是638年三月初二,马屁精著作佐郎邓世隆上表请求搜集、选编一套《李世民文集》,全国摊派购买,让人民都来学习,以便深刻领会唐太宗武功文韬、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说不准还可以传之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却说:我发出的辞令,对人民有益的,史书上都记载下来了,足可传世不朽。如果没有什么益处,出文集干什么呢。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世,对治国安邦毫无帮助,他们的江山很快就没了。做国君的应担心有无德政,何必要从事文章创作!

唐太宗说得多么漂亮,他是在暗示大臣:我开创了“贞观之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已经“立功”、“立德”了,即便是没有出版《李世民全集》,我所说的都已经有史官记录在册,不就等于“立言”了吗?所以不需要给我出什么书了。你看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文章写得那么好,辞藻华丽,精力都用在这些花架子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又有什么用呢?

网络配图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十年之后,唐太宗将自己说过的不需要写书出书的话抛到九宵云外,写了一本书叫《帝范》,讲做皇帝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个方面,将自己一生统治天下的经验都写在这部书里,又岂能说不看重“立言”?只不过,他是皇帝老子,时人谁敢翻出他当年演的戏、作的秀来说事呢,他想写就写,想出就出,没有人阻止得了。

唐太宗作秀之事还有一件,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唐太宗纵囚的故事”,这也在《资治通鉴 》里也有记载:

“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这件事讲的是唐太宗在亲自审阅部分死刑犯的卷宗时,想到年关已近,囚犯却不能回去与家人团聚,悲悯顿生,决定放他们回家过年,到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并且一不做二不休,将全国的死囚都放回家过年,共放了390名死囚。第二年,这些死囚都回来受死,没有一个逃跑,唐太宗龙颜大悦,“皆赦之”。

这个故事是要歌颂唐太宗有明君之道,贤人之道,王者之道,但这显然是次精心策划的表演秀。

首先,正如清代大儒王夫之所分析:“(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

王夫之讲的相当有道理,不是囚犯不想逃,而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逃不了。唐太宗有胆量纵囚,就一定有把握能将其抓回来,可能早就安排好下面的官府严加监视。即便囚犯逃跑,唐太宗也不怕,不是还有连坐法吗?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跑得了囚犯跑不了囚犯的亲戚朋友。纵囚与其说唐太宗仁慈,不如说唐代的法律和社会控制很严密。

网络配图

就算如一些论者所说,唐太宗时的法律并不严苛,法律规定对死刑一再从轻,并删除“兄弟连坐俱死”的做法,还制定了“议、请、减、赎、当、免”的制度,被判处死刑的并非都是非杀不可之人。果真如此,囚犯就更不必逃跑了,逃跑被抓肯定处死、甚至累及亲朋,不逃跑还有免死机会,那还不如乖乖回去,这更显出唐太宗在作秀。

其次,无论刑罚严苛与否,囚犯们或许已经猜透了唐太宗演这曲戏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胸襟广阔,英明仁爱,如果囚犯老老实实回去受刑,说不定皇帝开恩,免了他们的死罪。就算不能免死罪,也逃不了,那还不如赌一把,老实回去。结果,囚犯们赌对了,唐太宗果然赦免了他们,这一唱一和,可谓共欺世人。所以,王夫之说:“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这是唐太宗沽名钓誉,为了博取贤君之名而作的一次天大的秀。

这样的秀并不是所有帝王都敢作的,据史载,只有元世祖忽必烈干过一把,《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年五月,诏天下狱囚,除杀人者待报,其余概行疏放,限八月内如期自至大都。后果如期至,遂赦之,共二十二人。”即死囚不纵,而且赦免的只有22人。相比之下,忽必烈就没有唐太宗那么舍得作,演得那么投入,那么弄假成真。所以,影帝的桂冠非唐太宗莫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狄仁杰搞垮武则天的惊人手段 李唐复辟的政治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狄仁杰是怎么一步步搞垮武则天的?古往今来,有关大唐一代名相狄仁杰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如清代时候就有《狄公案》,这可能是最早描写狄仁杰神手破案的文学作品;再如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汉学大师高罗佩也编写了一部《大唐狄公案》,还列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必读书目。现代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如电影《血溅画屏》、电

  • 年过七十的武则天为何寻找爱情: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71岁。那个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是30岁,她活着,是一个神迹。就在她得意洋洋之时,象征着武周最高政治的明堂起火了,而点燃这把火的,正是她的小男友,并且是因为见不得人的原因:吃醋。史书上说因为她有了新宠?御医沈南?网络配图 所以不再频繁召冯小宝进宫,失宠之下,冯小宝准备给女

  • 一代女皇武则天67岁当上皇帝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1.武则天的名字史上并无武?真实名字的确证,武媚是入宫后李世民所取。各种史料和后人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大体上有武?、武照、武约等等说法,但哪种也无确证。至于武如意,应该是从她的诗作《如意娘》附会而来。至于“则天”实际上是她退位之后,其子中宗李显给她的尊号,并不是名字。2.武则天几岁入宫?武?初次入

  • 皇帝微服私访去错了地儿 结果死的极其窝囊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有个死得很窝囊的皇帝,他不是死在朝堂上,也不是死在权力斗争中,而是死于一种常人难于启齿的病——花柳病(性病)。这得病的缘由也真窝囊,别的皇帝微服私访是去体察民间疾苦,他微服私访是到妓院里面关爱妓女。按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女人多得不得了。天下的美女十有八九,也都以能入宫伺候皇上为幸。这些女

  • 隋朝皇帝有多悲惨:一朝五帝都惨遭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几百位皇帝,很多皇帝的下场都很惨,但一个朝代的五位皇帝都以被杀的结局收场的朝代,那就只有隋朝了。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重要的朝代,国祚38年。为了巩固隋朝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 萧皇后并未-一女嫁五帝- 曾写赋委婉规劝隋炀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与争议颇多的隋炀帝杨广相比,皇后萧氏在历史上并不知名。在后世的话本、小说里,萧后受隋炀帝牵连,被描写成无才无德、失节不贞的“女祸”形象。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萧后是一个性情柔顺、文化修养较高的传统女性,既非红颜祸水,也非弄权女主。网络配图萧后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因生于二月,江南风俗视为不祥,因此先后

  • 宫女夺走他的初夜 道光一气之下踢死自己亲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史料上对道光皇帝的标签都是“忠孝、恭俭、宽厚”等一类的褒义词,很难想像这样一位老好人居然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是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以前网上流传这样一篇文章:中国皇帝的初夜都给了谁,一般来说小皇帝或是小皇子在青春懵懂之际很容易拿身边的女子练练手,恰好本文主角之一的道光皇帝在做阿哥时也拿了一位宫女

  • 诸葛亮最害怕出现的情况:关羽惹恼孙权丢了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初看《三国演义》时,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关羽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曹操则是坏人和奸臣的集中代表。黑白分明的幼稚,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再读《三国》,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差不多完全颠倒了过来。且不曹操,只说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

  • 揭秘诸葛亮的两大传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诸葛亮自然是忠臣和名相的代表人物。对于诸葛亮来说,虽然为刘备集团出谋划策,并在刘备去世后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从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的才华和抱负也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正是因为感念刘备这位伯乐的恩情,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也愿意为复兴汉室耗尽最后一丝油

  • 曹操为什么这么满意名士许劭对其奸雄的评语?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的家庭可以说是既高贵有低贱,高贵是因为他的祖父是中常侍大长秋,是皇帝皇后身边的近侍臣,其父据说也用钱捐来个太尉之职,可以说家中很有财势;低贱是因为曹操终究是宦官家庭出身,这还是挺让人瞧不起的。曹操的出身要和袁绍马腾那种四世三公,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曹操早年即有远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