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平阳公主身为女儿身 她打仗到底有多厉害

平阳公主身为女儿身 她打仗到底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09 更新时间:2024/2/4 17:33:10

对唐朝平阳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那里不光是男人们施展才华的地方,人也能够在那里找到一席之地。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甚至连军事,都有女子在里面大展拳脚,半点不逊色于男人,甚至可以说半个大唐锦绣,是由女人们撑起来的,如果少了她们,大唐的光彩就将要黯淡的多。

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就曾带领着她的军队,将整个大唐都震撼了三分。谁说女子不能率军打仗,谁说女子不如男,平阳昭公主就做的很好。

婚姻也是命运的开始

平阳公主的名字已经无处得知了,只知道她是李渊的嫡女,和兄弟李世民一母同胞。平阳公主在能打方面和李世民一样,虽是女儿身,却并不妨碍她能够在战场上扬名立万。平阳公主的童年应该受到了鲜卑族的遗风影响,她虽是北周的贵族,但是姨祖母独孤伽罗却深受鲜卑族的剽悍作风的影响。

平阳昭公主

后来李渊为了联姻将三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三公主自小胆识过人,有勇有谋,同出身将门的柴绍也算是有共同的语言。故两人虽是联姻,但两人门当户对,性格又极其投缘,而李渊也不是为了权利将女儿往火坑里推的人,平阳公主的婚后生活自然也不会太差。

平阳公主的这次嫁人,除了收获一段幸运的婚姻,还从柴绍那里学会了一些军事方面的技巧。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柴绍,可不是一个只会依靠身世的草包,柴绍虽然在历史上的名声没有尉迟恭程咬金等人突出,但他自身军事方面的才能不输于他人。当柴绍等人被吐谷浑困在山谷之时,面对铺天盖地的箭矢,所有人都惊慌逃窜,唯有柴绍临危不乱,利用“美人计”将吐谷浑击破,转危为安。

李渊与李世民剧照

吐谷浑人也不会想到,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之下,柴绍竟然会让两个女人出来唱歌,他们一下就被这一出整蒙了。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柴绍已经派人偷袭到后方了。后方的一乱,整个军队也就败了。

柴绍的冷静直接为唐朝拿下了吐谷浑,而在冷静方面,平阳昭公主也和丈夫一样。当年苇泽关是老家山西的一道屏障,苇泽关被拿下了李渊的家就等于连锅给人一起端了,就算逐鹿中原成功,也会留下笑柄。李渊谁都不放心,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自己的三女儿,那时的平阳公主已经靠军队打出了名堂,镇守苇泽关是最好的选择。

平阳公主的军事方面,也曾面临过和自己的丈夫一样的境遇,自从驻守以来,苇泽关军事方面部署十分的出色,但人有千虑也会有疏忽的时候。面对刘黑闼的军队的有备而来,平阳公主只能前往太原求救,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若是不能破解这次危机,李渊的老家山西危矣。

剧照

但平阳没有丝毫的慌乱,竟然想到了用米汤来假装马尿。那泼在泥土上的米汤和水泼在地上完全不同,再加上米汤的气味,刘黑部下认错也是常理之中。再加上平阳公主让所有的士兵登上城楼,壮大声势,竟然来不及细细查看,就直接认为是援军到了。

刘黑他们有充足的准备去将平阳公主击败,却没有将太原的援军算在内,本以为太原的兵马不会这么快来,哪里料到平阳公主就这样来了一出“唐朝版的空城计”。

后来平阳公主驻守过的苇泽关改叫了娘子关,就是因为曾经有一个美娘子,在这里设阵破敌,驻守山河。

平阳公主因出色的军事能力死后用“军礼安葬。

平阳公主的优秀绝对不输任何人,李渊起势,兄弟李建成差点就害怕的落草了,但平阳没有慌乱。柴绍在临去帮岳父忙时,就十分的担心妻子在乱世不能自保,“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平阳以自己能够自保为由,将柴绍赶走了。

娘子关

柴绍走后,平阳没有选择在家等待消息,反而是女扮男装,将自己打扮作了一个俏公子,为父亲的起义招揽起义军。短短的三个月,平阳公主的军队就超过了七万人,很多的小规模起义军也慕名前来寻求庇护,或者求一份功名。

尽管是一个人统领一支军队,但是平阳也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通过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带领着手下的兵马将隋朝的军队击破,替父亲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为唐高祖的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女如此,唐高祖自然欣慰,相比较那些糟心的儿子,还是这个“军大衣”暖和。

《大唐双龙传》剧照,非平阳昭

平阳昭公主,虽是女子却比男子更加的优秀,如果她也能够论功行赏的话,必定也是开国女将军,是独一无二的巾帼英雄。李渊对这样一位出色的女儿,更多的是敬而非宠。“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这是他给予平阳公主的最高礼遇。

“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这是李渊为自己的女儿正名,她比谁都有资格以军礼安葬,这也是这位女将军的最大的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道光皇帝一生勤俭治国,为什么越节俭贪官越多?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道光皇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老话常说:节俭是福。大清朝历代帝王里,最认这句“老话”的,就是道光皇帝旻宁。这位皇帝在做皇子时,就以刻苦勤俭著称。待到登基即位,却发现这大清江山,早已是一片烂摊,财政边防民生全是毛病,最严重的是吏治腐败。从京官到地方官,

  • 张顺、张贵:南宋抗蒙将领,出身草根顽强不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我爱历史网小编,说起张顺、张贵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说起南宋王朝的覆亡过程,十分扎心的一幕,就是诸多南宋“精英”们的人设崩塌。比如在元朝大军凶残南下时,平日满嘴忠君报国的他们,就常见撒腿开溜。宰相留梦炎更是拍拍屁股,厚着脸皮投降了元军。临安的文武百官,到了元朝兵临城下时,更几乎全数

  • 从进士到著名将领,如何评价王越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我爱历史网小编,说起王越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一:有人冒充岳飞?身为一位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岳飞却也有一桩曾惹争论的“闲事”:后人耳熟能详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到底是不是他写的?比起 “威名战功暴于南北”的沙场辉煌来,岳飞的文采也毫不逊色。凝聚了他满腔热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 盘点历史上那些装逼失败的人,你知道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我爱历史网小编,说起宋康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一、“怼天怼地”宋康王这类“装逼失败”的尴尬事,得先拿一位战国牛逼人物开场:宋康王。战国“明主”荟萃,“装逼失败”的糟心事也不少。就连雄视天下的大秦帝国,都出了个举鼎送命的秦武王。但这装逼到吐血的秦武王,比起宋康王来,却还得连呼不如。

  • 北宋著名军事家族:杨家将的创始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我爱历史网小编,说起杨家将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评书《杨家将》伴随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杨家一门忠烈、七郎八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慷慨悲壮,在我们童蒙时代,即刻下了浓烈的家国情怀,《杨家将》系列评书,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初的爱国教育。当然,现在也有不少“专家”,洋洋洒洒列出各种

  • 明朝中兴的幕后英雄,揭秘王翱的传奇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王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通常说来,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风格都以“平和”居多。不过也有“暴力”风格的,比如《记王忠肃公翱事》。《记王忠肃公翱事》,明代散文家崔铣的代表作。作品以三桩“小事”,生动刻画了明朝吏部尚书王翱的高尚人格。因篇幅限制,当年

  • 贞妃为什么主动提出要为顺治帝殉葬?她为什么能被选入后宫?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贞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古代社会有一项非常残忍的制度,那就是殉葬制度,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绵延了数千年之久,一直到清朝初年,仍然有活人殉葬的情况出现,比如说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在努尔哈赤死后就被迫殉葬了。清朝入关后,在顺治朝,又出现了一位殉葬的

  • 和珅的钱比清朝15年的收入还多 嘉庆是如何在一年就花完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对嘉庆花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在历史上都是最顶级的大贪官,他当政这么多年,自己是侵吞了大量的财产,他家里有着很多的财富,根据统计,他的钱要比清朝15年的收入还要多,国家都没有他有钱。能够做到这个程度,确实是非常罕见,和珅后来倒台,不仅是和他在朝中专权有着关

  • 周忱:野史里的“糊涂官”,在正史上拯救了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周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昆曲名作《十五贯》,至今传唱数百年。剧中那不畏强权的知府况钟,也就“圈粉”了数百年。但剧中况钟的顶头上司,那位智商不在线胡乱冤枉好人的巡抚周忱,自然也在观众里拉了仇恨。甚至早年间的戏班子里,还有过扮演周忱的演员,演完后被愤怒观众打的

  • 慈禧西逃时吃了一只鸡,价格说出来吓死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慈禧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痛彻心扉的“庚子国难”里,慈禧太后一路从北京撒腿跑西安的逃亡路上,她在途径山西大同时“五千两银子吃一只鸡”的雷事,是桩流传甚广的故事。这桩故事的版本很多,但内容大差不差:一路吃糠咽菜跑到大同的慈禧太后,刚喘匀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