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宗李隆基的苦恼:竟然有人敢封杀他?

唐玄宗李隆基的苦恼:竟然有人敢封杀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95 更新时间:2024/2/13 16:50:34

唐玄宗由于辉煌的“开元盛世”和浪漫的李杨爱情故事而流芳千古,世人对这个有才的、多情的皇帝并不陌生,如果问玄宗究竟有多少个名字?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大名隆基,小名阿瞒。其实《酉阳杂俎?忠志》中还记载了一个传说中的名字“鸦”,除此之外,从唐史记载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唐玄宗即位前,似乎还有一个名字,而这个最早的曾用名却一直隐藏在历史的角落里,被尘封、被忽失、被遗忘。

翻开《旧唐书本纪八》就能找到有力的证据。景云元年(710年)6月,临淄王李隆基发动羽林军将领拥兵入宫,讨杀韦皇后之流后,拥父睿宗李旦复位,废黜少帝李重茂。当时,李旦考虑立太子的事时,在长子李成器固辞不受的情况下,连续下了四道制书,终使李隆基继大位的梦想成为现实。这四道出自唐朝中央政府的公文叙述了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下台当太上皇、李隆基接班当皇帝的全部经过,而李隆基的另一个曾用名也就出现在这四道公文中。《旧唐书》把这些公文称之为“制”。

网络配图

唐睿宗李旦发布的第一道制文是立李隆基为太子的。在评价李隆基的品行时,文中使用了“第三子平王基孝而克忠,义而能勇”的格调。在赞扬李隆基讨杀韦皇后的功劳时,有“基密闻其期,先难奋发,推身鞠弭,众应如归,呼吸之间,凶渠殄灭”之描写。这道制文中对李隆基的称呼只有一个字:基。猛然看来,这好像是一个笔下误,文中显然应该用“隆基”两字更为恰当,因为这个时期的其他公文中称李隆基的其他几个弟兄都是直呼其名,如成器、成义等。

看过接下来的制书后坚信,称李隆基为“基”绝非一时笔下之误,因为不同时间发布的制文均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一个基字。如景元二年制中有“皇太子基仁孝因心,温恭成德,深达礼体,能辨皇猷,宜令监国,俾尔为政”之说。当年七月制中有“皇太子基有大功于天地,定阽危于社稷,温文既习,圣敬克跻”之句。公元712年在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后,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这次下发的制文已经转换了口气,“太上皇圣断宏通,英谋独运,命朕率岐王范、薛王业等躬事诛锄。”这个不再提名字的“朕”指的就是李隆基。

制,只有天子之命才能用这种文体,由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门下省负责审核,驳正违失,尚书省负责贯彻执行,可见其处理程序还是极为严格的。《唐律》还规定:“诸制书有误,不即奏闻,辄改定者,杖八十;官文书误,不请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这么严格的要求之下,朝内公文连续出现笔下误,这显然是不靠谱的。能说明的只有一条:唐玄宗李隆基最早使用的名字就是李基。

李旦在给儿子们起名字时,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范,李业,李隆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前两个儿子的名字一看就是出自《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寄托了李旦望子成龙的一片爱心。《旧唐书》中的“李基”虽然上下不靠谱,但显然和老五李业的名字有前后因果关系,基业,基业,没有基怎会有业呢?这两个名字显然寄托了李旦永续李唐基业的美好心愿。这样辅助地分析一下《旧唐书》中所谓的李基,唐玄宗曾用这个名字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网络配图

那么,古今史料共认的李隆基的“隆”字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边其实暗藏一个天机。当时,五兄弟一起居住在东都积善坊,号“五王子宅”。后来,又赐第上都,众弟兄依然同住一起,玄宗当时所居里邑名为隆庆,大家以讹传讹都把“隆”说成是“龙”,这让他顿感是天意所为。韦皇后称制后,改元又为唐隆,皆符御名,玄宗更加相信自己有当皇帝的天意。巧合的是,这两件事都与“隆”有关,玄宗当时因宅而改名,把当初的李基改为李隆基,暗示了自己将来成龙可庆,同时也为自己将来当皇帝寻求到了天意。

《旧唐书》用一个“基”字称呼李隆基是否在其他史料中也有类似情况呢?不然。《新唐书》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均使用了“隆基”字样取而代之。《资治通鉴》则是只提“太子”两字,不说隆基之名。更加诡秘而省事儿的是《太平御览》一书,干脆什么也不提,在引用《旧唐书》时一个“某”字了事儿。几部正史的相互不一让人感觉到,欧阳修、司马光、李?等史官在编撰史书时显然是知道这个问题的,那么,他们为什么采用共同手段把《旧唐书》的“基”予以封杀呢?

网络配图

欧阳修等再修唐史时,对《旧唐书》中冗杂而无序的唐史录进行了大规模的删改,他们没有把李基当作唐玄宗的最早正名,而是判定为前朝史官的笔下误,予以删改了。

这令人联想起唐玄宗多个名字来由的前前后后:他出生时取的正名应该是李基,小时候自信地为自己起了个阿瞒的绰号,因为排行老三,外人有时叫他三郎,搬到上都隆庆后,为图个吉祥,寻找天意,就把名字改为李隆基,李基成了一个曾用名,并且登基前的一段时间,李基和李隆基两个名字是并用的。后来,因为受《新唐书》等史料的封杀,人们渐渐淡忘了李基这个名字,所记住的就只有李隆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南明亡于内耗:连皇帝都无人供奉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就在明朝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南明朝廷的内讧又开始了。郑彩想架空朱以海,进而取得实际大权。顺治五年(1648年),郑彩无缘无故击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十分不满,郑彩又命人逼迫郑遵谦投海而死。朱以海得知后大怒,指责郑彩说:“杀忠臣以断股肱,我活着还有什么用?”说罢就要跳河,左右侍臣和郑彩赶忙劝阻

  • 东汉时期的外交家班超是怎么做到万里封侯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班超万里封侯讲的主要是班超曾经让一个看相先生看过他的面相,看相先生从他的面相看出班超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在现代,班超万里封侯已经成为了一种卦象。图片来源于网络班超早年曾与母亲一同跟随兄长班固前往洛阳,因为家境贫寒,难以度日,班超就经常受官府的雇佣抄写文书来赚钱维持家中的生计,抄写文书这个工作毕竟不轻

  • 桃园三结义背后的可怕隐情:其实人人各怀鬼胎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幕非常经典的画面,就是刘关张在张飞的桃园中,祭天拜地的结为异姓三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被广为流传,就这样,刘关张的事情,传遍了大江南北。网络配图桃园三结义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是一个大阴谋,三个人各怀鬼胎,远没有只是结交那么

  • 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 万历为何三十年不上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从1573年至1620年共48年,他也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应该说,万历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但在其老师、内阁首辅、万历新政的主要策划人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开始逐步沉湎酒色,从万历十七年元旦后,其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即再不视朝。网络配图之后,万历

  • 唐玄宗和杨贵妃格调不俗:浴袍竟为“情侣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名句,让杨贵妃“入浴”、“出浴”的形象长期以来深入人心。“华清池”,意思是指华清宫内的温泉浴池。每年阴历十月,唐玄宗会率着宠幸的妃嫔王公大臣转移到骊山的温泉行宫——华清宫,待第二年开春天气转暖才重回长安。因此,就产生了“华清赐浴”的典故。《明皇杂录

  • 揭秘魏惠王为何不识孙膑商鞅这样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魏惠王夺得魏国君主的宝座后,东征西讨,虽说败多胜少,但周边诸侯对魏国也颇有些忌惮。鲁、宋、卫、韩等甚至去朝见魏惠王,尊他为盟主。然而,到了后来,魏国却不断丧师割地,走向衰败。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这大概还得从魏惠王同齐威王的一次会猎谈起。网络配图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同齐威王相约打猎。两人见面后,

  • 皇帝女儿也愁嫁:唐朝子弟对公主避之不及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汾阳王的儿子郭暧。郭子仪生日时,皇帝派钦差给汾阳王贺寿,郭子仪的子弟门生都身份显赫,下班穿着朝服就来贺寿,座位上放着上朝见皇帝时手持的象牙笏板——这显示了郭子仪的富贵气象,所以这出戏从前叫《满床笏》。后来因戏中最高潮、最焦点的情节是,郭子仪的小儿子郭暧因自己的妻子,即升平

  • 赵飞燕从未干预过朝政 为什么还会留下千古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形容美女的体态有一个专门的成语叫“环肥燕瘦”,这个燕瘦指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说起赵飞燕,很多人会骂她是红颜祸水,可是小编细翻史书,她既未干政,也未亡国,为什么几千年来臭名昭著,留下千古骂名?赵飞燕的容貌清纯脱俗,自是后宫无人能比,她的舞艺出众,更让她在整个后宫独占鳌头。她所展示出来的舞姿,手指像

  • 为什么说平民皇帝朱元璋是杀人狂魔?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平民皇帝”,他甚至被一些旧式史学家捧为“民族英雄”。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根据。元廷灭宋,朱元璋在元末抗元起义中,削平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正是“民族英雄”吗!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家庭层次低得不能再低,穷得不能再穷。网络配图 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

  • 武圣关羽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惨死在麦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麦城现留有残垣断壁。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应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