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慈禧如何弄死制约她走向权力顶峰的女人

揭秘慈禧如何弄死制约她走向权力顶峰的女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134 更新时间:2024/2/27 7:51:30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有什么关系?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咸丰死后,她们俩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为西太后,慈安 为东太后,她们俩是咸丰的正室与侧室的关系。

一段清末史,留下了“两宫太后”之间诸多的疑案。由于最终清末政坛“女主”慈禧当权,西太后慈禧和正宫太后慈安的关系,便被前者捣成了一潭浑水,使后人难于从中看出真相。在这段其实清晰而被捣成的“浑水”中,后人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忘记这段两宫太后关系史,不论过程是非,只论结果成败,是捣成“浑水”者慈禧的主旨;二,是慈禧,才在这段历史的浑水中摸到了鱼。尤其是,在时人笔记对慈安“长厚”、“温和”的赞美词中,另一拨人透过这种赞美看到了人性的劣根,便是对“摸鱼”者的妒忌。这更使得这段“水”愈发浑浊而“深如海”了。

网络配图

史笔关于慈禧与正宫慈安的第一次矛盾冲突记载,是“兰贵人”(后来慈禧)入宫得宠之际。有一段时间,咸丰皇帝表现得像《长恨歌》所谓那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宫“祖宗之法”规定,但凡皇帝每夜“临幸”某妃,都由太监将名册一式二份,一式由内监“敬事房”收录,一式交于正宫皇后。皇帝也难。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经由太监传到了正宫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训”前往干预。待咸丰皇帝前脚走,慈安便把“兰贵人”唤至皇后行使权力的坤宁宫,命令哭哭啼啼的“兰贵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妇道”。正欲家法从事,人走心在的咸丰皇帝匆匆走了进来,大呼“请皇后免责,兰儿已有娠矣”。慈安听到此言,连忙下座说:“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堕娠,失祖训矣。皇上春秋虽盛,储宫未备,吾安可守一训,而失列祖列宗之遗意哉?”(引自许指严《十叶野闻》)皇上造人计划,关乎国运千秋大业,朝政此时彼时,何足道哉?

史笔明确记载的“两宫”第二次冲突,发生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咸丰皇帝东陵祭祀仪式上。中国人都知道,祭祀仪式都有一定的规矩。在那个时代,尤其对于皇家来说,它几乎超越了“国法”。咸丰皇帝死前,西宫太后慈禧不过是“懿贵妃”,咸丰死后才升为“西太后”。就是说,如果此时咸丰皇帝九泉下有知,他还不认识这个“西太后”呢。祭祀开始,慈安坚持按咸丰帝生前规矩,慈安居前,旁边空位留给先于咸丰帝死去的那位“正后”,而慈禧稍居下位。对此,慈禧据理力争,两宫太后并坐“垂帘”已久,还提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规矩,是对现实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仪天下”?最终仪式依就了慈禧意愿。史笔记载,这次在皇家祭祀公开场合中的争执,使得西后对正宫东太后尤为“衔恨”。

网络配图

两宫的第三次争执,要算因刚得宠的李莲英而引起。史述清末李莲英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左右逢源,但早期的他并非如此。某日慈安坐轿经过宫中某殿,李莲英正与某小太监玩掼跤比赛。深知“两宫”权力高低的李莲英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仍然挡于道中玩兴正浓。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莲英才退于路边跪下,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史笔说,慈安欲对李莲英行使“杖责”,竟有后宫中人为其“缓颊”说情。看来,西宫慈禧能力和权力大于正宫慈安,已是后宫之中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慈安遗留的正宫地位所能决定的。

史笔甚至评论,就连恭亲王,也由于知道慈禧与慈安有矛盾,不敢效忠于慈安,而是恭顺于慈禧。可见慈禧当时的霸权人气。气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见慈禧,说:尽管李莲英有一点才能,也不过是一太监,应受祖训限制,对两宫太后一律敬畏,你怎么可以放任他,让他只知有西宫、不知有东宫?慈禧反诘说:李莲英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太后要杖他杀他,就像对待一只猪一只羊,我怎么可以庇护?对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何必来责备我?慈禧很会说理。

网络配图

史笔所载的两宫太后第四次冲突,更具诡秘性,与它连在一起的,是慈安“暴卒”。由于它涉及数千年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成为的“道德”大是大非问题,历来道仕们宁愿披之以“衣冠”而成为道貌岸然,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它掩盖了真本人性而成为“伪道”。处于主流道德说教下的慈禧,也不能不对她27岁开始寡居的人性欲望讳莫如深。这种讳莫如深,只在语言上而非在具体行动上——这是分裂式的行为按本性而语言按“道德”的历史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杨玉环到底有多得宠 揭秘杨玉环的奢侈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朝廷养一个妃子需要多少代价?根据《旧唐书》里记载,“宫中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这不由让人想起唐朝诗人李白那首《清平词》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来。为杨贵妃缝制衣裳就需要有七百人的一个大工厂。当然,为杨贵妃雕刻熔造做首饰的“又数百人”。网络配图养一个妃子只穿戴这一项就须

  • 汉哀帝心理极度不健康 宠幸男子搞死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哀帝刘欣是个很奇怪的皇帝,史书上说他“文辞博敏,幼有令闻”,应该很有文化,很有修养,但他说话经常失态;史书上还说他“雅性不好声色”,但他宠幸一个男孩子董偃,为了封他为侯,不惜一切把丞相王嘉都搞死了,还给我们留下了“断袖”的典故。我感觉,汉哀帝的心理不大健康。网络配图我的主要证据是他的诏书。曾经我盛

  • 皇帝老婆也出轨:汉成帝妻子与十男子有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封建帝王大肆玩弄女性的同时,他们的妻妾也往往大搞淫乱活动,宫闱丑闻层出不穷,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随着个体婚制,出现了两种经常性的、以前所不知道的特有的社会人物:妻子的经常的情人和戴绿帽子的丈夫。”“丈夫方面是大肆实行杂婚,妻子方面是大肆通奸。”这种情况,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真是达到了顶点。网络配

  • 袁绍一族:东汉末年最有资格统一天下的家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大家都想在乱世中分一杯羹。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

  • 慈禧的爱好:冬天玩拖冰床太监飞速拖床前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有一娱乐节目,挺特别的。网络配图天气冷的时候,等到中南海一结冰,最高兴的莫过于慈禧了。只不过,慈溪一高兴,底下的人就得发愁。众人知道,这老太后又要变着法儿,以损人为乐了。慈禧这娱乐节目,分为两段。前半段,是体验“飞”的感觉。所谓的“飞”,就是拖冰床。冬天结冰后,冰面异常光滑,慈禧和众多妃嫔、

  • 解密:慈禧太后为什么临终遗言女人不得参与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是晚清时期清廷掌握实权的女人,她是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在咸丰帝去世之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去世,这个晚清时期的太后实则是真正的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对当时的清朝影响

  • 揭秘蜀汉大将关羽不被刘备封侯的内幕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之帝王,为笼人心,固爪牙,显威仪,示恩宠,往往会把加官、晋爵、封侯等等,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频频使用。如翻翻《三国志・蜀书》就知道,刘备的西蜀,也没少用封侯这个法宝,这一手段。西蜀前前后后,封过不少的侯。张飞因据水断桥,有护卫之功,刘备封其新亭侯,章武元年,进封为西乡侯;黄忠因定军山一役,斩夏侯渊立

  • 口蜜腹剑的说法是怎么来的?来自宰相李林甫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是唐代非常奸恶的人,虽然是他是唐朝的宰相,但为人非常奸诈,一生都在摆弄权术,所以最后的死都是因为权术而死,对待皇帝非常的甜蜜,对待其他人就像一把剑,可以说是口蜜腹剑,而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李林甫这个人的故事而来。网络配图李林甫为相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在和张九龄的政治斗争中胜

  • 杨应龙没有做过当皇帝的美梦,为什么他还要起兵造反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杨应龙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作为贵州播州土司杨应龙,从出生起就没想过要推翻大明王朝。既然没做过当皇帝的美梦,他为何还要和大明帝国对抗呢?其实,杨应龙的家族历史十分悠久,自先祖杨端在唐僖宗年间平定播州后,便被封为播州侯。虽历经4朝,但播州土司之位却稳稳地被杨氏一族把控袭

  • 康熙一直被鳌拜欺负,为什么孝庄没有帮他?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孝庄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智慧的女人。她之所以厉害,在于正史上几乎没有记载一件她插手干预朝政的事情。但是清朝开国之初,历经三世,由弱变全国,真正的幕后却都是她。千古一帝康熙对她依恋孝顺至极。孝庄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抓大放小”和“授人以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