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反腐:抄没贪官家产 实行"养廉银"

雍正反腐:抄没贪官家产 实行"养廉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337 更新时间:2024/1/1 11:13:04

清王朝的兴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得益于顺治乾隆前期的统治者推行了较为得当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政治的清正廉明也是清朝迈向盛世的关键因素。但是就在国家鼎盛之际,统治阶级放弃了文治武功的进取精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骄,使盛世滑向衰落。

与康乾盛世伴随的是贪腐恣意横行

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惮地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如满族大臣索额图、明珠,汉族大臣徐乾学兄弟、高士奇等。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康熙皇帝也觉察到情况的严重,曾经惩办了一批贪官,还大力表扬于成龙、张伯行、张鹏翮等一批廉官,作为各级官员的榜样。但康熙渐渐发现不但贪污无法肃清,就连自己树的廉洁典型也并不真是两袖清风,像张鹏翮在山东兖州当官时就曾收受过别人的财物;张伯行喜欢刻书,每部至少得花上千两银子,光靠官俸无论如何是刻不了的。晚年的康熙已是心力不济,不仅不再致力于肃贪,反而认为“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此论一出,各级官员自然更加无所顾忌了。

网络配图

雍正皇帝继位后,决心改革积弊,打击贪污,整顿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当时雍正对一些大臣的惩办显然还有政治上的复杂原因,但也确实起了打击贪污的作用。与此同时,雍正解决了官吏俸禄过低和地方政府开支没有保障的问题。具体办法就是实行“养廉银”。雍正期间,吏治有了明显改善。

但自雍正离奇暴亡,乾隆接过权杖后,便一改其父严厉冷峻的处事行为,转为平和放任的风格。尤其乾隆晚期,贪污之风盛行,吏治废弛。乾隆皇帝照康熙之例六度南巡,而“供亿之侈,驿骚之繁,将十倍于康熙之时”。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钱财。乾隆帝规定,官员犯有某些过失或不尽职责,可向皇帝交纳罚银或赎罪银,以换取宽恕或免罪。交纳的银两,收归皇帝私囊。乾隆帝的宠臣和珅,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20多年,深受乾隆帝倚重,嘉庆时被责令自杀,抄没家产。人谓其家财八万万,敌清朝当时岁入十年以上。与官僚们骄奢淫逸生活相伴随的,是贪污的风气盛行,贿赂公行,政以贿成。各级官吏层层贪污中饱,整个官场弥漫着贪赃枉法、惟利是图、阿谀奉迎的恶劣风气。各级官吏过着犬马声色、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置国计民生于不顾。

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贪污腐败,如蚁噬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常常成为历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对这一历史现象,统治者应该说还是有所认识的。清代开国皇帝顺治曾说:“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基于此种认识,清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腐廉政措施。

无论何人“不法”,都察院均可直言不隐,并且“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

清初的统治者接受历代封建政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知以廉政为主要目的的监察制度对于维护封建政权的重要性。康雍乾的监察制度在明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建立了多元多轨的监察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网络,形成一套周密严格的监察制度。其监察制度之完善在其成文法《台规》中有完整的体现。

网络配图

清朝把监察机构作为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给予相当高的地位与权力。在设立都察院时,就指出无论何人“不法”,都察院均可直言不隐,并且“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康熙十一年上谕又指出:“一切吏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殚忠极虑,据实直陈。”

为周密严格地监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及大小官吏,清王朝建立了遍及全国的监察网。它在设置上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中央与地方并举。都察院是监察机构最高机构,地方督抚大吏均是中央监察系统的一部分,对地方各级各类官员有监察权。这样,从监察体制上,形成了上下相维,中央与地方交互为用的网状结构,使各级官吏均置于它的监督之下。二是科道合一。雍正元年,清廷将六科归属都察院。科道合并,加强了监察队伍,扩大了监察范围,把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职责也归入了监察系统。三是设立稽察、巡察御史。据《台规》记载,清代除对在京各机构及各地形成系统的监察机构网外,一度曾对一些重要机构及特殊系统和边远地区,另设有专门的监察御史,以补其不足。

清政府是将全国政府、军队、司法、文教、财政等机构全部置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使科道官员具有上可谏君下可纠臣之权力。其任务主要有:拾遗、补阙、规谏君主。这在《台规》规定的任务中占有极大比重。历代皇帝反复要求科道官员留心政事得失,极言直谏。尽管清代实行封建专制,敢于犯颜直谏者极少,但最高统治者力图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纠正执政中失误的意图还是可取的。另外还有监察吏治,严禁结党、稽核财政收入、监督各级考试、稽察刑名案件等任务。

雍正倡立“养廉银”制度

清朝施行低俸禄制,正一品官年俸180两,七品知县一年才45两俸银。当国家财政困难时,还要在官吏的俸禄上打主意,要他们减俸或捐俸。还有地方上存留的公费,本属地方办公开支,数额本就很少,清初因军需一再裁减。康熙说“从前各州县有存留银两,公费尚有所出。后议尽归户部,州县无以办公。”这样,官吏们不但生活费用无保证,连办公费用也被克扣,因此不得不从老百姓身上进行搜刮。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鼓励各级官吏的层层剥削。上谕中也承认:“今部中每遇事,辄令地方官设法料理,皆掩饰美名,实则加派于地方耳。”另外,“远则西征之雇车,北口之运米(指征讨噶尔丹时的后勤供应),近则修葺城垣,无不责令设法。”所谓“设法”就是贪污勒索的别名。官僚本性加上俸禄过低,决定了官吏必然大肆贪污。

雍正为了清理财政,杜绝贪污,从赋税和俸禄制度的改革入手,实行“耗羡归公”。所谓“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例如熔铸银两时会发生零星损失,粮米收放也会有一些亏损,所以允许地方官在收税时每两银子加征二、三分,称为“火耗”、“耗羡”。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是雍正时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

网络配图

严管八旗子弟,高官、高官子弟实行任职回避制度

清朝旗人在政治与经济上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受到朝廷多方面的关照。但八旗子弟中有相当一部分由暗中贪污、盗窃到公开明火执仗地抢劫,给清朝社会风气造成严重影响。清朝多数帝王为了维持其统治,除了频繁申谕,加强教育外,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迁居。清初统治者对于屡教不改的八旗子弟,尤其是宗室子弟,令其到东北地区观摩满洲旧俗或移置东北,长期定居,重习满洲淳朴旧风。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虽然清政府口头上说移驻宗室70户都是安分朴实可以造就之才,实际上是将不安守本分的人撵出京师,减轻京师治安压力。这一做法确实对加强宗室教育,改变奢侈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是严惩。对于触犯刑律的八旗子弟坚决绳之以法,甚至处以极刑。清朝前期,对腐化堕落的官员,哪怕是宗室、将军、亲王、公伯之爵,查处也是很严厉很及时的。乾隆末年,杭州将军富春,由于每日听戏,自求逸乐,被革退所有职衔。这些官员,被革职后,还恐其在原地仍扰害地方,常常向边区艰苦地方发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美人太多的烦恼!晋武帝后宫嫔妃上万临幸有妙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个成语叫“羊车望幸”,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后妃传上》。晋武帝司马炎的嫔妃有一万人,他每天都在发愁,晚上到谁那里睡觉才好?于是他就想了个法子:乘坐羊车,任凭羊停在何处,他就宿在何处。聪明的妃子拿竹叶插在门边,用盐水洒到地上,以此引羊驻足。图片来源于网络晋武帝纵羊驰骋,随机选择上谁的床,不能不感叹,

  • 岳飞之死另外解说:非死于秦桧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宋金战争的一次著名战役。绍兴九年(1139),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陕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东起两淮,西至陕西,向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

  • 朱元璋为何声称永远不攻打日本这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

  • 高分低能的光绪帝:赞他远超当年的同治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皇帝中,光绪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1875年的1月13日,小光绪从熟悉的家里被送进紫禁城。紫禁城实在不适合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总是处于太后的调教和训斥之中。精明强干的太后在教育上却是一个失败者。对亲生儿子同治,她任母爱泛滥,过分娇纵。而对继子光绪,她却矫枉过正。为了让小皇帝成

  • 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在位二十八天竟被吓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王朝自公元1127年宋高宗康王赵构称帝始,至1279年陆秀夫携宋怀宗赵昺崖山跳海殉国止,历152年,前遭金国蹂躏,后被蒙古亡国,历代皇帝可谓苟且偷生,多灾多难,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屈辱的一页。可是少有人知的是,在南宋建国初期,还曾出现过一位乳臭未干、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可惜他屁股还未坐热,在位仅28

  • 《明妃传》背后朱祈镇真正的旷世之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金钥匙出生的太子,他九岁登基。帝国刚刚经过声名赫赫的仁宣之治,上有仁贤太皇太后辅政,下面还有他的好父亲为他留下了五位顾命大臣。一切似乎都按着大明继续盛世的态势往下走。这世上根本没有无忧无虑,他少年即位却尚未亲政,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命运却不由自己掌控。唯一可以相信的人却只有陪伴自己的太监王振。

  • 唐高宗真的昏懦?难道不是因为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丈夫。武则天从他的手中夺走了政权,建立了短暂的大周王朝,让李姓男人们着实丢了一把脸。因此,历史上对唐高宗的评价是“昏懦”。最晚从欧阳修撰《新唐书》以来,就把他当作“昏懦之主”。那么,高宗果真是一个“昏懦”之君吗?不尽然。有人认为李治并不昏懦,他之所以被如此

  • 史说解读:努尔哈赤传奇反腐杀子谜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对清王朝后续的发展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下面由本文来给大家解读努尔哈赤的传奇故事吧!现在打开电视,我们发现清宫题材的电视剧特别多,有那么几个皇上就“忙”得吓人,比如说康熙皇帝,不论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都有康熙。最近几年时间雍正也比较火,不仅是《雍正王朝》《甄嬛

  • 隋唐风云:杨广当上皇帝的第二个有利条件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杨勇平时的所作所为以及父皇、母后的态度,杨广不会看不到。因此,他的做法刚好与皇兄相反。既然父亲不喜欢铺张奢华,他就谨言慎行,衣着简朴,大兴节俭之风。母后善妒,他就做足表面功夫,让人们以为他只和萧妃在一起。其实,他搜罗的美女不计其数。网络配图杨广的才能还是很出色的,擅长诗歌,精通音律,记忆力超强,会多

  • 揭秘: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真实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通过电视剧《铁瓷铜牙纪晓岚》,很多观众都认识了口才了得的纪晓岚和懂得审时度势的和珅。在剧中,他们两个总是不停地吵斗。那么,纪晓岚与和珅分别是怎样的人?两人又是怎样结怨的?在清朝的历史上,要说统治时间最长的就属乾隆了,而在乾隆统治的时期,有两大宠臣,那便是和珅以及纪晓岚。纪晓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才华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