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随手一指 竟然断送了百年的西汉江山!

他随手一指 竟然断送了百年的西汉江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715 更新时间:2024/1/25 9:16:16

王朝兴衰江山更迭,总是有各种各样原因的,可西汉被终结的却是有点冤,因为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汉元帝刘奭无意间的一指。那一年,刘奭还是太子,他最宠爱的妃子司马良娣病逝了。你说病逝就病逝吧,可司马良娣临死前还在刘奭心中打下一个死结,她告诉太子,我本不该死,是其他妃子嫉妒你对我的宠爱,用巫术把我咒死的。从那以后,刘奭对其他妃子就没有了兴趣,那时候刘奭还没有儿子,他老爹汉宣帝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就让皇后解决这个问题。

网络配图

皇后也没什么好办法,既然儿子对身边的女人没兴趣,那给他变变花样说不定会有效,就从后宫挑了几个女子,让儿子挑选。刘奭也不好违背母亲的好意,也没怎么看,就随手一指,那个还不错,这个被选中的女子叫王政君。皇后看儿子有救了,就赶紧安排王政君和太子同房,结果这王政君还真争气,一夜之后就怀上了龙种,而后生下了皇孙刘骛,就是日后的汉成帝。

几年之后,汉宣帝归天,刘奭继位就是汉元帝。王政君母以子贵当上了皇后,她的哥哥王凤也沾了妹妹的光入宫为官。本来汉元帝对王政君就是随手一指的感情,所以在对女人恢复兴趣之后,他基本没怎么宠幸过王政君。虽然那时候刘骛已经被立为太子,可刘骛比较贪酒好色,汉元帝对他不是很满意,一直有重新立太子的打算。好在是王凤和一些亲信没少出了力,再加上王皇后平时谨慎,太子又是汉宣帝最喜欢的孙子,所以刘骛的这个太子还是当了下去。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了,估计他在临终前也想不到,自己当年随手的那一指能给刘家带来多大的麻烦。不管那么多了,现在刘骛继位就是汉成帝了,王政君也升级当上了王太后。王太后自然要比王皇后要尊贵多了,那王家人的好处就更多了,先是王凤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而后王凤的几个兄弟都被封了侯,只有王政君的一个小兄弟王曼死的早没有得到好处,可从后来看,王曼家得到的好处却是最多的。

现在外甥当了皇帝,姐姐是皇太后,王凤算是彻底站在前台了,他大权独揽在朝廷内外安排了不少王家的人,甚至汉成帝想任命官员都要经过他的同意。

网络配图

虽然有不少大臣弹劾王凤独断专行,虽然汉成帝也发狠想要收拾王凤,可王凤有自己的办法,每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一不哭二不闹,就是把辞职书往上一交,而后王太后就去儿子那里哭诉哥哥的不容易。汉成帝是个孝子,再加上他也习惯了王凤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所以王凤的地位是越来越稳固了,王家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等到王凤死后,在王太后的照顾下,王家陆续有四五个人都担任了将军外加大司马的职务,把汉朝大权牢牢的掌握在王家手中。大司马在王家人的手里不断往下传,终于就传到了下一辈手里,这下一辈的幸运儿就是那个王曼的儿子王莽

王莽这前几年过的很不容易,虽然姑妈当了太后,可因为老爹死得早,好处一直没有捞到,他就在大伯父王凤身上下了不少功夫,王凤死后他又在各位叔叔大爷面前主动降低自己的辈分,最后还用了一个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把竞争对手表哥淳于长送进了死牢,自己这才出人头地当上了大司马。

公元前7年,汉成帝因为酒色过渡累死了,由于他太忙没有留下儿子,所以他的侄子刘欣继位,就是汉哀帝。也许王太后觉得王家沾了皇上太多的光不好,人家汉哀帝有自己的姥姥和奶奶家,就让王莽主动辞职,让汉哀帝的姥姥和奶奶家也发达发达。

那汉哀帝虽然有点狠劲,可最大的缺点就是短命,很快他就追随叔叔汉成帝去了。那个时候王太后也感觉自己先前太实在了,害的王家人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就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请王莽出来主持汉哀帝的丧事,之后王莽在姑姑的支持下重新当上了大司马。因为汉哀帝也是没有留下子嗣,所以他在刘家中选了一个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继位,这就是汉平帝。因为汉平帝年纪小,就由王太皇太后代为执政,王政君就把这个任务委托给了王莽。

网络配图

后面的事情就都在王莽的掌控之中了,他对外培养自己的口碑,对内培植自己的势力安抚皇太后。五年后,汉平帝病逝,王莽在刘家找了一个两岁的刘婴继位,自己又遮遮掩掩的当上了代理皇帝。

那时候王政君已经觉得苗头不对了,可自己已经掌控不了局面了,只是期待侄子不要做出对不起刘家的事情。可后来民众的呼声太高了,为了让天下人不失望,王莽只好让姑姑失望了,等他派人去向太皇太后讨传国玉玺的时候,王政君只能把玉玺狠狠的扔在地上表达自己的愤怒。

公元8年,王莽建立了新朝,延续了二百一十年的西汉王朝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南宋屈辱史:亡国后皇陵被掘开尸骨撒满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皇陵哪个被发掘了,宋代皇陵哪些被盗掘了,清东陵未被盗掘的陵墓

    南宋史是一部受尽侮辱,令人心酸心痛的历史。南宋的6个皇帝,再加上3个流离失所如同难民的孩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大多过得窝窝囊囊,悲悲戚戚,从来没有过扬眉吐气的时候。他们似乎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面对强敌的入侵和掠夺,除了割地赔款外都没有什么办法,朝廷内部又受阴沉狡诈、诡计迭出的权臣控制,甚至被玩弄于

  • 欧阳修为“避嫌”忍痛割爱判了苏轼第二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世称欧阳修为,欧阳修为人和为官的看法,欧阳修为父母写墓志铭

    在宋代,欧阳修的学问十分了得,名气很大,他有一句名诗曰:“书有未曾经我读。”意思是说中国的书我都读遍了。网络配图欧阳修做学问,一向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他在任主考官时,便根据《大禹谟》中“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这两句话,为考生拟了个策论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在唐宋时

  • 蒙古最伟大的皇帝不是成吉思汗 也不是忽必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忽必烈不被蒙古承认的大汗,忽必烈背叛了蒙古国,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吗

    十三、十四世纪,那是属于蒙古民族的世纪。蒙古民族东征西讨,打遍天下无敌手,向北向西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及全部西亚并一直打到非洲,向东漂洋过海打到日本,向南打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打下了空前绝后的超级大版图。蒙古民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两个蒙古帝王我们耳熟能详,一个是成吉思汗,一个是忽必烈。但其实成吉思汗

  • 解密陈后主陈叔宝为何会被称为“井底皇帝”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朝陈后主妃张丽华,南唐后主陈叔宝简介,南唐陈后主

    陈后主,即陈叔宝,陈宣帝陈顼的长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一生共在位7年,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疏于朝政,整天纵情声色、花天酒地,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陈国的国力也逐渐走向衰落。据《南史·卷十·陈本纪下·第十》记载:后主愈骄,不虞外难,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图片来源于网络此外,陈后主还喜好文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将亲兄弟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世民杀兄后报应,斩尽杀绝,唐太宗李世民阿史那燕公主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正式在晋阳起兵。当时,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智云(李渊的庶子)都远在河东。为了确保这几个儿子的安全,老李暗中迅速派人送信给李建成,让他带着兄弟们赶快逃离河东,来晋阳团聚。可是,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河东地方政府听说太原留守李渊居然谋反作乱,便迅速调派人手搜捕李氏三兄弟。李建成只好带着弟

  •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堂堂皇帝成了讨饭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还是后期,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盛唐的开创者,也是盛唐的毁灭者,实现“开元之治”的是他,导致“安史之乱”的也是他。在他身上,先后出现了英明与昏庸、勤勉与怠惰、俭朴与奢侈的不同特质。在其执政后期,由于承平日久,整天坐在大明宫内,泡在华清池里,李隆基身上只剩下“官性”或曰“皇性”,早就没有了“人性”。图片来源于网络天宝十五

  • 中国历史上最抢手的女人 被6个皇帝疯抢60年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离婚的女人有多抢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元姑娘

    历史上迷倒君主的MM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寥若辰星、屈指可数。萧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一举摘下了历史上最抢手女人的桂冠。萧皇后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至于说她美到什么程度,语言可能根本无法描述,从她年近五十仍让李世民看得丢了三魂六

  • 武则天处死唐玄宗生母的恐怖手段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如何处死唐玄宗生母?唐玄宗生母窦氏是唐太宗生母窦太皇后从兄窦抗的曾孙,祖母是高祖第二女,太宗的异母姐襄阳公主。窦氏是李旦为相王时作为宫人选入相王府的,但是,旦非常喜欢她,与之相爱。当武则天废中宗立旦为睿宗时,窦氏被立为德妃。不过李旦对当皇帝并没有兴趣,只想做一个清静无为的人。所以,他与皇后刘氏

  • 刘禅并非真“阿斗”:装憨卖傻只为保己命救蜀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往往是这样: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压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受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和社会压力。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如果没有十分周密的安排,往往会给政治体制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形成权力的断层。而几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难免要面对一个这

  • 揭秘康熙皇帝的苦难童年:其母不被顺治皇帝喜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玄烨四五岁时出天花,没有特效药,发烧,疼痛,烦躁,恐惧,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监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过一劫。康熙帝曾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又说:“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这样看来,他不但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