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子仪最尴尬的一场战役,几十万大军打不过几万人

郭子仪最尴尬的一场战役,几十万大军打不过几万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199 更新时间:2023/12/5 0:52:40

月盈则缺,水满则溢,乃古今不易之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的发展达到巅峰时期。李隆基沉浸在花团锦簇的“开元盛世”中沾沾自喜,做梦也没料到一场浩劫却在一步步逼近,差点让大唐江山毁于一旦。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悍然起兵造反,唐朝陷入“安史之乱”的骇浪惊涛。

《旧唐书》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全国兵力掌握在十个节度使手中,分别是范阳、平卢、河东、河西、陇右、剑南、安西、北庭、朔方、岭南,合计兵力约49万。而安禄山一人就掌控北方三镇,手中兵力达到18万余人,占到唐朝总兵力将近三分之一,可想而知安禄山叛军实力之强,气焰之盛,唐朝遭遇到开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

“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大军势不可挡,西线主力攻克唐朝重镇洛阳、国都长安,南线主力一度饮马长江,唐朝中原、江淮、关中几乎全部沦陷。万幸的是,“安史之乱”爆发不足一年,安禄山在内讧中被杀,叛军内部分化为安庆绪史思明两派,实力大为削弱。而昏聩不明的唐玄宗也被较为开明的唐肃宗取代,一代军神郭子仪等一批良将贤才得到提拔重用,此消彼长,形势逐渐向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

到至德二年,在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为首的将帅努力下,唐军接连获胜,先后取得收复长安、洛阳的大胜仗,而叛军则士气低落,连吃败仗,眼看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就要大功告成。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与郭子仪策划了一次对叛军的总攻势,企图一战歼灭叛军主力,邺城会战由此爆发。

唐朝为了这次会战,可谓不惜血本,精锐尽出。《旧唐书》记载,“肃宗遣郭子仪率九节度步骑二十万攻之”,开战之初唐朝总兵力不过31万,经过战伤损耗、以及派驻边境的必不可少的边防军,20万人马已经是唐朝当时能调集的兵力极限。可见唐肃宗的决心之大。

郭子仪先把突击目标锁定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安庆绪的本事比起他老爸安禄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面对郭子仪的攻势,安庆绪毫无还手之力,一路溃败退守邺城。郭子仪马上指挥大军,把邺城重重包围,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全歼安庆绪所部。

当时的形势对唐朝极为有利,安庆绪只剩几千残兵败将,株守邺城,粮尽援绝,苟延残喘。而唐朝方面无论兵力、后勤、士气都占据绝对上风,20万大军把邺城围困的水泄不通,“军容之盛,古所未有”。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将略非凡的军神郭子仪,在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面对一座小小的邺城却无计可施。围城战从乾元元年九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乾元二年三月初,整整进行了半年多,城中的安庆绪已经完全断粮,甚至到了“人相食,米斗钱七万余,鼠一头值数千”的地步,唐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无论强攻硬打还是引漳河水淹邺城,始终不能破城。

城中的安庆绪垂死挣扎,频频派出使者向另一个叛军主将史思明求援。安禄山死后,安庆绪与史思明发生火拼,两人一度势同水火。但精明的史思明却懂得唇亡齿寒之理,深知安庆绪一死下一个马上轮到他,于是不计前嫌出兵援救安庆绪。

史思明狡黠诡诈,他当时一共只有不足十三万人马,岂肯为了安庆绪拼光老本,一番踌躇后,他最终只带领五万人马前来参加邺城会战。面对郭子仪的20万大军,史思明最初也颇为忌惮,只敢在战场外围逡巡,没有直接与唐军交战。

但史思明很快看出了郭子仪的一个大破绽。20万唐军在邺城屯集半年多,每天坐吃山空,后勤粮秣供应成了大问题。而当时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不仅府库如洗,且中原、关中等粮食产区都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土地荒芜,很难筹措到足够粮秣。不仅粮食成了问题,附近几十里之内连做饭的柴草都被用完,“樵采甚艰”。唐军不得不分派兵力,日夜不停地外出寻找烧火的柴草。

唐肃宗为了打赢这一仗咬牙苦撑,被迫从江南、山西等地,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调运粮草,“转饷者南自江、淮,西自并、汾,舟车相继”,才能勉强维持让唐朝士兵不至于饿肚子。

史思明虽然人品不咋地,还真有几分军事才能。他看出了唐军软肋之后,立即制定出了一招稳准狠的战术:切断唐军粮道!史思明“每营选精骑五百”,组成几十个骑兵分队,深入唐军后方袭扰唐军粮道,大肆屠戮运粮民夫,抢掠、烧毁唐军的粮秣车队,光抢走的粮食就达到六七万石。唐军后勤供应几乎被完全切断。唐军中断粮的现象愈演愈烈,“屯戍日久,财竭粮尽”,“诸军乏食,人思自溃”,军心浮动,怨声载道,已经濒临崩溃边缘。

乾元二年三月初六,郭子仪下令让饿着肚子的唐军仓促出战,胸有成竹的史思明“自将精兵五万敌之”。结果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前提下,士气低落的唐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官军四分损一”,“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郭子仪指挥20万大军,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被史思明的5万人打垮,成为这位唐朝军神最为尴尬的一仗。

不过,唐朝邺城之战的大败,除了郭子仪个人的指挥不力原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唐朝兵力虽多,但将帅失和,核心决策层事权不一,效率低下。

唐肃宗对这一仗非常重视,派出心腹宦官鱼朝恩,来到前线担任“观军容使”,口含天宪如朕亲临,行使监军之职能。这样一来唐朝大军中就有了2个老大,“诸军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将领们也不知该听谁的,进退失据。

而另一个参战主将李光弼,才能、战功、声望都与郭子仪不相上下,“子仪、光弼皆元勋,难相统属”,二人“谋议不同”,面和心不和。加之唐军战况不利,“城久不下”,又被切断粮道,最终“上下解体”,大败亏输。但无论怎么说,郭子仪对这一仗的失利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他能在开战之初以雷霆之势迅速攻克邺城,或者对史思明袭扰粮道做出有效应对,又岂会有这样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徐达生平第一次的败仗,朱元璋一句话太伤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赐死徐达,陈友谅为什么败给朱元璋,明朝皇帝朱元璋简介

    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踌躇满志的朱元璋任命大将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带领25万精兵北伐中原,发起对元朝的总决战。此时的元朝军队,在北方红巾军持续十余年的打击下早已大伤元气,在徐达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一溃千里,望风而逃。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几乎兵不血刃攻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失措逃奔塞外,元朝在中

  • 明朝最强悍的开国大将,后代也是一顶一的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开国将领排名,明朝最能打的将领,开国大将排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谕旨,大封功臣。第一批受封的共有六公二十八侯,共34人。这34人也都是明朝文臣武将之中的佼佼者,有的谋略过人,有的兼资文武,有的武艺高强,在明朝开国战争中,正是这些人的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浴血奋战,才给朱元璋打下这锦绣江山。他们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才干名垂青史,与刘秀的云台二十

  • 赵匡胤死了之后,他手下的那些猛将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杀了哪些结拜兄弟,赵匡胤手下谋士,赵匡胤手下大将排名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从表面上看来,宋太宗可谓是一代雄主,他登基之后,雄心勃勃,力争要建立一个可以和强汉盛唐相比的大一统王朝。他在位期间的大手笔,就是两次组织大军进攻北方强国辽国,想把幽云十六州一举收回。有这样的进取心固然令人赞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人是个志大才疏之辈。两次北伐辽国,不

  • 唐朝诗人中的万人嫌,宋之问的人品有多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之问的人品和诗品,宋之问是哪朝人,宋之问杀了谁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溘然长逝。李世民一生文治修明,武功赫赫,其能力和成就赢得天下后世的千秋崇敬。但李世民生前做过的一件事,却给大唐王朝开启了祸乱之源。贞观十一年,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李世民,把年方十四的武则天迎入后宫。五十三年后的天授元年,武则天篡唐自立,建立武周王朝

  • 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换做是你,你又是什么选择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高宗为什么自毁长城杀岳飞,宋徽宗杀岳飞,赵构为何杀岳飞

    对宋高宗杀岳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的最大迷人之处在于什么?在于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永远都有各自的理由和解释。别说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就是民国时期发生的事情,真真假假,现在有几个人能弄清楚的?我们普通老百姓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真相,因为历史原本就没有真相

  • 南宋如果放权给岳飞的话 岳飞能够消灭金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岳飞有没有能力灭金,所有权的消灭原因,南宋和北宋哪个更繁华

    你真的了解南宋岳飞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宋朝之所以打不过金朝,关键就在于是由于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很低,宋太祖赵匡胤依靠黄袍加身获得皇位,他对于大将们有着强烈的防范心,已至于了宋朝兵将互不相识的尴尬局面。在北宋刚刚灭亡的时候,金国军队几乎没有遇到很多的对手。金兀术带着大军渡过长江,

  • 魏征的一句话,竟然给唐朝带来一场灾难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征说的一句话,魏征写的一句话,李世民对魏征说的三句话

    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一言一行都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祸福,因而皇帝身边的文臣武将,每每会有“伴君如伴虎”之感,生怕一句话说错惹怒了皇帝,招来杀身之祸。不过也偶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就以胸怀宽广、虚怀如谷、善于纳谏著称于世,手下大臣敢于直言相谏,他不但不生气,反而闻过则喜,勇于改

  •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杀白起 所谓的报应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白起的报应,缪毐读什么,秦昭襄王嬴稷评价

    对秦昭襄王杀白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白起(未知?—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对于白起这个历史人物,大家听到他的名字必毛骨悚然,因为他是战神,一生大大小小征战无数却从无败仗,杀人无数。那白起一生到底杀死了多少人

  • 同样都有着战神的称号 韩信为什么看不起白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神兵仙韩信,国服韩信称号图片,韩信谁都打不过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白起和韩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代杀神白起在历史上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号称身经百战却从无败绩,乃至现在说起来,大家都是以敬佩的眼光看待这位英雄。但很不巧,也有人“看不起”白起,他就是同样号称战神的韩信,论大军团正规决战韩信战绩比不上白起,论谋战韩

  • 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白起到死都没有明白这一个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白起在何处被赐死,白起为什么被杀,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对白起被赐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白起是战国末年秦国的将领,他一生征战近四十年,南挫强楚,一战而胜楚国的百万之师,直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王弃国出逃;东胜韩赵,长平一役,射杀赵国大将赵括,俘虏赵兵四十余万,并残忍地将其全部活埋。他先后共为秦国取七十余城,在秦王